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现”是一种具有创造力的行为。鲁班发现小草的齿叶会划破手指,于是锯子诞生了;诸葛亮发现了天气将要变化,于是借东风火烧赤壁;刘伯温在街上看见一个买橘子的,于是写成了一篇《卖柑者言》的寓言,流传至今。现实生活中,人人向往“发现”,渴望“发现”。在“发现”中人类披荆斩棘,苦苦探索;在“发现”中人类告别愚昧,走向文明。因为“发现”与“未发现”,人类社会才波澜起伏,人类生活才充满喜怒哀乐。“发现”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主题。学会“观察”,善于“发现”,是我们必备的素质。
“发现教育”:本文中提出的“发现教育”是指幼儿园全体工作人员,教师、职工(包括幼儿家长)有意识地去营造教育环境,有计划地组织各项教育活动,发挥人的各种智能,动用多种感官,在发现当中通过“发现”来发现自然、发现社会、发现自己的教育。包括教师发现、孩子发现、幼儿园发现、家长发现四个层面。
教师发现:“发现式”教育模式。包括发现课程、发现孩子,其中特别强调倾听幼儿、发现幼儿、理解幼儿,重视幼儿的兴趣、情感、态度,并在实施中重视幼儿为主体的探索学习、发现学习。
孩子发现:“发现式”活动模式。包括让孩子在经历中成长、环境中成长、探索中成长。
幼儿园发现:“发现式”管理模式。特别强调及时发现安全隐患,营造安全、温馨的环境。
(一)发现课程——“做中学”
1.丰富多彩的墙饰是“做中学”的隐性课程。
班内的墙饰是环境布置的重要方面,“让每一面墙都说话”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因此我们在进行环境布置的时候能充分考虑墙饰与幼儿的互动性。比如中班在进行《关于“手”的系列探究活动》时,我们请每个幼儿沿着自己手的形状画出轮廓并剪下来贴在墙上,当幼儿看着一只只小手后,會发现手是不一样大小的,就会去观察、去比较,从而产生测量手的大小的科学活动,孩子们通过小手爬格子可以一目了然地与同伴比较出手的大小。这种墙饰增强了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同伴及幼儿与材料的互动,使幼儿体验了科学发现的乐趣,增强了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 神秘变化的科学区是幼儿主动探究与学习的有利条件。
第一,神秘的情境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我们将科学区布置成“博士屋”“科学城”“魔术世界”等,使科学区的情境充满神秘的色彩,这种情境让幼儿喜欢参与其中,他们主动地材料相互作用,探索科学的奥秘,主动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仿佛自己也成了一位“小博士”“魔术师”,探究的兴趣大增。
第二,变化的情境调动幼儿探究的积极性。根据幼儿的兴趣及时变换科学区的活动内容,当幼儿问“冬天的玻璃上怎么蒙上了一层水汽”,科学区便有了“水的三态变化”的实验;当幼儿说“风从哪里来”于是科学区便多了扇子、电风扇、纸板等一系列的材料。我们还配合主题活动开展在科学区中增添新材料。随着科学区材料的不断变化,幼儿的探究积极性一次又一次地被调动起来。
第三,探索的情境让幼儿体验自我探究的乐趣。首先,提供蕴涵自我教育价值的材料,让幼儿独立探究。在科学区的材料投放上,我们注意选择一些不需要教师更多帮助的,具有自我教育价值的材料,包括可以自我纠错的材料;可以按图示独立完成的材料;可以反复尝试的材料等,这样幼儿在科学区中即使没有教师的指导,也能独立操作探究。其次,提供适合幼儿最近发展要求的材料,使幼儿能够探究。在材料投放时,我们注意材料的层次性,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如:我们投放了可乐罐、麻将、积木、纸板等材料,能力强的幼儿能用纸板尝试叠叠高,能力弱的幼儿则可以选择较易平衡的可乐罐等材料进行尝试,这样每个幼儿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操作材料,经过自己的努力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另外我们还注意思考:将所要投放的材料逐一与幼儿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能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使幼儿在选择材料时,能按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宜的材料,用自己的方式较快地进入探究。第三,提供富于变化的材料,使幼儿喜欢探究。实践证明,变化明显、容易变形、能够产生多种玩法、有多种组合变通的可能、容易拆装的材料能够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3.人人参与的小菜园是幼儿动手实践的重要基地。
在幼儿园一角开辟的“小菜园”,是幼儿科学探究的实验地。幼儿自己从家里带来各种蔬菜、瓜果的种子,师生共同种植。全体幼儿成了这个“小菜园”的主人,亲自参与从撒种、施肥、浇水到采摘等一系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有好多新的发现,对于幼儿的发现,我们及时配上生长过程图,并让幼儿把发现记录下来。“小菜园”留下了幼儿动手的轨迹,在这里,幼儿不仅获得了探究的乐趣,同时培养了耐心、细致的观察力。
(二)发现孩子——在经历中成长
