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翻阅我国古代相关文献,有很多论述是围绕儒道两家音乐心理思想展开的。而儒道音乐心理思想在先秦时期表现最为活跃,且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代表人物。鉴于此,本文将对儒道两家音乐心理思想进行梳理,并希望在此专题上有所建树。
[关键词]儒家 道家 音乐心理学
我国先秦时期曾经产生过一大批优秀的思想家,所以,这个时期堪称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学术气息最活跃的一个阶段。当时所涌现出来的许多音乐心理思想都是极为优秀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儒家和道家。儒家的音乐心理思想提倡“以礼为本,以‘中和’为准则”,看重的是音乐的教化与社会功能,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而道家的音乐心理思想则是以自然为审美准则,代表人物是庄子和老子。儒道两家的音乐心理思想都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儒家的音乐心理思想
1.以“仁学”为核心的音乐道德观
孔子将自己对道德的认知精炼成一个“仁”字,其内容主要包括“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孔子的《论语》中,就充分贯彻了孔子以音乐育人的高尚道德思想,并为其指明了方向。而他的主张大致可以概括为:以饱含“仁之精神”的音乐为武器,感化、教育以及培养个体,使其能够具备“仁”的高尚品德,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统一。而孔子也认为在音乐活动中就应该尽可能地控制自己的情欲,严苛遵守礼数,便可达到“仁”的标准。而《论语·学而》中则认为“乐”可以帮助人们去完成道德情感的修养,起到一种辅助的作用。“人而不仁,如何乐?”引申出来的含义就是,君子用音乐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而小人只是为了满足感官上的欲望才进行音乐活动。用道德去约束欲望,就可以令自己快乐且不至于迷失自己;如果只因为满足欲望而将道德修养抛到脑后,就会迷失自己。因此,儒家提出音乐是培养道德并且引导快乐的一个重要手段。
2.以“中庸”为核心的音乐中和观
“和时生物,同则不及”的道理从古流传至今,而“和”所涉及的内容又十分宽泛,例如“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等。音乐只有在“相反相成”的大原则下,通过五音配合才能组织起来,音乐中的“八音克谐”就是这个道理。而事实上,“和”与“中”本身就是相互联系的,“中”就是以“文化法则”为大前提将相反的或者多样的东西组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将这种思想延展到音乐上则主要体现在两点:一,中声,代表“宫、商、角、徵、羽”五个适中的音声;二,对中心思想的追求,此为深层含义。比如,每段音乐都需要有一个主音,而宫音则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从音的弦音长度分析,五个适中的音声中宫音最为标准。在古代音乐结构中,中声和中音都是非常重要的元素,更能体现出音乐的和谐感。在《国语·周语下》中曾经提到:“道之以中德,咏之以中音”,意思是音乐是通过中音来表现中德的。
3.儒家音乐心理思想的特征——“育人、养生”
孔子在著《子路》时对人的性格差异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并将其归为“狷者、中行和狂者”。内向拘谨即为狷者,进取并且敢作敢为即为狂者;而中行则位于两者之间。孔子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归为先天、教育、环境和个人主观意愿。而人若想要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感就应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就表现出了音乐教化的重要性。在《乐记》的《师乙篇》中有这样一段:“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这就说明,不同的音乐作品,会对人性格的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音乐实践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来选择比较合适的音乐,以满足音乐教化的心理思想。
另外,在春秋时期十分盛行音乐养生理论,孔子不仅继承了这一理论,还将自己的“仁学”思想注入其中,并提出音乐就应该以规范个体道德情感与行为方式的礼乐作为核心,这样便可达到养生的目的。在孔子的《论语·季氏》中写道:“益者三乐,乐节礼乐”。这是对过去育气养生思想的一种否定,然后顺势提出以音乐修身养德的新型养生心理思想。此思想的提出深深影响了后世音乐心理学思想的发展,并成为儒家音乐心理思想的一大特征。
