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无锡师范附属小学创办于1913年,近百年来,始终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探索素质教育之路,在语文教学上成果斐然,尤其是“乐学教育”,更是令人瞩目。
以学设教,寓教于乐
1977年,上海一师针对当时学生学业负担重的状况,进行了以“愉快教育”为主题的整体性改革的实践探索,后来,锡师附小经过实验,成为国家教委向全国推广的7所“愉快教育”示范学校之一。1987年,学校又进一步提出“乐学教育”的理念,构建当代素质教育新模式,倡导乐学教育,就是让学生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享受到快乐的童年,体会到学习的满足感和成功的喜悦,从而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奠定健全的人格。
“乐学教育”提倡的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乐学教育下的语文教学更多地主张学生去创造,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出发,使教学活动生动活泼、充满童趣、富有魅力,营造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进而从“乐于学习”走向“以学为乐”。
在锡师附小,语文课是学生们最喜欢上的课,因为学校的语文课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倡导“系统渗透、有情有趣、精讲精练、内外结合、大量阅读”的模式。在这里,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追求真正的有效教学。在这里,学生可以上讲台教读字词,可以提出问题进行质疑,可以撷取感兴趣或特欣赏的句段谈感受、做演讲,实现个性化阅读,可以介绍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可以参与老师的板书,可以小组合作朗读表演课文,甚至可以自己设计作业与训练。在这里,读书成为每天老师肯定会布置的作业,大量的诵读涵咏、感悟体验,让学生感受文化的熏陶。在这里,课堂上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倡导生本教育。在这里,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不断发现自己的潜能,获得高峰体验,心情愉悦地运用知识。在这里,老师尊重孩子的差异,把每个孩子看成一个独特的世界;在这里多层次教学目标的设计、复合型的教材体系、分层作业的尝试、差异教学模式的探索,消除了学生的精神压力,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都乐于学习,各得其所。在这里,语文教师总是尝试让孩子们处在进行一个游戏、创设一个情境、完成一次任务、参与一次竞赛的过程中,竭尽全力让语文核心知识成为有灵魂的载体,让语文学科中的活动变成整体知识,在这样美丽的过程中,两个生命体——儿童的生命体与知识的生命体在追逐嬉戏,构成整体领悟的生命乐章,从而使儿童感受到了整体的生命意义。在这里,语文教学的价值被充分体现——那就是要让学生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从无情到有情、从漠然到投入的学习过程,并在这样的进程中获得生命的成长。听:“大雪、北风、寒流——这是冬爷爷送给同学们的礼物;滑雪、溜冰、跳绳——这是勇敢者的游戏;蟒蛇、蚂蚁、刺猬——冬眠时,小朋友们可不要打扰他们!”“想尝尝这些石榴吗?”“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它想说什么?它还会干什么?”“哇,比老师还厉害,用上了还有的……”这些有趣的引导,这么贴心的表扬,如此广阔的想象空间,怎不让学生爱语文?没有纯技巧的训练,没有生硬的提醒,锡师附小的语文课堂有的是情感的激发、情境的创设、情趣的提升、情操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架起课内外阅读的桥梁,学校设立了每周一节的自主阅读课。课前的拓展补充,有利于学生了解背景顺利进入文本;课后的拓展延续,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积累发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锡师附小始终努力追寻小学语文拓展课中——如雨入水、相融无痕的境界,即立足文本(文本特点、教学目标、情境中心)、立足师生(学生已知、教师个性),适时适度适量适情地引入文本背景、主题内涵、留白资料等相关内容,整合读写思的教学策略,从而达到深化感悟、促进建构的目的。从现实来看,拓展阅读培养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从本质上讲,这些拓展内容的阅读是为了重新构建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的关系,为儿童文化的发展创造广泛的机会,让儿童沿着人类理想的路径发展。
