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学科划分过细、师生关系疏离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等弊端,为此,苏州大学唐文治书院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打通文史哲,强调经典研读的同时开拓国际视野;实现导师制运行,构建新型育人平台;倡导研究型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期培养复合型的高端文科人才。
【关键词】打通文史哲;导师制;自主学习
改革开放以来,应发展的需要,国家大力培养专业技术性人才,强调专业对口。这样的人才培养观念,导致现代的大学教育存在学科单一、专业偏窄、缺乏合力等问题。此外,各高校对理工科的重视,不能集中优势资源来建设人文学科,缺乏师资力量的整合等因素,使得人文学科日渐萎缩。苏州大学借鉴剑桥、哈佛等国外著名大学的书院制,参照西方文理学院的本科培养模式,于2011年成立了“唐文治书院”(简称“文治书院”)。
一、高校文科才人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
(一)文、史、哲三门学科的隔断阻碍复合型高端人才的培养。目前高等学校的学科设置中,文、史、哲均为一级学科,各自为阵,互不相通。但是自古文、史、哲不分家,很多国学大师都是兼备文学的情怀、史学的深邃和哲学的睿智于一身。要想在文科领域中有所成就,就必须有更为合理的知识结构。单一的专业设置,导致现代人文教育中人才培养观念狭窄,课程体系单一,教学资源分散,不能形成文史哲相融合的知识结构,更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师生关系疏离。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推行,高校的学生人数大幅增多,出现了很多超级大班,一个班级一两百人也是屡见不鲜,一位老师面对这么多学生,讲课都比较吃力,更何况是跟学生深入交流、探讨问题,加上老师的科研压力较大,课程量较多,很多老师来上课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直接的后果便是学生跟老师的接触机会非常少,师生关系严重疏离。在巨大的竞争和就业压力面前,如何引导大学生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显得尤为重要,而如今,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来自老师的关爱和指导,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这是当代大学教育的一大负面影响所在,师生关系亟待改善。
(三)重内容轻方法导致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进入大学之前,很多学生都已经习惯了高中阶段灌输式的学习方法,到了大学之后突然没有班主任整天盯着,没有任课老师催交作业的压力,不少同学在这种突然放松的学习环境中显得不知所措。大学的学习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能动性,很多问题需要学生自己钻研、相互探讨才能找到问题的真相。很多教师课堂教学注重内容传授忽略学法指导,上课大多关注知识内容的讲解,对于指导和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与习惯的关注较少。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导致自主学习能力不足。
二、唐文治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一)课程设置打通文史哲,强调经典研读的同时开拓国际视野。文治书院优化配置教学科研资源,设计了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打通文史哲,除部分通识课程外,主体课程都是单独编班授课。文治书院采取教授联合授课的方式,以高薪聘请文史哲的一流师资为书院学生授课,以小班授课、小班研讨为特色,师生之间互通无间。此外书院延聘海内外著名教授主持常设性的讲座课程,如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教授、李欧梵教授、王德威教授、白先勇教授、阎连科教授等都亲自为书院学生授课。
(二)实现导师制运行,构建新型育人平台。唐文治书院的导師制建设强调导师和学生平等交流,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师生共同发展,从而保证导师制在教学方式上的因材施教。文治书院每两年从文学院、社会学院和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3个学院中聘请10位导师,每位导师在一届中会辅导3名同学。文治书院的学生在大一刚入校的时候就会面临导师双选会,每位同学有3个平行志愿,学生填完志愿之后,导师们再根据学生的志愿以及对学生的了解对学生进行选择,从而达到一种双选的最佳效果。书院的导师制是将传统书院提倡的尊师重道精神与国外现代书院中的导师制度相结合的产物,可以有效改善当代大学师生关系,使导师在与学生的频繁互动和交流中实现教学相长,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三)倡导研究型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正确的学习方法会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书院着力推动研究型教学,各门课程的任课老师和导师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引导学生及时接受学术界的前沿动态,并就个人感兴趣的话题,展开研究。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书院大力支持学生举办“读书会”、刊发《文治学刊》和创办“文治”微信订阅号。书院将这些平台全部交由学生自主运营管理,大力支持自我发展,自主探究,将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三、结语
苏州大学唐文治书院从人才培养模式、导师制和倡导研究型教学三个方面入手,优化配置教学资源,进行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改革,最终的目标在于培养复合型、学术型的高端文科人才。经过4年多的改革与发展,书院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毕业生。书院培养的学生,与普通学院培养的人才相比,具有更为合理的知识结构,更为扎实的研究能力,更为自觉的国际化视野,更为全面的人文修养。