道家的音乐心理思想
1.以“德、仁、乐”作为核心音乐道德观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其对于音乐道德有着不同于儒家学派的理解,它对“德、仁、乐”作了不同的定义,其中“德”是指性格恬淡,处事平和;“仁”是指具有包容万物的宽厚德性;“乐”是指用恬淡平和的心态与人相处,自得其乐。庄子认为音乐的心理思想应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音乐不能作为人类质朴本性的表现手法,而应该是去适应人类平和恬淡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音乐所顺应的本性应该是人类心灵深处最原始的状态,是没有受到过任何扭曲和异化的自然性情。音乐道德如果被学派道德所束缚,无法将人的个性与天性自由地表达出来,使人类的精神需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就会与音乐的初衷相悖。所以,音乐应该是人类自然性情的抒发,保持人类平和恬淡的本性不为外界所动摇,并满足于这种本性而怡然自得,这样对人性和个性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显而易见,道家的音乐核心道德观与儒家学派大有不同,其认为音乐是用来抒发情感,而不是教化人心的。这一观点为道家以后音乐心理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道家音乐心理思想的特征——“自然”
对于音乐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认识的阶段,而应该是感同身受、身临其境的心灵体验。道家音乐心理思想认为,应该从音乐的欣赏过程中自我剖析,找到自身与音乐的共通之处。而音乐心理思想活动就应该是一个由情绪感受升华为情感体验的过程,作曲家和演奏家不能成为欣赏者对音乐的情感反应来源,欣赏者要自己挖掘出音乐与自身的心理特征相契合的地方。《人间世》从三个方面阐述了音乐心理思想的特征,即在创作、演绎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其主体心理必须是纯洁干净的,并且要注入真情实感。从这一点就看出,道家音乐心理思想的主要特征便是天人合一,纯真自然。 庄子对音乐的认知独树一帜,将音乐心理思想描绘成一个由感知升华到想象、由感情上升为理智的浑然忘我的过程。庄子的音乐心理思想十分精彩并且深厚,所以对后世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儒、道音乐心理思想的融合
儒家和道家的音乐心理思想不但内容丰富而且见解独特,所以对后世产生了几乎同等重量的影响,致使出现了儒道音乐心理思想相互融合的情况。举例来说,《心术下》和《任法》中对“礼乐仁义”的诠释就各有不同、相互矛盾。在道家文化的渲染下,音乐心理学认为人的本性如同一张白纸,没有任何情绪变化,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本性,所以人们需要自我节制,恢复到最初的状态。音乐只能作为节制情欲的一种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保持好内心的恬淡平和才是实现自我节制的最佳途径。这是对儒家论点中音乐可以使人回归本性的肯定,又不像儒家学派中那样将音乐对人类的教化作用作为核心理论;而《管子》则将自然无为作为保留人类本性的重要手段,这一点又是道家理论的深刻体现。因此,只有将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诠释出音乐的心理思想,为以后的音乐发展道路指明方向,让音乐成为人类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重要工具。
结 语
我国古代的音乐心理思想不但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十分具有代表性,为我们创造了很多具有研究价值的资源。所以,我们必须了解并把握形如儒家和道家这样优秀的音乐心理思想的脉络,并认真梳理其思想中心和特征,以达到深化音乐心理思想研究的目的。而作为一名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者,如果能够对我国古代音乐心理学观点进行深入的探讨,必将有助于音乐心理思想的本土化研究。
参考文献:
[1]张静:《中国先秦时期的音乐心理思想轨迹探析》,《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第4-5、66-75页。
[2]吕露:《论音乐心理学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164-166页。
[3]杨婷、李智萍:《论古代儒家与古希腊音乐心理思想之共性》,《中国报业》2011年第12期,第63-64页。
[4]刘欢:《音乐教育改革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北川论坛综述》,《音乐创作》2014年第4期,第173-175页。
