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对常规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需要更多资金,补贴之困成为企业心病。
“绿色、生态、有机农业”再次被重点关注。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引导企业争取国际有机农产品认证,加快提升国内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在业内看来,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一直是农业发展的风向标,2017年的“一号文件”则释放了绿色、生态、有机农业发力的重大信号。
“一号文件”风向标
早在2016年,“一号文件”就明确提出“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等关键要求。
2017年“一号文件”更是从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行绿色生产、推动现代农业加速发展等方面对农业发展进行了部署,这也被视为发展有机农业的又一重大利好。
农业是国民“衣食之本,生命之源”。近年来,最低保护价和临时收储等政策极大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自2003年至2015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已经实现连年增长,但其发展却陷入了怪圈。
一方面,进口粮食数量激增,国内粮食产量也不断提高,基本农产品滞销等新闻屡见报端;另一方面,由于租金等成本上涨,种粮收入微薄,劳动力出现流失、部分地区甚至出现“粮荒”。农业结构不合理现象明显。
对此,华东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少伟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由于国外农业规模化生产比较普遍,相比国内成本较低,导致进口粮食增加。国内经营相对分散、成本偏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产粮食”卖不出去的状况。
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司长吴晓此前也在有关会议上指出:随着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依靠拼资源、拼投入的粗放农业发展道路已经难以为继,部分农产品阶段性产大于需与结构性短缺并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难以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农产品竞争力难以满足国际竞争的要求,这就倒逼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常规农业发展压力重重,被视为未来发展方向的有机农业尽管万众瞩目,其现状也乱象迭出。比如认证混乱、价格虚高、种植条件不达标、消费者认知不清等时有显现。同时,受制于现有国内土壤、水质等条件,中国发展有机农业成本普遍偏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向农业供给侧改革,推动绿色农业发展也就成为必然。
翻阅近年的“一号文件”可以清晰地看到,继2012年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后,2013年起更是将“农业现代化”明确写入标题中,可以看到国家对于通过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决心。
而在行业专家看来,2017年“一号文件”是“集大成者”,对于有机农业的发展而言更多是起到指明发展方向的作用。
刘少伟告诉本刊记者,2017年“一号文件”内容包含了土地改革、规模化经营、有机农业等多方面的内容,基本涵盖了当前农业发展各个方面的问题,相较以往更加系统。“尽管目前实践起来可能有些困难,但至少为农业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号文件’提出了解决农业结构性过剩的问题,意味着农业的大方向即将改变。”一直从事现代农业研究的石嫣表示,和单纯追求增产不同,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如何提高各种要素的投入,保证增产的同时,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业的社会价值。
补贴之困
近年来,虽然国家在“三农”各方面制定了多种补贴政策,但相对常规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需要投入更多资金,补贴之困也成为萦绕在企业心头的心病。
中央农办主任唐仁健在解读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时表示,国家未来将把有限的财政资金作为“药引子”,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并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以奖代补和贴息、建立担保机制、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建立各类农业农村发展投资基金、加大地方政府债券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等措施。
本刊记者在梳理近年来国家农业补贴政策时发现,尽管补贴力度很大,但主要以常规农业为主,如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且补贴多按照耕地面积或人口数进行分配,专门针对有机农业的补贴相对较少。
对此,沱沱工社董事长董敏认为,目前几乎没有有机农业的专项补贴,部分有机农业可以申报常规农业的一般补贴,但是有机农業在的认证、土壤改良、防护、培育所耗费的成本一定大大高出一般农业的。
四川云顶山世纪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朱彬也向本刊记者表示,地方政府鼓励单一种植,这让需要综合性发展的有机农业缺乏对接补贴的渠道。同时,补贴的不够透明也让真正扎根在有机农业的企业感到茫然。
由于当前国内自然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土壤改造等项目,相比常规农业花费更多。同时,由于不能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农产品产量也得不到有效保障。
首农电商CEO李志起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有机农业本身承担着一定的自然与社会责任,包括改良土壤、水源等自然环境,客观上解决了农村大量劳动力问题,对精准扶贫有一定贡献。但这些完全靠经营者自觉承担无法具有可持续性,国家应该给予有机农业一定的专项补贴。
随着农村机械化规模扩大、农业现代化程度提高等,近年来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正从分散经营向集约化、产业化方向转变。
此外,常规农业收入相对较低,农民进城务工人员逐渐增多,农村劳动力出现不足及老龄化的趋势。而农业产业化可以在利用现有人力资源的同时更好地发展农业。
对此,董敏认为,农业人口众多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实际上国内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是不足的。未来可以通过土地流转,使得大型机械化能生产出符合标准的农产品,从业者也可以投身到劳动力密集但附加值高的生态农业中去。
