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艺复兴艺术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的盛名如雷贯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他艺术人生空前详尽记录的传记的传世。其一便是瓦萨里1550年版《名人传》中的“米来朗基罗传”,尽管其中对他饱含赞誉,而且是第一位生前便享此殊荣的艺术家,但他似乎并不太满意,于是便授意他的学生康迪维再次为自己立传,或许这部传记就是他亲口的所述。
关键词:米开朗基罗 瓦萨里 康迪维《米开朗基罗传》《名人传》
米开朗基罗的神话无疑是他自己制造的,但历时中的神话却始于他的作品、传记以及后世对它们的解读。现在我们读的《米开朗基罗传》基本都是乔尔乔瓦萨里(1510—1574)的《名人传》第二版(1568年)中的“米开朗基罗传”的译本,是米(1475—1564)还在世时的1550年瓦出版的第一版《名人传》中“米传”的改进。瓦萨里的《名人传》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文献,也是严格意义上西方第一部艺术史,其涵盖大约三个世纪意大利260多位杰出艺术家的传记,它虽是一部艺术家传记,但至今仍然是我们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文化、艺术等方方面面的珍贵原始文献。因为瓦的成熟之年即16世纪中期正是回顾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最佳时刻,那时的意大利艺术杰作四处可见,不少大师依然健在,而且他本人也是担任着许多社会要职的著名艺术家。
瓦在《名人传》献给科西莫公爵的献词中提到他写这部著作的目的:“至于这项工作的性质和我本人的目的,我可以坦言,我不是想作为作家为自己赢得名声,而是作为艺人来赞美那些伟大艺术家的辛勤劳动并重新唤起世人对他们的怀念。因为他们使各门艺术重获生机并更加绚丽多彩,故而他们的声明不应当被无情的岁月和死神吞没。”接着他又写了另一个目的。那就是想让后世的“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从对他书中所讲的优秀艺术家的作品的“深思熟虑的批判”中受益。[1]但18年后的1568年,瓦萨里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思对第一版作了脱胎换骨的修正和充实出版了他的地二版《名人传》。那时瓦已经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家,来至各种权贵的定件很多且还有很多公务缠身。我们不禁要问,他为什么却执意抽出很多时间为出第二版而辛苦呢?由于第一版的撰写比较仓促,错误疏漏在所难免,这可以说是他撰写《名人传》第二版的一个原因。但是另有一个原因。也许是决定性的,那就是米对此传记的态度。但这可以说是传记文学自身的性质决定的。理论上来说为了塑造传主的某种形象,传记的创作是自由的,可以有很大的文学弹性。但如果处理不当,当传记所涉及的传主为生者或时代不远,传主亲属犹在时,麻烦就接踵而来。“历史、回忆录、传记……这些领域。时间的作用是决定性的。披露的私生活事件越是久远当事人就越不易发火。R.布雷坦告诫道‘历史家们,千万不要去碰尚且在世人们的私生活!’法律监视着……我们称之为个人隐私的一切……死者如果有遗产的话,他就并没有完全死亡。”[2]反之,如果有些实情如果传主希望大白于天下而在传记中却未述及或含糊其辞也同样会触怒传主。更何况我们知道米开朗基罗恰恰正是一个脾气暴烈且又是一个害羞而不愿表达自己的人,再加上此前米与瓦也基本没有什么交情,这使他对“局外人”的态度有所保留。
