摁得住黄河,换不来人心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len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熙曾在宫中柱子上亲手写下六个大字——“三藩、河务、漕运”。不过,对当时踌躇满志的康熙来说,其中的一个“敌人”却比当年的鳌拜和此刻的吴三桂还可怕——黄河。
  自从清军入关,历代都多灾的黄河进入了空前灾难期。黄河水灾的爆发频率几乎达到历代之最,就连大清王朝的“主动脉”京杭大运河也多次被泛滥洪灾阻断,漕运更是年年歇菜。急得上火的康熙年年委派重臣坐镇,不惜掏空国库狠治。没想到那些打仗理政是好手的能臣,治黄河却是两眼一抹黑,上一年刚修好堤坝,次年又被冲得稀里哗啦。
  痛定思痛的康熙也把视线从朝中臣工身上绕开,放眼到各地大臣中去,誓要全国撒网,找出个治河的人才来。突然他惊讶地发现,别看黄河年年闹灾,各地一片泽国,但安徽巡抚靳辅的辖区里,百姓却照样安居乐业,这人,靠谱!
  康熙十六年(1677年),靳辅被提拔为河道总督,全权负责黄、运两河修守以及维持黄、运地区的秩序,还被赋予便宜行事的权力。对这个重大任务,生性谨慎的他起初非常犹豫,但得力助手陈潢的一句话却鼓起了他的斗志,“河久失治,必有人起而任之”。于是,这位中国17世纪最杰出的水利学家决定拼一场。
  靳辅到任后立刻大刀阔斧,先推翻了前任们坑爹的治水方略,更把之前河道总督的驻地,从济宁迁到江苏北部的黄、运交汇处。这就好比在战场上,主帅亲临炮火第一线。虽然靳辅解释这是为了“综理黄、运两河事务”,但其中的决心更明确:治不好黄河,我这河道总督就先泡进黄河里!
  领导如此搏命,到任后就惊到了同僚们。紧接着,靳辅一份奏折把康熙也惊了:以前的治水方略都是白花钱。现在既然要推倒重来,大清朝就得咬牙花大钱——治河经费255万两白银。这下可惹恼了朝中的大臣们,几位重臣纷纷上疏反对,但康熙的情绪却是相当稳定——埋单!
  就这样,得到康熙力挺的靳辅,开始践行独特的治水方略:“治河”“保运”二者并重。以往的治河思路,都是哪里闹灾在哪里修,结果就是摁下葫芦起来瓢,东边堵住了西边又决口。这次靳辅,咬牙来一场全面治理:黄河和大运河都要治,而且要建立综合性防御大堤,更以植柳等办法加固沿河两岸,这是一场对黄河的“空前大手术”。
  如此大工程,却是抬脚就溅满腿泥。1680年,黄河在山阳清河等地决堤;1682年,黄河又在江苏北部发生决口。这下舆论哗然,攻击靳辅劳民伤财的论调又甚嚣尘上。但这些人没看到,正是这些年里,曾经完全泛滥的黄河故道,在靳辅的努力下已基本恢复,大批灾民重返家园,开始在黄河沿线开荒种地。黄河这头昔日疯狂肆虐的“猛兽”已被靳辅牢牢拴住。
  越发巨额的追加预算,使攻击靳辅的声音越发刺耳,就连一直力挺靳辅的康熙也产生怀疑。1682年,靳辅被召入京城,面对康熙及朝中大臣的质问,他耐心阐述了自己的治河思路,虽然驳倒了相关指责,却依然落得“宽大免赔”,也就是被剥夺官职,戴罪立功。顶着种种委屈的靳辅,依然在1683年成功完成肖家渡合龙工程,曾经灾害连年的黄河故道终于全线恢复。
  这个大工程的效果也是立竿见影:黄河与淮水有条不紊地连接,黄河航道总行程更缩短了十分之九。助手陈潢发明了开引河法,使决口不堵自灭,创放淤法,固堤造田,变沙害为沙利;创测水法,用河水的横切面积乘流速以求水流量加快,这些办法最后都完整地体现在靳辅的奏折和《治河方略》中,成为我国水利方面的重要典籍。此后“河以治安者五十年”,空前治水,治出了黄河沿线50年的繁榮太平。
  如此业绩,让先前的指责声音沉寂。康熙对靳辅大加赞扬,靳辅的官职也得以恢复。从1677年起,历经六年艰辛,他终于为自己正名。
