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著名物理学家昂立德曼提出了“动手做”的教育教学思维模式,强调和倡导在教育教学中综合运用实践活动,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和内化,在学习态度上、学习情感上、学习习惯上获得发展和提升。同时,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要实现学生在具体实践中问题解决能力的持续性提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参与和发展。本文主要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动手做”模式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动手做;初中;物理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9-052-01
初中物理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在教学中如果依旧采用传统的灌输式、讲解式模式,很多时候不仅教師说不明白,而且学生也听不清楚,在具体的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中不知从何入手。而“动手做”教学模式则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促进学生物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步提升,为学生的物理学科发展和物理发展核心素养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以引导学生参与为载体,强化授课形式和内容的优化与创新
实验是物理学科教学的基础,物理中的很多概念、定理都是通过实验得出结论、获得验证的。在初中物理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简单地对实验进行演示和讲解,让学生坐在下面进行观察和模仿,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学生在知识获取、实验掌握等方面完全处于听讲的被动状态,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得到发挥,学生很难获得动手操作、实验探索的机会。因此,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地对物理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创新,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动手做条件和环境,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持续提升起来。
比如,在进行单摆实验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可以分工,即单摆由教师控制,秒表计时由学生负责操作。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地、独立地完成好验证大气压存在的覆杯实验,教师做好实验的辅助和服务、辅导作用即可。在基于声波一章节内容的学习中,在敲击音叉实验中,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亲自敲击,并注意对悬挂塑料小球的振动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这样的互动性实验不仅对于学生思维的发散、课堂气氛的活跃大有裨益,而且能够将学生自主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在此基础上,在课堂实验演示过程中,教师应当强化对学生认真观察物理现象进行适当的引导,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最大化启发,实现学生对物理理论的自主推导。比如,在进行马德堡半球这一实验的演示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班级中邀请两名力气较大的学生对两个半球进行拉合,结果怎么拉也拉不开,然后将活塞打开,使空气充分地进入到半球之内,然后再邀请力气较小的学生拉,结果半球被成功拉开,这一实验过程不仅让学生充分参与、动手操作,对于大气压强的存在予以了充分证明。同时,这种寓教于乐方式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参与其中,主动进行知识内容内化,课堂教学的氛围和效率都得到有效提升。
二、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为目标,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授课模式的推进
“动手做”强调了物理教学中要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但实践依旧需要建立在良好的理论基础之上,没有理论的指导、脱离理论而实施的实验是漫无目的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强化理论与实践的平衡,让物理理论统领好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实验学习。比如,在进行“透镜”一章节知识内容的教学中,为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透镜,教师应当强化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动手触摸镜子,让学生对实验的镜子的特征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在教师的引导下,由于不同的手感,学生对镜子的感觉完全不同,有的学生觉得其中一面镜子呈现弯弯的月亮外形界面,有的学生觉得其中一面镜子是凸出出来的、其外形的截面应当是椭圆状的。有的学生感觉其中一面镜子两边是薄的、中间是厚的,认为其截图应当呈现椭圆状。此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导:“摆在桌子上的三面镜子是否有一定的共同特点?如果有是什么?”让学生再进行一次触摸,这时很多学生都会回答:“三面镜子都是中间较厚、两边较薄”。在此基础上,教师将凸透镜的概念充分引入进来,学生们很快就能明白凸透镜的特征就是凸出的镜子。在凹透镜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相同的方式进行引入,并且告诉学生凸透镜和凹透镜对于光分别有发散、汇聚的作用。此时很多学生会不以为然,认为不就是两面镜子吗,与普通的镜子相比有什么样的区别呢?在实践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教师悬念的激引之下,学生的探究热趣就会被大大提振,从而全身心投入到下一步的学习之中。
同时,为进一步强化“动手做”理念的贯彻落实,教师应当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实验设施有效的条件之下,尽可能地挖掘和开发一些生活中的资源加入其中。比如,在一种物体是否是导体的实验验证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常用的铅笔尖在酒精灯上加热,让学生对于铅笔芯是一种热的良导体进行认知。还可以让学生将铅笔芯加入到简单的电路之中,让学生观察,由于电路依旧可以保持正常工作状态,这就很好地对于铅笔芯可以导电这一原理进行证明。这样的教学模式运用,就很好地贯彻了“动手做”的理念,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和物理知识的掌握都是有着极大作用的。
三、以提升学生动手热情为手段,强化物理教学生动情景的创设
初中阶段的学生总体上处于感性认识阶段,他们往往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有着探究新鲜事物的强烈愿望。基于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和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并以此实现教学情景的创设,将学生“动手做”的探究热情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教师应当以物理教材中的实验步骤、实验内容和实验原则为依据,紧密结合相关实验的开展进行教学情景的创设,要树立“动手做”实验决不能为提升趣味性而导致实验目的的丧失,情景创设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更直观、更清晰地实现物理实验过程和效果的观察以及物理知识内容的掌握,让学生对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论在理解上更加准确、在记忆上更加深刻。比如,在大气压强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先将试管的顶部戳破,然后再进行试验的开展,对于实验中试管中水面所到达的位置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由于这些问题学生实现没有遇到过,也没有思考过,因此实验的结论更为多元化。有的学生由于顶部被戳破,可能会导致“喷泉”现象的出现。有的学生认为试管中水面的高度会下降。还有的学生认为试管中水面的高度不会发生任何的变化。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地通过探究性实验的动手操作进行验证,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四、结束语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当强化“动手做”思维理念和方式方法的运用,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不断对授课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优化与创新,对理论与实践结合授课模式进行推进,对物理实验教学中生动情景进行创设,以此来实现学生参与兴趣、探究热情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持续性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金茂.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动手做”[J].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15,2(10):70-70.