【关键词】打通文史哲;导师制;自主学习
改革开放以来,应发展的需要,国家大力培养专业技术性人才,强调专业对口。这样的人才培养观念,导致现代的大学教育存在学科单一、专业偏窄、缺乏合力等问题。此外,各高校对理工科的重视,不能集中优势资源来建设人文学科,缺乏师资力量的整合等因素,使得人文学科日渐萎缩。苏州大学借鉴剑桥、哈佛等国外著名大学的书院制,参照西方文理学院的本科培养模式,于2011年成立了“唐文治书院”(简称“文治书院”)。
一、高校文科才人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
(一)文、史、哲三门学科的隔断阻碍复合型高端人才的培养。目前高等学校的学科设置中,文、史、哲均为一级学科,各自为阵,互不相通。但是自古文、史、哲不分家,很多国学大师都是兼备文学的情怀、史学的深邃和哲学的睿智于一身。要想在文科领域中有所成就,就必须有更为合理的知识结构。单一的专业设置,导致现代人文教育中人才培养观念狭窄,课程体系单一,教学资源分散,不能形成文史哲相融合的知识结构,更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师生关系疏离。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推行,高校的学生人数大幅增多,出现了很多超级大班,一个班级一两百人也是屡见不鲜,一位老师面对这么多学生,讲课都比较吃力,更何况是跟学生深入交流、探讨问题,加上老师的科研压力较大,课程量较多,很多老师来上课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直接的后果便是学生跟老师的接触机会非常少,师生关系严重疏离。在巨大的竞争和就业压力面前,如何引导大学生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显得尤为重要,而如今,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来自老师的关爱和指导,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这是当代大学教育的一大负面影响所在,师生关系亟待改善。
(三)重内容轻方法导致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进入大学之前,很多学生都已经习惯了高中阶段灌输式的学习方法,到了大学之后突然没有班主任整天盯着,没有任课老师催交作业的压力,不少同学在这种突然放松的学习环境中显得不知所措。大学的学习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能动性,很多问题需要学生自己钻研、相互探讨才能找到问题的真相。很多教师课堂教学注重内容传授忽略学法指导,上课大多关注知识内容的讲解,对于指导和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与习惯的关注较少。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导致自主学习能力不足。
二、唐文治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一)课程设置打通文史哲,强调经典研读的同时开拓国际视野。文治书院优化配置教学科研资源,设计了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打通文史哲,除部分通识课程外,主体课程都是单独编班授课。文治书院采取教授联合授课的方式,以高薪聘请文史哲的一流师资为书院学生授课,以小班授课、小班研讨为特色,师生之间互通无间。此外书院延聘海内外著名教授主持常设性的讲座课程,如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教授、李欧梵教授、王德威教授、白先勇教授、阎连科教授等都亲自为书院学生授课。
(二)实现导师制运行,构建新型育人平台。唐文治书院的导師制建设强调导师和学生平等交流,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师生共同发展,从而保证导师制在教学方式上的因材施教。文治书院每两年从文学院、社会学院和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3个学院中聘请10位导师,每位导师在一届中会辅导3名同学。文治书院的学生在大一刚入校的时候就会面临导师双选会,每位同学有3个平行志愿,学生填完志愿之后,导师们再根据学生的志愿以及对学生的了解对学生进行选择,从而达到一种双选的最佳效果。书院的导师制是将传统书院提倡的尊师重道精神与国外现代书院中的导师制度相结合的产物,可以有效改善当代大学师生关系,使导师在与学生的频繁互动和交流中实现教学相长,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三)倡导研究型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正确的学习方法会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书院着力推动研究型教学,各门课程的任课老师和导师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引导学生及时接受学术界的前沿动态,并就个人感兴趣的话题,展开研究。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书院大力支持学生举办“读书会”、刊发《文治学刊》和创办“文治”微信订阅号。书院将这些平台全部交由学生自主运营管理,大力支持自我发展,自主探究,将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三、结语
苏州大学唐文治书院从人才培养模式、导师制和倡导研究型教学三个方面入手,优化配置教学资源,进行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改革,最终的目标在于培养复合型、学术型的高端文科人才。经过4年多的改革与发展,书院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毕业生。书院培养的学生,与普通学院培养的人才相比,具有更为合理的知识结构,更为扎实的研究能力,更为自觉的国际化视野,更为全面的人文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