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手部骨折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手部骨折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在完成手术后的6~12周内的愈合率为25.71%,在手术后12周以后的愈合率为68.57%,治疗组患者在完成手术的6~12周内的愈合率为100.00%,治疗组患者的骨折部位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使用外固定架治疗手部骨折具有较高的疗效,缩短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有利于患者尽早的进行功能恢复锻炼,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关键词:外固定架;克氏针内固定;石膏托;手部骨折;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289-01
在骨折病症中,手部骨折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在目前的临床治疗中主要以内固定和外固定手段为主[1]。内固定手段主要是指使用克氏针内固定法进行治疗,外固定手段是指使用骨折外固定架进行治疗。骨折外固定架是通过皮质将固定针穿入到骨折线两侧,用钢针固定卡和连杆对裸露在皮外的针端进行连接,起到固定骨折部位的手段。外固定架是利用力学原理使钢针发生变形所生成的作用力对骨折断面其作用,对骨折部位进行稳定,让骨折端生成轴向挤压力,对坚强内固定所产生的应力遮挡进行了避免,对骨折的愈合速度起到了促进效果。使用外固定架不但能够固定骨折端还能对局部血液循环起到保护作用。本文对不同方法治疗手部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现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手部骨折患者70例,其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22例,最小年龄为17岁,最大年龄为64岁,平均年龄为(42.3±2.7)岁。所选取的患者中有42例患者为掌骨骨折,有28例患者为指骨骨折。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征、职业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克氏针内固定法:
对对照组患者进行臂丛麻醉处理,使用气压止血带方法,对患者暴露在外的伤口进行彻底的清理,使用2根克氏针交叉的方法对骨折两侧进行穿入,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治疗,将克氏针穿过近骨折皮处和骨折部位,进行碎骨片复位后在进行一次克氏针穿骨操作。如患者伴有关节内部骨折现象,应降低克氏针插入关节操作,对肌腱进行修复。如患者属于闭合性骨折,应将患者的骨折部位进行3~6天抬高护理,待肿胀消退或者是减轻后方可进行手术治疗。在进行闭合性骨折切口操作时,应选择在手背侧或者是指侧,侧拉肌腱,防止影响骨折断裂部位的愈合速度,复位后使用巾钳进行固定处理,将2~3根克氏针由骨折部位两侧垂直骨干纵向,使用顺行交叉的方法插入到另一侧皮质中。如患者为多发性粉碎骨折,一般使用克氏针交叉对骨干进行固定,将粉碎的骨块进行复位处理,使用克氏针进行固定。手术结束后使用铝板或者是石膏进行2周的辅助固定治疗,按照患者的骨折愈合程度选择拔出克氏针的时间。
1.2.2 外固定架法:
对治疗组患者进行指根麻醉或者是臂丛麻醉处理,如患者为闭合性骨折,应在X光的辅助下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处理,使用低速电钻利用斜行垂直骨干的方法在接近骨折线的两侧将2根克氏针钻入,对固定架进行连接,利用万向接头旋转对2根可自由移动的克氏针进行调整,对骨折部位的侧方移位、短缩移位、旋转移位现象进行纠正。经过检查后,如复位的效果较为理想,可将钢针固定在骨折部位两侧后再进行2根克氏针钻入操作,将螺栓拧紧进行固定处理。如患者为开放性骨折,应对患者的创伤处进行清理,使用外固定的方法对骨折部位进行闭合,骨骼支架建立后可以对受伤处的皮肤进行缝合处理,在进行克氏针穿入操作时,需使用挠背侧径路或者是尺背侧径路进行钻入操作,对伸指肌腱进行避让,防止对患者术后的肢体伸屈功能锻炼产生影响。在进行克氏针钻入时应对深度进行注意,确保只穿透一侧骨皮质,不穿透另一侧骨皮质,进行骨折固定时应使克氏针离骨折部位约5~10mm左右,指骨、掌骨和支架的距离应低于10mm。手术后第一天进行手指伸屈功能锻炼,第二天、第五天、第七天、两周内需要进行X线复查。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手部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
对照组患者在完成手术后的6~12周内有9例患者骨折部位愈合,占25.71%,在手术后12周以后有24例患者骨折部位愈合,占68.57%,治疗组患者在完成手术的6~12周内全部愈合,占100.00%,治疗组患者的骨折部位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手部的关节损伤和骨损伤在骨科疾病中较为常见,如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严重的影响。手部骨折的短缩、旋转或者是成角等错位、畸形愈合都会对手部肌腱的滑移产生影响,对关节的活动度产生限制。在临床的治疗中主要以内固定和外固定方法为主,内固定的材料主要包括微型钢板、异体骨栓、钢线、可吸收骨钉、克氏针等,医生应按照患者的病情和经济条件选择使用[2]。手术后尽早的进行功能恢复锻炼可以有效防止出现肌肉萎缩、组织黏连、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所以应尽早的进行手臂主动、被动锻炼。外固定架方法是将钢针经皮穿放在骨折的近端和远端骨段,使用连接杆和固定卡连接裸露在皮肤外的针端,形成一个空间力学稳定结构,起到骨折部位固定的效果。外固定架在工程制作、设计工艺和临床应用层次均得到了提高和改进,既吸取了内、外固定的优点,又弥补了不足之处,使患者的骨愈合时间得到了缩短,更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功能恢复锻炼,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参考文献
[1]金华.手部骨折几种治疗方法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08(34):265-267.
