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际能力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重要渠道。在我国,普通话是人们必须使用的语言,是每个人进入学校学习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和重要基础。就我校(格尔木市长江源民族学校)学生来说,100%都是藏族孩子。针对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作为藏族教师,几年来,笔者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开展了如何提高藏族孩子普通话水平的研究。
我认为:提高藏族孩子普通话表达能力的方法,主要是要充分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让藏族孩子尽快完成从本民族语言到普通话的过渡,引导藏族孩子在快乐活动中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普通话;要充分利用家长会,鼓励家长们配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在家庭的语言中,家长多用普通话和孩子交流;同时在多种校外活动中拓展孩子的语言能力,为他们提供普通话表达的平台和机会,促进他们的普通话表达能力的快速提高。
一、利用多种教学形式,让孩子在“双语”中完成学习任务
刚入校的一部分孩子从小在牧区生活,使用的是本民族语言即藏族语言。一进校,老师和小朋友用普通话交流,他们一句也听不懂,整天哭闹,不愿上学,还有个别孩子整天不言不语,像个“小哑巴”。为了让孩子尽快完成从本民族语言到普通话的过渡,我校是这样进行教学管理的,即给一个班配备的语文教师,他除了熟悉语文教材外,必须精通藏汉双语,在课堂教学中先用本民族语言与学生交流,接着,耐心地用本民族语言夹着普通话和学生交流,在校期间无论组织孩子的日常活动,还是组织正式的活动,双语交替使用;这样,让孩子在学校里始终处于两种语言的环境中,与孩子的谈话,内容选择孩子身边随时发生的事,让他们在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去说,渐渐的,他们就会说普通话了,在交流中尽量做到发音准确。
二、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兼顾双语教育的习惯
我们学校成立之初,学校就聘请藏族教育专家到我校讲座,至今,我还记得一位专家就如何进行双语教学给我们提出的建议:孩子上学时期是学习语言、形成口語的关键时期,孩子好模仿,敢讲敢说,喜欢与人交往,因此,在开展双语教学中,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对孩子的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学校在多次会议上要求:教师和家长要为孩子创设丰富的双语学习环境。比如学生在学校期间,教师要在孩子周围的事物上贴上双语文字标签或符号、图片,如在班级的门窗上贴上双语的“门”“窗”,在“火”字下画上火苗等,让孩子感受到双语文字的无处不在;在日常交流,特别是语文教学过程中鼓励孩子习惯使用普通话,回答问题时能使用较规范的汉语言。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通过观察不同的图片、文字符号,了解图片及文字的基本功能和重要意义,并萌发自己使用普通话交流的愿望。学校同时要求教师要重视孩子口语发音的矫正工作,要求教师多用普通话与孩子交谈,做到发音正确、说话完整、清晰,语速要慢,以便孩子模仿。要求教师积极为孩子提供练习发音的机会并对个别孩子不正确的发音和不到位的音进行重复训练,对发音部位、发音口形、语感、语义都应找出弊病、解释清楚。学校请求家长要积极配合,学生在家中时,家长与孩子交流时尽量反复用双语转换,让孩子逐步理解每个词语分别用藏语、普通话该怎么讲,使在校内形成的良好语言习惯得到巩固。
三、注重家校配合,形成语言教育的合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良好的语言素养及教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语言发展。一位藏族教育老专家说:“我们藏族孩子的教育,特别是语言学习,仅仅靠学校一方是无济于事的,只有家校同心协力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在我们这里,依然存在着这种现象:许多少数民族家长习惯使用本民族语言与孩子交流,在家中不让他的孩子说普通话,这样就造成了普通话教育的艰巨性,我们学校的普通话教育就很难维持多久。因此,笔者在家长会上,常常请各位家长协助、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向他们说明:社会是快速发展的,未来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是人与人合作的社会,语言特别是普通话,在我们国家是人与人交际的重要工具,提高藏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只有家校合作,才能培养出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综上所述,在引导民族学校的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法是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丰富拓展孩子的语言能力。我校除了语言教育活动之外,在其他教育活动中如数学、科学、音乐、健康课堂教学中,也渗透着以语言为主要教学内容,学生们在这些教育活动中也在不断地学习新词新句,并用这些刚学会的新词新句尝试着与同伴或周围成人交流。我们常常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活动中联系孩子的生活,充分利用游戏化手段,把普通话学习活动贯穿到有趣的游戏之中,让他们在快乐的活动中学习普通话。
