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的一年,全国慈善机构和慈善事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以红十字会“郭美美炫富”事件为代表的一系列慈善负面新闻曝光后,让原本不了解慈善的人们加深了误读,也让热心慈善的人们对慈善组织和机构不再信任,慈善事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使每一个慈善组织和每一位慈善工作者都面临“公信力”的严峻考验,客观上也让人们对慈善开始了重新思考,也给了慈善事业一次改革的契机。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慈善组织提升公信力,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更为重要。那么,慈善组织该如何走出这场不信任危机,提升自身的公信力呢?首先,各级慈善组织都要引以为戒,警钟长鸣,认真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
慈善组织作为非政府组织,没有权力也没有钱,靠的是公信力。公信力是是慈善组织的立身之本,是取信于民的重要保证;公信力是慈善组织最宝贵的软实力,同时也是最脆弱的“软组织”。必须不遗余力保护好这层“软组织”。其次,社会监督是慈善组织最好的保护防线,慈善组织一定要公开透明,接受公众监督,以透明度赢得公众的信任。
无锡市滨湖区慈善基金会作为慈善组织中的“小字辈”,只走过5个春秋,但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下,连续两次(每两年举办一次)被无锡市人民政府表彰为“先进社会组织”;去年又被江苏省民政厅授予无锡市首家信用等级5A级社会组织。我们始终像爱护自己生命一样地爱护社会公信力,通过强化自身组织建设,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外部监督机制,用法规和制度规范慈善捐款收支情况,不断提高社会公信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公信力价值的要求日益提高,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容也将会不断扩展,扩展到主体的品格、专业的伦理、组织的效能、资金的运用、规则的遵守、战略的筹划等各个方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一)加强慈善宣传工作是提高慈善公信力的重要举措
没有公开就不可能有公信力,没有公信力就没有生命力,没有生命力就没有发展力。当前,我国的慈善事业应该说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或说是起步阶段。慈善组织规模较小而不够健全,社会慈善意识比较淡薄,相当一部分人对慈善事业不了解,甚至有的人还对此存在误解或偏见。
还有少部分人受当前干部队伍中腐败现像的影响,对慈善捐款、救助产生不放心、不信任,造成部分群众对慈善机构的信任危机。而对那些爱心企业、爱心人物正面的典型事迹全面的宣传报道,显得不够广泛、可读性差、影响力小。所以,加强慈善事业宣传力度十分必要。而且慈善宣传工作大有可为,比如先进慈善人物和事件要跟踪宣传报道,慈善募捐、救助活动宣传要提前科学统筹、抓好协调,整合资源、凝聚力量,提升整体效应。
一是抓住重大事件,突击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近几年来,我们坚持利用重大事件开展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慈善宣传氛围。特别是“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及时组织义捐义卖等有重大影响的慈善募捐活动。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害后,滨湖区慈善基金会立即启动应急机制,通过媒体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出向地震灾区捐款的倡议,得到社会积极响应,踊跃捐款捐物,驻地许多国际友人纷纷加入。中日友交商会株式会社、成友株式会社两家日本企业通过基金会向地震灾区捐赠2000万日元。大爱无声,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募集到1500万元人民币,有力地支援了地震灾區的抗震救灾。
二是落实政府责任,为慈善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滨湖区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发展慈善事业,先后把发展慈善事业纳入“十二五”规划、写入党代会报告和历年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层面设立“滨湖慈善奖”,定期评选表彰突出贡献先进单位和个人。区委书记朱渭平和区长袁飞双双担任滨湖区慈善基金会名誉理事长,他们不挂“虚名”尽实责,每年召开慈善基金会理事会,区长和分管副区长都会参加,并为慈善工作献良计良策,每年的全区“慈善一日捐”,区四套班子领导都会带头献出爱心。2011年重阳节前夕,滨湖区举行“弘中华传统美德、兴孝亲敬老善举”区福利中心慈善冠名认捐座谈会。区长袁飞做动员讲话,区委书记朱渭平致感谢辞。由于党政领导的积极参与慈善,在群众中都产生很大影响,每次开展活动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扩大了慈善工作的影响,促进了慈善的发展。