作为语文教学另一条腿的习作教学,锡师附小的研究也是风起云涌。“将生活引入习作,将习作指向生活”是附小习作教学的指导思想。锡师附小完成了《锡师附小习作指导纲要》,将一至六年级的习作教学目标体系整体化、序列化、精细化。比如,六年级第一学期“习作指导纲要”是这样阐述的:1. 掌握在写人文章时能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反映人物的品质。在事例的描写时能注意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2. 掌握叙事文章的写法,叙事时能写清事情的发展变化。学习在叙事时进行环境描写。3. 熟练掌握写景、状物文章的写法。写景、状物时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动静态的描写方法。4. 学写参观记、游记,能按时间、地点变化等顺序来进行描写,重点突出,并能适当加以抒情和议论。5. 在正确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能围绕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合理想象进行描写。6. 掌握使用正确的修改符号,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独立修改自己的习作。 7. 习作语句通顺,结构清晰,中心明确,字数在500字左右。8. 养成写日记或周记的习惯。由于要求更明确、层次更清楚、内容更丰富,更贴近生活,训练也更扎实,方法更灵活。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诵读、摘抄进行素材的充分储备;引导学生借助“定格美好瞬间、聆听美妙原音、感悟体验瞬间、刻录感人片断”等形式体验生活;最后通过教师带着一颗童心走进儿童世界,去激活学生丰富的储备和深刻的体验,最终完成习作教学的“如雨入水、相融无痕”。
乐学教育是一种“爱的体验”、一种“美的追求”、一种“创造的激励”,使学生充分体验各种“大语文”实践活动,尽情追求,不断创造。品味了诗歌单元,就开展不同系列的“古诗诵读”活动;领略了英雄人物的风采,就来讲讲英雄人物的感人故事;学习了科学小品文单元,就开展“智力大冲浪”活动;故事情节生动、人物性格鲜明的单元,一边学一边就组织课本剧的表演;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单元,一个个伶牙俐齿的小导游应运而生……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单元学科活动中,继续着学习语文的高涨热情,调动着自己的情感,挖掘着自己的智能,发挥着自己的优势,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乐在其中,“乐”无止境
理想的学校是快乐的——不仅学生乐学,教师还要乐教。在锡师附小,你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已是下班时间,可是在锡师附小演播厅里,青年教师研修班活动才拉开序幕,语文教师一个接着一个,你方唱罢我登场,将自己本月精读的一本教育理论书籍的感悟和平时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体会进行探讨、碰撞、糅合。锡师附小的语文教师们,勤于思考,善于实践,尤其是那种不断自觉引入“源头活水”的冲动和激情,让自己快乐,也是附小的幸福!有教师这样说:我时常静静反思那些涌动着生活气息的实践案例,在乐学教育思想的引领下,我的学生观、教育观、语文观也不断更新,我愿意,为了这种理想冲刺不止。
现在,乐学教育正在走向“乐学课程”。学校已成功申报国家级课题《小学乐学教育的深化研究——浸润于儿童文化的课程开发》,该课题也是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重大课题《社会和谐进程中素质教育新发展研究》的子课题,从“学科课程的文化理解模式”“综合课程的动态生成模式”“校本课程的个性发展模式”“环境课程的生态和谐模式”四大模块进行研究,以实践研究为取向,优化学校课程开发过程,引导学生在乐学中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教师在乐教中实现专业水平的提升,推动学校在模式建构中走向自觉的教育文化。在该课题的开题论证报告会上,国家督学、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课题论证专家成尚荣先生指出:“这是一个好课题,它的提出基于现实,彰显儿童的特性,建构了良好的整体框架,起点既有理论的支撑,又有具体的操作。”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彭钢先生认为“课题坚守儿童文化的立场,追求教育理想,是真正地走近儿童,发现儿童。关注儿童真正的发展,教师专业的发展是这个课题的价值体现。”《江苏教育》杂志编辑部副主任张俊平先生认为:“这个课题有厚度、有宽度、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它充满文化的底蕴,让课堂成为师生向往的地方,让校园成为师生终身眷恋的地方。”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王一军先生认为:“这是一个有价值的课题,体现了历史和现实的融合,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的融合,实施校本开发体现儿童文化,在乐学教育理念下研究有创新。这是一个有深度的课题,从儿童视野建构课程,从分析独特的儿童价值来诠释课题,通过建构形成整体的课程的文化。”专家组一致认为,本课题在选题、研究对象的确定、课题规划的设计和研究团队的形成上都做了很好的思考和努力。我们期待通过课题研究能有创新,能表现文化,能把理论和实践相融合,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形成学校的教育文化自觉。
教育不是搭一个舞台唱一台戏,附小的语文教学从不刻意去追求轰轰烈烈的效应。学校不是制造和生产的工厂,也不是营销的商家,锡师附小的语文教师们始终牢记把真、善、美的种子播种进孩子们的心田,去感动儿童,超越梦想!
