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工已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在城市奋斗,努力向城里人靠近,他们的市民化已是大势所趋。当然,这将是一个复杂和艰难的过程,需要不同的社会主体关注与参与,而大众传媒位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作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的社会主体,在农民工市民化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发挥着宣传、引导、教育和保护的作用。
关键词:农民工 市民化 大众传媒 作用
所谓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有序流动,并逐渐转变为市民的一种过程和状态。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农民工市民化:一是户口属性的改变,即由农村户口转变为城市户口;二是地域的彻底变化,即由原来居住在农村社区转变为居住在城市社区;三是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文化层面的转化,即在生活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社会组织形态等方面的变化以及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农民工市民化的本质在于农民工在城市里取得发展的机会,并和谐融入城市中,成为与城市紧密相融的新市民。
当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2月27日与网民在线交流时,提出“农民工已是现代产业工人队伍的主体”,并说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年轻农民工,让他们逐步融入城市生活。
可以说,农民工市民化是一个关系到我国经济快速、持续和健康发展、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关系到快速推进城镇化建设和“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推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的关键性问题,也是改善民生、遏制城乡差距扩大、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毋庸讳言,这将是一个十分艰难和复杂的过程,需要农民工自身素质的提高,需要国家相应制度、政策的保障,更需要不同社会主体的关注与参与,而大众传媒位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在农民工市民化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大众传媒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宣传者
农民工市民化是农民工流动的必然趋势,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为此,近年来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03年1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各地切实解决农民工在城镇的生产生活问题,强调对农民工和城镇居民应一视同仁;200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大中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农民工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2008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逐步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有序地转变为城镇居民;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落户,实现市民化等。大众传媒作为现代社会的瞭望者,充分利用自己在信息传播、思想交流和舆论引导方面的优势,伸展其传播触角,运用其权威的社会公信力,在第一时间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递给广大群众,并进行解读,使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为大家熟知并及时得以贯彻。
大众传媒积极宣传农民工的先进事迹。近年来在城市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农民工,如先后参与完成国家大剧院、“鸟巢”等160多项工程,合格率达100%,被北京奥组委命名为“鸟巢筑巢人”的农民工周国允、在北京多次救人而不留姓名的农民工孙天丛、在青岛冒着生命危险三次下海救人的农民工魏青刚等,这些人具有中国传统农民勤劳、朴实的美德,他们从事着城市最为繁重和艰苦的劳动,为城市居民带来了方便和舒适,是城市新一代工人和市民的重要来源等。
大众传媒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引导者
农民工,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城市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且成为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但不少影视作品及文艺小品在主题的确立、情感倾向的流露和叙事方式的选择上,自觉不自觉地把农民工群体置于主流人群的对立面。为此,不少新闻传媒策划了许多专题新闻,来引导市民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农民工。比如2010年初,江苏省盐城市的《盐城晚报》推出四个版的大型专题新闻报道《聚焦农民工的成长故事》,对新老两代农民工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所作出的贡献进行正面报道,同时透过这一阶层的变化和成长,真实地折射出时代的进步。
《天津日报》从2010年初起开辟专栏介绍农民工在城市建设中的先进事迹,同时借助自身所搭建的社会信息平台,增进市民与农民工相互间的理解、信任与合作等。2010年12月21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详细介绍了上海市青浦区徐泾镇通过一些制度建设和开展一系列文化体育活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成为新市民的做法等。
媒体对农民工现实状态的报道,直接影响到公众对于农民工形象的建构,改变了市民对农民工群体的歧视性看法,让市民感受到农民工身上那些美好的东西,让市民从思想、情感上真正接纳他们,在全社会逐步形成尊重农民工的氛围,同时弱化农民工与城市的疏离感,增强农民工的城市归宿感,从而增强农民工向市民的深度转化。
大众传媒是农民工市民化的推动者
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①新闻传播或许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议题,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以及谈论的先后顺序。具体而言,媒介对某类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这类议题的格外重视;传媒对系列议题按照一定顺序给予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重要性所做的判断。
当然,议程设置功能并非单向性的,美国传播研究的集大成者韦尔伯·施拉姆1954年在《传播如何得以有效运行》一书中提出,传播过程是双向的、循环往复的运动过程,传播者和传播对象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一直在互相影响。②也就是说,当媒介议程在读者中具有一定影响并渐变成为大众议程后,同样也会对媒介的议程设置产生作用。仍以《聚焦农民工的成长故事》为例,这组专题报道见报后,不少农民工、政府官员、专家和学者纷纷给报社来信来电或发来电子邮件,抒发内心感受。辑录了反馈文章的“编读往来”随后见报,形成媒体与受众的良性互动,更令人鼓舞的是,这组专题报道推动当地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制度和措施。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许多传媒就“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进行积极的介绍与讨论。如中国经济网2010年2月3日邀请国务院研究室农村经济研究司巡视员叶兴庆、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员陈剑波做客中国经济网解读“一号文件”,就中央出台此政策的背景、新生代农民工的时代特征、为什么必须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变成市民等问题进行解读。《河南日报》、《大河报》开设新闻观察栏目,介绍新生代农民工的诉求、市民化的意义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
通过媒体与公众的互动,形成城市发展离不开农民工、农业发展离不开工业反哺的舆论导向,推动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大众传媒是农民工市民化权益的保护者
