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务院27日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经过两至三年的改革试验,力争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对于颇受瞩目的金融创新,自贸区有哪些亮点与突破?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市场千呼万唤的制度创新,含金量几何?
资本项目可兑换: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总体方案提出,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可在试验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行先行先试。分析人士指出,自贸区的设立一方面是为了使国内外贸易更加便利化,降低货物和服务贸易的摩擦成本,另一方面是将金融改革的攻坚环节放在自贸区进行试点,加快利率和汇率市场化的节奏。而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可兑换和更进一步的人民币国际化,恰恰是这两个问题的重要交叉点,因此推进资本项下的可兑换势在必行。
上海自贸区一旦试水人民币自由兑换和跨境资本流动,不仅可以让企业直接以投资为目的,自由兑换人民币,方便资本跨境投融资,更重要的是,有了这样一个开头,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将变得势不可挡,加速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整体进程。同时,自贸区跨境人民币结算的试点、资本项下的可兑换试行,将推动上海人民币离岸业务的发展,进而提升上海与香港在离岸金融中心和亚太金融中心上的竞争力。
然而,风险也伴随其中。我国利率与汇率形成机制尚未充分市场化,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如何推进,才能避免大规模资金外逃、限制跨境套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上海自贸区这块“试验田”,如何化解风险?
据悉,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可能探索“分账管理”模式。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助理周和华认为,在自贸区内注册企业,可以开设FTA账户(即自贸账户),部分试点企业还可开设FTN账户(即离岸账户)。FTN账户可以实现货币自由兑换,利率市场化。
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向外界透露,FTA账户、FTN账户与企业的国内账户之间,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相互“渗透”。就像一个“水龙头”,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的进程,就取决于这个“水龙头”开多大。当“水龙头”开到足够大的时候,也就实现了资本项下完全开放。“为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资本项下可兑换初期应该是遵循先本币后外币、鼓励流出限制流入的思路,控制风险的关键就在于这个阀值怎么设计。”这位知情人士说。
交通银行副行长钱文挥表示,未来自贸区内银行机构可以为所有人办业务,但会根据客户的身份进行分账管理、账户隔离,严格区分自贸区业务和非自贸区业务,账、表单独设置、单独计量、单独核算、单独考核。“自贸区分账管理就相当于在境外与境内之间新建了一道水坝,有助于缩小我国原来境内外较大的水位落差 ——自贸区内与境外相对自由流动,区内资金与区外境内资金有限流动,这需要一系列配套的监管要求,既要管住套利的、违规的资金流动,又要防止传统监管方式简单套用到自贸区。”钱文挥说。
利率市场化:先行先试
上海自贸区对利率市场化的探索,可谓是撤掉了银行的“保护罩”。对中国银行业也将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利率市场化首先会给自贸区内企业带来利好。总体方案明确鼓励“跨境融资自由化”、“跨境融资便利化”,企业融资成本将大大降低。以上海银行间30天期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为例,目前价格约为5.3%,几乎是香港的两倍。“我们现在只能说是金融工作者,而不能说是银行家,因为有政策保护。自贸区将是考验国内银行向现代化商业银行转型的里程碑拐点 。”周和华说,“到了自贸区,银行要在完全竞争环境下谋生存,对客户的响应速度、响应能力是否具备,风险消化管控能力是否能跟上,业务模式、报价机制能否适应,都将对银行形成巨大考验。”
毫无疑问,利率市场化撤掉了银行的“保护罩”,会压缩银行的“法定”利润空间。但另一方面,也松开了银行的“捆绑索”,给银行装上了创新的“翅膀”。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银行的存贷利差将被摊薄,但自贸区内推进的金融改革,将使银行在产品组合、产品创新方面大有可为,包括利率、汇率、衍生品创新产品等,综合资产回报反而会更高,这也更符合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
