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改变身份的记录者

来源 :荣誉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2008b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康延先生 是一位纪录片人。近年来,致力于记录一些被湮没的人和事,并尊重每一个人,视正直公理为第一位的利益。同时,他认为有深度、有命运感的纪录片是一个国家、城市的影集,是家国血脉的形象传承,对未来具有史料性、考古学价值。在媒体人和独立学者的路上,他是见证者、记录者,也是亲历者。
  
  【邓康延先生,生长于西安,曾任职《深圳青年》策划总监、香港卫视《凤凰周刊》主编,现为越众影视有限公司、越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制片人,主要从事纪录片制作。个人著作有《远方不远》、《常常感动》、《老照片新观察》、《一杯江河》等。任主编编着:《最是难忘》、《一滴水的海》、《高处相逢》等。参与电视作品:《太白音画》、《日出》等;纪录片《寻找少校》、《深圳民间记忆》、《岁月山河深圳人》、《发现少校》、《六十年三地歌》等。】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本该记忆和纪念的人和事正被有意无意的遗忘,而纪录片可能是最好的拯救者和提醒者。邓康延先生就是秉持这样理念和实践的纪录片人。
  从最初的《深圳青年》到《凤凰周刊》,以及如今的纪录片制片人,邓康延先生坦言,带有很多感性的选择。在一定的时间追寻一定的事情,是他文章里和纪录片里聚焦的人物,也折射他自己。变化的过程,交织着机缘的闪现,社会的变化,也有命运的提醒。偶然里带有必然。在这条媒体人和独立学者的路上,他是见证者、记录者,也是亲历者。
  
  “发现不应被湮灭的人和事,记录真实,尊重每一个人,正直公理永远是第一位的利益。”
  
  在邓康延先生心目中,有深度、有命运感的纪录片是一个国家、城市的影集,是家国血脉的形象传承,对未来具有史料性、考古学价值。电视剧、电影可以在书斋里编写、酒桌上碰撞,可以随着政治需求把握方向、个人好恶结构人物情节;而纪录片是以真实为呎度,平实客观地把镜头对准人群,甚至主客混为一体,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一起陷入生活的常态。所以历史悲喜剧的讲述,转型期社会矛盾冲突的揭示,都在当事人情绪不平衡的内心袒露中,并构成纪录片平衡世道人心的力量。其实,平实自有生命力,比如,在当时司空见惯的事,多年后的观者会看得啼笑皆非或目瞪口呆,因为里边有了一个悄然掩身入座的角色——时间。
  众所周知,纪录片周期长,回报低,目前投资者、播出者、收看者相对落寞,但价值也正在于此。热闹处,是集市,是每天的口粮;冷寂的书店里有口粮以外的东西,但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是在灯火明灭处要看看粮食和星空的关系。这也是纪录片的苦和妙之所在。大事件的结果不能吞噬过程中的细节,如果过程被扭曲,结果下的结论也一定有问题。纪录片就是回溯过程的过程。
  邓康延先生称,万事万物都在动态平衡中,他所做的也不例外,既然有内心的回报,一些片子也受到好评,做此事的琐屑艰难和入不敷出也是合理的,是成本。许多纪录片的沉郁、平凡或反主流的激烈,都是纪实的特质,势必会与播出平台与市场有冲突。这时需要的是胡适的理性务实,而非鲁迅的激愤刚烈。比如,中国的纪录片节,既有京沪主流媒体的豪迈张扬,也有云南和南京独立展的低调坚守。他和他的越众影视公司的制作,也许在二者的平台上播放都会有共鸣,毕竟纪录片人的大理念是相通的,需要的是自我坚持中的方式方法。都能实现的不是梦想,都不能实现的也不是梦想,跳着够到的果子最好吃。也因为这份坚持,他得到了很多志同道合朋友的支持,其中来自民间组织也有政府机构,来自文化同道,也有企业社会。
  邓康延在恢复高考第一年1977年考入故乡西安矿院地质系,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一边搞科研一边在报刊发表诗歌、散文、杂文、译文,散淡地坚持中渐有影响。1992年南下深圳,改行发展。谈及如何走上文学和影视的道路时,他说:一是不安分的心和一直不变的文学兴趣,另外就是转型期带给每个人的机遇。上山下乡、77级大学生、工科单位、励志青年刊物、新闻时政周刊,独立纪录片的转换过程,是人的性格河流与社会河床的适应与冲撞。这30年,哪个人不是跌宕起伏,四处寻找?每个人创造力探险力的集合,聚拢的是社会活力,也折射着国家的进步。从人性的角度、历史的维度去挖掘或被挖掘,都让他兴奋和忧伤。
  近5年间,他和朋友和自己的团队一直沉浸于远征军的那段史料里,先拍了战死于腾冲的美军少校梅姆瑞的故事《寻找少校》。片子与商业无关,也并非宏大叙事,它静静讲述的,只是一个关于遗忘和寻找的故事。历史总是在反反复复中丢失了许多细节,但有时候,细节却决定了人们怎样去记录历史。他们既是在寻找故人故事,也是在寻找内心的安宁与历史的公正。《寻找少校》已在中央电视台、上海纪实频道、安徽卫视、陕西卫视、深圳卫视、凤凰卫视、北美黄河卫视多家电视台播放,获取过2008-2009年度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电视纪录片长片十佳作品奖”等各项大奖。
  历史不应被模糊、歪曲,不管是履行程序上的公正,还是正视他人付出的努力。纪录片就是要追寻来龙去脉,正本清源。历时3年新拍竣的《发现少校》,叙说93岁的远征军少校赵振英的一生坎坷辉煌,要让风烛残年的老兵体味些许最后的温暖。同时,也表达今人对历史的敬畏。此片正待11月底央视十套首播。
  成立影视公司三年间,邓康延的越众影视团队已拍摄纪录片50余集,以民间视角审视深圳的发展,用华人流行歌曲去梳理两岸三地的社会变迁,以信仰与财富交缠中的彷徨艺人揭示民族的困惑。他认为,在波澜壮阔的时代潮流里,每一滴水都包含着海。
  
