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艺术空间的生存挑战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zh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生态链中,独立艺术空间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是独立于美术馆、画廊、艺术区、艺术市场及其他艺术机构之外的,具有自我组织的另类、民间、野生属性的艺术空间,是平衡当代艺术生态中过度市场化、主流化倾向的重要力量之一。尽管在中国, “独立艺术空间”还是一个含混的概念,其生存方式和境遇不尽相同,有的甚至举步维艰。独立艺术空间在运营过程中是如何处理空间生存、生态建构,与艺术家的互动等一系列关系?在互变艺术展示与传播方式的当下,官方商业与非营利艺术机构并存的艺术推广环境中,独立艺术空间要坚守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本期圆桌希望通过四位嘉宾来自实践经验的交流和探讨,进一步了解中国独立艺术空间的生存面临的挑战与局限。
  理想运营模式仍是“乌托邦”
  《收藏·拍卖》:三年前你在一场国际论坛上也讨论过“独立艺术空间的生存方式”,时至今日,独立艺术空间在国内是怎样一种生存境况?
  冯博一:“独立艺术空间”是近些年才发展起来的,原来并没有这个概念。它是独立于美术馆、画廊、艺术区,及其他艺术机构之外的,具有自我组织的另类、民间、野生属性的艺术空间,是平衡当代艺术生态中过度倾向于市场化、官方化、主流化的一支重要力量。它虽处于边缘,但仍然在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是一种多元的声音。同时,独立艺术空间强调非营利或不以营利为目的,这就决定了它的运营经费受限,所以在中国的独立艺术空间一直生存艰难,很多空间都活不下去。
  在我看来,它们生存主要有来自两方面的压力。一是在商业和消费社会的大环境下,艺术市场对于当代艺术的冲击和影响越来越大,全国各地都在建美术馆、画廊,有国营的也有民营的,大型展览活动扎堆,这成为了主流的意识形态,而独立艺术空间强调非营利,生存面临巨大挑战。另一方面,独立艺术空间强调独立自由和实验性项目,而这类项目或艺术家多少带有一些批判性,甚至有一些比较敏感的地方,在这样一个大气候之下,它们的生存就难上加难了。
  《收藏·拍卖》:有人说独立艺术空间的运营多靠创办者自掏腰包,究竟它是如何生存运营的?
  冯博一:在我们身边,不乏艺术空间建立又消亡,我们对它们的印象似乎还停留在开馆仪式那众星云集的揭幕展上,就恍然发现它们已经悄无声息了。但依然有一些空间存活下来,比如广州“博尔赫斯书店艺术机构”下属的“录像局”、北京激发研究所,还有彭晓阳陆续创办的外交公寓12号空间、掩体空间及纹身店等,这些空间为当代艺术生态的多元化增添了一股性格鲜明的力量。而他们的操作和运营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一是创办人本身就是“赞助人”,因为独立艺术空间的创办人有很多都是艺术家,他们将卖画所得的资金,用于支持独立空间的运作,比如“录像局”项目,这么多年的运营全靠空间负责人陈侗出售自身画作的收入来支撑。二是通过申请国外基金的支持,来解决项目运作的费用问题,比如北京激发研究所的资金几乎全部来自国外文化基金的资助,由于坐落在南锣鼓巷一座充满历史的四合院里,引得一拨又一拨憧憬着北京胡同的各国艺术家们带着他们申请到的文化艺术基金来此参加驻地项目。
  《收藏·拍卖》:在互联网日益改变艺术展示与传播方式的当下,官方商业与非营利性机构并存的艺术推广环境中,独立艺术空间要坚守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冯博一:独立艺术空间的限定有三个关键词。最核心的是坚持独立自由,区别于某个主流或者随波逐流的状态;第二,它是带有批判性的,抗衡当代艺术生态中过度倾向于市场化、官方化、主流化;第三,它是试验性的,为那些自由与独立、实验与创造性的艺术家提供更多艺术实践机会。所以独立艺术空间的存在很有必要,因为美术馆或画廊在策展时需要考虑系统性、延续性等诸多因素,不免受限,而独立艺术空间的存在可以把志同道合的人聚起来,一起努力去做一些美术馆没法做的事情,避免倾向于官方话语、主流话语或市场导向。
  《收藏,拍卖》:国内外的独立艺术空间运营模式有何不同?独立艺术空间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怎样的?