(作者单位:无锡师范附属小学)
以学设教,寓教于乐
1977年,上海一师针对当时学生学业负担重的状况,进行了以“愉快教育”为主题的整体性改革的实践探索,后来,锡师附小经过实验,成为国家教委向全国推广的7所“愉快教育”示范学校之一。1987年,学校又进一步提出“乐学教育”的理念,构建当代素质教育新模式,倡导乐学教育,就是让学生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享受到快乐的童年,体会到学习的满足感和成功的喜悦,从而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奠定健全的人格。
“乐学教育”提倡的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乐学教育下的语文教学更多地主张学生去创造,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出发,使教学活动生动活泼、充满童趣、富有魅力,营造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进而从“乐于学习”走向“以学为乐”。
在锡师附小,语文课是学生们最喜欢上的课,因为学校的语文课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倡导“系统渗透、有情有趣、精讲精练、内外结合、大量阅读”的模式。在这里,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追求真正的有效教学。在这里,学生可以上讲台教读字词,可以提出问题进行质疑,可以撷取感兴趣或特欣赏的句段谈感受、做演讲,实现个性化阅读,可以介绍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可以参与老师的板书,可以小组合作朗读表演课文,甚至可以自己设计作业与训练。在这里,读书成为每天老师肯定会布置的作业,大量的诵读涵咏、感悟体验,让学生感受文化的熏陶。在这里,课堂上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倡导生本教育。在这里,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不断发现自己的潜能,获得高峰体验,心情愉悦地运用知识。在这里,老师尊重孩子的差异,把每个孩子看成一个独特的世界;在这里多层次教学目标的设计、复合型的教材体系、分层作业的尝试、差异教学模式的探索,消除了学生的精神压力,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都乐于学习,各得其所。在这里,语文教师总是尝试让孩子们处在进行一个游戏、创设一个情境、完成一次任务、参与一次竞赛的过程中,竭尽全力让语文核心知识成为有灵魂的载体,让语文学科中的活动变成整体知识,在这样美丽的过程中,两个生命体——儿童的生命体与知识的生命体在追逐嬉戏,构成整体领悟的生命乐章,从而使儿童感受到了整体的生命意义。在这里,语文教学的价值被充分体现——那就是要让学生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从无情到有情、从漠然到投入的学习过程,并在这样的进程中获得生命的成长。听:“大雪、北风、寒流——这是冬爷爷送给同学们的礼物;滑雪、溜冰、跳绳——这是勇敢者的游戏;蟒蛇、蚂蚁、刺猬——冬眠时,小朋友们可不要打扰他们!”“想尝尝这些石榴吗?”“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它想说什么?它还会干什么?”“哇,比老师还厉害,用上了还有的……”这些有趣的引导,这么贴心的表扬,如此广阔的想象空间,怎不让学生爱语文?没有纯技巧的训练,没有生硬的提醒,锡师附小的语文课堂有的是情感的激发、情境的创设、情趣的提升、情操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架起课内外阅读的桥梁,学校设立了每周一节的自主阅读课。课前的拓展补充,有利于学生了解背景顺利进入文本;课后的拓展延续,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积累发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锡师附小始终努力追寻小学语文拓展课中——如雨入水、相融无痕的境界,即立足文本(文本特点、教学目标、情境中心)、立足师生(学生已知、教师个性),适时适度适量适情地引入文本背景、主题内涵、留白资料等相关内容,整合读写思的教学策略,从而达到深化感悟、促进建构的目的。从现实来看,拓展阅读培养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从本质上讲,这些拓展内容的阅读是为了重新构建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的关系,为儿童文化的发展创造广泛的机会,让儿童沿着人类理想的路径发展。