虽然从第二版《名人传》的“米传”我们知道,第一版出版后“我亲自把拙著送给米开朗基罗,他非常高兴地接受它。”[3]而且他还写了一首十四行诗以示对瓦的谢意。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了米对自己的传记的确不满,因为随后他就命他的学生A康迪维为自己再次立传。康的《米传》于1553年8月在罗马出版,离瓦萨里的《名人传》初版还不到三年半时间!而且其中的资料详实、可信而且文笔优美。虽然现在有学者通过研究康迪维离开米开朗基罗后给米写的一封信的文笔,而怀疑此文本是否真为康所作[4],但不管这位作者到底是谁,该传记本身却是一部绝佳的历史传记著作。它使瓦萨里的那篇“米开朗基罗传”相形见绌和大出洋相。尤其是在事件的真实性上。让人感到瓦萨里所述内容极不可靠。而康迪维的传记。则讲述了令人信服的真相,因为它是在米开朗基罗从头至尾的直接指导下所撰写。这让瓦的名声大为折损,因为人们会由此推及他写的其他传记从而危及到整部著作的可靠性。而且是《名人传》自身的写作方式和理论架构决定了人们的这一倾向:虽然《名》的有关资料和写作模式借鉴了阿尔贝蒂、吉贝尔蒂和老普林尼。但其史学思想是独创的——它以生物的有机生长论统辖艺术发展的历程,将艺术从奇马布埃到米开朗基罗看作是艺术的幼年、青年和成年三个阶段,而艺术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第三阶段的代表便是米的艺术。毫无疑问,“米传”是这部著作的重头戏,其篇幅最长,记载也最为详细。米是当时尚在人世的最伟大的艺术家,“米传”能否得到他的肯定是瓦最为担心的事情。而且这也维系着整部著作的生命。对比瓦和康“米传”的两个版本。我们发现康的传记的特别之处有两点:朱利乌斯二世陵墓的事实真相及整个事件中米开朗基罗行为的原因,和米从艺的第一步。而二者相比米更急于要向世人公布在建陵墓事件中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这在那个十分看重名声的时代实在让人难以承受,于是随后的17年中,瓦萨里又设法掌握了很多有关米的新资料,而且从1550年初到1553年末的四年中,瓦萨里住在罗马。他受宠于尤利乌斯三世,为其充当艺术顾问:并且,由于教皇希望自己的所有想法和方案首先让米开朗基罗作出判断,所以经常派瓦萨里以官方身份前去拜见这位大师。由于这种关系,瓦萨里与米开朗基罗之间产生某种友谊。他遍游意大利也因为这个身份他参观了更多的难得一见的艺术作品。还向不同的知情者询问了许多问题,把那些仍然活着的艺术家也纳入其中,对第一版的内容进行校正和扩充。
这里我们也有必要简要概说一下遵照其师米开朗基罗的想法,康迪维在他的文本中完成的两大任务的情况,并以此猜度米的意图。
一、关于米开朗基罗从艺第一步的叙述。瓦萨里以一个他经常要在其他传记里讲述的故事作为开头;不可抗拒的冲动促使少年米开朗基罗利用每一张碎纸片和每一块白灰墙来勾画形象。他说,米的父亲在朋友基兰达约的劝说下,将儿子送到这位画家那里当了三年学徒;瓦萨里引用了一份米的父亲与基兰达约之间的书面协议;“我将儿子抱拉罗蒂送到吉兰达约作坊做学徒,三年中要向抱拉罗蒂支付24杜卡特,第一年付6个……”,[5]其时间为1488年4月1日。当时米13岁。此前不久,L·D·美第奇在其圣马可教堂对面的花园里建立一所艺术学校。美第奇让多那太罗的得意弟子老贝托尔多全权负责这所学校;并请基兰达约这位佛罗伦萨最大画坊的主人给他送一些有才能的学生。于是基送去了少年米开朗基罗。米在基的画坊当学徒的时候,就在素描和绘画上显露出非凡才能;后来在老贝托尔多教导下, 他被证明是一个大有前途的雕塑家。这就是瓦萨里的描述。而康迪维《米传》中所描述的情况却有某些不同。在这里,也是以这位男孩艺术爱好的故事开头,但主要叙述的却是他与其父亲和伯父的傻念头的对抗,他们想要让他成为一名博学者,因而对他的艺术爱好百般阻挠。