市场化的难点在于后期监管,区内利率市场化后如何监管支行和总行之间的资金流动就是一个难点。自贸区放开利率后,会吸引大量资金流向自贸区。过多资金流向自贸区,如监管不到位,会延续目前金融业的一个恶习:资金在金融业内空转,在制度套利上出现很多问题。
今年以来,我国的金融改革快马加鞭,从金融“国十条”出台、取消贷款利率下限到最新的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在改革的“最后一公里”路上,自贸试验区将扮演重要角色: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可为未来中国金融全面开放和市场化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金融机构创新:力度大
自贸区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外资银行,不仅简化了原先冗长的设立子公司审批程序,并且允许外资银行提供金融交易清算服务,也有利于助推人民币国际化,同时也有可能成为上海的一大竞争优势。对于已在国内本地注册的外资法人银行,整体是一个利好消息。合理的预期是有些在境内不能做的业务可以在区内做,因此不是业务的替代关系,而是可发展新的业务范围。而在产品方面,自贸区肯定会借鉴国际上比较流行、比较有效,而且比较容易监管的那些产品。经营这些产品外资银行更有经验,在这样的情况下,外资银行可能更有机会。
中资银行获取离岸金融资格,开展离岸人民币业务,可试点各类跨境人民币资本项下业务,有利于银行形成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带动整体国际业务和客户“走出去”服务的提升;同时自贸区银行分支机构将和境外银行享有同等待遇,为银行加大业务的创新和试点力度,试点综合经营提供了难得的“练兵场”。随着境内外资金流动渠道的进一步打开,在岸离岸业务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客户的选择余地将更为丰富,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也有了更大的组合空间。
允许保险业向外资开放的创新制度,将冲击国内保险业格局。自贸区允许外资保险直接进入,随着时间的推移,境外保险产品有可能会直接面向境内居民,这一方面能为境内居民提供多样的选择,另一方面将对境内险企格局带来冲击。相对而言,境外保险无论是保费还是服务都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这也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愿意去香港买保险的原因。业内人士认为,一旦保险业向外资开放,产品将成为外资险企的“撒手锏”,并以此影响境内险企格局。
以上分析可见,上海自贸区的金融创新,虽然面临风险,但含金量十足。上海自贸区建设可以说是“引狼入室”,即通过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来激发中国经济的“野性”,以期推动改革的步伐,而金融改革是重中之重。上海自贸区这一轮成色十足的金融创新是中央在释放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强烈信号。
资本项目可兑换: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总体方案提出,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可在试验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行先行先试。分析人士指出,自贸区的设立一方面是为了使国内外贸易更加便利化,降低货物和服务贸易的摩擦成本,另一方面是将金融改革的攻坚环节放在自贸区进行试点,加快利率和汇率市场化的节奏。而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可兑换和更进一步的人民币国际化,恰恰是这两个问题的重要交叉点,因此推进资本项下的可兑换势在必行。
上海自贸区一旦试水人民币自由兑换和跨境资本流动,不仅可以让企业直接以投资为目的,自由兑换人民币,方便资本跨境投融资,更重要的是,有了这样一个开头,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将变得势不可挡,加速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整体进程。同时,自贸区跨境人民币结算的试点、资本项下的可兑换试行,将推动上海人民币离岸业务的发展,进而提升上海与香港在离岸金融中心和亚太金融中心上的竞争力。
然而,风险也伴随其中。我国利率与汇率形成机制尚未充分市场化,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如何推进,才能避免大规模资金外逃、限制跨境套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上海自贸区这块“试验田”,如何化解风险?