  这段岁月,是大清朝“平三藩”“收台湾”的关键年代。正是靳辅独具创意的治水方略,外加顶着康熙刁难的艰辛工作,才使多灾多难的黄河从此消停下来,为大清王朝有条不紊地“输血”。
  以很多清史学者的共识:倘若没有靳辅这场空前成功的黄河治理,雄心勃勃的康熙莫说开创盛世,恐怕早就在摁下葫芦起来瓢的洪灾里惨遭崩盘。
  经过了七年艰难工作,饱受质疑的靳辅已是名满天下的水利科学巨匠。但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却在倾轧成风的朝堂上不知不觉就拉足了仇恨。1684年,志得意满的康熙开始第一次南巡时,各种明枪暗箭竟一股脑儿地朝着靳辅打来。
  首先“开火”的就是礼部尚书汤斌。这位老油条为拍康熙马屁,极力逢迎康熙“开下河”的工程规划,不料被靳辅以翔实的科学论据,在康熙面前驳得体无完肤。这下可捅了马蜂窝,恼怒的汤斌发动门生各种围攻。外加此时靳辅正全力清丈田亩,黄河沿线被触动了利益的官僚们也是纷纷大骂。几乎转眼之间,劳苦功高的靳辅就被骂成了“冒滥名器”的小人。
  于是,口诛笔伐之下,扛住多少次恐怖洪灾的靳辅终未扛住这无妄之灾:他的得力助手陈潢冤死狱中,他也被罢官。七年呕心沥血,遭遇这样刻薄无情的结局。
  但是,造成靳辅悲剧的最重要责任人,并非这些鼠目寸光的官僚,而是“雄才大略”的康熙。这位一生建树颇多的帝王好大喜功,性情耿直的靳辅自然一直不讨他喜欢,而靳辅怼掉那劳民伤财的“开下河”计划,得罪了汤斌的同时,自然连带着把康熙也得罪了。于是当群臣对靳辅群起而攻时,康熙自然顺水推舟,把靳辅当替罪羊。那时的康熙并没有意识到,他“甩”走的是一位多么伟大的水利科学家。
  讽刺的是,靳辅郁郁而终后,不少先前大骂靳辅的官员也曾接替他担起治水重任,却在一番灰头土脸后,只能按照他生前的办法来做。如此打脸,闹得康熙也哭笑不得,把相关官员斥责一顿。然而靳辅再也听不到了。
  靳辅一生的功业,永远留在黄河沿岸百姓心中。当康熙再次南巡时,在江苏淮南等地考察,发现“自民人船夫,皆称誉河道总督靳辅,思念不忘”。多少诋毁构陷,终未抹去他不朽贡献。
  编辑/子玉
其他文献
从清末到民国,作为商务印书馆近三十年的实际掌舵人,张元济在精明之外,也有其超脱的一面。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引避贤路”。  之所以会有如此想法,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1919年后五四新文化、新思潮的蓬勃兴起。面对如此变局,张元济一方面尽量跟上潮流,但另一方面也感到精力有限,思想有些跟不上时代,由此萌生退志。  当时, 随着《新青年》《每周评论》 《新潮》等新杂志的创刊,商务印书馆的《东方杂志》等明显落
1162年,宋高宗传位给养子宋孝宗,自己成了太上皇。按理说,退了位的皇帝就不应该再插足政事了,可是宋高宗有时也“越权”。  有一天,宋高宗去某寺庙喝茶,有个行者(在寺院服杂役尚未剃发的出家者)通过宋高宗的穿着猜出此人来头不小,于是想方设法对宋高宗献殷勤。被热心冲昏头脑的宋高宗仔细打量了行者一番,说:“我看你的样子不像是个行者。”行者见宋高宗关注自己,马上展开了颠倒黑白的精彩表演,哭诉道:“我本是一
盛宴  东汉明帝永平元年(58年),金秋十月,洛阳,一场旷世大典正在举行。  即位一年的明帝亲临辟雍,要行尊老养贤之礼。辟雍是周代的太学,在汉代成为尊儒行礼的场所。于是众臣列席,熙熙攘攘,明帝则峨冠博带,满面春风地给儒家代表“三老”(官名,这时的三老是一位年老博学的著名教育学者)和“五更”(年老致仕而有经验之乡间耆老,这时的五更是明帝之师)献肉敬酒。场面宏大而隆重,被《后汉书》情不自禁地赞为:“济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被迫流亡日本。1899年,清廷向日本交涉,不准康有为留日,康有为又辗转至加拿大和美国,因人生地不熟且名声不大,屡屡碰壁。迫于生计,他四处向华侨商人宣扬国内的变法,希望能够获得他们的支持、给自己捞点儿金,但效果并不理想。  一天,他与友人谈论此事,友人说: “要想取得好的宣传效果,必须想办法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康有为听后眼前一亮,心想当下没有人比大清皇帝——光绪的影响力更大了,