幼儿“经历学习”活动的内容必须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来源于幼儿的需要,为幼儿的现实发展服务,并与幼儿将来的生活相联系。
1.呼应内在需要。在幼儿成长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需要,这种内在需要体现了幼儿的年龄特点。而在每个不同阶段的成长需要中有一些需要是主导性的,这种需要的满足在幼儿的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例如,幼儿进入中班以后,与同伴交往的愿望明显增强,他们会主动向同伴发出交往的信息,但是由于幼儿对如何交往还缺少一定的方法和相应的经验,因此交往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矛盾,使交往出现障碍。于是,针对幼儿的交往需要,我们设计了中班“经历学习”活动“交朋友”,让幼儿在“经历”中习得交往的语言和方法、了解交往的途径和方式,以满足其内在的成长需要。
2.支持兴趣爱好。幼儿与成人一样,有着自己的精神世界、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支持幼儿的兴趣、满足幼儿的愿望,也是我们教育应该给予幼儿的回应。如大班幼儿的“经历学习”活动“炫彩卡通”正是在幼儿的兴趣和愿望中诞生的。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常常会模仿卡通片中角色的动作和语言,在游戏中常常会流露出表演的兴趣和愿望。因此,教师就带领幼儿调查统计“我们喜欢的卡通片”(确定表演主题)、设计卡通剧本、排练卡通剧、演出卡通剧,让每个幼儿都有了一次演出的经历,并在准备演出的过程中获益良多。
3.关注特定事件。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每天每时都会有一些社会事件发生,有些特定的事件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值得我们在教育中关注和运用,以利于引领幼儿拓宽视野、感受社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关注周围世界的意识,并在幼儿的生命成长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值得回味的记忆。
4.解决真实问题。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认识上、行为上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消失,而有些问题则需要我们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帮助幼儿及时建立正确的认识和概念、形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这些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经历学习”活动的内容来源。
“发现教育”:本文中提出的“发现教育”是指幼儿园全体工作人员,教师、职工(包括幼儿家长)有意识地去营造教育环境,有计划地组织各项教育活动,发挥人的各种智能,动用多种感官,在发现当中通过“发现”来发现自然、发现社会、发现自己的教育。包括教师发现、孩子发现、幼儿园发现、家长发现四个层面。
教师发现:“发现式”教育模式。包括发现课程、发现孩子,其中特别强调倾听幼儿、发现幼儿、理解幼儿,重视幼儿的兴趣、情感、态度,并在实施中重视幼儿为主体的探索学习、发现学习。
孩子发现:“发现式”活动模式。包括让孩子在经历中成长、环境中成长、探索中成长。
幼儿园发现:“发现式”管理模式。特别强调及时发现安全隐患,营造安全、温馨的环境。
(一)发现课程——“做中学”
1.丰富多彩的墙饰是“做中学”的隐性课程。
班内的墙饰是环境布置的重要方面,“让每一面墙都说话”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因此我们在进行环境布置的时候能充分考虑墙饰与幼儿的互动性。比如中班在进行《关于“手”的系列探究活动》时,我们请每个幼儿沿着自己手的形状画出轮廓并剪下来贴在墙上,当幼儿看着一只只小手后,會发现手是不一样大小的,就会去观察、去比较,从而产生测量手的大小的科学活动,孩子们通过小手爬格子可以一目了然地与同伴比较出手的大小。这种墙饰增强了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同伴及幼儿与材料的互动,使幼儿体验了科学发现的乐趣,增强了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 神秘变化的科学区是幼儿主动探究与学习的有利条件。
第一,神秘的情境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我们将科学区布置成“博士屋”“科学城”“魔术世界”等,使科学区的情境充满神秘的色彩,这种情境让幼儿喜欢参与其中,他们主动地材料相互作用,探索科学的奥秘,主动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仿佛自己也成了一位“小博士”“魔术师”,探究的兴趣大增。
第二,变化的情境调动幼儿探究的积极性。根据幼儿的兴趣及时变换科学区的活动内容,当幼儿问“冬天的玻璃上怎么蒙上了一层水汽”,科学区便有了“水的三态变化”的实验;当幼儿说“风从哪里来”于是科学区便多了扇子、电风扇、纸板等一系列的材料。我们还配合主题活动开展在科学区中增添新材料。随着科学区材料的不断变化,幼儿的探究积极性一次又一次地被调动起来。
