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蒙代尔(2000)预言,在未来10年内将出现三大货币区:欧元区、美元区和亚洲货币区,即“稳定性三岛”。东亚主要经济体构建统一货币区具有可行性。加强子区域货币合作,逐步融合为大的货币区,对于建立以次区域合作为基础、制度化建设为依托、动态的渐进式东亚货币合作模式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东亚货币合作;现实动因;最优货币区理论;对称冲击
[中图分类号]F8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6)08—0073—03
一、东亚货币合作的现实动因
(一)外部动因
1.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必然要求。推进东亚区域合作是适应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发展变化的客观需要。首先,东亚贸易投资一体化推动了货币一体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普遍转变货币政策目标,增强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以恢复价格稳定,降低通胀率。这在客观上弱化了政治对货币的影响,使货币主权开始从政府行为中分离出来,变成经济主权(何慧刚2005)。其次,金融全球化下国际资本流动也要求东亚地区进行货币合作。金融全球化催生了大量的衍生金融工具,使金融投机成为可能,形成了全球脆弱的金融经济架构。东亚单个经济体由于经济规模、外汇储备和市场容量很小,更容易受到国际资本的冲击而蒙受巨大损失。这就需要促进东亚地区的金融和货币合作,以避免或减少这种风险。
2.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牙买加体系建立。延续至今的牙买加体系是既无本位货币及其适度增长约束,也无国际收支协调机制的体系,因而被称为“无体系的体系”。据IMF《世界经济展望》统计,1975-1996年间共发生了117起货币危机,充分暴露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现行国际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和钉住汇率制)造成发展中国家的两难选择,一方面,浮动汇率制在发展中国家难以适用;另一方面,钉住汇率制使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变动越来越受制于金融市场的活动,而非实体经济状况的影响。在目前国际协调不足以维护汇率稳定与各国货币安全的情况下,东亚地区作为一个开放型的高速增长地区,进行区域性的国际货币合作,构建区域金融合作与安全体系,是增强本国金融体系抗风险能力的有效途径。
3.美元和欧元凸显两极货币体系。蒙代尔(2000)预言,在未来10年内将出现三大货币区:欧元区、美元区和亚洲货币区,即“稳定性三岛”。目前,欧元区和美元区的发展紧锣密鼓,在其逐步扩展并巩固各自地盘的背景下,东亚国家或者依附于上述某一货币区,或者独来独往地在两大货币区的挤压下飘摇,或者创造条件建立一个能够使东亚地区经济繁荣和稳定的货币共同体。显然,加快区域内金融合作是东亚国家的最佳选择。欧洲和美洲的区域货币一体化使区域货币一体化成为国际货币制度的发展趋向,国际分工格局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东亚地区只有进行货币合作逐步形成统一货币,才能有助于促进东亚各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国际分工格局的稳定与发展。
(二)内部动因
1.东亚贸易投资一体化的需要。随着东亚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各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区内的贸易、投资迅速上升,大大加强了东亚各国和地区的经济联系,东亚货币一体化已滞后于贸易和投资的一体化进程。东亚各国已经意识到,强调“非正式性”的非制度化合作模式对于货币合作而言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逆效的”。正在进行的东亚贸易一体化将使各国在稳定区内货币之间汇率的政策协调上面临更大的市场压力,实现共同货币的呼声也愈加强烈。从表1可以看出,2000年东亚经济体中47%的出口、55%的进口都发生在区域之内。东盟五国则平均60%以上从区域内进口,区域内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例为53%。对东亚地区各经济体而言,东亚已经成为最大的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地。在各国贸易和投资中,跨国界的经济交往不可避免地会因为货币兑换而增加交易成本。随着东亚区域内贸易一体化趋势的不断提高,东亚各国加强货币合作的需求明显增强。
2.东亚经济的经济开放度与相互依存性。东亚国家产业结构互补性强。东亚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明显呈高、中、低三个阶段和三个层次,这种情况决定了东亚国家之间经济互补性强,为东亚的区域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动力。表2沿用了传统的方法,以一国对外贸易额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东亚主要经济体的对外开放度。从表2中可以看出: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的对外开放度都在100%以上;而中国、日本的开放度则比较低。对比欧盟主要八个国家的对外开放度的平均值,2002年东亚的对外开放度为107.89%,高于1979年欧盟一体化初级阶段65.4%的对外开放度。这说明东亚各国经济在融入区域一体化和参与世界分工已达到了一定深度,基本上属于开放经济,对汇率波动十分敏感,因此迫切需要进行货币合作。
3.东亚金融危机的启示。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是国际金融危机中持续时间最长、波及面最广、危害程度最深的一次危机。在一国遭受货币危机、本币大幅贬值的情况下,由于区域协调机制的缺乏,引发其他国家的竞争性贬值,造成溢出效应和“传染性贬值”。这次危机暴露出东亚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对于东亚地区的经济来说是一个教训。金融危机使东亚货币合作的利益凸显出来,使各国看到了消除分歧和差异的重要性,认识到了货币合作对于保持稳定和繁荣的重要性,所以对货币合作来说是一个机遇。东亚各国必须加强各国货币合作,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抵御国际投机性资本的冲击,防范金融危机及其“传染效应”。
