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苏教版;初中语文;儿童题材;教材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随着语文教育的不断发展,教材编写者己经越来越注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来考虑语文教材的建设问题。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关注学生主体这一点上比之传统教材有了很大的突破。总体说来,选文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典范性,考虑到了选文内容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时代特点相契合,贴近学生身心发展特點,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经过对教材中儿童题材作品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研究后,发现其在选材编排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课文应贴近时代和生活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入选的儿童题材作品大部分是十九到二十世纪的作品,例如,七年级上册中的《伟人细胞》(节选自秦文君的长篇小说《男生贾里》),这篇在教材中离我们的时代最近的作品,反映的却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学生生活,文中提到某些现象、人物(如歌星费翔),也离现当今学生的生活有些远了。那是不是能多选些更为贴近现今时代的作品呢?比如,儿童作家杨红樱的校园小说系列《男生日记》,这部小说颇受学生喜欢,自出版以来风靡中小学校园。《男生日记》以轻松幽默的笔调,真实地记述了六年级男生吴缅小学毕业后,他的精彩难忘的暑假生活。文章成功地展现了一群少年从小男生成长为男子汉的心路历程,充分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成长的快乐和烦恼。那我们是不是可以选择其中一些精彩片段来替代课文《伟人细胞》呢?
此外,近年来风靡全球的英国的魔幻小说系列《哈利·波特》是幻想类儿童文学作品的典范。文中神奇的幻想令读者时而浑身冰凉,时而又热血沸腾。驰骋想象的奇异美,情节推进的动态美,这些层出不穷的变幻最能满足儿童的阅读趣味,让被现实禁锢的孩子们随心所欲地在童话王国里翱翔。孩子们在幻想中体会着世界的神奇,体会着自由的快乐。而且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教给了孩子们如何学会独立思考、自己设法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那我们的语文教材这是不是也可以考虑节选些适合的内容呢?
二、课文内容难易须适中
“最近发展区”理论启示我们教材中选文的难易程度只有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才是最适合他们学习能力的。因此,语文教材的编写应“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己有认知水平、学习的兴趣和生活经验”,“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挑战性,能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猜测、想象、联想、推理、判断、对话、反思,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获得成功感”。(《语文课程标准》)教材中《我的老师》、《我们家的男子汉》、《七颗钻石》无论语言、情节还是主题,对初中学生来说都过于简单了,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那我们是不是可以依据这三篇课文的体裁或内容找些相应的文章替换呢?比如写“我的老师”的名篇有很多,像海伦·凯勒、贾平凹、李跃荣等都曾写过,完全可以从中发掘出更贴近七年级学生学习能力的作品。
三、丰富选文儿童形象
语文教材中的儿童形象,无论是在形象的数量还是其他方面,男女性别的形象和民族形象应该在我们的教材中保持一定的平衡,不能重男轻女,也不能都是汉族儿童,应该提供给学生一个比较真实和符合实际的环境。另一方面,语文教材中的少女形象不一定非要是巾帼英雄,女英雄的成长和大多数女孩的成长较难找到共同点。而因教材中选择的少女形象都是这种比较单薄的榜样形象,真正能够反映现今时代下的少女形象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几乎是缺失的。例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致女儿的信》,选用“书信”和“故事”的形式,来回答十四岁女儿“什么是爱情”的询问,表现年长一辈的眷眷心态和高度的责任感,意在告诉女儿生活中一个严肃而又不可回避的问题——什么是爱情。这一作品也被收入了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中。
笔者认为应适当选些像以上这些塑造普通少女形象,或是反映她们日常生活的作品来平衡男女比例和丰富人物形象。
四、整体把握,循序渐进
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童年的朋友》因节选的内容不够充分,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造成了障碍,那编者在是不是可以考虑作为名著阅读的精读赏析来编排教材呢?抑或是把选文往后排些,不要编在下册的第一课,让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安排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然后再在阅读整篇小说的基础上,通过人物外貌的片段描写来理解人物的性格,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再不然,可以在课文下面的注释中补充有关《童年》相关情节的内容概要,以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外祖母的人物形象。再者,选文要适应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学生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这是语文教材应具有的一种“召唤力”。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和九年级下册《呼兰河传》(节选),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调查发现,前者教学效果不理想,而后者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实际上就是文章不符合当时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所致。至于选文要具体向前(或是向后)移到怎样的位置才算科学,才真正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笔者的研究条件和研究能力有限,还有待于专家的进一步探究或批评指正。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1]俞艳芳.《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儿童题材作品选文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修订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随着语文教育的不断发展,教材编写者己经越来越注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来考虑语文教材的建设问题。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关注学生主体这一点上比之传统教材有了很大的突破。总体说来,选文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典范性,考虑到了选文内容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时代特点相契合,贴近学生身心发展特點,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经过对教材中儿童题材作品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研究后,发现其在选材编排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课文应贴近时代和生活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入选的儿童题材作品大部分是十九到二十世纪的作品,例如,七年级上册中的《伟人细胞》(节选自秦文君的长篇小说《男生贾里》),这篇在教材中离我们的时代最近的作品,反映的却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学生生活,文中提到某些现象、人物(如歌星费翔),也离现当今学生的生活有些远了。那是不是能多选些更为贴近现今时代的作品呢?比如,儿童作家杨红樱的校园小说系列《男生日记》,这部小说颇受学生喜欢,自出版以来风靡中小学校园。《男生日记》以轻松幽默的笔调,真实地记述了六年级男生吴缅小学毕业后,他的精彩难忘的暑假生活。文章成功地展现了一群少年从小男生成长为男子汉的心路历程,充分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成长的快乐和烦恼。那我们是不是可以选择其中一些精彩片段来替代课文《伟人细胞》呢?