  “我相信冥冥之中有着一种神奇的力量,远征军给的,难于瞑目者给的,未来人给的。正是这种力量支撑我坚持去记录历史的案例,社会的转折,大环境下小人物的命运。”
  
  诚然,纪录片的市场还处在培育之中,但是邓康延认为,纪录片带来的效益可能不是当下的,却有益于以后。
  比如说现在寻找二三十年前城市的影像,除了一些会议纪要领导讲话开工典礼,其它鲜活的社会生态元素很少。那么,若要让后世不再失望,现在就得多拍些世情百态、人物事件。历史不可空白。
  再比如,正因为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大家如蔡元培、胡适等对教育的坚守,才得以让我们有所藉鉴和传承。半个多世纪来为什么再出不了如民国大家的风范和成果?最广博、最形象的思辨可能要数纪录片解读。以鉴古知今看教育的十集纪录片《先生》已在启动,《老课本》系列的纪录片和动画片也已在筹措中,展开的是向辛亥革命、向民国的致敬之旅。
  而已在收尾的6集移民片《迁徙》,和刚刚开机的10集摄影师人物篇《从照片开始》都是深圳题材,更多民间视野、人文反思。他的十多人团队里,有凤凰卫视原来的纪录片同事,有资深出版人,也有才从大学毕业的学生,不同的经历、性格共聚在纪录片的专业公司里,每天所谈、所争、所拍、所悲欣交集的都是纪录片。邓康延感到很幸运。因为职业和志趣是一体的,人也是志同道合的。
  纪录片沉淀于时间,也在与时间赛跑。纪录片人现在所做的与其说是拓展,不如说是坚持。未来的市场是广阔的,尤其在深圳这样的移民之都,虽说是缺少岁月的沉淀,却不缺乏突破的锐气。影像比文字更具力量,将是电脑、手机、视频的播映主角。高技术的普及和市场化,公民意识和记录理念的民间化,各类型纪录片的前景,不可限量。
  