他唯一的支持者是一位一起玩耍的伙伴,即基兰达约的弟子F·格拉纳奇,比他年长六岁。格拉纳奇为朋友提供了种种素描摹本。并带他一起到艺术家们工作的地方——有时也到他师傅的店铺;但是基兰达约由于嫉妒而对这位未来的竞争对手不甚友好。有一天,格拉纳奇把米开朗基罗领进圣马可花园,米开朗基罗呆在“那个最好的艺术学校”,不久便被洛伦佐·德·美第奇发现。康丝毫不提老贝托尔多。米的课程,就像瓦萨里所给定的那样,与佛罗伦萨所有其他艺术学生的课程一致。根据康的说法,他是一个没有师傅的徒弟,或者说整个佛罗伦萨都是他的学校;在那里他学到他所喜欢的一切。除了格拉纳奇的帮助和美第奇的支持——二者都不是实质性的因素——他不必为其最终所获得的成就而感到有任何人情债。在这方面,他也代表了一种新型的艺术家,把艺术当作某种天性而不是可以学习的专业。没有人能够指派他:他没有店铺,仅仅是因为被迫,才曾经为不同的教皇服务。这就是老年米对自己年轻时期进行回顾时的观点,他希望证明他的艺术天才并希望得到世人的公认。
二、关于朱利乌斯二世的陵墓。我们知道。米作于罗马的《圣母怜子》和佛罗伦萨的《大卫》,以及佛罗伦萨的正义旗手为了想在达芬奇和米之间分出高下而让他绘的《卡西那战役》的草图,使米的声望如日中天。因此,当朱利乌斯二世于1503年接任教皇后就派人盛请米到罗马为其建造陵墓。米当时是雄心万丈,决意要使这项巨大的工程成为自己艺术不朽的纪念碑。“他的设计充分证明了他的才华,无论外观之优美、规模之宏大、装饰之奢华还是雕像的数量和艺术表现上都超过了任何一座古代教皇或帝王的陵墓。”[6]现在常被人提起的著名雕塑《摩西》和《奴隶》等便是其中的一些。于是他全身心的投入了这项工作。但这项工作却由于布拉曼特或出去嫉妒或为了想帮助他的朋友和亲戚拉菲尔获得教皇的宠幸、新教皇的继位和委派工作、战争导致建设资金的短缺和革命等因素延续了大约40年。最后只能用原设计方案的一个缩影来草草收场,而且其中伴随着他和很多贵族、艺术家尤其是一届届的教皇们之间的误会、矛盾和恩怨情仇,本应成为米开朗基罗成就梦想的舞台却成了这位天才艺术家一生的悲剧!从中我们不仅体会到了米开朗基罗对那些嫉妒之徒,以及听信谗言而强迫其绘制西斯廷天顶壁画和只顾自己的不朽声名而无视他人死活的教皇的愤怒,也感受到了一位天才的艺术家因种种人为原因而使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从第一版《名人传》的“米传”我们不难看出。瓦萨里在这方面几乎没有任何直接资料,他所作的有限评论在编年的考察上是不准确的,他的两个陈述都出了差错。他提到朱利乌斯二世与米开朗基罗之间的激烈争吵(且提到后者随后逃离罗马),但是,他将其原因说成是这位艺术家不愿让教皇在西斯廷天顶画完成之前看到它。的他还说,是乌尔比诺公爵的慷慨使得那座陵墓得以按现今的形式兴建。从卡罗的文本中我们清楚的知道了瓦萨里只是在捕风捉影。米开朗基罗一定为这两种说法大受伤害,很可能把这些差错当作了四十多年来一直攻击他、与他竞争的那些流言散布者的新作。除此之外,他还把教皇陵墓方案当作了他一生的悲剧:他相信,这一方案本来应该是他一生中最为卓越的成就,也是他显示其最高艺术境界的唯一机会,而一批嫉妒、自私之徒,恶意地联起手来阻止了他利用这个机会。此外,他不仅被指责滥用赞助人的金钱建造一个毫无价值的纪念碑,而且被指责欺骗了朱教皇的继承人和盗用了大笔金钱。事实是,朱教皇死后一届届的教皇都想借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之手为自己树立永远不倒的牌坊,虽每次大师都想排除这些干扰继续建筑朱教皇的陵墓,但这怎么可能呢?另一方面,朱教皇临终交待继续监督陵墓建设的后人,尤其是有权势的乌尔比诺公爵总觉得米是只拿钱不干活的无赖,并以“定会让米付出代价”为恐吓,并经常派人对“已经白发苍苍的”大师纠缠此事。所以,几十年中米就在遭人嫉恨、恐吓威胁、心违所愿和被人误以为不忠不孝、无情无意的夹缝中生活!