[2]张凤.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动手做”[J].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15,2(7):48-48.
关键词:动手做;初中;物理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9-052-01
初中物理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在教学中如果依旧采用传统的灌输式、讲解式模式,很多时候不仅教師说不明白,而且学生也听不清楚,在具体的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中不知从何入手。而“动手做”教学模式则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促进学生物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步提升,为学生的物理学科发展和物理发展核心素养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以引导学生参与为载体,强化授课形式和内容的优化与创新
实验是物理学科教学的基础,物理中的很多概念、定理都是通过实验得出结论、获得验证的。在初中物理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简单地对实验进行演示和讲解,让学生坐在下面进行观察和模仿,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学生在知识获取、实验掌握等方面完全处于听讲的被动状态,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得到发挥,学生很难获得动手操作、实验探索的机会。因此,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地对物理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创新,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动手做条件和环境,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持续提升起来。
比如,在进行单摆实验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可以分工,即单摆由教师控制,秒表计时由学生负责操作。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地、独立地完成好验证大气压存在的覆杯实验,教师做好实验的辅助和服务、辅导作用即可。在基于声波一章节内容的学习中,在敲击音叉实验中,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亲自敲击,并注意对悬挂塑料小球的振动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这样的互动性实验不仅对于学生思维的发散、课堂气氛的活跃大有裨益,而且能够将学生自主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在此基础上,在课堂实验演示过程中,教师应当强化对学生认真观察物理现象进行适当的引导,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最大化启发,实现学生对物理理论的自主推导。比如,在进行马德堡半球这一实验的演示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班级中邀请两名力气较大的学生对两个半球进行拉合,结果怎么拉也拉不开,然后将活塞打开,使空气充分地进入到半球之内,然后再邀请力气较小的学生拉,结果半球被成功拉开,这一实验过程不仅让学生充分参与、动手操作,对于大气压强的存在予以了充分证明。同时,这种寓教于乐方式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参与其中,主动进行知识内容内化,课堂教学的氛围和效率都得到有效提升。
二、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为目标,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授课模式的推进
“动手做”强调了物理教学中要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但实践依旧需要建立在良好的理论基础之上,没有理论的指导、脱离理论而实施的实验是漫无目的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强化理论与实践的平衡,让物理理论统领好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实验学习。比如,在进行“透镜”一章节知识内容的教学中,为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透镜,教师应当强化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动手触摸镜子,让学生对实验的镜子的特征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在教师的引导下,由于不同的手感,学生对镜子的感觉完全不同,有的学生觉得其中一面镜子呈现弯弯的月亮外形界面,有的学生觉得其中一面镜子是凸出出来的、其外形的截面应当是椭圆状的。有的学生感觉其中一面镜子两边是薄的、中间是厚的,认为其截图应当呈现椭圆状。此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导:“摆在桌子上的三面镜子是否有一定的共同特点?如果有是什么?”让学生再进行一次触摸,这时很多学生都会回答:“三面镜子都是中间较厚、两边较薄”。在此基础上,教师将凸透镜的概念充分引入进来,学生们很快就能明白凸透镜的特征就是凸出的镜子。在凹透镜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相同的方式进行引入,并且告诉学生凸透镜和凹透镜对于光分别有发散、汇聚的作用。此时很多学生会不以为然,认为不就是两面镜子吗,与普通的镜子相比有什么样的区别呢?在实践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教师悬念的激引之下,学生的探究热趣就会被大大提振,从而全身心投入到下一步的学习之中。
同时,为进一步强化“动手做”理念的贯彻落实,教师应当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实验设施有效的条件之下,尽可能地挖掘和开发一些生活中的资源加入其中。比如,在一种物体是否是导体的实验验证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常用的铅笔尖在酒精灯上加热,让学生对于铅笔芯是一种热的良导体进行认知。还可以让学生将铅笔芯加入到简单的电路之中,让学生观察,由于电路依旧可以保持正常工作状态,这就很好地对于铅笔芯可以导电这一原理进行证明。这样的教学模式运用,就很好地贯彻了“动手做”的理念,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和物理知识的掌握都是有着极大作用的。
三、以提升学生动手热情为手段,强化物理教学生动情景的创设
初中阶段的学生总体上处于感性认识阶段,他们往往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有着探究新鲜事物的强烈愿望。基于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和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并以此实现教学情景的创设,将学生“动手做”的探究热情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教师应当以物理教材中的实验步骤、实验内容和实验原则为依据,紧密结合相关实验的开展进行教学情景的创设,要树立“动手做”实验决不能为提升趣味性而导致实验目的的丧失,情景创设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更直观、更清晰地实现物理实验过程和效果的观察以及物理知识内容的掌握,让学生对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论在理解上更加准确、在记忆上更加深刻。比如,在大气压强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先将试管的顶部戳破,然后再进行试验的开展,对于实验中试管中水面所到达的位置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由于这些问题学生实现没有遇到过,也没有思考过,因此实验的结论更为多元化。有的学生由于顶部被戳破,可能会导致“喷泉”现象的出现。有的学生认为试管中水面的高度会下降。还有的学生认为试管中水面的高度不会发生任何的变化。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地通过探究性实验的动手操作进行验证,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四、结束语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当强化“动手做”思维理念和方式方法的运用,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不断对授课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优化与创新,对理论与实践结合授课模式进行推进,对物理实验教学中生动情景进行创设,以此来实现学生参与兴趣、探究热情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持续性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金茂.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动手做”[J].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15,2(10):70-70.
[2]张凤.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动手做”[J].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15,2(7):4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