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silmh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但在实际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生字、词的教学,而忽视了阅读,而且只是在教学中将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不让学生通过阅读去自己体会、理解,导致了学生“听说读写”四大能力培养的严重失衡。因此,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全面素质,我们一定要重视阅读教学,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阅读之中。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机。因此要让学生进行阅读,首先得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在教学中,常见的激趣手段有以下几种:
  1.创设优美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精心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阅读过程,通过促进学生互动合作,从而能充分调动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培育情感,使他们产生阅读的欲望,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产生阅读欲望。如教学《小熊住山洞》一课时,教师首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美丽大森林的情境,然后通过对话,告诉学生这里有高高的松树、嫩绿的小草,还有飞翔的小鸟、蹦蹦跳跳的小鹿和他们的朋友——可爱的小熊。小熊约同学们到他家去做客呢!这样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和文本拉近了距离,从而在一种童话般的环境里进行阅读,自然地抒发内心的情感。经过这样的情境设置,学生们都跃跃欲试,急切地阅读文章的内容,盼望到小熊的家里去做客,看看小熊的家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让学生有了阅读的要求。
  2.教师用声情并茂的范读去感染学生,引起共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然大方的仪态、亲切动人的眼神、抑扬顿挫的话语,能将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对课文声情并茂的朗读,能使学生对课文感情基调的理解形象化,受到感染,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情感得到升华,情不自禁地融入到文章之中,用朗朗的读书声去表达对人物的理解、对文章感情的把握,兴趣盎然地去阅读、去感悟。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我通过富有感情的范读,引导学生感受“伤心”,感悟小鹿矛盾之美;品读“激动”,感悟小鹿梦圆之美。读出了童心、童趣,使作者、教师、学生“三情”共振,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使他们对小鹿的敬佩溢于言表,感情得到了升华,思想受到了教育。
  
  二、加强词语教学,解除阅读障碍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了“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 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词语、理解词句及积累运用词语十分重要,这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在词语教学中要注意两点:一是让学生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词语,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把词语与阅读课文和理解文章结合起来,将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尤其是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例如课文《军民一家》中有一句:“周围的顾客都笑了起来,称赞老张比当妈妈的想得还周到。”句子的意思学生不难理解,重点词“称赞”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称赞”和“表扬”有何异同,然后让学生用“称赞”一词口头造句。有的说:“妈妈称赞我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有的说:“小明乐于助人,受到了大家的称赞。”通过说话,既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又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课外广泛阅读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只靠教材那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阅读。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选定阅读的书籍。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小学生辨别力有限,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以实现阅读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思想、年龄和兴趣的不同,以及课堂教学需要的不同,认真帮助他们选择适当的读物。其次,在帮助学生选定阅读内容的基础上,要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常见的阅读方法有:
  1.选读法:这种方法是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可按照“目的——检索——浏览——精读——摘记”的程序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分步筛选,获取所需知识。这种方法让学生学会抉择自己最需要的东西为自己的学习服务。
  2.精读法:精读法是一种层次较高的阅读方法,一般适合于教科书、经典著作、信息量丰富且价值较高的读物。因此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篇幅又不长的文章,可以采用此法。这类文章可以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构思的揣摩,进而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写作的特点,从而获得知识和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叶圣陶先生也曾明确提出:“学习语文的目标就是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的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因此,在小学阶段,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习惯,阅读时圈画批注的方法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
  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一方面需要教师的不停指导,一方面需要学生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教师要有周密的考虑和科学的安排,要一点一滴地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使之不断积累。
  总之,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行之有效的阅读技能和技巧。这样学生的能力才会得到提高,各方面素质也才会得到发展。
其他文献
摘要:“信”是孔子伦理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我们今天的道德体系仍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加强“诚信”教育,弘扬孔子“信”的伦理思想的精髓,使其从小在孩子的心田和行为中扎根。  关键词:学校 教育 伦理思想    一、“信”是孔子伦理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育人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培养弟子成为君子和圣人。要成为君子或圣人,就需要具备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修养。哪些是君子或
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高中的女生身体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各项发育日趋完善。此时此刻的她们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散发着蓬勃的朝气,对于外界的环境变化敏感而又能干。相较于男生对体育课的狂爱,女生很少表现出喜欢体育课,甚至以各种借口逃避体育课。她们为什么对于体育课持有排斥心理呢?如何培养高中女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是所有高中体育教师值得探究的课题。下面我根据多年教学经验,谈谈自己浅薄的看法,希望给予同行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