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很关注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它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通过探究,建立了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放下尊严的架子,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成为了朋友,学生在与教师的沟通与合作中学习、探究,使他们真正感到学习过程是一种愉悦的感受过程。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使学生学会知识、会学知识,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科学精神、创造精神。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打破传统课堂“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形成的“带者学生走向知识”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新课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探索精神
美国探究教学家萨奇曼认为,学生生来就有一种好奇的倾向,他们会想办法弄清事物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发生,自主探究式学习正迎合儿童的好奇心。“自主探究”地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数学知识。那么,如何让研究性学习真正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利用好问题的形成,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乐学之下无负担,在探究式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面对数学课堂,问题可以说充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合理的质疑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探索欲望从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如果我们设计好教学中的提问,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就可以把学生引入探索的学习状态中,让学生明确探索的目标,激发强烈的探索欲望。如“能被3整除的数”的教学中,我们在学习前可以让学生随便说几个数,然后师生之间比一比,谁先得出答案。老师的神速一定会让学生提出“为什么”的问题,然后激发学生自己去探求,这实际就是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强烈欲望。
二、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探索空间,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学习是一个过程,探索性学习更应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和推断的过程。因此,教师作为这个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更应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如在小组学习中,我们应给小组中的每一位学生发表意见和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在教学中特别要强调“以学生为主”的意识,不要让探索学习过程匆匆而过。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孩子围绕着任务要求正热烈讨论时,千万不要因为教学计划而中断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了时间保障,我们还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探究的空间。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我们要考虑学生是如何获得乘法分配律的?他们是否经历了获得知识的过程?学生得到的仅仅是知识还是在过程中生成了方法、学会了探究合作交流?我设计了这样的片段:
(1)独立思考。54×(3+7)、6×100+9×100、(6+9)×100、54×3+54×7,哪些等式相等?你有什么感想?
(2)65×(30+42)、100×2+100×8、(a+b)×c,你能写成另外的形式吗?
(3)小组合作研究,(250+15)×40、96×19+4×19,哪个题目容易计算?为什么?
(4)合作交流,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这样,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发现、去探究,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历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学习的能力。
三、解决问题围绕教学目标,要追求简约
探究,是对“未知”的一种探索,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带者浓厚的兴趣去探索。但是在探究过程中,肯定有错误产生,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出现错误会频频发生。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尝试、一种试误、一种发现。既然学习是这样一种过程,就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问题发生。遇到这种情形,教师要有驾御课堂的能力,不要把简单的探究搞的复杂化,让学生放任自流,远离目标。对学生的错误,既要善待学生,尊重学生,不嘲笑、不呵斥;也要紧跟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矫正引领。既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安全、放松的心理环境,营造浓厚的探究氛围,也要将课堂定位于“简约,务本,求实,有度”。人们都说数学课堂的简约是数学教学的一种最高境界。这是对“探究式”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营造一个宽松的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学生的创造潜能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探索数学知识的劲头更足。实践证明,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的。
例如,“一个数除以小数”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1)填空:45÷5=()÷()=()÷()=()÷()
(2)以前我们都学过什么除法?
(3)你会计算:0.045÷0.05=(确立探究目标)
(4)合作探究交流(注重学生的差异,区别对待)
这样通过新旧知识的互相牵引,同学们积极的讨论,发表不同的意见,巧妙的复习商不变的性质迅速而直接的抓住了探究的切入点。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加上教师有的放矢的指导与点拨。
不断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探究,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索知识,获得知识。教师在合作交流中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控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更好、更深入地进行探究,并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调节和学习效果的恰当评价。使学生在经历"困惑、尝试、失败、再尝试、成功"的一系列过程中,学习动机得到强化,智慧、情感、能力、信心也得到提高。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打破传统课堂“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形成的“带者学生走向知识”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数学课堂,是当今课改对我们教师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探索活动服务于教学目标,教师在其中就要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调控作用,并亲身参与学生的探索过程。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产生思维碰撞,从而达到培养发展学生探索性学习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新课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探索精神
美国探究教学家萨奇曼认为,学生生来就有一种好奇的倾向,他们会想办法弄清事物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发生,自主探究式学习正迎合儿童的好奇心。“自主探究”地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数学知识。那么,如何让研究性学习真正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利用好问题的形成,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乐学之下无负担,在探究式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面对数学课堂,问题可以说充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合理的质疑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探索欲望从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如果我们设计好教学中的提问,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就可以把学生引入探索的学习状态中,让学生明确探索的目标,激发强烈的探索欲望。如“能被3整除的数”的教学中,我们在学习前可以让学生随便说几个数,然后师生之间比一比,谁先得出答案。老师的神速一定会让学生提出“为什么”的问题,然后激发学生自己去探求,这实际就是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强烈欲望。
二、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探索空间,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学习是一个过程,探索性学习更应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和推断的过程。因此,教师作为这个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更应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如在小组学习中,我们应给小组中的每一位学生发表意见和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在教学中特别要强调“以学生为主”的意识,不要让探索学习过程匆匆而过。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孩子围绕着任务要求正热烈讨论时,千万不要因为教学计划而中断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了时间保障,我们还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探究的空间。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我们要考虑学生是如何获得乘法分配律的?他们是否经历了获得知识的过程?学生得到的仅仅是知识还是在过程中生成了方法、学会了探究合作交流?我设计了这样的片段:
(1)独立思考。54×(3+7)、6×100+9×100、(6+9)×100、54×3+54×7,哪些等式相等?你有什么感想?
(2)65×(30+42)、100×2+100×8、(a+b)×c,你能写成另外的形式吗?
(3)小组合作研究,(250+15)×40、96×19+4×19,哪个题目容易计算?为什么?
(4)合作交流,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这样,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发现、去探究,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历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学习的能力。
三、解决问题围绕教学目标,要追求简约
探究,是对“未知”的一种探索,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带者浓厚的兴趣去探索。但是在探究过程中,肯定有错误产生,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出现错误会频频发生。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尝试、一种试误、一种发现。既然学习是这样一种过程,就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问题发生。遇到这种情形,教师要有驾御课堂的能力,不要把简单的探究搞的复杂化,让学生放任自流,远离目标。对学生的错误,既要善待学生,尊重学生,不嘲笑、不呵斥;也要紧跟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矫正引领。既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安全、放松的心理环境,营造浓厚的探究氛围,也要将课堂定位于“简约,务本,求实,有度”。人们都说数学课堂的简约是数学教学的一种最高境界。这是对“探究式”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营造一个宽松的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学生的创造潜能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探索数学知识的劲头更足。实践证明,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的。
例如,“一个数除以小数”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1)填空:45÷5=()÷()=()÷()=()÷()
(2)以前我们都学过什么除法?
(3)你会计算:0.045÷0.05=(确立探究目标)
(4)合作探究交流(注重学生的差异,区别对待)
这样通过新旧知识的互相牵引,同学们积极的讨论,发表不同的意见,巧妙的复习商不变的性质迅速而直接的抓住了探究的切入点。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加上教师有的放矢的指导与点拨。
不断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探究,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索知识,获得知识。教师在合作交流中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控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更好、更深入地进行探究,并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调节和学习效果的恰当评价。使学生在经历"困惑、尝试、失败、再尝试、成功"的一系列过程中,学习动机得到强化,智慧、情感、能力、信心也得到提高。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打破传统课堂“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形成的“带者学生走向知识”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数学课堂,是当今课改对我们教师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探索活动服务于教学目标,教师在其中就要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调控作用,并亲身参与学生的探索过程。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产生思维碰撞,从而达到培养发展学生探索性学习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