[5]李文博:《音乐心理对心理素质的影响探析》,《知识经济》2015年第3期,第156页。
作者单位: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 陕西西安
[关键词]儒家 道家 音乐心理学
我国先秦时期曾经产生过一大批优秀的思想家,所以,这个时期堪称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学术气息最活跃的一个阶段。当时所涌现出来的许多音乐心理思想都是极为优秀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儒家和道家。儒家的音乐心理思想提倡“以礼为本,以‘中和’为准则”,看重的是音乐的教化与社会功能,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而道家的音乐心理思想则是以自然为审美准则,代表人物是庄子和老子。儒道两家的音乐心理思想都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儒家的音乐心理思想
1.以“仁学”为核心的音乐道德观
孔子将自己对道德的认知精炼成一个“仁”字,其内容主要包括“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孔子的《论语》中,就充分贯彻了孔子以音乐育人的高尚道德思想,并为其指明了方向。而他的主张大致可以概括为:以饱含“仁之精神”的音乐为武器,感化、教育以及培养个体,使其能够具备“仁”的高尚品德,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统一。而孔子也认为在音乐活动中就应该尽可能地控制自己的情欲,严苛遵守礼数,便可达到“仁”的标准。而《论语·学而》中则认为“乐”可以帮助人们去完成道德情感的修养,起到一种辅助的作用。“人而不仁,如何乐?”引申出来的含义就是,君子用音乐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而小人只是为了满足感官上的欲望才进行音乐活动。用道德去约束欲望,就可以令自己快乐且不至于迷失自己;如果只因为满足欲望而将道德修养抛到脑后,就会迷失自己。因此,儒家提出音乐是培养道德并且引导快乐的一个重要手段。
2.以“中庸”为核心的音乐中和观
“和时生物,同则不及”的道理从古流传至今,而“和”所涉及的内容又十分宽泛,例如“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等。音乐只有在“相反相成”的大原则下,通过五音配合才能组织起来,音乐中的“八音克谐”就是这个道理。而事实上,“和”与“中”本身就是相互联系的,“中”就是以“文化法则”为大前提将相反的或者多样的东西组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将这种思想延展到音乐上则主要体现在两点:一,中声,代表“宫、商、角、徵、羽”五个适中的音声;二,对中心思想的追求,此为深层含义。比如,每段音乐都需要有一个主音,而宫音则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从音的弦音长度分析,五个适中的音声中宫音最为标准。在古代音乐结构中,中声和中音都是非常重要的元素,更能体现出音乐的和谐感。在《国语·周语下》中曾经提到:“道之以中德,咏之以中音”,意思是音乐是通过中音来表现中德的。
3.儒家音乐心理思想的特征——“育人、养生”
孔子在著《子路》时对人的性格差异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并将其归为“狷者、中行和狂者”。内向拘谨即为狷者,进取并且敢作敢为即为狂者;而中行则位于两者之间。孔子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归为先天、教育、环境和个人主观意愿。而人若想要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感就应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就表现出了音乐教化的重要性。在《乐记》的《师乙篇》中有这样一段:“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这就说明,不同的音乐作品,会对人性格的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音乐实践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来选择比较合适的音乐,以满足音乐教化的心理思想。
另外,在春秋时期十分盛行音乐养生理论,孔子不仅继承了这一理论,还将自己的“仁学”思想注入其中,并提出音乐就应该以规范个体道德情感与行为方式的礼乐作为核心,这样便可达到养生的目的。在孔子的《论语·季氏》中写道:“益者三乐,乐节礼乐”。这是对过去育气养生思想的一种否定,然后顺势提出以音乐修身养德的新型养生心理思想。此思想的提出深深影响了后世音乐心理学思想的发展,并成为儒家音乐心理思想的一大特征。
道家的音乐心理思想