此外,近年来风靡全球的英国的魔幻小说系列《哈利·波特》是幻想类儿童文学作品的典范。文中神奇的幻想令读者时而浑身冰凉,时而又热血沸腾。驰骋想象的奇异美,情节推进的动态美,这些层出不穷的变幻最能满足儿童的阅读趣味,让被现实禁锢的孩子们随心所欲地在童话王国里翱翔。孩子们在幻想中体会着世界的神奇,体会着自由的快乐。而且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教给了孩子们如何学会独立思考、自己设法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那我们的语文教材这是不是也可以考虑节选些适合的内容呢?
二、课文内容难易须适中
“最近发展区”理论启示我们教材中选文的难易程度只有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才是最适合他们学习能力的。因此,语文教材的编写应“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己有认知水平、学习的兴趣和生活经验”,“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挑战性,能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猜测、想象、联想、推理、判断、对话、反思,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获得成功感”。(《语文课程标准》)教材中《我的老师》、《我们家的男子汉》、《七颗钻石》无论语言、情节还是主题,对初中学生来说都过于简单了,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那我们是不是可以依据这三篇课文的体裁或内容找些相应的文章替换呢?比如写“我的老师”的名篇有很多,像海伦·凯勒、贾平凹、李跃荣等都曾写过,完全可以从中发掘出更贴近七年级学生学习能力的作品。
三、丰富选文儿童形象
语文教材中的儿童形象,无论是在形象的数量还是其他方面,男女性别的形象和民族形象应该在我们的教材中保持一定的平衡,不能重男轻女,也不能都是汉族儿童,应该提供给学生一个比较真实和符合实际的环境。另一方面,语文教材中的少女形象不一定非要是巾帼英雄,女英雄的成长和大多数女孩的成长较难找到共同点。而因教材中选择的少女形象都是这种比较单薄的榜样形象,真正能够反映现今时代下的少女形象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几乎是缺失的。例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致女儿的信》,选用“书信”和“故事”的形式,来回答十四岁女儿“什么是爱情”的询问,表现年长一辈的眷眷心态和高度的责任感,意在告诉女儿生活中一个严肃而又不可回避的问题——什么是爱情。这一作品也被收入了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中。
笔者认为应适当选些像以上这些塑造普通少女形象,或是反映她们日常生活的作品来平衡男女比例和丰富人物形象。
四、整体把握,循序渐进
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童年的朋友》因节选的内容不够充分,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造成了障碍,那编者在是不是可以考虑作为名著阅读的精读赏析来编排教材呢?抑或是把选文往后排些,不要编在下册的第一课,让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安排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然后再在阅读整篇小说的基础上,通过人物外貌的片段描写来理解人物的性格,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再不然,可以在课文下面的注释中补充有关《童年》相关情节的内容概要,以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外祖母的人物形象。再者,选文要适应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学生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这是语文教材应具有的一种“召唤力”。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和九年级下册《呼兰河传》(节选),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调查发现,前者教学效果不理想,而后者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实际上就是文章不符合当时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所致。至于选文要具体向前(或是向后)移到怎样的位置才算科学,才真正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笔者的研究条件和研究能力有限,还有待于专家的进一步探究或批评指正。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1]俞艳芳.《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儿童题材作品选文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修订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