陵墓的最终建设结果是在公爵的高压下米已经作了最大努力而又无奈的,其中更谈不上公爵的丝毫所谓的大度。这样,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名誉和他的诚信都濒临危机,而公布事实真相,对他来说就成了一件关系到名誉的大事。的确,“陵墓悲剧”在康的《米传》的四大部分中,构成米艺术成熟期(从1505到1533年)的历史框架。1533年是它逻辑性的结束(尽管现在的这个纪念碑是在十二年后才完成),因为对于这位艺术家来说,这项工作随着其最后设计稿的完成而告结束。除了西斯廷天顶画以外,所有其他属于这一时期的米开朗基罗作品,都或多或少地被康迪维忽视。这位作者在处理完他所关心的主要事情之后,似乎不再有别的兴趣。
最后,瓦萨里综合了自己的和康迪维德的“米传”而成了自己第二版《名人传》的“米传”,在米从艺第一步的表述上基本坚持了自己的文本,而朱利乌斯二世的陵墓等则更多的承袭了康迪维的文本。但这次能否真正令米开朗基罗满意了,谁也不会知道。
参考文献
[1][意犬利]G.瓦萨里,刘耀春译.《意大利艺苑名
人传》之1550年版的“献词”.p.1.湖北美术出版社.
[2][法]阿尔贝.枉鲁瓦逸尔等译.虚伪者的狂欢节.
时事出版社.1998.p.144.
[3][5][6]瓦萨里.《名人传》之“米开朗基罗
传”.p.330.p.331.p.352.
[4]Johannes Wilde.Michelangelo;p.8.新美
术.2005.2.李宏“瓦萨里康迪维”.
[5]Johannes Wilde.Michelangelo,Clarendon
Press,Oxford,1978.
[6]Giorgio Vasari:Art and History,Particia Lee
Rubi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5.
作者简介:王付银,男,汉族,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
院04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美术史.
关键词:米开朗基罗 瓦萨里 康迪维《米开朗基罗传》《名人传》
米开朗基罗的神话无疑是他自己制造的,但历时中的神话却始于他的作品、传记以及后世对它们的解读。现在我们读的《米开朗基罗传》基本都是乔尔乔瓦萨里(1510—1574)的《名人传》第二版(1568年)中的“米开朗基罗传”的译本,是米(1475—1564)还在世时的1550年瓦出版的第一版《名人传》中“米传”的改进。瓦萨里的《名人传》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文献,也是严格意义上西方第一部艺术史,其涵盖大约三个世纪意大利260多位杰出艺术家的传记,它虽是一部艺术家传记,但至今仍然是我们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文化、艺术等方方面面的珍贵原始文献。因为瓦的成熟之年即16世纪中期正是回顾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最佳时刻,那时的意大利艺术杰作四处可见,不少大师依然健在,而且他本人也是担任着许多社会要职的著名艺术家。