1.以“德、仁、乐”作为核心音乐道德观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其对于音乐道德有着不同于儒家学派的理解,它对“德、仁、乐”作了不同的定义,其中“德”是指性格恬淡,处事平和;“仁”是指具有包容万物的宽厚德性;“乐”是指用恬淡平和的心态与人相处,自得其乐。庄子认为音乐的心理思想应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音乐不能作为人类质朴本性的表现手法,而应该是去适应人类平和恬淡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音乐所顺应的本性应该是人类心灵深处最原始的状态,是没有受到过任何扭曲和异化的自然性情。音乐道德如果被学派道德所束缚,无法将人的个性与天性自由地表达出来,使人类的精神需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就会与音乐的初衷相悖。所以,音乐应该是人类自然性情的抒发,保持人类平和恬淡的本性不为外界所动摇,并满足于这种本性而怡然自得,这样对人性和个性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显而易见,道家的音乐核心道德观与儒家学派大有不同,其认为音乐是用来抒发情感,而不是教化人心的。这一观点为道家以后音乐心理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道家音乐心理思想的特征——“自然”
对于音乐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认识的阶段,而应该是感同身受、身临其境的心灵体验。道家音乐心理思想认为,应该从音乐的欣赏过程中自我剖析,找到自身与音乐的共通之处。而音乐心理思想活动就应该是一个由情绪感受升华为情感体验的过程,作曲家和演奏家不能成为欣赏者对音乐的情感反应来源,欣赏者要自己挖掘出音乐与自身的心理特征相契合的地方。《人间世》从三个方面阐述了音乐心理思想的特征,即在创作、演绎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其主体心理必须是纯洁干净的,并且要注入真情实感。从这一点就看出,道家音乐心理思想的主要特征便是天人合一,纯真自然。 庄子对音乐的认知独树一帜,将音乐心理思想描绘成一个由感知升华到想象、由感情上升为理智的浑然忘我的过程。庄子的音乐心理思想十分精彩并且深厚,所以对后世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儒、道音乐心理思想的融合
儒家和道家的音乐心理思想不但内容丰富而且见解独特,所以对后世产生了几乎同等重量的影响,致使出现了儒道音乐心理思想相互融合的情况。举例来说,《心术下》和《任法》中对“礼乐仁义”的诠释就各有不同、相互矛盾。在道家文化的渲染下,音乐心理学认为人的本性如同一张白纸,没有任何情绪变化,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本性,所以人们需要自我节制,恢复到最初的状态。音乐只能作为节制情欲的一种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保持好内心的恬淡平和才是实现自我节制的最佳途径。这是对儒家论点中音乐可以使人回归本性的肯定,又不像儒家学派中那样将音乐对人类的教化作用作为核心理论;而《管子》则将自然无为作为保留人类本性的重要手段,这一点又是道家理论的深刻体现。因此,只有将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诠释出音乐的心理思想,为以后的音乐发展道路指明方向,让音乐成为人类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重要工具。
结 语
我国古代的音乐心理思想不但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十分具有代表性,为我们创造了很多具有研究价值的资源。所以,我们必须了解并把握形如儒家和道家这样优秀的音乐心理思想的脉络,并认真梳理其思想中心和特征,以达到深化音乐心理思想研究的目的。而作为一名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者,如果能够对我国古代音乐心理学观点进行深入的探讨,必将有助于音乐心理思想的本土化研究。
参考文献:
[1]张静:《中国先秦时期的音乐心理思想轨迹探析》,《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第4-5、66-75页。
[2]吕露:《论音乐心理学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164-166页。
[3]杨婷、李智萍:《论古代儒家与古希腊音乐心理思想之共性》,《中国报业》2011年第12期,第63-64页。
[4]刘欢:《音乐教育改革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北川论坛综述》,《音乐创作》2014年第4期,第173-175页。
[5]李文博:《音乐心理对心理素质的影响探析》,《知识经济》2015年第3期,第156页。
作者单位: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