  冯博一:与国内众多独立艺术空间在生存上相对较难的状况相比,国外的独立艺术空间主要有两方面的经费来源,基金会和政府资金扶持。这是国内仍无法实现的模式。说实在,中国独立艺术空间的运营并没有像美术馆、画廊、拍卖行那样形成一定体系,它仍然处于创立阶段或是形成阶段,纯粹靠主办方或建立方各自发挥个人能量在维持。独立艺术空间最理想的状态不知会是怎样,因为只有资金上的独立,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独立艺术空间的自由度和各种想法的实现,但这种状态基本上是一种乌托邦。因为独立艺术空间的创办人不可能是个“印钞机”,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取资金,艺术家卖画也经常会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但独立艺术空间的存在还是必不可少的,虽然活得艰难,所幸仍然有人在坚持。
  要坚持独立性必须甘于清贫
  《收藏·拍賣》:独立艺术空间既强调非营利又要生存,本身是否就是个矛盾体?
  杨小彦:艺术本身就应该是非功利性的,没有错对只有好坏,只有高尚和低俗的趣味之分,我们的主流价值观也是一直这样认为的。艺术机构的艺术主张是倾向于自己艺术的观念表达还是需要向生存难题妥协?在主流意识形态中,我们强调艺术不能过度市场化,批判艺术资本化。过去就是因为对艺术的投入不够,对艺术产生了偏离,艺术频繁与市场商业挂钩,甚至出现了天价和雅贿。在这种环境下,那些以非营利为目标的艺术空间就显得很边缘,我很佩服还有人在坚持这么做,因为他们在做一些明知不可为的事。
  此外,以营利为目的画廊机构尚且不能生存,更何况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艺术空间。所谓得人钱财,与人消灾。为了避免政府资助和企业赞助所带来的限制,所谓的独立艺术空间的创办人更多地选择花自己的钱,走自己的路,比如广州博尔赫斯书店艺术机构的资金基本来自陈侗的作品销售。而国外的非盈利艺术机构可以通过基金会或政府扶持资金去实现,而是否能获得基金会的支持,也必须把营利和非营利的行为划分清楚。因为有了有关部门的资金扶持,空间就变成了官方的行为,就不再是独立艺术空间了。如果一方面宣称自己是非营利,一方面又各处寻找商业资金,这就是在打自己嘴巴。非营利艺术机构本来就和主流艺术意识形态是一致的,它的存在不需要再讨论合理性。如果遇到了生存问题,这就要问艺术生态究竟走向了何方。机构的发展本身就需要政策的支撑和资金的扶持,有关部门本就应该扶持一些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追求艺术独立的艺术机构在非营利的道路上往前走。   《收藏·拍卖》:独立艺术空间是否有公共艺术教育功能和义务?
  杨小彦:艺术空间本就应该承担公共艺术教育的功能,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艺术空间还是一个公共空间,它的展览和活动是大家都可以去参加的,肯定会起到公共教育推广的作用,但这个作用非常微弱。因为它是通过各种回应现实和问题的艺术项目,慢慢地渗透和影响周遭的环境和事物。陈侗的博尔赫斯书店艺术机构的公共教育就做得不错,它通过鼓励恢复朗读的习惯來传递信念和观点,并慢慢地影响大家,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你我空间:用和谐共生的方式经营空间
  《收藏、拍卖》:“你我空间”作为广州本地的一个独立艺术空间,你们的建立初衷是什么?
  胡震:“你我空间”是我和杨帆共同创建的一个替代性艺术空间,致力于为当代艺术的社会实践和思想传播提供一种另类选择。自2015年落地(广州)小洲人民礼堂,启动“小洲动态影像计划”以来,“你我空间”因地制宜地围绕动态影像的生产和传播渐次展开当代艺术在地实践和空间实验,即针对小洲人民礼堂的空间特点和历史语境策划实施了以“小洲动态影像计划”为主导的一系列当代艺术项目和展览活动,包括“2017-2018小洲动态影像计划·德国录像40年”“移动剧场TTc:16位介入者的11次‘艺术加载”“620:为小洲人民礼堂降温N℃”“小洲动态影像工作坊此在”和“2017日本中之条双年展”等。这是一个有别于商业画廊空间和美术馆的独立存在。
  杨帆:“你我空间”是我和胡震“一拍即合”拍出来的。我们做“你我空间”就是想在各种体制性的束缚之外,按照你我共同的想法任性地做事情。因为我刚好就住在小洲村,而小洲村作为一个历史文化保护区和生态示范村,已然吸引了不少艺术家和文艺闲散人员在此聚留。然而,号称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小洲“艺术村”依然遭遇着转型的阵痛,在进退失据的大拆大建和无所适从的来回折腾中,展现出一轴新旧杂陈、时空错乱却又波澜壮阔的“今古奇观”画卷。于是,我们就断然决定开辟小洲你我根据地,建立一个传播当代艺术思想理念的基地,一个连通你我的当代艺术实验空间。
  《收藏·拍卖》:今年是“你我空间”成立三周年,这三年,给当地民众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变化?