二、东亚货币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笔者选取中国、日本、韩国及东盟五国从1995—2003年的年度数据。表3—表5通过分析东亚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来体现东亚经济冲击对称性程度。由表3数据可以看出,整个东亚地区GDP增长率的均值为4.26%,高于西欧在20世纪70年代3.20%的GDP增长率均值,说明东亚地区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也远远低于世界平均的水平,这与东亚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是相符合的。
表4和表5分别计算东亚各国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相关性。由该数据可以看出,在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率的波动上,中国经济表现出相对的独特性,与区域内各经济体的对称性明显偏低,其他国家都显示出较大的相关性,尤其是东盟五国。东亚各经济体GDP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之和为19.085,平均相关系数为0.681;而欧共体1972~1980年间GDP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之和为25.318,平均相关系数为0.563(郭英、郑龙2004)。
国内外学者从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方面研究东亚区域经济冲击对称性问题,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即区域内冲击对称性更多地体现在小型开放经济之间,东亚作为一个整体在现阶段实现货币一体化是不适宜的,或者说成本是比较高昂的(谭庆华2002)。实证分析又显示东亚子区域内部显示出较大的相关性,如东盟五国。因而,可以先加强子区域的货币合作,待时机成熟再逐步融合形成更大的货币区。
三、结语
根据笔者的初步分析可以发现,虽然东亚目前还不具备组建统一货币区的条件,但是就东亚地区的现状而言,货币合作的现实形态很可能是大范围低层次合作与小范围较高层次合作共同进行。欧洲货币一体化是区域货币一体化的典范,欧元的成功给我们很多启示:(1)贸易投资一体化是货币一体化的基础;(2)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是保障;(3)轴心国的政治支持是动力;(4)“平行货币”的架构是桥梁;(5)严格的经济趋同标准是支柱。
东亚货币合作应遵循渐进原则,以正规化的制度建设代替“逆效合作”,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和区域汇率安排。从中国的角度看,为推动东亚货币一体化,短期内应强化与其他经济体的政策对话,使双边协议多边化,推进区域内的经贸合作。从中期看,中国应积极推动东亚中央银行或货币合作机构的成立,培育亚洲债券市场与亚洲债券基金。在长期内以统一货币为目标,设置利率通货膨胀率和财政赤字等名义标准,促使区域内成员加强政策协调,建立亚洲汇率联动机制和较为发达的区域金融市场。
责任编辑:关华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东亚货币合作;现实动因;最优货币区理论;对称冲击
[中图分类号]F8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6)08—0073—03
一、东亚货币合作的现实动因
(一)外部动因
1.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必然要求。推进东亚区域合作是适应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发展变化的客观需要。首先,东亚贸易投资一体化推动了货币一体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普遍转变货币政策目标,增强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以恢复价格稳定,降低通胀率。这在客观上弱化了政治对货币的影响,使货币主权开始从政府行为中分离出来,变成经济主权(何慧刚2005)。其次,金融全球化下国际资本流动也要求东亚地区进行货币合作。金融全球化催生了大量的衍生金融工具,使金融投机成为可能,形成了全球脆弱的金融经济架构。东亚单个经济体由于经济规模、外汇储备和市场容量很小,更容易受到国际资本的冲击而蒙受巨大损失。这就需要促进东亚地区的金融和货币合作,以避免或减少这种风险。
2.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牙买加体系建立。延续至今的牙买加体系是既无本位货币及其适度增长约束,也无国际收支协调机制的体系,因而被称为“无体系的体系”。据IMF《世界经济展望》统计,1975-1996年间共发生了117起货币危机,充分暴露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现行国际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和钉住汇率制)造成发展中国家的两难选择,一方面,浮动汇率制在发展中国家难以适用;另一方面,钉住汇率制使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变动越来越受制于金融市场的活动,而非实体经济状况的影响。在目前国际协调不足以维护汇率稳定与各国货币安全的情况下,东亚地区作为一个开放型的高速增长地区,进行区域性的国际货币合作,构建区域金融合作与安全体系,是增强本国金融体系抗风险能力的有效途径。
3.美元和欧元凸显两极货币体系。蒙代尔(2000)预言,在未来10年内将出现三大货币区:欧元区、美元区和亚洲货币区,即“稳定性三岛”。目前,欧元区和美元区的发展紧锣密鼓,在其逐步扩展并巩固各自地盘的背景下,东亚国家或者依附于上述某一货币区,或者独来独往地在两大货币区的挤压下飘摇,或者创造条件建立一个能够使东亚地区经济繁荣和稳定的货币共同体。显然,加快区域内金融合作是东亚国家的最佳选择。欧洲和美洲的区域货币一体化使区域货币一体化成为国际货币制度的发展趋向,国际分工格局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东亚地区只有进行货币合作逐步形成统一货币,才能有助于促进东亚各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国际分工格局的稳定与发展。