  “即便路很长,我依然相信,远方不远。”邓康延在他19岁的一首诗中写到。
其他文献
方和先生是一位在多个领域都有贡献和突破的人,身为律师,他知法护法弘法;身为民建联(香港民主建港协进联盟)的创会会员,他积极为香港特区政府依法施政出谋献策;身为广东省政协委员,他积极了解和反映群众愿望。在电影、环境、教育等领域,也有他忙碌的身影,几度花开花谢,他为民奔走。    优良传统,方和知行    有东方之珠之称的香港,几经风云变幻,英雄辈出,身为银行家和革命家的后代,方和先生也显示出了英雄门
期刊
【本刊讯】2月25日,孔教学院于黄大仙大成街大成小学举办新春团拜。仪式上来宾向孔圣像行三鞠躬礼,唱孔圣颂。  院长汤恩佳博士在致词时说:“去年,本院在院务发展上取得了巨大成功。首先,欣逢本院八十周年喜庆,在各位同仁的努力下,举办了不同的活动,均受到市民热烈欢迎与支持。至于‘寰宇尊孔之旅’,去年多次出访国内外几十所学校及机构,大力宣扬孔教儒家思想。仅是十月底至十二月两月之内,本人与内子及几位同仁,就
期刊
高日荣先生是香港资深执业会计师,且是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资深会员,在会计专业领域,是比较资深的一位专业人士。他创办有高日荣会计师事务所,长期以来在国内与国外的贸易往来与合作中充当桥梁角色,致力于打造一个平台,使国内人士能够更好地走出去,也使外国人能够更多地走进来,以专业回报客户。同时他也力所能及地以专业服务于社会,在香港特区中央狮子会等社团活动中,他也是以专业服务,以求人生更精彩。    【高日
期刊
【本刊讯】随着中国女排摘下最后一枚金牌,历时半个月的第16届广州亚运会结束了全部比赛。一共有472块金牌,474块银牌和681块铜牌先后产生,35个国家和地区的体育代表团进入到奖牌榜行列,中国队以199金高居榜首,而从1990年开始,中国体育代表团已经连续6届亚运会蝉联金牌榜和奖牌榜第一的宝座。  中国代表团在本次比赛中一共拿到了199金119银和98铜的惊人成绩,总奖牌数达到416枚,金牌数量占
期刊
【本刊综合报道】经过六天的展示、洽谈和交易,第十二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于11月21日闭幕。组委会主任、深圳市市长许勤在闭幕式上说,本届高交会吸引了49个国家和地区的106个代表团、2775家参展商、2438家投资商和12793个项目参会,参观人数达52.5万人次,专业客户人气指数达219.3。参展的项目数、参会投资商数、跨国公司数、参观人数及专业客户人气指数均超过去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众
期刊
何梓人先生是一位习练书法的乐之者,以自学为书法起步,后曾随名师精进技艺,对书法爱好与天赋俱佳,兼之勤学苦练,免试进入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书法文凭课程班。在书法世界里畅游,他自由挥洒着自己性情中的宁静致远,逸兴抟飞。  如今,何梓人先生经营着自己的画室,于雅室一隅随性抒发心中的书法意趣,在教学相长中授业解惑,追求更广阔的书法境界。行之哉,乐之哉!    【何梓人先生,本名赐荣,喜收藏印石。梓人工作室
期刊
梁沛锦博士多年来致力于弘扬民族戏曲文化,从事元杂剧关汉卿与粤剧的研究逾四十年,长期致力推动香港及内地文化艺术交流,是中国粤剧研究的先驱。他将一万多件戏曲收藏捐赠给香港文化博物馆,被传为佳话。在圆满结束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生涯后,他又开始了另一项崭新的人生旅程——他要为内地兴建一百间小型医院,要让有病无处医的贫困人群得到福泽,让国人的健康更有保障。在他迈入古稀之年时,已经建成了71间医院,可以说他所发
期刊
潘江伟先生是从战火硝烟中走出来的老革命,年轻时毅然参加东江纵队奋勇抗日。因父母早亡,十三岁便进入印刷厂工作,后服务于香港印刷业工会和香港工会联合会,为印刷事业的发展及工人权益的维护至今奋斗不已。  在其一生跌宕起伏的岁月中,贯穿始末的,是他始终如一的炽热爱国情怀。关心青少年爱国教育,关注国家发展、经济建设,在担任四届政协委员期间,为国建言献策是他毫不松动的顽强使命。    【潘江伟先生,香港工会联
期刊
李秋平博士是一个将书画艺术当做生命的人,在数十年的时间里,淘尽沙砾,终于找寻到了艺术的真谛。有人感叹,追求艺术,这条路太辛苦,然而,虽然累,他却未曾止歇;虽然苦,他也不曾回避。身体虽然有时会感觉到疲惫,然而精神上最丰盛的收获,却常常能让这种疲惫感顿时消失无踪。他锺情于书画艺术,寄情于花鸟山水,最终名传海内外。    【李秋平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博士、美国普斯顿大学管理哲学博士、加拿大公立皇室
期刊
林玉珍女士是一位在改革开放后,从海南来到香港发展,历经磨难,不断拼搏,逐渐成就事业,走出来一段精彩人生之路的杰出女性;远离家乡,奋斗香江,不论是创业维艰之时,还是事业有所建树之际,故乡始终萦绕在心头,一刻不曾忘怀;因而,她积极参加旅港海南同乡会的活动,尽心尽力回馈桑梓,奉献了一片爱心,收获了欢乐天空。  【林玉珍女士,祖籍海南文昌,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和家人一起来到香港,经过多年拼搏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