  杨帆:“你我空间”落地在小洲礼堂,这是小洲村的一座地标性老式建筑。在我们之前,这个地方曾经是戏班子唱戏的地方,还做过艺术活动、画室等,但都没有持续下去,当地民众也不清晰这座建筑究竟是做些什么。“你我空间”成立后,我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做当代艺术与影像。事实上,小洲村这一城乡二元结构中的模糊地带以及小洲礼堂这一自带集散功能的半公共场所,为我们开展一种另类实验带来了一种可能:即,在无力改变其现实处境也无法改变其物理现状的态势下,因势利导,以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蛰伏方式,把当代艺术的核心理念糅入当地的日常生活;同时通过对这一特定场域能量的再吸入,激活我们自身的创作潜能,并反哺回当地。
  目前空间与当地民众是和谐共生的关系。与其说我们的空间实践是一种硬性的空间介入,还不如说是一种柔性的场域渗透。如果通过我们的双向激活,能够把艺术原本就具有的那些核心价值激发出来,作用于当地、作用于当下并作用于我们自身,我们就很满足了。
  《收藏·拍卖》:独立艺术空间贵在坚持自己的独立自主、自由性创作表达,对于“你我空间”来说,这是怎样体现的?是否同样会遇到资金维持问题?
  杨帆:相比于其他机构而言,“你我空间”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会更高一些,这是基于空间非营利的基础上的。目前,完全是我们两个人在主导空间的运作,没有涉及商业,背后也没有财力支持,所以可以更纯粹地实现想法。所有项目策划都是基于我们两个人的兴趣、关注点,还有我们的能力范围内。对于我们来说,空间赚钱不是目的,能够自由表达自己对当代艺术的理解,有一个地方可以发声,这才是我们的初哀。用艺术的方式经营一个艺术空间自得其乐,本来就是独立艺术空间该有的样子。当空间无法维持下去或成为一个难题时,我们就不去做或换个pose去做。我们只做我们有条件有能力又乐意做的事,那么在物质或精神层面大体总能找到一种平衡。
  胡震:俗话说得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从一开始你就知道你做的是独立艺术空间,就是吃力不一定讨好,付出不一定有回报的自娱自乐的事情,所以,难也是自找的,我们坦然接受空间随时挂掉的可能。独立艺术空间的本质就是要通过这种方式去达到艺术家更独立自由的观念表达,如果没有创造的动力,资金链维持不下去了,真的到了这个时刻,任其自然消失又有何不可?