(责编 张晶晶)
我认为:提高藏族孩子普通话表达能力的方法,主要是要充分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让藏族孩子尽快完成从本民族语言到普通话的过渡,引导藏族孩子在快乐活动中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普通话;要充分利用家长会,鼓励家长们配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在家庭的语言中,家长多用普通话和孩子交流;同时在多种校外活动中拓展孩子的语言能力,为他们提供普通话表达的平台和机会,促进他们的普通话表达能力的快速提高。
一、利用多种教学形式,让孩子在“双语”中完成学习任务
刚入校的一部分孩子从小在牧区生活,使用的是本民族语言即藏族语言。一进校,老师和小朋友用普通话交流,他们一句也听不懂,整天哭闹,不愿上学,还有个别孩子整天不言不语,像个“小哑巴”。为了让孩子尽快完成从本民族语言到普通话的过渡,我校是这样进行教学管理的,即给一个班配备的语文教师,他除了熟悉语文教材外,必须精通藏汉双语,在课堂教学中先用本民族语言与学生交流,接着,耐心地用本民族语言夹着普通话和学生交流,在校期间无论组织孩子的日常活动,还是组织正式的活动,双语交替使用;这样,让孩子在学校里始终处于两种语言的环境中,与孩子的谈话,内容选择孩子身边随时发生的事,让他们在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去说,渐渐的,他们就会说普通话了,在交流中尽量做到发音准确。
二、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兼顾双语教育的习惯
我们学校成立之初,学校就聘请藏族教育专家到我校讲座,至今,我还记得一位专家就如何进行双语教学给我们提出的建议:孩子上学时期是学习语言、形成口語的关键时期,孩子好模仿,敢讲敢说,喜欢与人交往,因此,在开展双语教学中,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对孩子的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学校在多次会议上要求:教师和家长要为孩子创设丰富的双语学习环境。比如学生在学校期间,教师要在孩子周围的事物上贴上双语文字标签或符号、图片,如在班级的门窗上贴上双语的“门”“窗”,在“火”字下画上火苗等,让孩子感受到双语文字的无处不在;在日常交流,特别是语文教学过程中鼓励孩子习惯使用普通话,回答问题时能使用较规范的汉语言。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通过观察不同的图片、文字符号,了解图片及文字的基本功能和重要意义,并萌发自己使用普通话交流的愿望。学校同时要求教师要重视孩子口语发音的矫正工作,要求教师多用普通话与孩子交谈,做到发音正确、说话完整、清晰,语速要慢,以便孩子模仿。要求教师积极为孩子提供练习发音的机会并对个别孩子不正确的发音和不到位的音进行重复训练,对发音部位、发音口形、语感、语义都应找出弊病、解释清楚。学校请求家长要积极配合,学生在家中时,家长与孩子交流时尽量反复用双语转换,让孩子逐步理解每个词语分别用藏语、普通话该怎么讲,使在校内形成的良好语言习惯得到巩固。
三、注重家校配合,形成语言教育的合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良好的语言素养及教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语言发展。一位藏族教育老专家说:“我们藏族孩子的教育,特别是语言学习,仅仅靠学校一方是无济于事的,只有家校同心协力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在我们这里,依然存在着这种现象:许多少数民族家长习惯使用本民族语言与孩子交流,在家中不让他的孩子说普通话,这样就造成了普通话教育的艰巨性,我们学校的普通话教育就很难维持多久。因此,笔者在家长会上,常常请各位家长协助、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向他们说明:社会是快速发展的,未来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是人与人合作的社会,语言特别是普通话,在我们国家是人与人交际的重要工具,提高藏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只有家校合作,才能培养出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综上所述,在引导民族学校的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法是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丰富拓展孩子的语言能力。我校除了语言教育活动之外,在其他教育活动中如数学、科学、音乐、健康课堂教学中,也渗透着以语言为主要教学内容,学生们在这些教育活动中也在不断地学习新词新句,并用这些刚学会的新词新句尝试着与同伴或周围成人交流。我们常常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活动中联系孩子的生活,充分利用游戏化手段,把普通话学习活动贯穿到有趣的游戏之中,让他们在快乐的活动中学习普通话。
(责编 张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