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针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8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采取针灸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传导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神经传导功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是临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针灸;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神经传导功能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055-0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指排除其他因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和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的症状或体征,是糖尿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慢性并发症,神经传导功能障碍是其最主要的一种病变特征,由此可引发患者肢体运动以及感觉异常,严重会发生坏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多年临床研究表明[1],采用针灸治疗对该病患者的神经传导功能的异常状态有很好的改善作用。我院对8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采取针灸治疗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现将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8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程1.6年~10.4年,平均病程(4.6±1.9)年,其中轻度33例,中度30例,重度21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其中实验组患者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龄45岁~79岁,平均年龄(63.5±1.2)岁;对照组患者男性20例,女性22例,年龄46岁~81岁,平均年龄(65.1±1.3)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组间比较。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取常规治疗。主要有控制血糖,改善患者微循环,营养神经以及其他对症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后临床治疗效果。
1.2.2 实验组治疗方法
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上肢取穴曲池、肩髃、合谷以及外关等,下肢取穴足三里、阳陵泉、解溪、太冲,针刺40.0min/次,一天一次,10天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三天,连续治疗4个疗程。观察患者临床疗效。
1.3 疗效评定标准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对其进行疗效评定,评定标准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患者麻木、肿胀、疼痛等症状消失,且肌力以及肌肉等均正常,神经传导功能恢复正常;有效-患者麻木、肿胀、疼痛等症状好转,神经传导功能有所改善;无效-患者麻木、肿胀、疼痛等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的收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经统计学处理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具体分析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n;%)
n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对照组4220(47.62)12(28.57)10(23.81)76.19实验组4235(83.33)7(16.67)0(0.00)100.00X2/t-11.70851.680211.216225.8588p值-0.00060.19490.00080.0000注: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上,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给机体多个系统带来严重危害,产生多系统的并发症,而糖尿病周围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肿胀等感觉与运动障碍。糖尿病周围性神经病引起的疼痛很常见,发生率在10.0%~20.0%,周围性神经引发的疼痛是典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特点为自发性和诱发性[2]。而血糖控制较差的糖尿病患者体内处于高渗、脱水状态,肠道内水分减少,会导致大便干燥、腹胀、便秘等问题。临床上除了给予有效的控制患者血糖以外,神经受损状态的有效改善也极其重要。
临床上以往对神经受损的治疗药物很多,其中甲钴胺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其对于本类患者的应用效果基本上得到肯定,但是目前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总治疗效果不太乐观。中医认为痰浊闭阻、脉络不通、瘀血阻滞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原因,因而对其治疗应该达到有效的温通经脉以及活血化瘀的目的[3]。针灸作为温通经脉、营卫气血、调和气血的重要方法,治疗本病有着显著的效果。而针灸对本病神经传导功能的治疗具有以下特点:①在基础治疗的前提之下对患者加用针灸治疗,可有效提高病变肢体的神经传导速度,改善程度明显比单纯的药物治疗高,近十年来临床研究资料均证实这一观点[4]。②弥可保治疗糖尿病的疗效确切,然而穴位注射的给药途径对本病异常神经传导功能的干预作用明显优于肌肉注射及静脉滴注。③针灸可提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的良好作用和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呈正相关。④经脉疏通可有效改善患者微循环差的状况,保证神经供氧,达到改善其受损的目的。本文研究显示,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X2=25.8588(p=0.0000),p<0.01,差异极具有统计学意义,证实采用针灸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采用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可帮助患者改善神经传导功能,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值得广泛地临床应用以及推广。
参考文献
[1]叶大智.针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24):41-42.
[2]曹平,陽仁达.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meta分析[J].中医药导报,2011,17(1):97-101.
[3]张海燕,邬伟魁,李芳等.针药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4):260-264.
[4]王自春,郭福成.针灸治疗老年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41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7):4330-4331.
关键词:针灸;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神经传导功能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055-0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指排除其他因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和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的症状或体征,是糖尿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慢性并发症,神经传导功能障碍是其最主要的一种病变特征,由此可引发患者肢体运动以及感觉异常,严重会发生坏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多年临床研究表明[1],采用针灸治疗对该病患者的神经传导功能的异常状态有很好的改善作用。我院对8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采取针灸治疗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现将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8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程1.6年~10.4年,平均病程(4.6±1.9)年,其中轻度33例,中度30例,重度21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其中实验组患者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龄45岁~79岁,平均年龄(63.5±1.2)岁;对照组患者男性20例,女性22例,年龄46岁~81岁,平均年龄(65.1±1.3)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组间比较。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取常规治疗。主要有控制血糖,改善患者微循环,营养神经以及其他对症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后临床治疗效果。
1.2.2 实验组治疗方法
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上肢取穴曲池、肩髃、合谷以及外关等,下肢取穴足三里、阳陵泉、解溪、太冲,针刺40.0min/次,一天一次,10天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三天,连续治疗4个疗程。观察患者临床疗效。
1.3 疗效评定标准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对其进行疗效评定,评定标准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患者麻木、肿胀、疼痛等症状消失,且肌力以及肌肉等均正常,神经传导功能恢复正常;有效-患者麻木、肿胀、疼痛等症状好转,神经传导功能有所改善;无效-患者麻木、肿胀、疼痛等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的收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经统计学处理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具体分析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n;%)
n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对照组4220(47.62)12(28.57)10(23.81)76.19实验组4235(83.33)7(16.67)0(0.00)100.00X2/t-11.70851.680211.216225.8588p值-0.00060.19490.00080.0000注: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上,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给机体多个系统带来严重危害,产生多系统的并发症,而糖尿病周围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肿胀等感觉与运动障碍。糖尿病周围性神经病引起的疼痛很常见,发生率在10.0%~20.0%,周围性神经引发的疼痛是典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特点为自发性和诱发性[2]。而血糖控制较差的糖尿病患者体内处于高渗、脱水状态,肠道内水分减少,会导致大便干燥、腹胀、便秘等问题。临床上除了给予有效的控制患者血糖以外,神经受损状态的有效改善也极其重要。
临床上以往对神经受损的治疗药物很多,其中甲钴胺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其对于本类患者的应用效果基本上得到肯定,但是目前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总治疗效果不太乐观。中医认为痰浊闭阻、脉络不通、瘀血阻滞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原因,因而对其治疗应该达到有效的温通经脉以及活血化瘀的目的[3]。针灸作为温通经脉、营卫气血、调和气血的重要方法,治疗本病有着显著的效果。而针灸对本病神经传导功能的治疗具有以下特点:①在基础治疗的前提之下对患者加用针灸治疗,可有效提高病变肢体的神经传导速度,改善程度明显比单纯的药物治疗高,近十年来临床研究资料均证实这一观点[4]。②弥可保治疗糖尿病的疗效确切,然而穴位注射的给药途径对本病异常神经传导功能的干预作用明显优于肌肉注射及静脉滴注。③针灸可提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的良好作用和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呈正相关。④经脉疏通可有效改善患者微循环差的状况,保证神经供氧,达到改善其受损的目的。本文研究显示,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X2=25.8588(p=0.0000),p<0.01,差异极具有统计学意义,证实采用针灸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采用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可帮助患者改善神经传导功能,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值得广泛地临床应用以及推广。
参考文献
[1]叶大智.针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24):41-42.
[2]曹平,陽仁达.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meta分析[J].中医药导报,2011,17(1):97-101.
[3]张海燕,邬伟魁,李芳等.针药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4):260-264.
[4]王自春,郭福成.针灸治疗老年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41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7):4330-4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