瓦在《名人传》献给科西莫公爵的献词中提到他写这部著作的目的:“至于这项工作的性质和我本人的目的,我可以坦言,我不是想作为作家为自己赢得名声,而是作为艺人来赞美那些伟大艺术家的辛勤劳动并重新唤起世人对他们的怀念。因为他们使各门艺术重获生机并更加绚丽多彩,故而他们的声明不应当被无情的岁月和死神吞没。”接着他又写了另一个目的。那就是想让后世的“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从对他书中所讲的优秀艺术家的作品的“深思熟虑的批判”中受益。[1]但18年后的1568年,瓦萨里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思对第一版作了脱胎换骨的修正和充实出版了他的地二版《名人传》。那时瓦已经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家,来至各种权贵的定件很多且还有很多公务缠身。我们不禁要问,他为什么却执意抽出很多时间为出第二版而辛苦呢?由于第一版的撰写比较仓促,错误疏漏在所难免,这可以说是他撰写《名人传》第二版的一个原因。但是另有一个原因。也许是决定性的,那就是米对此传记的态度。但这可以说是传记文学自身的性质决定的。理论上来说为了塑造传主的某种形象,传记的创作是自由的,可以有很大的文学弹性。但如果处理不当,当传记所涉及的传主为生者或时代不远,传主亲属犹在时,麻烦就接踵而来。“历史、回忆录、传记……这些领域。时间的作用是决定性的。披露的私生活事件越是久远当事人就越不易发火。R.布雷坦告诫道‘历史家们,千万不要去碰尚且在世人们的私生活!’法律监视着……我们称之为个人隐私的一切……死者如果有遗产的话,他就并没有完全死亡。”[2]反之,如果有些实情如果传主希望大白于天下而在传记中却未述及或含糊其辞也同样会触怒传主。更何况我们知道米开朗基罗恰恰正是一个脾气暴烈且又是一个害羞而不愿表达自己的人,再加上此前米与瓦也基本没有什么交情,这使他对“局外人”的态度有所保留。
虽然从第二版《名人传》的“米传”我们知道,第一版出版后“我亲自把拙著送给米开朗基罗,他非常高兴地接受它。”[3]而且他还写了一首十四行诗以示对瓦的谢意。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了米对自己的传记的确不满,因为随后他就命他的学生A康迪维为自己再次立传。康的《米传》于1553年8月在罗马出版,离瓦萨里的《名人传》初版还不到三年半时间!而且其中的资料详实、可信而且文笔优美。虽然现在有学者通过研究康迪维离开米开朗基罗后给米写的一封信的文笔,而怀疑此文本是否真为康所作[4],但不管这位作者到底是谁,该传记本身却是一部绝佳的历史传记著作。它使瓦萨里的那篇“米开朗基罗传”相形见绌和大出洋相。尤其是在事件的真实性上。让人感到瓦萨里所述内容极不可靠。而康迪维的传记。则讲述了令人信服的真相,因为它是在米开朗基罗从头至尾的直接指导下所撰写。这让瓦的名声大为折损,因为人们会由此推及他写的其他传记从而危及到整部著作的可靠性。而且是《名人传》自身的写作方式和理论架构决定了人们的这一倾向:虽然《名》的有关资料和写作模式借鉴了阿尔贝蒂、吉贝尔蒂和老普林尼。但其史学思想是独创的——它以生物的有机生长论统辖艺术发展的历程,将艺术从奇马布埃到米开朗基罗看作是艺术的幼年、青年和成年三个阶段,而艺术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第三阶段的代表便是米的艺术。毫无疑问,“米传”是这部著作的重头戏,其篇幅最长,记载也最为详细。米是当时尚在人世的最伟大的艺术家,“米传”能否得到他的肯定是瓦最为担心的事情。而且这也维系着整部著作的生命。对比瓦和康“米传”的两个版本。我们发现康的传记的特别之处有两点:朱利乌斯二世陵墓的事实真相及整个事件中米开朗基罗行为的原因,和米从艺的第一步。而二者相比米更急于要向世人公布在建陵墓事件中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这在那个十分看重名声的时代实在让人难以承受,于是随后的17年中,瓦萨里又设法掌握了很多有关米的新资料,而且从1550年初到1553年末的四年中,瓦萨里住在罗马。他受宠于尤利乌斯三世,为其充当艺术顾问:并且,由于教皇希望自己的所有想法和方案首先让米开朗基罗作出判断,所以经常派瓦萨里以官方身份前去拜见这位大师。由于这种关系,瓦萨里与米开朗基罗之间产生某种友谊。他遍游意大利也因为这个身份他参观了更多的难得一见的艺术作品。还向不同的知情者询问了许多问题,把那些仍然活着的艺术家也纳入其中,对第一版的内容进行校正和扩充。