[2]胡琪,张春林,刘坤等.多种骨折固定材料应用治疗复杂手部骨折[C].//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第十一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2010:371-371.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手部骨折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手部骨折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在完成手术后的6~12周内的愈合率为25.71%,在手术后12周以后的愈合率为68.57%,治疗组患者在完成手术的6~12周内的愈合率为100.00%,治疗组患者的骨折部位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使用外固定架治疗手部骨折具有较高的疗效,缩短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有利于患者尽早的进行功能恢复锻炼,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关键词:外固定架;克氏针内固定;石膏托;手部骨折;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289-01
在骨折病症中,手部骨折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在目前的临床治疗中主要以内固定和外固定手段为主[1]。内固定手段主要是指使用克氏针内固定法进行治疗,外固定手段是指使用骨折外固定架进行治疗。骨折外固定架是通过皮质将固定针穿入到骨折线两侧,用钢针固定卡和连杆对裸露在皮外的针端进行连接,起到固定骨折部位的手段。外固定架是利用力学原理使钢针发生变形所生成的作用力对骨折断面其作用,对骨折部位进行稳定,让骨折端生成轴向挤压力,对坚强内固定所产生的应力遮挡进行了避免,对骨折的愈合速度起到了促进效果。使用外固定架不但能够固定骨折端还能对局部血液循环起到保护作用。本文对不同方法治疗手部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现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手部骨折患者70例,其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22例,最小年龄为17岁,最大年龄为64岁,平均年龄为(42.3±2.7)岁。所选取的患者中有42例患者为掌骨骨折,有28例患者为指骨骨折。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征、职业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克氏针内固定法:
对对照组患者进行臂丛麻醉处理,使用气压止血带方法,对患者暴露在外的伤口进行彻底的清理,使用2根克氏针交叉的方法对骨折两侧进行穿入,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治疗,将克氏针穿过近骨折皮处和骨折部位,进行碎骨片复位后在进行一次克氏针穿骨操作。如患者伴有关节内部骨折现象,应降低克氏针插入关节操作,对肌腱进行修复。如患者属于闭合性骨折,应将患者的骨折部位进行3~6天抬高护理,待肿胀消退或者是减轻后方可进行手术治疗。在进行闭合性骨折切口操作时,应选择在手背侧或者是指侧,侧拉肌腱,防止影响骨折断裂部位的愈合速度,复位后使用巾钳进行固定处理,将2~3根克氏针由骨折部位两侧垂直骨干纵向,使用顺行交叉的方法插入到另一侧皮质中。如患者为多发性粉碎骨折,一般使用克氏针交叉对骨干进行固定,将粉碎的骨块进行复位处理,使用克氏针进行固定。手术结束后使用铝板或者是石膏进行2周的辅助固定治疗,按照患者的骨折愈合程度选择拔出克氏针的时间。
1.2.2 外固定架法:
对治疗组患者进行指根麻醉或者是臂丛麻醉处理,如患者为闭合性骨折,应在X光的辅助下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处理,使用低速电钻利用斜行垂直骨干的方法在接近骨折线的两侧将2根克氏针钻入,对固定架进行连接,利用万向接头旋转对2根可自由移动的克氏针进行调整,对骨折部位的侧方移位、短缩移位、旋转移位现象进行纠正。经过检查后,如复位的效果较为理想,可将钢针固定在骨折部位两侧后再进行2根克氏针钻入操作,将螺栓拧紧进行固定处理。如患者为开放性骨折,应对患者的创伤处进行清理,使用外固定的方法对骨折部位进行闭合,骨骼支架建立后可以对受伤处的皮肤进行缝合处理,在进行克氏针穿入操作时,需使用挠背侧径路或者是尺背侧径路进行钻入操作,对伸指肌腱进行避让,防止对患者术后的肢体伸屈功能锻炼产生影响。在进行克氏针钻入时应对深度进行注意,确保只穿透一侧骨皮质,不穿透另一侧骨皮质,进行骨折固定时应使克氏针离骨折部位约5~10mm左右,指骨、掌骨和支架的距离应低于10mm。手术后第一天进行手指伸屈功能锻炼,第二天、第五天、第七天、两周内需要进行X线复查。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手部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
对照组患者在完成手术后的6~12周内有9例患者骨折部位愈合,占25.71%,在手术后12周以后有24例患者骨折部位愈合,占68.57%,治疗组患者在完成手术的6~12周内全部愈合,占100.00%,治疗组患者的骨折部位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手部的关节损伤和骨损伤在骨科疾病中较为常见,如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严重的影响。手部骨折的短缩、旋转或者是成角等错位、畸形愈合都会对手部肌腱的滑移产生影响,对关节的活动度产生限制。在临床的治疗中主要以内固定和外固定方法为主,内固定的材料主要包括微型钢板、异体骨栓、钢线、可吸收骨钉、克氏针等,医生应按照患者的病情和经济条件选择使用[2]。手术后尽早的进行功能恢复锻炼可以有效防止出现肌肉萎缩、组织黏连、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所以应尽早的进行手臂主动、被动锻炼。外固定架方法是将钢针经皮穿放在骨折的近端和远端骨段,使用连接杆和固定卡连接裸露在皮肤外的针端,形成一个空间力学稳定结构,起到骨折部位固定的效果。外固定架在工程制作、设计工艺和临床应用层次均得到了提高和改进,既吸取了内、外固定的优点,又弥补了不足之处,使患者的骨愈合时间得到了缩短,更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功能恢复锻炼,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参考文献
[1]金华.手部骨折几种治疗方法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08(34):265-267.
[2]胡琪,张春林,刘坤等.多种骨折固定材料应用治疗复杂手部骨折[C].//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第十一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2010:371-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