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切实维护农民工权益,直接关系到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乃至现代化的进程。而新闻媒体是我国党和政府的喉舌,在关注农民工这样的弱势群体,帮助他们解决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着保护者的作用。一是新闻工作者通过媒体经常开展对农民工劳动就业、劳动保险、工资支付、劳动争议仲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帮助农民工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增强其依法维权的意识;二是记者为农民工无偿提供负责追薪及追讨农民工伤亡赔偿费等,使一些涉及农民工的矛盾纠纷,特别是涉及农民工受害者的遗留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处理和解决;三是对发现的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且性质恶劣的用人单位和法人代表,通过新闻媒体公开曝光,并实行跟踪报道等。
媒体的及时关注与监督,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力量,切实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对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是大有裨益的。
大众传媒是农民工市民化的教育者
农民工市民化的真正内涵是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社会参与等方面与城市融为一体,成为具有现代素质的城市公民,但是就目前的农民工而言,自身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从知识技能方面来看,他们的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从心理上来说,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等各种制度性因素的影响,使得农民工难以在城里“扎根”,这种游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钟摆身份,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农民工消极的社会心理;从思想道德素质看,农民工在繁重的工作之余,缺乏相应的精神生活,生存空间受限和教育缺失已经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率高的重要原因。
为此,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城市文明教育,提升其技能与素质十分必要与迫切。而大众传媒具有最便利的社会教育功能。大众传媒,利用自己信息平台的优势,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工作生活技能,传播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为农民工提供城市社会需要的知识、技能;通过舆论宣传、知识传播、生活娱乐等方式,对农民工进行如道德法制教育、文明行为、价值观的教育,提高其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这对提高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力来说是一种建构性因素和力量。正如英国文化社会学家莫达克所说,传媒能提供新的社会接触点、新的社会习惯行为和仪式……提供了结构与行动、社会与个人之间的枢纽。③
总之,大众传媒通过自己的方式积极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营造着农民工市民化的舆论氛围,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引导,全面提高农民工的素质,使农民工逐步成为具有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和自觉守法意识、具有一技之长,能够真正在城市中有立足之地的新市民,最终促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城市化目标的实现。[基金项目:2010年河南省政府决策课题招标项目:河南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项目编号:B183)和2010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项目:融入性教育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0FJY014)]
注 释:
①沃纳·赛佛林[美]著,郭镇之等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②韦尔伯·施拉姆[美]著,金燕宁等译:《传播如何得以有效运行》,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③马戎、周星:《21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单位:河南教育学院管理系)
编校:张红玲
关键词:农民工 市民化 大众传媒 作用
所谓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有序流动,并逐渐转变为市民的一种过程和状态。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农民工市民化:一是户口属性的改变,即由农村户口转变为城市户口;二是地域的彻底变化,即由原来居住在农村社区转变为居住在城市社区;三是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文化层面的转化,即在生活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社会组织形态等方面的变化以及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农民工市民化的本质在于农民工在城市里取得发展的机会,并和谐融入城市中,成为与城市紧密相融的新市民。
当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2月27日与网民在线交流时,提出“农民工已是现代产业工人队伍的主体”,并说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年轻农民工,让他们逐步融入城市生活。
可以说,农民工市民化是一个关系到我国经济快速、持续和健康发展、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关系到快速推进城镇化建设和“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推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的关键性问题,也是改善民生、遏制城乡差距扩大、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毋庸讳言,这将是一个十分艰难和复杂的过程,需要农民工自身素质的提高,需要国家相应制度、政策的保障,更需要不同社会主体的关注与参与,而大众传媒位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在农民工市民化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大众传媒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宣传者
农民工市民化是农民工流动的必然趋势,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为此,近年来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03年1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各地切实解决农民工在城镇的生产生活问题,强调对农民工和城镇居民应一视同仁;200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大中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农民工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2008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逐步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有序地转变为城镇居民;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落户,实现市民化等。大众传媒作为现代社会的瞭望者,充分利用自己在信息传播、思想交流和舆论引导方面的优势,伸展其传播触角,运用其权威的社会公信力,在第一时间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递给广大群众,并进行解读,使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为大家熟知并及时得以贯彻。
大众传媒积极宣传农民工的先进事迹。近年来在城市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农民工,如先后参与完成国家大剧院、“鸟巢”等160多项工程,合格率达100%,被北京奥组委命名为“鸟巢筑巢人”的农民工周国允、在北京多次救人而不留姓名的农民工孙天丛、在青岛冒着生命危险三次下海救人的农民工魏青刚等,这些人具有中国传统农民勤劳、朴实的美德,他们从事着城市最为繁重和艰苦的劳动,为城市居民带来了方便和舒适,是城市新一代工人和市民的重要来源等。
大众传媒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引导者