这里我们也有必要简要概说一下遵照其师米开朗基罗的想法,康迪维在他的文本中完成的两大任务的情况,并以此猜度米的意图。
一、关于米开朗基罗从艺第一步的叙述。瓦萨里以一个他经常要在其他传记里讲述的故事作为开头;不可抗拒的冲动促使少年米开朗基罗利用每一张碎纸片和每一块白灰墙来勾画形象。他说,米的父亲在朋友基兰达约的劝说下,将儿子送到这位画家那里当了三年学徒;瓦萨里引用了一份米的父亲与基兰达约之间的书面协议;“我将儿子抱拉罗蒂送到吉兰达约作坊做学徒,三年中要向抱拉罗蒂支付24杜卡特,第一年付6个……”,[5]其时间为1488年4月1日。当时米13岁。此前不久,L·D·美第奇在其圣马可教堂对面的花园里建立一所艺术学校。美第奇让多那太罗的得意弟子老贝托尔多全权负责这所学校;并请基兰达约这位佛罗伦萨最大画坊的主人给他送一些有才能的学生。于是基送去了少年米开朗基罗。米在基的画坊当学徒的时候,就在素描和绘画上显露出非凡才能;后来在老贝托尔多教导下, 他被证明是一个大有前途的雕塑家。这就是瓦萨里的描述。而康迪维《米传》中所描述的情况却有某些不同。在这里,也是以这位男孩艺术爱好的故事开头,但主要叙述的却是他与其父亲和伯父的傻念头的对抗,他们想要让他成为一名博学者,因而对他的艺术爱好百般阻挠。他唯一的支持者是一位一起玩耍的伙伴,即基兰达约的弟子F·格拉纳奇,比他年长六岁。格拉纳奇为朋友提供了种种素描摹本。并带他一起到艺术家们工作的地方——有时也到他师傅的店铺;但是基兰达约由于嫉妒而对这位未来的竞争对手不甚友好。有一天,格拉纳奇把米开朗基罗领进圣马可花园,米开朗基罗呆在“那个最好的艺术学校”,不久便被洛伦佐·德·美第奇发现。康丝毫不提老贝托尔多。米的课程,就像瓦萨里所给定的那样,与佛罗伦萨所有其他艺术学生的课程一致。根据康的说法,他是一个没有师傅的徒弟,或者说整个佛罗伦萨都是他的学校;在那里他学到他所喜欢的一切。除了格拉纳奇的帮助和美第奇的支持——二者都不是实质性的因素——他不必为其最终所获得的成就而感到有任何人情债。在这方面,他也代表了一种新型的艺术家,把艺术当作某种天性而不是可以学习的专业。没有人能够指派他:他没有店铺,仅仅是因为被迫,才曾经为不同的教皇服务。这就是老年米对自己年轻时期进行回顾时的观点,他希望证明他的艺术天才并希望得到世人的公认。
二、关于朱利乌斯二世的陵墓。我们知道。米作于罗马的《圣母怜子》和佛罗伦萨的《大卫》,以及佛罗伦萨的正义旗手为了想在达芬奇和米之间分出高下而让他绘的《卡西那战役》的草图,使米的声望如日中天。因此,当朱利乌斯二世于1503年接任教皇后就派人盛请米到罗马为其建造陵墓。米当时是雄心万丈,决意要使这项巨大的工程成为自己艺术不朽的纪念碑。“他的设计充分证明了他的才华,无论外观之优美、规模之宏大、装饰之奢华还是雕像的数量和艺术表现上都超过了任何一座古代教皇或帝王的陵墓。”[6]现在常被人提起的著名雕塑《摩西》和《奴隶》等便是其中的一些。于是他全身心的投入了这项工作。但这项工作却由于布拉曼特或出去嫉妒或为了想帮助他的朋友和亲戚拉菲尔获得教皇的宠幸、新教皇的继位和委派工作、战争导致建设资金的短缺和革命等因素延续了大约40年。最后只能用原设计方案的一个缩影来草草收场,而且其中伴随着他和很多贵族、艺术家尤其是一届届的教皇们之间的误会、矛盾和恩怨情仇,本应成为米开朗基罗成就梦想的舞台却成了这位天才艺术家一生的悲剧!从中我们不仅体会到了米开朗基罗对那些嫉妒之徒,以及听信谗言而强迫其绘制西斯廷天顶壁画和只顾自己的不朽声名而无视他人死活的教皇的愤怒,也感受到了一位天才的艺术家因种种人为原因而使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从第一版《名人传》的“米传”我们不难看出。