(二)内部动因
1.东亚贸易投资一体化的需要。随着东亚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各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区内的贸易、投资迅速上升,大大加强了东亚各国和地区的经济联系,东亚货币一体化已滞后于贸易和投资的一体化进程。东亚各国已经意识到,强调“非正式性”的非制度化合作模式对于货币合作而言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逆效的”。正在进行的东亚贸易一体化将使各国在稳定区内货币之间汇率的政策协调上面临更大的市场压力,实现共同货币的呼声也愈加强烈。从表1可以看出,2000年东亚经济体中47%的出口、55%的进口都发生在区域之内。东盟五国则平均60%以上从区域内进口,区域内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例为53%。对东亚地区各经济体而言,东亚已经成为最大的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地。在各国贸易和投资中,跨国界的经济交往不可避免地会因为货币兑换而增加交易成本。随着东亚区域内贸易一体化趋势的不断提高,东亚各国加强货币合作的需求明显增强。
2.东亚经济的经济开放度与相互依存性。东亚国家产业结构互补性强。东亚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明显呈高、中、低三个阶段和三个层次,这种情况决定了东亚国家之间经济互补性强,为东亚的区域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动力。表2沿用了传统的方法,以一国对外贸易额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东亚主要经济体的对外开放度。从表2中可以看出: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的对外开放度都在100%以上;而中国、日本的开放度则比较低。对比欧盟主要八个国家的对外开放度的平均值,2002年东亚的对外开放度为107.89%,高于1979年欧盟一体化初级阶段65.4%的对外开放度。这说明东亚各国经济在融入区域一体化和参与世界分工已达到了一定深度,基本上属于开放经济,对汇率波动十分敏感,因此迫切需要进行货币合作。
3.东亚金融危机的启示。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是国际金融危机中持续时间最长、波及面最广、危害程度最深的一次危机。在一国遭受货币危机、本币大幅贬值的情况下,由于区域协调机制的缺乏,引发其他国家的竞争性贬值,造成溢出效应和“传染性贬值”。这次危机暴露出东亚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对于东亚地区的经济来说是一个教训。金融危机使东亚货币合作的利益凸显出来,使各国看到了消除分歧和差异的重要性,认识到了货币合作对于保持稳定和繁荣的重要性,所以对货币合作来说是一个机遇。东亚各国必须加强各国货币合作,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抵御国际投机性资本的冲击,防范金融危机及其“传染效应”。
二、东亚货币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笔者选取中国、日本、韩国及东盟五国从1995—2003年的年度数据。表3—表5通过分析东亚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来体现东亚经济冲击对称性程度。由表3数据可以看出,整个东亚地区GDP增长率的均值为4.26%,高于西欧在20世纪70年代3.20%的GDP增长率均值,说明东亚地区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也远远低于世界平均的水平,这与东亚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是相符合的。
表4和表5分别计算东亚各国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相关性。由该数据可以看出,在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率的波动上,中国经济表现出相对的独特性,与区域内各经济体的对称性明显偏低,其他国家都显示出较大的相关性,尤其是东盟五国。东亚各经济体GDP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之和为19.085,平均相关系数为0.681;而欧共体1972~1980年间GDP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之和为25.318,平均相关系数为0.563(郭英、郑龙2004)。
国内外学者从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方面研究东亚区域经济冲击对称性问题,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即区域内冲击对称性更多地体现在小型开放经济之间,东亚作为一个整体在现阶段实现货币一体化是不适宜的,或者说成本是比较高昂的(谭庆华2002)。实证分析又显示东亚子区域内部显示出较大的相关性,如东盟五国。因而,可以先加强子区域的货币合作,待时机成熟再逐步融合形成更大的货币区。
三、结语
根据笔者的初步分析可以发现,虽然东亚目前还不具备组建统一货币区的条件,但是就东亚地区的现状而言,货币合作的现实形态很可能是大范围低层次合作与小范围较高层次合作共同进行。欧洲货币一体化是区域货币一体化的典范,欧元的成功给我们很多启示:(1)贸易投资一体化是货币一体化的基础;(2)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是保障;(3)轴心国的政治支持是动力;(4)“平行货币”的架构是桥梁;(5)严格的经济趋同标准是支柱。
东亚货币合作应遵循渐进原则,以正规化的制度建设代替“逆效合作”,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和区域汇率安排。从中国的角度看,为推动东亚货币一体化,短期内应强化与其他经济体的政策对话,使双边协议多边化,推进区域内的经贸合作。从中期看,中国应积极推动东亚中央银行或货币合作机构的成立,培育亚洲债券市场与亚洲债券基金。在长期内以统一货币为目标,设置利率通货膨胀率和财政赤字等名义标准,促使区域内成员加强政策协调,建立亚洲汇率联动机制和较为发达的区域金融市场。
责任编辑:关华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