三是与新闻媒体合作,及时报道慈善工作动态。我们一直与新闻媒体保持着密切关系,每年都在《中国社会报》、《慈善公益报》、《慈善》、《现代快报》、《扬子晚报》、《江苏民政》、《江苏慈善》、《无锡日报》、《新滨湖》等报刊媒体刊登文章,大大提升了滨湖慈善在社会公众中的感召力,使全区慈善宣传工作有声有色。经验证明,通过各种渠道,报道慈善工作动态,宣传好人好事,发布慈善工作信息,本身就是提高慈善工作的透明度。只有强化慈善工作宣传力度,才能增强全民的慈善意识,扩大慈善工作的影响,激励更多的人们参与慈善事业。只有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才有慈善公信力可言。
(二)慈善信息的公开是慈善公信力的生命线
慈善组织越是能做到信息公开透明,就越能拥有比较高的公信力。为了满足社会公众对公益慈善捐助信息透明化的要求,在公开财务审计情况方面,我们每年都接受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委派的审计公司对上年度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并向理事会报告,同时在太湖慈善网以及媒体上进行公开公示。我们一如既往地实施好定期财务信息发布制度,保证善款来去透明、使用清楚,切实把善事办好、好事办实,要经得起社会各界的查询,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和公众的质询。我们加大信息公开透明力度,提高社会公信力。一是每季度编印一期《滨湖慈善》会刊,下发到全区各级领导干部和所有爱心企业人士手中。二是坚持加强与主流媒体的合作。每年由理事会定期通报年度财务收支情况,理事会议通过后即在《新滨湖》向社会公示。三是每季度在《滨湖慈善》会刊上公布捐赠情况,年底公布当年慈善基金会财务收支情况。四是每年走访爱心企业,主动上门面对面地听取意见和建议,让捐赠者放心,受助者满意。
(三)加强慈善组织自身建设是提高慈善公信力基础
慈善组织逐步加强自身建设,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是赢得公众信任,提高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基础。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组织都不能没有规章制度。建章立制、依法办事是慈善组织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始终按照架构合理、管理科学、运行规范、监督有力的要求,先后出台和完善《滨湖区慈善基金会章程》、《滨湖区慈善基金会监事会章程》、《滨湖区慈善基金会秘书处办事机构人员的设置与职责》、《滨湖区慈善基金会投资(理财)大额资助项目管理暂时办法》、《滨湖区慈善基金会慈善基金使用管理暂时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推进慈善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进程。同时,定期召开基金会理事长、监事长、秘书长“三长”会议,研究慈善基金科学管理,完善救助措施,规范运作程序等工作,提升社会公信力。
正如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所评论的那样:“人群中从来不缺乏爱,关键是如何完善我们的法律环境,完善我们的慈善机构的建设,去激活人们心中的爱,这才是当下中国慈善事业最大的使命。不管中国如何富裕,相对的贫困总会有,我们的援手永远不会多余。”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慈善组织提升公信力,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更为重要。那么,慈善组织该如何走出这场不信任危机,提升自身的公信力呢?首先,各级慈善组织都要引以为戒,警钟长鸣,认真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
慈善组织作为非政府组织,没有权力也没有钱,靠的是公信力。公信力是是慈善组织的立身之本,是取信于民的重要保证;公信力是慈善组织最宝贵的软实力,同时也是最脆弱的“软组织”。必须不遗余力保护好这层“软组织”。其次,社会监督是慈善组织最好的保护防线,慈善组织一定要公开透明,接受公众监督,以透明度赢得公众的信任。
无锡市滨湖区慈善基金会作为慈善组织中的“小字辈”,只走过5个春秋,但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下,连续两次(每两年举办一次)被无锡市人民政府表彰为“先进社会组织”;去年又被江苏省民政厅授予无锡市首家信用等级5A级社会组织。我们始终像爱护自己生命一样地爱护社会公信力,通过强化自身组织建设,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外部监督机制,用法规和制度规范慈善捐款收支情况,不断提高社会公信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公信力价值的要求日益提高,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容也将会不断扩展,扩展到主体的品格、专业的伦理、组织的效能、资金的运用、规则的遵守、战略的筹划等各个方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一)加强慈善宣传工作是提高慈善公信力的重要举措
没有公开就不可能有公信力,没有公信力就没有生命力,没有生命力就没有发展力。当前,我国的慈善事业应该说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或说是起步阶段。慈善组织规模较小而不够健全,社会慈善意识比较淡薄,相当一部分人对慈善事业不了解,甚至有的人还对此存在误解或偏见。
还有少部分人受当前干部队伍中腐败现像的影响,对慈善捐款、救助产生不放心、不信任,造成部分群众对慈善机构的信任危机。而对那些爱心企业、爱心人物正面的典型事迹全面的宣传报道,显得不够广泛、可读性差、影响力小。所以,加强慈善事业宣传力度十分必要。而且慈善宣传工作大有可为,比如先进慈善人物和事件要跟踪宣传报道,慈善募捐、救助活动宣传要提前科学统筹、抓好协调,整合资源、凝聚力量,提升整体效应。