其他文献
幸  小彼得·勃鲁盖尔17世纪原作险些被盗  近期, 伙盗贼窃走了意大利北部座教堂里佛兰德画家小彼得勃鲁盖尔(1564 - 1637/1638)的画《耶稣受难图》( Crucifixion)。窃贼趁神父不在,迅速实施了盗窃,用锤子击碎了1 7世纪画作的保护罩,然后跳进预先准备的汽车,呼啸出城。超速的车辆引起了 个当地居民的注意,他发现教堂的大门敞开,与往常不同,于是报了警。  这伙盗贼并不知道,他
期刊
在一年一度熙熙攘攘的香港艺术周里,巴塞尔艺博会已不再是新鲜的重点,而是内地艺术家纷纷登陆香港,要在精准的受众群体中分一杯羹,同时也有机会向国际买家们最好地展示自己;而同期的苏富比、佳士得春拍预展,目前是同业中的网红打卡点,每一年专场拍卖的主题展陈以鲜明与精致共存而成为策展人们偷师的课堂;包括香港自己,依托巴塞尔这样的国际级大展会,除了盘活自己的城市形象之外,也极大地盘活了新经济。这样的一个现象发生
期刊
没遇见林帝浣之前,绝对想不到一个网红级艺术家可以火热到什么程度。  林帝浣是谁?据说是他拯救了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他的《二十四节气图》征服了联合国申遗评委;他寥寥几句的哲思漫画温暖了中国很多城市里的寂寞灵魂,他可以豪掷38万元卖画所得给贵州威宁的贫困山区儿童送新年礼物;现在又即将带着中国动漫团队去世界超级动漫大国日本去做文化交流……他曾经自称,立志做摄影界书法最美的段子手,漫画界文笔最好的美食家
期刊
今时今日,“极简”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作为与生活、艺术最为贴近的风向标,早在近20年前,包豪斯风、北欧风、日式侘寂风、新中式风等轮番成为“極简”的领军视觉风格,而且不断冲击在调整审美趣味的中国。  但是实际上,极简从来没有真正流行过。  历史上曾经大规模流行的是现代主义风格的设计,包括我们重新去审视宋瓷,或者曾经风靡全球的明式家具,再回看现在处于时尚巅峰的苹果手机,都非真正的极简。  狭义上的极简主
期刊
梁鼎芬是近代史上一位充满了“兴奋点”的人物。他22岁成进士、入翰林,青云得志。26岁上疏弹劾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有可杀之罪六条,几被重谴,降五级调用,从此声满天下……其后,在晚清民国的东南互保、庚子事变两宫西狩、辛亥革命、张勋复辟诸多事件中,梁鼎芬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节庵先生遗稿》与《节庵先生賸稿》,收录了梁鼎芬所写的众多重要历史文稿件与事迹。而先后编撰梁鼎芬“遗稿”“賸稿”的这位老人,便
期刊
3月初的伦敦20世纪艺术周,3月中旬的“亚洲艺术周”,这两大拍卖季一直是全球艺术品市场“风向标”,可以勘探中西方艺术的暗自较量,更能看出亚洲市场和英伦市场的藏家品位变化。从两大市场的最终成交数据看, “亚洲艺术周”因有重磅私人珍藏助阵,平稳中有看点;而英伦市场受“脱欧”疑云影响,表现可圈可点。  四大私人珍藏专场较量  几乎每年的“亚洲艺术周”,总有秘藏多年的重要私人藏家将宝贝显露于市场,每当此时
期刊
过去一年,持续霸屏的《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诗意中国》等文化类综艺节目颇受关注;同时,各大博物馆先后推出诸多鲜少在公众场合露面的国宝文物,以及各地当代美术馆引进国际大咖流量展览……这不仅是大众对于文化的认知,更多地折射了社会尤其是年轻人群体对于文化艺术消费的提升。而每年全国两会都是探得行业新风向的关键时刻,从今年30佘位来自美术界的政协委员的“艺术发声”中,我们发现艺术教育、艺术市场、文化产业
期刊
在時下流行的《瓦尔登湖》一书里,H·D·梭罗提到过一位工匠,他为了制作一根心中的手杖,历经千年。城市和国家在他身边兴废,而当他低头,却看到刨花还依然新鲜地堆在他的脚边,仿佛一切都是崭新的……  虽然这个故事讲的是对生活和美的执着,但古人于时间的观念确实和我们不同。因为死亡的不可认知,生命反而得到了延续。在那个“大限”到来的时刻,人们或安静地等待天堂的召唤,或欢歌着迎接新生的到来,或悲伤地为暂时不能
期刊
真正认识郭青,是在他的个人首展——“郭……青”之后。用省略号把姓名隔开,实际上也有一种要突围而出的隐喻。对,还要强调出无限的可能性,或者不可被定性。  在此之前,这位资深“艺二代”其实有很多跨界标签——广州水墨村美术馆馆长,青年艺术家、策展人、编剧,当然,被打上最显性的标签是“郭莽园家的公子” “郭少”。  关于郭莽园,岭南文艺界都要尊他一声“老爷子”,他是岭南画坛实力派领军人物、西泠印社社员、少
期刊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墨居第二。唐、宋、元、明、清的书法绘画作品能历经千百年而不变,墨色如漆,这都是佳墨的功用。那些形制雅致、墨品绝佳的墨碇,历来是文人雅士、书画名宿的心头好。自宋以后,名墨就逐渐成为文人书案上的陈设、欣赏品,这就促使墨形成了一种工艺美术门类,成为人们珍藏的艺术品。  如今,在众多的拍卖场上,文房小品越来越多地吸引藏家们的视线,而中国的“文房四宝”不仅是传统书写用具,它们更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