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同学在进行了大量作文训练之后依然对写好高考作文缺乏信心,究其原因,主要就在于大家对在高考时会遇到什么样的题目心中没底。虽然要想提前预知高考作文题目无异于痴人说梦,但高考作文命题却是有规律可循的。特别是每年进行高考备考之时,全国各省市的重点中学都会命制大量的作文试题对高三学生进行训练,而命制这些试题的老师极有可能会参与本省市的高考作文命题工作。这样一来,就使得这些重点中学命制的作文试题与本年度的高考作文试题有了一种直接的联系。所以,我们特开设“名校金题”栏目,每期对全国各省市重点中学高三年级的作文备考试题与优秀例文进行展示,并邀请该校的语文名师对试题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解读,以期让大家在第一时间准确把握本年度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
试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1)2015年9月29日,金丽温高速温州段一辆装载有30多吨大米的货车发生事故,白花花的大米洒了一地,引来周边大批村民哄抢。温州鹿城警方发布通报称,5名涉嫌参与抢米的犯罪嫌疑人先后被抓获并拘留。被抓的人中有两婶侄,他们表示,原来以为只是一点米,不值钱,没想到要被拘留,早知道这样就不会抢了。
(2)2015年3月29日,江苏大丰市刘庄镇境内,一辆满载30多吨橘子的卡车发生侧翻事故,令驾驶员感动的是,当地群众纷纷伸出援手,帮忙捡拾橘子,1100箱橘子基本没有损失。据一位村民介绍,看到卡车侧翻后,他和大伙儿都赶过来围观,见驾驶员受伤,无力收拾满地的橘子,他吆喝了一声:“大伙儿帮帮他吧!”群众便踊跃上前,一边安慰受伤的驾驶员,一边帮他捡拾橘子。
上面两则材料会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不得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意作文,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写作导引>>
当下很流行“任务驱动式”写作理念。所谓“任务”,一是指所立之论,二是指命题的提示语与具体要求,如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作文题的具体任务是,就女儿举报酒驾父亲一事,针对特定的对象写一封信;全国新课标卷Ⅱ作文题的具体任务是“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写作“任务驱动式”材料作文主要有以下五步:
第一步,辨明材料类型。本题由两个看似相反实则相辅相成的材料构成。
第二步,概括分析材料。材料一讲的是运米的货车发生事故后,洒落的白米引来村民哄抢,被抓的人以为白米不值钱、没犯法,所以才去抢;材料二说的是遇到类似事件后,因为有人“吆喝”,原本围观的村民转而安慰、帮助驾驶员,看护洒落的橘子。综合两则材料可以看出:村民的行为具有自发性。如果前者有人出面制止哄抢行为,也许村民未必会哄抢;后者村民是在“吆喝”的提醒下由围观转为捡拾、看护的,由此可见村民的跟随、从众意识。前者法制观念淡薄,后者有道德底线。
第三步,确定写作任务。由第二步的分析可以确定写作角度:领头人很重要,善意需要引導;从从众的角度来谈“群体的跟随性”“群体无意识”;可以谈个体的内心无主与内心有主;还可以谈利益与法律、道德的关系;还可以从既要有法律的底线、也要求道德的高度来分析。
第四步,选择合适的结构模式。新材料作文的观点不能剥离原材料,不能凭空出现,观点要从对材料进行的分析中推演出来。可以采用“叙议联结”“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现实性、危害性、可行性、重要性”等各种不同的结构模式。
第五步,精心拟题,写好开头。如可拟题为:“我心有主”“道德的底线”“稀缺的吆喝声”等。
佳作展评>>
利益之外,原则之内
文/ 刘卓容
当一辆满载30多吨橘子的卡车遭遇侧翻后,群众纷纷聚集上来,不是为了抢夺那满地的橘子,而是自发地为受伤的驾驶员将橘子收拾好,并帮着看守卡车,直到救援人员赶来。