农民工,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城市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且成为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但不少影视作品及文艺小品在主题的确立、情感倾向的流露和叙事方式的选择上,自觉不自觉地把农民工群体置于主流人群的对立面。为此,不少新闻传媒策划了许多专题新闻,来引导市民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农民工。比如2010年初,江苏省盐城市的《盐城晚报》推出四个版的大型专题新闻报道《聚焦农民工的成长故事》,对新老两代农民工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所作出的贡献进行正面报道,同时透过这一阶层的变化和成长,真实地折射出时代的进步。
《天津日报》从2010年初起开辟专栏介绍农民工在城市建设中的先进事迹,同时借助自身所搭建的社会信息平台,增进市民与农民工相互间的理解、信任与合作等。2010年12月21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详细介绍了上海市青浦区徐泾镇通过一些制度建设和开展一系列文化体育活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成为新市民的做法等。
媒体对农民工现实状态的报道,直接影响到公众对于农民工形象的建构,改变了市民对农民工群体的歧视性看法,让市民感受到农民工身上那些美好的东西,让市民从思想、情感上真正接纳他们,在全社会逐步形成尊重农民工的氛围,同时弱化农民工与城市的疏离感,增强农民工的城市归宿感,从而增强农民工向市民的深度转化。
大众传媒是农民工市民化的推动者
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①新闻传播或许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议题,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以及谈论的先后顺序。具体而言,媒介对某类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这类议题的格外重视;传媒对系列议题按照一定顺序给予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重要性所做的判断。
当然,议程设置功能并非单向性的,美国传播研究的集大成者韦尔伯·施拉姆1954年在《传播如何得以有效运行》一书中提出,传播过程是双向的、循环往复的运动过程,传播者和传播对象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一直在互相影响。②也就是说,当媒介议程在读者中具有一定影响并渐变成为大众议程后,同样也会对媒介的议程设置产生作用。仍以《聚焦农民工的成长故事》为例,这组专题报道见报后,不少农民工、政府官员、专家和学者纷纷给报社来信来电或发来电子邮件,抒发内心感受。辑录了反馈文章的“编读往来”随后见报,形成媒体与受众的良性互动,更令人鼓舞的是,这组专题报道推动当地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制度和措施。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许多传媒就“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进行积极的介绍与讨论。如中国经济网2010年2月3日邀请国务院研究室农村经济研究司巡视员叶兴庆、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员陈剑波做客中国经济网解读“一号文件”,就中央出台此政策的背景、新生代农民工的时代特征、为什么必须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变成市民等问题进行解读。《河南日报》、《大河报》开设新闻观察栏目,介绍新生代农民工的诉求、市民化的意义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
通过媒体与公众的互动,形成城市发展离不开农民工、农业发展离不开工业反哺的舆论导向,推动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大众传媒是农民工市民化权益的保护者
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切实维护农民工权益,直接关系到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乃至现代化的进程。而新闻媒体是我国党和政府的喉舌,在关注农民工这样的弱势群体,帮助他们解决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着保护者的作用。一是新闻工作者通过媒体经常开展对农民工劳动就业、劳动保险、工资支付、劳动争议仲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帮助农民工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增强其依法维权的意识;二是记者为农民工无偿提供负责追薪及追讨农民工伤亡赔偿费等,使一些涉及农民工的矛盾纠纷,特别是涉及农民工受害者的遗留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处理和解决;三是对发现的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且性质恶劣的用人单位和法人代表,通过新闻媒体公开曝光,并实行跟踪报道等。
媒体的及时关注与监督,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力量,切实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对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是大有裨益的。
大众传媒是农民工市民化的教育者
农民工市民化的真正内涵是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社会参与等方面与城市融为一体,成为具有现代素质的城市公民,但是就目前的农民工而言,自身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从知识技能方面来看,他们的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从心理上来说,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等各种制度性因素的影响,使得农民工难以在城里“扎根”,这种游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钟摆身份,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农民工消极的社会心理;从思想道德素质看,农民工在繁重的工作之余,缺乏相应的精神生活,生存空间受限和教育缺失已经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率高的重要原因。
为此,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城市文明教育,提升其技能与素质十分必要与迫切。而大众传媒具有最便利的社会教育功能。大众传媒,利用自己信息平台的优势,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工作生活技能,传播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为农民工提供城市社会需要的知识、技能;通过舆论宣传、知识传播、生活娱乐等方式,对农民工进行如道德法制教育、文明行为、价值观的教育,提高其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这对提高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力来说是一种建构性因素和力量。正如英国文化社会学家莫达克所说,传媒能提供新的社会接触点、新的社会习惯行为和仪式……提供了结构与行动、社会与个人之间的枢纽。③
总之,大众传媒通过自己的方式积极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营造着农民工市民化的舆论氛围,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引导,全面提高农民工的素质,使农民工逐步成为具有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和自觉守法意识、具有一技之长,能够真正在城市中有立足之地的新市民,最终促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城市化目标的实现。[基金项目:2010年河南省政府决策课题招标项目:河南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项目编号:B183)和2010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项目:融入性教育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0FJY014)]
注 释:
①沃纳·赛佛林[美]著,郭镇之等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②韦尔伯·施拉姆[美]著,金燕宁等译:《传播如何得以有效运行》,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③马戎、周星:《21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单位:河南教育学院管理系)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