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呼啸山庄》折射的悲剧色彩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si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唯一的一部小说作品。这部小说以爱情为线索,生动描写了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爱情悲剧。两人爱情悲剧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必然产物。本文深入分析了产生悲剧的根源,从而揭示了作品的悲剧意义。
  关键词:《呼啸山庄》 时代背景 根源 悲剧意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呼啸山庄》是英国著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一部震撼人心的“奇特的小说”,是她毕生的唯一力作,也是1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的杰出代表作品之一。这部小说讲述了两代人的爱情故事: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的爱情悲剧与其后辈小凯瑟琳与哈里顿幸福平凡的爱情。本文从小说的悲剧分析角度着手,探讨这部作品的悲剧艺术,分析其产生悲剧的深层次原因,进而揭示出这部作品所具有的悲剧意义。
  一 小说《呼啸山庄》故事简介
  故事中,呼啸山庄的男主人——恩肖先生从利物浦带回来了一个身份不明的浑身脏兮兮的小男孩,取名叫希斯克利夫。他的到来引起了恩肖先生两个孩子的极度不满,尤其是恩肖先生的儿子亨德雷。在恩肖先生去世后,希斯克利夫受尽了亨德雷的虐待,并且被贬为了奴隶,而恩肖先生的女儿凯瑟琳却与希斯克利夫关系密切,并且两人彼此产生了好感,随着两人年龄的增长,逐渐产生情愫。然而,迫于外界的影响,凯瑟琳打算嫁给画眉山庄的青年绅士埃德加。得知此事,希斯克利夫气愤不已,离开了呼啸山庄。三年后,变得富有的希斯克利夫再次回到这里时,凯瑟琳已经嫁给了埃德加,于是希斯克利夫开始了疯狂的报复。他先是通过赌博赢走了亨德雷的全部家产,之后娶了埃德加的妹妹进行迫害,看到这些情景的凯瑟琳内心痛苦不已,在生产中死去。在十年后,希斯克利夫又逼迫埃德加的小女儿小凯瑟琳嫁给了自己体弱多病的儿子小林顿,并且吞并了埃德加所有的家产,最终完成了他的复仇计划。然而,希斯克利夫始终难以从初恋凯瑟琳的爱情中走出来,最终抑郁而终。整部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体现出浓郁的英国浪漫主义色彩。
  二 《呼啸山庄》的悲剧色彩分析
  英国作家毛姆曾对《呼啸山庄》评价道:“我不知道还有哪部小说,可以将爱情的痛苦、迷恋、悲惨、执着这么吃惊地描写出来。”这种超越世俗的爱情与执着的爱恋的根基在哪里呢?那就是主人公对于自由爱情的精神追求以及对当时文明枷锁的抗拒与蔑视。女主角凯瑟琳并不是一个乖女孩,小说中的仆人耐莉说“她是一个野性十足的邪恶小女孩”。凯瑟琳与普通贵族家的女孩不同,她不到六岁就开始骑马,敢在田野中驰骋,为自己选择的生日礼物是马鞭,平时喜欢对小伙伴们发号施令,所以经常得到恩肖先生的责骂,可以说,她的父亲并不喜欢她,甚至是有些失望的。希斯克利夫是个吉普赛孤儿,是区别于英国传统文化的异类,虽然得到了恩肖先生的宠爱,但是依然会受到他人的排挤与歧视,甚至连家里的仆人都会虐待他。希斯克利夫只有到荒野才能抒发自己的寂寞情感,从小到大周围只有凯瑟琳与他相谈甚欢,亲密无间。他们两人都是当时社会文明的叛逆者,是享受自由的群体。
  当恩肖先生去世后,他的儿子亨德雷替代父亲接管了呼啸山庄,让父权统治得以维持。由于亨德雷看不惯希斯克利夫,所以将他贬成了奴隶,肆意凌辱他。虽然凯瑟琳贵为小姐,但是作为女性群体,在家庭中也只能当一个乖女儿、乖妹妹,对父亲与兄长只能一味忍让顺从,根本没有什么地位与其他的选择,甚至有时候老仆人约瑟也会给凯瑟琳几个耳光,同样的悲惨遭遇与屈辱的地位让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两人的感情在对抗暴力专制的道路上升温。从小一起长大的两个“野孩子”很享受自己创造的自由世界,虽然会受到当时“文明世界”的压迫与排挤,享受不了受教育的权利,但是两人的依偎可以相互慰藉,但是这种慰藉也是暂时的,注定不会长久。自私的亨德雷希望自己的妹妹可以与林顿家族联姻,这样不但有助于自己的生意,还可以为自己家族增光添彩。虽然凯瑟琳骨子里是坚强叛逆的,然而作为形单影只的个体,她相对于两大家族以及社会的压力而言太渺小了,在传统制度的压迫下,凯瑟琳最终妥协,因为当时的社会是不允许他们这种所谓追求自由的方式。
  希斯克利夫虽然是男性,但是与凯瑟琳有着同样的命运,同样徘徊在当时文明制度的边缘,传统习俗的压力与迫害激起了他的疯狂报复心理,最终成为了所有人痛恨的魔鬼。希斯克利夫看似表面上成功了,但是他根本进入不了当时社会权力的中心,也不能对当时社会秩序给予破坏性的撞击,传统社会势力与制度依然存在在那里。他的后代在经历了一系列冲击之后依然回归了平静与美好,就像从未出现过涟漪,所有发生的一切就像是一场幻觉,希斯克利夫的力量始终是渺小的,根本改变不了什么,唯一改变的只有心灵的背叛,带领自己走向疯狂与毁灭。