一是抓住重大事件,突击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近几年来,我们坚持利用重大事件开展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慈善宣传氛围。特别是“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及时组织义捐义卖等有重大影响的慈善募捐活动。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害后,滨湖区慈善基金会立即启动应急机制,通过媒体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出向地震灾区捐款的倡议,得到社会积极响应,踊跃捐款捐物,驻地许多国际友人纷纷加入。中日友交商会株式会社、成友株式会社两家日本企业通过基金会向地震灾区捐赠2000万日元。大爱无声,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募集到1500万元人民币,有力地支援了地震灾區的抗震救灾。
二是落实政府责任,为慈善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滨湖区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发展慈善事业,先后把发展慈善事业纳入“十二五”规划、写入党代会报告和历年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层面设立“滨湖慈善奖”,定期评选表彰突出贡献先进单位和个人。区委书记朱渭平和区长袁飞双双担任滨湖区慈善基金会名誉理事长,他们不挂“虚名”尽实责,每年召开慈善基金会理事会,区长和分管副区长都会参加,并为慈善工作献良计良策,每年的全区“慈善一日捐”,区四套班子领导都会带头献出爱心。2011年重阳节前夕,滨湖区举行“弘中华传统美德、兴孝亲敬老善举”区福利中心慈善冠名认捐座谈会。区长袁飞做动员讲话,区委书记朱渭平致感谢辞。由于党政领导的积极参与慈善,在群众中都产生很大影响,每次开展活动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扩大了慈善工作的影响,促进了慈善的发展。
三是与新闻媒体合作,及时报道慈善工作动态。我们一直与新闻媒体保持着密切关系,每年都在《中国社会报》、《慈善公益报》、《慈善》、《现代快报》、《扬子晚报》、《江苏民政》、《江苏慈善》、《无锡日报》、《新滨湖》等报刊媒体刊登文章,大大提升了滨湖慈善在社会公众中的感召力,使全区慈善宣传工作有声有色。经验证明,通过各种渠道,报道慈善工作动态,宣传好人好事,发布慈善工作信息,本身就是提高慈善工作的透明度。只有强化慈善工作宣传力度,才能增强全民的慈善意识,扩大慈善工作的影响,激励更多的人们参与慈善事业。只有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才有慈善公信力可言。
(二)慈善信息的公开是慈善公信力的生命线
慈善组织越是能做到信息公开透明,就越能拥有比较高的公信力。为了满足社会公众对公益慈善捐助信息透明化的要求,在公开财务审计情况方面,我们每年都接受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委派的审计公司对上年度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并向理事会报告,同时在太湖慈善网以及媒体上进行公开公示。我们一如既往地实施好定期财务信息发布制度,保证善款来去透明、使用清楚,切实把善事办好、好事办实,要经得起社会各界的查询,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和公众的质询。我们加大信息公开透明力度,提高社会公信力。一是每季度编印一期《滨湖慈善》会刊,下发到全区各级领导干部和所有爱心企业人士手中。二是坚持加强与主流媒体的合作。每年由理事会定期通报年度财务收支情况,理事会议通过后即在《新滨湖》向社会公示。三是每季度在《滨湖慈善》会刊上公布捐赠情况,年底公布当年慈善基金会财务收支情况。四是每年走访爱心企业,主动上门面对面地听取意见和建议,让捐赠者放心,受助者满意。
(三)加强慈善组织自身建设是提高慈善公信力基础
慈善组织逐步加强自身建设,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是赢得公众信任,提高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基础。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组织都不能没有规章制度。建章立制、依法办事是慈善组织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始终按照架构合理、管理科学、运行规范、监督有力的要求,先后出台和完善《滨湖区慈善基金会章程》、《滨湖区慈善基金会监事会章程》、《滨湖区慈善基金会秘书处办事机构人员的设置与职责》、《滨湖区慈善基金会投资(理财)大额资助项目管理暂时办法》、《滨湖区慈善基金会慈善基金使用管理暂时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推进慈善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进程。同时,定期召开基金会理事长、监事长、秘书长“三长”会议,研究慈善基金科学管理,完善救助措施,规范运作程序等工作,提升社会公信力。
正如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所评论的那样:“人群中从来不缺乏爱,关键是如何完善我们的法律环境,完善我们的慈善机构的建设,去激活人们心中的爱,这才是当下中国慈善事业最大的使命。不管中国如何富裕,相对的贫困总会有,我们的援手永远不会多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