《小王子》的作者、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出生于1900年。作为法国最早的一代飞行员,他于1942年写出了《空军飞行员》。但有人揭发书中大费笔墨写了空军里的一个犹太人上校,这违反了德国对犹太人的政策。 《空军飞行员》因而被当时德国扶持的傀儡政权——法国维希政府以及纳粹禁止出版。 《小王子》写于1943年,与《空军飞行员》相隔不久,因此也受到牵连。  后来, 《小王子》在美国以法文和英文出版,而在法国
“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很多人都知道,这副被称颂一时的绝对写的是郑板桥。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作者是和郑板桥同为扬州八怪之一的李葂。  李葂自幼颖异,闻名乡里,年少时参加县里的童子试就拔得头筹。当时的巡按见他文思迅捷,有意考考他,没想到,他居然立成七律30首。一时间,李葂名动皖南。  等高凤翰(扬州八怪之一)去安徽歙(shè)县(今属安徽黄山)做县丞时,听闻李葂的才情,特意前去结识,并把他举荐给
牛是农耕时代宝贵的社会财富。宋代法律规定,严禁屠杀耕牛。要杀,也得向政府報告缘由,由政府统一来杀。  北宋初年的《宋刑统》中,有“诸故杀官私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杀牛马者徒一年”的法条。到了南宋,刑罚更重,“诸故杀官私马牛徒三年”。即便是致伤致残,只要影响了正常使用,一律按杀死罪对待。  可是法律条文再细密、再严厉,也有敢扑火的飞蛾。在一些地区,老百姓不仅不把禁令放在心上,而且大吃特吃牛肉,甚至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清廷陷入危机。在社会的动荡中,清末实业家汤寿潜出生于浙江山阴一个殷实家庭,父亲是当地的私塾老师,在父亲的教育下,他从小学习四书五经,小小年纪就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自己的看法。  而立之年后,汤寿潜投奔山东巡抚,因学识渊博,有才能,且能够针砭时弊,受到山东巡抚的赏识,被引为幕僚。此后,汤寿潜开始关注政治,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国家的积贫积弱,唯有“变”才能找到出路。于是,他
借位拍照,畫风迥然
期刊
愤青蹿红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五日,土木堡之变。这是一场任性皇帝明英宗受权阉王振撺掇,御驾亲征而被瓦剌打得全军覆没的惨祸:英宗沦为俘虏,大明江山岌岌可危,北京城乱作一团。  伴随这场惨案的发生,迅速在京城里蹿红的,还有平日默默无闻的愤青:王竑(h6ng)。  八月二十二日,大明临时领导、监国郧王召开了紧急朝会。与会官员情绪激动,很快就哭声震天。偏在这个节骨眼,英宗十分宠爱的特务头子、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