“绿色、生态、有机农业”再次被重点关注。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引导企业争取国际有机农产品认证,加快提升国内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在业内看来,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一直是农业发展的风向标,2017年的“一号文件”则释放了绿色、生态、有机农业发力的重大信号。
“一号文件”风向标
早在2016年,“一号文件”就明确提出“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等关键要求。
2017年“一号文件”更是从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行绿色生产、推动现代农业加速发展等方面对农业发展进行了部署,这也被视为发展有机农业的又一重大利好。
农业是国民“衣食之本,生命之源”。近年来,最低保护价和临时收储等政策极大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自2003年至2015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已经实现连年增长,但其发展却陷入了怪圈。
一方面,进口粮食数量激增,国内粮食产量也不断提高,基本农产品滞销等新闻屡见报端;另一方面,由于租金等成本上涨,种粮收入微薄,劳动力出现流失、部分地区甚至出现“粮荒”。农业结构不合理现象明显。
对此,华东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少伟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由于国外农业规模化生产比较普遍,相比国内成本较低,导致进口粮食增加。国内经营相对分散、成本偏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产粮食”卖不出去的状况。
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司长吴晓此前也在有关会议上指出:随着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依靠拼资源、拼投入的粗放农业发展道路已经难以为继,部分农产品阶段性产大于需与结构性短缺并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难以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农产品竞争力难以满足国际竞争的要求,这就倒逼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常规农业发展压力重重,被视为未来发展方向的有机农业尽管万众瞩目,其现状也乱象迭出。比如认证混乱、价格虚高、种植条件不达标、消费者认知不清等时有显现。同时,受制于现有国内土壤、水质等条件,中国发展有机农业成本普遍偏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向农业供给侧改革,推动绿色农业发展也就成为必然。
翻阅近年的“一号文件”可以清晰地看到,继2012年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后,2013年起更是将“农业现代化”明确写入标题中,可以看到国家对于通过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决心。
而在行业专家看来,2017年“一号文件”是“集大成者”,对于有机农业的发展而言更多是起到指明发展方向的作用。
刘少伟告诉本刊记者,2017年“一号文件”内容包含了土地改革、规模化经营、有机农业等多方面的内容,基本涵盖了当前农业发展各个方面的问题,相较以往更加系统。“尽管目前实践起来可能有些困难,但至少为农业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号文件’提出了解决农业结构性过剩的问题,意味着农业的大方向即将改变。”一直从事现代农业研究的石嫣表示,和单纯追求增产不同,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如何提高各种要素的投入,保证增产的同时,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业的社会价值。
补贴之困
近年来,虽然国家在“三农”各方面制定了多种补贴政策,但相对常规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需要投入更多资金,补贴之困也成为萦绕在企业心头的心病。
中央农办主任唐仁健在解读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时表示,国家未来将把有限的财政资金作为“药引子”,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并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以奖代补和贴息、建立担保机制、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建立各类农业农村发展投资基金、加大地方政府债券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等措施。
本刊记者在梳理近年来国家农业补贴政策时发现,尽管补贴力度很大,但主要以常规农业为主,如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且补贴多按照耕地面积或人口数进行分配,专门针对有机农业的补贴相对较少。
对此,沱沱工社董事长董敏认为,目前几乎没有有机农业的专项补贴,部分有机农业可以申报常规农业的一般补贴,但是有机农業在的认证、土壤改良、防护、培育所耗费的成本一定大大高出一般农业的。
四川云顶山世纪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朱彬也向本刊记者表示,地方政府鼓励单一种植,这让需要综合性发展的有机农业缺乏对接补贴的渠道。同时,补贴的不够透明也让真正扎根在有机农业的企业感到茫然。
由于当前国内自然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土壤改造等项目,相比常规农业花费更多。同时,由于不能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农产品产量也得不到有效保障。
首农电商CEO李志起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有机农业本身承担着一定的自然与社会责任,包括改良土壤、水源等自然环境,客观上解决了农村大量劳动力问题,对精准扶贫有一定贡献。但这些完全靠经营者自觉承担无法具有可持续性,国家应该给予有机农业一定的专项补贴。
随着农村机械化规模扩大、农业现代化程度提高等,近年来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正从分散经营向集约化、产业化方向转变。
此外,常规农业收入相对较低,农民进城务工人员逐渐增多,农村劳动力出现不足及老龄化的趋势。而农业产业化可以在利用现有人力资源的同时更好地发展农业。
对此,董敏认为,农业人口众多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实际上国内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是不足的。未来可以通过土地流转,使得大型机械化能生产出符合标准的农产品,从业者也可以投身到劳动力密集但附加值高的生态农业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