第三,探索的情境让幼儿体验自我探究的乐趣。首先,提供蕴涵自我教育价值的材料,让幼儿独立探究。在科学区的材料投放上,我们注意选择一些不需要教师更多帮助的,具有自我教育价值的材料,包括可以自我纠错的材料;可以按图示独立完成的材料;可以反复尝试的材料等,这样幼儿在科学区中即使没有教师的指导,也能独立操作探究。其次,提供适合幼儿最近发展要求的材料,使幼儿能够探究。在材料投放时,我们注意材料的层次性,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如:我们投放了可乐罐、麻将、积木、纸板等材料,能力强的幼儿能用纸板尝试叠叠高,能力弱的幼儿则可以选择较易平衡的可乐罐等材料进行尝试,这样每个幼儿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操作材料,经过自己的努力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另外我们还注意思考:将所要投放的材料逐一与幼儿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能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使幼儿在选择材料时,能按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宜的材料,用自己的方式较快地进入探究。第三,提供富于变化的材料,使幼儿喜欢探究。实践证明,变化明显、容易变形、能够产生多种玩法、有多种组合变通的可能、容易拆装的材料能够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3.人人参与的小菜园是幼儿动手实践的重要基地。
在幼儿园一角开辟的“小菜园”,是幼儿科学探究的实验地。幼儿自己从家里带来各种蔬菜、瓜果的种子,师生共同种植。全体幼儿成了这个“小菜园”的主人,亲自参与从撒种、施肥、浇水到采摘等一系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有好多新的发现,对于幼儿的发现,我们及时配上生长过程图,并让幼儿把发现记录下来。“小菜园”留下了幼儿动手的轨迹,在这里,幼儿不仅获得了探究的乐趣,同时培养了耐心、细致的观察力。
(二)发现孩子——在经历中成长
幼儿“经历学习”活动的内容必须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来源于幼儿的需要,为幼儿的现实发展服务,并与幼儿将来的生活相联系。
1.呼应内在需要。在幼儿成长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需要,这种内在需要体现了幼儿的年龄特点。而在每个不同阶段的成长需要中有一些需要是主导性的,这种需要的满足在幼儿的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例如,幼儿进入中班以后,与同伴交往的愿望明显增强,他们会主动向同伴发出交往的信息,但是由于幼儿对如何交往还缺少一定的方法和相应的经验,因此交往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矛盾,使交往出现障碍。于是,针对幼儿的交往需要,我们设计了中班“经历学习”活动“交朋友”,让幼儿在“经历”中习得交往的语言和方法、了解交往的途径和方式,以满足其内在的成长需要。
2.支持兴趣爱好。幼儿与成人一样,有着自己的精神世界、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支持幼儿的兴趣、满足幼儿的愿望,也是我们教育应该给予幼儿的回应。如大班幼儿的“经历学习”活动“炫彩卡通”正是在幼儿的兴趣和愿望中诞生的。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常常会模仿卡通片中角色的动作和语言,在游戏中常常会流露出表演的兴趣和愿望。因此,教师就带领幼儿调查统计“我们喜欢的卡通片”(确定表演主题)、设计卡通剧本、排练卡通剧、演出卡通剧,让每个幼儿都有了一次演出的经历,并在准备演出的过程中获益良多。
3.关注特定事件。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每天每时都会有一些社会事件发生,有些特定的事件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值得我们在教育中关注和运用,以利于引领幼儿拓宽视野、感受社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关注周围世界的意识,并在幼儿的生命成长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值得回味的记忆。
4.解决真实问题。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认识上、行为上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消失,而有些问题则需要我们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帮助幼儿及时建立正确的认识和概念、形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这些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经历学习”活动的内容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