作为语文教学另一条腿的习作教学,锡师附小的研究也是风起云涌。“将生活引入习作,将习作指向生活”是附小习作教学的指导思想。锡师附小完成了《锡师附小习作指导纲要》,将一至六年级的习作教学目标体系整体化、序列化、精细化。比如,六年级第一学期“习作指导纲要”是这样阐述的:1. 掌握在写人文章时能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反映人物的品质。在事例的描写时能注意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2. 掌握叙事文章的写法,叙事时能写清事情的发展变化。学习在叙事时进行环境描写。3. 熟练掌握写景、状物文章的写法。写景、状物时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动静态的描写方法。4. 学写参观记、游记,能按时间、地点变化等顺序来进行描写,重点突出,并能适当加以抒情和议论。5. 在正确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能围绕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合理想象进行描写。6. 掌握使用正确的修改符号,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独立修改自己的习作。 7. 习作语句通顺,结构清晰,中心明确,字数在500字左右。8. 养成写日记或周记的习惯。由于要求更明确、层次更清楚、内容更丰富,更贴近生活,训练也更扎实,方法更灵活。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诵读、摘抄进行素材的充分储备;引导学生借助“定格美好瞬间、聆听美妙原音、感悟体验瞬间、刻录感人片断”等形式体验生活;最后通过教师带着一颗童心走进儿童世界,去激活学生丰富的储备和深刻的体验,最终完成习作教学的“如雨入水、相融无痕”。
乐学教育是一种“爱的体验”、一种“美的追求”、一种“创造的激励”,使学生充分体验各种“大语文”实践活动,尽情追求,不断创造。品味了诗歌单元,就开展不同系列的“古诗诵读”活动;领略了英雄人物的风采,就来讲讲英雄人物的感人故事;学习了科学小品文单元,就开展“智力大冲浪”活动;故事情节生动、人物性格鲜明的单元,一边学一边就组织课本剧的表演;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单元,一个个伶牙俐齿的小导游应运而生……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单元学科活动中,继续着学习语文的高涨热情,调动着自己的情感,挖掘着自己的智能,发挥着自己的优势,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乐在其中,“乐”无止境
理想的学校是快乐的——不仅学生乐学,教师还要乐教。在锡师附小,你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已是下班时间,可是在锡师附小演播厅里,青年教师研修班活动才拉开序幕,语文教师一个接着一个,你方唱罢我登场,将自己本月精读的一本教育理论书籍的感悟和平时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体会进行探讨、碰撞、糅合。锡师附小的语文教师们,勤于思考,善于实践,尤其是那种不断自觉引入“源头活水”的冲动和激情,让自己快乐,也是附小的幸福!有教师这样说:我时常静静反思那些涌动着生活气息的实践案例,在乐学教育思想的引领下,我的学生观、教育观、语文观也不断更新,我愿意,为了这种理想冲刺不止。
现在,乐学教育正在走向“乐学课程”。学校已成功申报国家级课题《小学乐学教育的深化研究——浸润于儿童文化的课程开发》,该课题也是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重大课题《社会和谐进程中素质教育新发展研究》的子课题,从“学科课程的文化理解模式”“综合课程的动态生成模式”“校本课程的个性发展模式”“环境课程的生态和谐模式”四大模块进行研究,以实践研究为取向,优化学校课程开发过程,引导学生在乐学中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教师在乐教中实现专业水平的提升,推动学校在模式建构中走向自觉的教育文化。在该课题的开题论证报告会上,国家督学、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课题论证专家成尚荣先生指出:“这是一个好课题,它的提出基于现实,彰显儿童的特性,建构了良好的整体框架,起点既有理论的支撑,又有具体的操作。”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彭钢先生认为“课题坚守儿童文化的立场,追求教育理想,是真正地走近儿童,发现儿童。关注儿童真正的发展,教师专业的发展是这个课题的价值体现。”《江苏教育》杂志编辑部副主任张俊平先生认为:“这个课题有厚度、有宽度、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它充满文化的底蕴,让课堂成为师生向往的地方,让校园成为师生终身眷恋的地方。”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王一军先生认为:“这是一个有价值的课题,体现了历史和现实的融合,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的融合,实施校本开发体现儿童文化,在乐学教育理念下研究有创新。这是一个有深度的课题,从儿童视野建构课程,从分析独特的儿童价值来诠释课题,通过建构形成整体的课程的文化。”专家组一致认为,本课题在选题、研究对象的确定、课题规划的设计和研究团队的形成上都做了很好的思考和努力。我们期待通过课题研究能有创新,能表现文化,能把理论和实践相融合,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形成学校的教育文化自觉。
教育不是搭一个舞台唱一台戏,附小的语文教学从不刻意去追求轰轰烈烈的效应。学校不是制造和生产的工厂,也不是营销的商家,锡师附小的语文教师们始终牢记把真、善、美的种子播种进孩子们的心田,去感动儿童,超越梦想!
(作者单位:无锡师范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