这真是一则令人心头一暖的新闻。当我们习惯看到人们为一点蝇头小利不惜违背原则的时候,这幅淳朴的村民弯腰捡拾橘子的画面竟有春风拂面的清新之感。在我们为他们的热心竖起大拇指之后,不妨看看它背后的东西。
橘子,尤其是一片混乱之下无人看管的橘子,正是利益的化身。而我并不认为追求利益的行为有错,真正有错的,是将手伸向不该伸的地方。是什么决定着人们不越过这条容易被不同居心的人反复咀嚼、把玩的界线?是原则。只有当每个人心中都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之时,我们才会被激发出纯粹的热情。
这原则绝不是利益大而为之,利益小而不为;危害小而为之,危害大而不为。它是要我们坚定地拒绝不劳而获,坚定地拒绝本不属于自己的事物。
我想起另一则情景与之类似的新闻。一辆满载大米的卡车发生事故后,大批村民涌上前去哄抢。事后被捕的一对婶侄表示:“原以为只是一点米,不值钱,没想到要被拘留,早知道这样就不会抢了。”这便是内心没有原则束缚的真实写照。
从前后两则新闻的强烈反差中,我们除了应该看到的人性本身具有不同的层次,更该意识到:利益之外,原则之内,我们的人性包罗万象。
我们抛开了利益,于是关心他利,于是乐于助人无怨无悔;我们拥有原则,于是不会不辨是非,不会一味包容。我们对世界报以沸腾的善良,但只将善良投放在需要和值得灌溉的地方。所以我们依然希望罪犯被绳之以法,依然不断地向身边的一切输入温暖与善意。
哈佛大学在18世纪中叶遭遇了一场火灾,250本最珍贵的藏书被烧成灰烬。幸运的是,一名叫杰克的学生在大火发生前一天,将其中一本拿出了图书馆打算回宿舍阅读。火灾过后,这名学生几经挣扎,克服了唯一一本藏书日后在市面上能卖到的天价诱惑,毅然放弃巨大的利益,将书归还学校。校长表扬了他的诚实,却开除了他:“哈佛校规明确规定书本不允许借出馆外,违者开除,这是原则,对任何情况无一例外。”
于是,我突然明白了哈佛强盛不衰的原因。杰克对利益的放下与学校对原则的坚守,同样令人肃然起敬。
愿我们都能活在利益之外,原则之内,穷尽一生努力去捕寻人性中最美好的星星。
点评:文章兼用双面对照与“叙议联结”两种结构模式,层层递进地展开议论,既有事件本身的剖析,又有由表及里的深入,还有由此及彼的拓展。前四段从第二则材料的角度来分析,先概述事件,再由橘子谈到利益,明确利益不该获取,从而引出原则。接着,从第一则的角度来分析,定向引述后,归因到“内心没有原则”。然后综合两则材料而言之,从利益与原则两个维度来考量,阐述了利益之上有原则存在,从而极具思辨性地对命题材料所涉及的话题进行了议论分析。最后由此及彼,引哈佛图书馆事例为佐证,再次证明“利益之上有原则”这一观点,充实了论据,增强了论证力度。
试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1)2015年9月29日,金丽温高速温州段一辆装载有30多吨大米的货车发生事故,白花花的大米洒了一地,引来周边大批村民哄抢。温州鹿城警方发布通报称,5名涉嫌参与抢米的犯罪嫌疑人先后被抓获并拘留。被抓的人中有两婶侄,他们表示,原来以为只是一点米,不值钱,没想到要被拘留,早知道这样就不会抢了。
(2)2015年3月29日,江苏大丰市刘庄镇境内,一辆满载30多吨橘子的卡车发生侧翻事故,令驾驶员感动的是,当地群众纷纷伸出援手,帮忙捡拾橘子,1100箱橘子基本没有损失。据一位村民介绍,看到卡车侧翻后,他和大伙儿都赶过来围观,见驾驶员受伤,无力收拾满地的橘子,他吆喝了一声:“大伙儿帮帮他吧!”群众便踊跃上前,一边安慰受伤的驾驶员,一边帮他捡拾橘子。
上面两则材料会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不得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意作文,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写作导引>>
当下很流行“任务驱动式”写作理念。所谓“任务”,一是指所立之论,二是指命题的提示语与具体要求,如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作文题的具体任务是,就女儿举报酒驾父亲一事,针对特定的对象写一封信;全国新课标卷Ⅱ作文题的具体任务是“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写作“任务驱动式”材料作文主要有以下五步:
第一步,辨明材料类型。本题由两个看似相反实则相辅相成的材料构成。
第二步,概括分析材料。材料一讲的是运米的货车发生事故后,洒落的白米引来村民哄抢,被抓的人以为白米不值钱、没犯法,所以才去抢;材料二说的是遇到类似事件后,因为有人“吆喝”,原本围观的村民转而安慰、帮助驾驶员,看护洒落的橘子。综合两则材料可以看出:村民的行为具有自发性。如果前者有人出面制止哄抢行为,也许村民未必会哄抢;后者村民是在“吆喝”的提醒下由围观转为捡拾、看护的,由此可见村民的跟随、从众意识。前者法制观念淡薄,后者有道德底线。
第三步,确定写作任务。由第二步的分析可以确定写作角度:领头人很重要,善意需要引導;从从众的角度来谈“群体的跟随性”“群体无意识”;可以谈个体的内心无主与内心有主;还可以谈利益与法律、道德的关系;还可以从既要有法律的底线、也要求道德的高度来分析。
第四步,选择合适的结构模式。新材料作文的观点不能剥离原材料,不能凭空出现,观点要从对材料进行的分析中推演出来。可以采用“叙议联结”“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现实性、危害性、可行性、重要性”等各种不同的结构模式。
第五步,精心拟题,写好开头。如可拟题为:“我心有主”“道德的底线”“稀缺的吆喝声”等。
佳作展评>>
利益之外,原则之内
文/ 刘卓容
当一辆满载30多吨橘子的卡车遭遇侧翻后,群众纷纷聚集上来,不是为了抢夺那满地的橘子,而是自发地为受伤的驾驶员将橘子收拾好,并帮着看守卡车,直到救援人员赶来。
这真是一则令人心头一暖的新闻。当我们习惯看到人们为一点蝇头小利不惜违背原则的时候,这幅淳朴的村民弯腰捡拾橘子的画面竟有春风拂面的清新之感。在我们为他们的热心竖起大拇指之后,不妨看看它背后的东西。
橘子,尤其是一片混乱之下无人看管的橘子,正是利益的化身。而我并不认为追求利益的行为有错,真正有错的,是将手伸向不该伸的地方。是什么决定着人们不越过这条容易被不同居心的人反复咀嚼、把玩的界线?是原则。只有当每个人心中都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之时,我们才会被激发出纯粹的热情。
这原则绝不是利益大而为之,利益小而不为;危害小而为之,危害大而不为。它是要我们坚定地拒绝不劳而获,坚定地拒绝本不属于自己的事物。
我想起另一则情景与之类似的新闻。一辆满载大米的卡车发生事故后,大批村民涌上前去哄抢。事后被捕的一对婶侄表示:“原以为只是一点米,不值钱,没想到要被拘留,早知道这样就不会抢了。”这便是内心没有原则束缚的真实写照。
从前后两则新闻的强烈反差中,我们除了应该看到的人性本身具有不同的层次,更该意识到:利益之外,原则之内,我们的人性包罗万象。
我们抛开了利益,于是关心他利,于是乐于助人无怨无悔;我们拥有原则,于是不会不辨是非,不会一味包容。我们对世界报以沸腾的善良,但只将善良投放在需要和值得灌溉的地方。所以我们依然希望罪犯被绳之以法,依然不断地向身边的一切输入温暖与善意。
哈佛大学在18世纪中叶遭遇了一场火灾,250本最珍贵的藏书被烧成灰烬。幸运的是,一名叫杰克的学生在大火发生前一天,将其中一本拿出了图书馆打算回宿舍阅读。火灾过后,这名学生几经挣扎,克服了唯一一本藏书日后在市面上能卖到的天价诱惑,毅然放弃巨大的利益,将书归还学校。校长表扬了他的诚实,却开除了他:“哈佛校规明确规定书本不允许借出馆外,违者开除,这是原则,对任何情况无一例外。”
于是,我突然明白了哈佛强盛不衰的原因。杰克对利益的放下与学校对原则的坚守,同样令人肃然起敬。
愿我们都能活在利益之外,原则之内,穷尽一生努力去捕寻人性中最美好的星星。
点评:文章兼用双面对照与“叙议联结”两种结构模式,层层递进地展开议论,既有事件本身的剖析,又有由表及里的深入,还有由此及彼的拓展。前四段从第二则材料的角度来分析,先概述事件,再由橘子谈到利益,明确利益不该获取,从而引出原则。接着,从第一则的角度来分析,定向引述后,归因到“内心没有原则”。然后综合两则材料而言之,从利益与原则两个维度来考量,阐述了利益之上有原则存在,从而极具思辨性地对命题材料所涉及的话题进行了议论分析。最后由此及彼,引哈佛图书馆事例为佐证,再次证明“利益之上有原则”这一观点,充实了论据,增强了论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