  “在不同时期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男性群体也会受到压迫,但是只不过他们会受到某个阶层的压迫,而不是由于自身是男性而受到压迫。但是女性群体则不同,除了会受到某个阶层的压迫之外,还会只是因为自己是女性就受到压迫。”因此与希斯克利夫相比,凯瑟琳自己承受的是来自当时社会的双重压迫,她除了不能享受到参与到社会中的权利,还需要依靠男性群体给予她经济,并且在精神世界完全丧失了自我,必须要遵守父权社会给予她女性角色的规范。在经过无用的挣扎后,凯瑟琳迫于压力妥协了,她天真地以为嫁给林顿家族,就可以帮助希斯克利夫摆脱亨德雷的压制,脱离奴役的生活。但是她并没有实现这个简单的愿望,甚至自己也葬送在社会体制下。许多读者认为凯瑟琳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女子,应当为希斯克利夫的魔鬼化承担责任,也要为恩肖家族与林顿家族的毁灭承担一定责任。然而,这个社会中没有一个人为了凯瑟琳的精神崩溃与死亡负任何责任。在19世纪的英国社会,凯瑟琳想通过自己选择的婚姻来改变命运是正常的,虽然这一时期的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业大国,但社会不断发展与文明进步并没有改变当时女性群体的依附地位,女人们多数会去做工人、仆人,或者有些女性选择做家庭教师,但这些职业都没有较多的收入,而且社会地位不高。但是除了这些工作,女性群体没有更好的求生之道,所以选择婚姻对于她们是不错的谋生之策。可以说,这是当时女性群体生存的景象。在这样的背景下,决定了凯瑟琳不可能从爱情的角度去选择自己的婚姻,是当时社会秩序的压力让她被迫选择了男人。凯瑟琳不是不知道嫁给林顿对她意味着什么,在小说中,她曾对女仆耐莉说过,“林顿的灵魂与我们不同,就像月光不同于闪电,冰雪不同于火焰。”然而,她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所以只能放弃了自我的追求,走上了世俗婚姻的道路。   凯瑟琳在嫁给埃德加之前,就意识到嫁给他其实和到天堂一样无趣,因为天堂不是自己的家,她独自在梦中哭醒想要回家,她所谓的那个“家”在荒原之间。在嫁给埃德加之后,她离开了荒原,也就远离了曾经苦苦追寻的自我。凯瑟琳在痛苦的煎熬与绝望的挣扎中度日,一步步走向深渊。即使她在这样疯狂的举动中,依然意识到自己“是一个陌生人的妻子,成了一个流浪的女人,一个弃儿……”但是她知道,想要走回原来的路不会有。
  凯瑟琳最终用绝食的方式选择了自我毁灭,她没有摆脱悲剧的命运;希斯克利夫也是一样。凯瑟琳曾经一直强调两人的灵魂是一样的,可以说,希斯克利夫就是凯瑟琳,在凯瑟琳去世之后,他的灵魂依然在继续挣扎与抗拒。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这是这对恋人同一个本体下不同的内体形态,他们都是当时的弱势群体,面对一样的痛苦人生,做着同样疯狂的事情,走向同样的死亡结局。在凯瑟琳去世之后,希斯克利夫开始了疯狂的复仇,这或许是凯瑟琳生前不能做到的,也是她内心隐藏的愿望——想要用自己全力来与社会的压制进行抗争。他的复仇情有可原,但是却无比残忍,他给外界带来破坏的同时,也加快了自我的毁灭,最终走向疯狂的边缘。
  三 《呼啸山庄》的悲剧原因分析
  1 自我根源
  凯瑟琳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女人,不管在她生前亦或是死后,她一直痛苦地纠结于希斯克利夫与埃德加之间,似乎这都是冥冥之中的注定。我们难以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凯瑟琳深爱着希斯克利夫,何必要嫁给埃德加呢?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观来看凯瑟琳,不难看出她具有极其矛盾的人格。小说中,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的爱情是真实热烈的,这是内心最深处的爱情,我们可以称作为“本我”。而对于埃德加则是一种顺应社会化的“超我”爱情,这种感情是建立在凯瑟琳认为要接受社会秩序与文化的基础上,她努力想去融入到所谓的文明社会体系中。而正是“本我”与“超我”两者的矛盾导致了凯瑟琳的背叛,她背叛了与希斯克利夫的爱情,为了顺应社会文明与物质生活而选择了埃德加,造成了自我的悲剧,并且毁了希斯克利夫的一生。
  另外,希斯克利夫也有不能逃避的原因。他被当时社会的歧视所击败,失去了尊严与自信。如果只是受到周围人们的鄙视,结局并不至于到如此悲惨的地步。但希斯克利夫却选择了自暴自弃,用别人的眼光来看扁自己。当一个人失去了尊严与自信,连自己都不爱惜自己的时候,也就失去了爱别人的能力。另外,他自己愤然离开呼啸山庄,没有跟凯瑟琳有着足够的交流,也不能理解她嫁给埃德加的真正意图,而是莽撞地冲动行事,最终将两人的命运引到了悲剧的开始。
  2 社会根源