据悉,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可能探索“分账管理”模式。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助理周和华认为,在自贸区内注册企业,可以开设FTA账户(即自贸账户),部分试点企业还可开设FTN账户(即离岸账户)。FTN账户可以实现货币自由兑换,利率市场化。
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向外界透露,FTA账户、FTN账户与企业的国内账户之间,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相互“渗透”。就像一个“水龙头”,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的进程,就取决于这个“水龙头”开多大。当“水龙头”开到足够大的时候,也就实现了资本项下完全开放。“为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资本项下可兑换初期应该是遵循先本币后外币、鼓励流出限制流入的思路,控制风险的关键就在于这个阀值怎么设计。”这位知情人士说。
交通银行副行长钱文挥表示,未来自贸区内银行机构可以为所有人办业务,但会根据客户的身份进行分账管理、账户隔离,严格区分自贸区业务和非自贸区业务,账、表单独设置、单独计量、单独核算、单独考核。“自贸区分账管理就相当于在境外与境内之间新建了一道水坝,有助于缩小我国原来境内外较大的水位落差 ——自贸区内与境外相对自由流动,区内资金与区外境内资金有限流动,这需要一系列配套的监管要求,既要管住套利的、违规的资金流动,又要防止传统监管方式简单套用到自贸区。”钱文挥说。
利率市场化:先行先试
上海自贸区对利率市场化的探索,可谓是撤掉了银行的“保护罩”。对中国银行业也将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利率市场化首先会给自贸区内企业带来利好。总体方案明确鼓励“跨境融资自由化”、“跨境融资便利化”,企业融资成本将大大降低。以上海银行间30天期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为例,目前价格约为5.3%,几乎是香港的两倍。“我们现在只能说是金融工作者,而不能说是银行家,因为有政策保护。自贸区将是考验国内银行向现代化商业银行转型的里程碑拐点 。”周和华说,“到了自贸区,银行要在完全竞争环境下谋生存,对客户的响应速度、响应能力是否具备,风险消化管控能力是否能跟上,业务模式、报价机制能否适应,都将对银行形成巨大考验。”
毫无疑问,利率市场化撤掉了银行的“保护罩”,会压缩银行的“法定”利润空间。但另一方面,也松开了银行的“捆绑索”,给银行装上了创新的“翅膀”。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银行的存贷利差将被摊薄,但自贸区内推进的金融改革,将使银行在产品组合、产品创新方面大有可为,包括利率、汇率、衍生品创新产品等,综合资产回报反而会更高,这也更符合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
市场化的难点在于后期监管,区内利率市场化后如何监管支行和总行之间的资金流动就是一个难点。自贸区放开利率后,会吸引大量资金流向自贸区。过多资金流向自贸区,如监管不到位,会延续目前金融业的一个恶习:资金在金融业内空转,在制度套利上出现很多问题。
今年以来,我国的金融改革快马加鞭,从金融“国十条”出台、取消贷款利率下限到最新的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在改革的“最后一公里”路上,自贸试验区将扮演重要角色: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可为未来中国金融全面开放和市场化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金融机构创新:力度大
自贸区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外资银行,不仅简化了原先冗长的设立子公司审批程序,并且允许外资银行提供金融交易清算服务,也有利于助推人民币国际化,同时也有可能成为上海的一大竞争优势。对于已在国内本地注册的外资法人银行,整体是一个利好消息。合理的预期是有些在境内不能做的业务可以在区内做,因此不是业务的替代关系,而是可发展新的业务范围。而在产品方面,自贸区肯定会借鉴国际上比较流行、比较有效,而且比较容易监管的那些产品。经营这些产品外资银行更有经验,在这样的情况下,外资银行可能更有机会。
中资银行获取离岸金融资格,开展离岸人民币业务,可试点各类跨境人民币资本项下业务,有利于银行形成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带动整体国际业务和客户“走出去”服务的提升;同时自贸区银行分支机构将和境外银行享有同等待遇,为银行加大业务的创新和试点力度,试点综合经营提供了难得的“练兵场”。随着境内外资金流动渠道的进一步打开,在岸离岸业务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客户的选择余地将更为丰富,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也有了更大的组合空间。
允许保险业向外资开放的创新制度,将冲击国内保险业格局。自贸区允许外资保险直接进入,随着时间的推移,境外保险产品有可能会直接面向境内居民,这一方面能为境内居民提供多样的选择,另一方面将对境内险企格局带来冲击。相对而言,境外保险无论是保费还是服务都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这也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愿意去香港买保险的原因。业内人士认为,一旦保险业向外资开放,产品将成为外资险企的“撒手锏”,并以此影响境内险企格局。
以上分析可见,上海自贸区的金融创新,虽然面临风险,但含金量十足。上海自贸区建设可以说是“引狼入室”,即通过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来激发中国经济的“野性”,以期推动改革的步伐,而金融改革是重中之重。上海自贸区这一轮成色十足的金融创新是中央在释放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强烈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