瓦萨里在这方面几乎没有任何直接资料,他所作的有限评论在编年的考察上是不准确的,他的两个陈述都出了差错。他提到朱利乌斯二世与米开朗基罗之间的激烈争吵(且提到后者随后逃离罗马),但是,他将其原因说成是这位艺术家不愿让教皇在西斯廷天顶画完成之前看到它。的他还说,是乌尔比诺公爵的慷慨使得那座陵墓得以按现今的形式兴建。从卡罗的文本中我们清楚的知道了瓦萨里只是在捕风捉影。米开朗基罗一定为这两种说法大受伤害,很可能把这些差错当作了四十多年来一直攻击他、与他竞争的那些流言散布者的新作。除此之外,他还把教皇陵墓方案当作了他一生的悲剧:他相信,这一方案本来应该是他一生中最为卓越的成就,也是他显示其最高艺术境界的唯一机会,而一批嫉妒、自私之徒,恶意地联起手来阻止了他利用这个机会。此外,他不仅被指责滥用赞助人的金钱建造一个毫无价值的纪念碑,而且被指责欺骗了朱教皇的继承人和盗用了大笔金钱。事实是,朱教皇死后一届届的教皇都想借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之手为自己树立永远不倒的牌坊,虽每次大师都想排除这些干扰继续建筑朱教皇的陵墓,但这怎么可能呢?另一方面,朱教皇临终交待继续监督陵墓建设的后人,尤其是有权势的乌尔比诺公爵总觉得米是只拿钱不干活的无赖,并以“定会让米付出代价”为恐吓,并经常派人对“已经白发苍苍的”大师纠缠此事。所以,几十年中米就在遭人嫉恨、恐吓威胁、心违所愿和被人误以为不忠不孝、无情无意的夹缝中生活!陵墓的最终建设结果是在公爵的高压下米已经作了最大努力而又无奈的,其中更谈不上公爵的丝毫所谓的大度。这样,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名誉和他的诚信都濒临危机,而公布事实真相,对他来说就成了一件关系到名誉的大事。的确,“陵墓悲剧”在康的《米传》的四大部分中,构成米艺术成熟期(从1505到1533年)的历史框架。1533年是它逻辑性的结束(尽管现在的这个纪念碑是在十二年后才完成),因为对于这位艺术家来说,这项工作随着其最后设计稿的完成而告结束。除了西斯廷天顶画以外,所有其他属于这一时期的米开朗基罗作品,都或多或少地被康迪维忽视。这位作者在处理完他所关心的主要事情之后,似乎不再有别的兴趣。
最后,瓦萨里综合了自己的和康迪维德的“米传”而成了自己第二版《名人传》的“米传”,在米从艺第一步的表述上基本坚持了自己的文本,而朱利乌斯二世的陵墓等则更多的承袭了康迪维的文本。但这次能否真正令米开朗基罗满意了,谁也不会知道。
参考文献
[1][意犬利]G.瓦萨里,刘耀春译.《意大利艺苑名
人传》之1550年版的“献词”.p.1.湖北美术出版社.
[2][法]阿尔贝.枉鲁瓦逸尔等译.虚伪者的狂欢节.
时事出版社.1998.p.144.
[3][5][6]瓦萨里.《名人传》之“米开朗基罗
传”.p.330.p.331.p.352.
[4]Johannes Wilde.Michelangelo;p.8.新美
术.2005.2.李宏“瓦萨里康迪维”.
[5]Johannes Wilde.Michelangelo,Clarendon
Press,Oxford,1978.
[6]Giorgio Vasari:Art and History,Particia Lee
Rubi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5.
作者简介:王付银,男,汉族,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
院04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美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