  艾米莉生活在英国19世纪的维多利亚时期,这一阶段的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加深了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并且扩大了贫富差距。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英国的偏远地区也逐渐受到影响,全国人民都处于惶恐与不安的生活中。凯瑟琳只有在荒原中才能将最原始的情感彻底宣泄,但是埃德加那优雅绅士的气质又不断唤起她内心等级制度的潜意识,可以说,这两者的矛盾是自由与社会秩序之间的矛盾,也是对英国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结婚后的凯瑟琳没有过上婚前想象的生活,原本饱满的思想逐渐枯萎,压抑的生活让她的后半生注定是个悲剧。而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希斯克利夫这个孤儿在小时候就受尽凌辱,被恩肖先生收留后,却要在其他人的皮鞭下生活,在荒原中的呐喊是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与宣泄,也是作者对当时私有制社会的批判与抨击。小时候生活的阴影与爱人凯瑟琳的背叛,让希斯克利夫的复仇之火燃烧,长大后的他不再是当时社会的遗弃者,曾经压制他的社会制度成为他如今报复的工具,我们可以从他身上看到那个畸形社会文明的影子以及当时黑暗社会制度对人们内心的摧残。
  结语
  《呼啸山庄》这部作品不只是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更多地表达了对女性弱势群体在那个时代生存困境与内心挣扎的深切关注与同情。作者艾米莉对小说男女主人公悲惨命运的深入挖掘,让这部作品中的爱情悲剧主题更具有深刻的人性情怀。
  注: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supported by“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项目编号:13D11410。
  参考文献:
  [1] 张若昕:《〈简·爱〉和〈呼啸山庄〉中的哥特式艺术手法》,《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2] 冯平:《从〈呼啸山庄〉看幸福婚姻的真实性》,《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3] 尹晓东:《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厉夫扭曲性格的形成》,《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4] 计艳辉:《爱恨交织的痛楚——〈呼啸山庄〉中的女性爱情悲剧》,《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5] 费小琴:《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悲剧爱情》,《时代人物》,2008年第3期。
  [6] 曾健敏:《从〈呼啸山庄〉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的爱恨情仇看爱情、人性和社会文明》,《山花》,2011年第2期。
  [7] 苏耕欣:《〈呼啸山庄〉中的地位互换与历史进程》,《国外文学》,2010年第4期。
  作者简介:周红莉,女,1974—,湖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东华大学。
其他文献
一、引言马克·吐温是美国19世纪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巨匠和幽默大师。他擅长将现实主义刻画和浪漫主义抒情结合起来,以清新幽默的文笔和毫无雕琢的朴素语言对美
(1)新疆-2型联合收割机作业中,如果突然出现割台升降失灵故障,而此时转向正常,则基本上可以判定为多路换向阀内的节流孔堵塞。排除方法:拆开回油阀,取出中心圆柱体,用细钢丝
以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为例主要从作者个人经历、小说社会背景、地域方言特色和社会语言学等方面解读揭示马克·吐温独具匠心的文字魅力和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一、
一穴肛原癌系肛——直齿状线部位胚胎一穴肛残留的上皮发生的癌瘤。国外文献就其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作了详细地研究和报道,但由于癌瘤的不同形态给了很多名称。国内尚未见有
在《夜莺颂》中,诗人济慈通过夜莺的歌声阐述了其对美好世界的追求,不难看出他试图脱离尘世的痛苦与忧愁。读者也能看出在梦幻般的美妙世界和残酷的现实面前,诗人又无法永远
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决定对中国进行友好访问.白金汉宫透出的信息消息传开后,英王室人员却愁眉不展.他们并不是反对女王访华,而是因为女王以前说过不大喜欢中国菜,
人体器官和组织具有各自的同功酶酶谱,在癌变过程中逐步失去正常分化的成年基因表现型而趋向胚胎或胎儿表现型,随着细胞通透性的改变而渗入血液,故通过分析患者血清中某种同
成人期后天性鱼鳞病的发病是少见的,它暗示有潜在的恶性疾病。累—特二氏征更为少见,它表现为突然出现脂溢性角化病或雀斑,皮疹数目和大小迅速增加,合并内脏恶性疾患。本文
色素性基底细胞癌较为少见。作者报告一例,女性、49岁。在右股部中间长期存在黑痣,于就诊前6个月损害明显扩大。既往治疗史无特殊,除损害扩大外无其他症状。检查可见右股中
四季轮回、色彩万千。在今年的色彩潮流中,新色系多到让人惊艳,其中以红色最为抢眼,红色象征着怀旧与流行兼容并具,不论是深浅不一的明亮度、具有珠光效果的色泽感,或是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