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进展
脾虚证动物模型:①脾气虚证模型:主要采用苦寒泻下、饥饱失常、甘肥过度、劳倦伤脾等方法。曹氏[1]等通过喂饲保宁醋制造脾气虚动物模型。②脾阳虚证模型:王氏[2]用伤湿法致大白鼠脾阳虚动物模型。③脾阴虚证模型:王氏建立饮食失节加劳倦过度加甲状腺激素和利血平脾阴虚模型。④脾不统血证模型:有人在偏食法塑造“脾气虚证动物模型”的基础上,用过酸法模拟成“脾不统血黑便证(上消化道出血)动物模型”,醇酒法模拟成“脾不统血便血证(下消化道出血)动物模型”,破血法模拟成“脾不统血肌衄证(肌肤出血)动物模型”。⑤脾虚证病结合模型:有人用20%番泻叶浸剂灌服豚鼠,3天后肛门注入5%冰乙酸0.1ml,复制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豚鼠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在已有的研究中证明,劳倦过度加番泻叶组对免疫系统影响最显著,是脾虚证理想的造模方法。
脾虚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根据中医“异病同证”,脾虚证是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证型,亦是非消化系统的多种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肾炎、各种慢性出血疾病等)的常见证型。①脾主运化:对脾主运化的研究仍集中在消化系统,认为消化和吸收失常为主的疾患是脾虚证,因此胃肠道功能、胃肠道激素、胰腺功能等下降均可导致脾虚证。任氏[3]等认为,大鼠的脾虚状态明显影响TMPP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②脾主肌肉:主要体现在“脾气虚”时能源物质的改变、糖酵解供能系统的改变、磷酸肌酸激酶的改变、有氧代谢供能系统的改变、骨骼肌的形态变化等方面。有人通过多年的脾虚证与肌肉能量代谢关系的研究,已逐步将中医“脾主肌肉”的理论应用于运动医学领域,以提高运动能力、抗运动性疲劳等。③脾主统血:有人认为脾不统血证可概括为4个方面,一是出血现象;二是脾虚运化失司表现;三是气虚特征;四是血少失濡表现。其中运化失司症状是脾虚的共性,为脏腑辨证的定位标志;气虚和出血现象是该证的主要病理性質和病理机转的标志。
脾虚证与免疫功能:主要体现在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红细胞免疫等方面。有人发现脾虚证小鼠胸腺细胞内DNA合成减少,胸腺细胞和T细胞发育增殖受到影响。
脾虚证与微循环、血液流变学:有人观察到,脾虚证患者的血液流变表现为高黏状态、供血障碍、出血倾向,并有贫血现象,即血浆比黏度及红细胞硬化指数明显增高,红细胞聚集指数及血细胞比容明显降低;微循环则表现为组织器官供血不足。
讨 论
目前尚未出现反映中医特色、能被广泛接受的“证”的动物模型。脾虚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存在着低水平重复,难以揭示该证的实质;在脾虚证本质研究中,所筛选的特异性指标较少,且只能反映脾虚的局部;不应再以西医还原分析方法验证中医证的物质基础。治疗脾虚证古今名方众多,临床上应拓宽思路,突破常规用药模式。
中医脾虚证的研究,要体现中西医结合的特点:①明确脾虚证的内涵与外延,以及脾虚各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②临床研究与动物实验并举,且应加强脾虚证临床的前瞻性研究,使脾虚证的研究以证病结合为主。③应形成专病专方专药,并进行拆方研究以优化组方,确定药物的有效部位、活性成分及药物的作用机理等。④脾虚证有待分化,中西医脾的生理功能相去甚远,可将脾的生理功能分化成多脏的生理病理功能。
参考文献
1 曹小玉,等.四君子颗粒抗脾虚动物胃肠细胞损伤的研究.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3):32-33.
2 王昕,等.伤湿所致大白鼠脾阳虚证动物模型及其机理研究.辽宁中医杂志,1995,4(4):187.
3 任平,等.四君子汤对脾虚大鼠胃动素及川芎嗪药物动力学特征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1):45.
脾虚证动物模型:①脾气虚证模型:主要采用苦寒泻下、饥饱失常、甘肥过度、劳倦伤脾等方法。曹氏[1]等通过喂饲保宁醋制造脾气虚动物模型。②脾阳虚证模型:王氏[2]用伤湿法致大白鼠脾阳虚动物模型。③脾阴虚证模型:王氏建立饮食失节加劳倦过度加甲状腺激素和利血平脾阴虚模型。④脾不统血证模型:有人在偏食法塑造“脾气虚证动物模型”的基础上,用过酸法模拟成“脾不统血黑便证(上消化道出血)动物模型”,醇酒法模拟成“脾不统血便血证(下消化道出血)动物模型”,破血法模拟成“脾不统血肌衄证(肌肤出血)动物模型”。⑤脾虚证病结合模型:有人用20%番泻叶浸剂灌服豚鼠,3天后肛门注入5%冰乙酸0.1ml,复制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豚鼠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在已有的研究中证明,劳倦过度加番泻叶组对免疫系统影响最显著,是脾虚证理想的造模方法。
脾虚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根据中医“异病同证”,脾虚证是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证型,亦是非消化系统的多种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肾炎、各种慢性出血疾病等)的常见证型。①脾主运化:对脾主运化的研究仍集中在消化系统,认为消化和吸收失常为主的疾患是脾虚证,因此胃肠道功能、胃肠道激素、胰腺功能等下降均可导致脾虚证。任氏[3]等认为,大鼠的脾虚状态明显影响TMPP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②脾主肌肉:主要体现在“脾气虚”时能源物质的改变、糖酵解供能系统的改变、磷酸肌酸激酶的改变、有氧代谢供能系统的改变、骨骼肌的形态变化等方面。有人通过多年的脾虚证与肌肉能量代谢关系的研究,已逐步将中医“脾主肌肉”的理论应用于运动医学领域,以提高运动能力、抗运动性疲劳等。③脾主统血:有人认为脾不统血证可概括为4个方面,一是出血现象;二是脾虚运化失司表现;三是气虚特征;四是血少失濡表现。其中运化失司症状是脾虚的共性,为脏腑辨证的定位标志;气虚和出血现象是该证的主要病理性質和病理机转的标志。
脾虚证与免疫功能:主要体现在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红细胞免疫等方面。有人发现脾虚证小鼠胸腺细胞内DNA合成减少,胸腺细胞和T细胞发育增殖受到影响。
脾虚证与微循环、血液流变学:有人观察到,脾虚证患者的血液流变表现为高黏状态、供血障碍、出血倾向,并有贫血现象,即血浆比黏度及红细胞硬化指数明显增高,红细胞聚集指数及血细胞比容明显降低;微循环则表现为组织器官供血不足。
讨 论
目前尚未出现反映中医特色、能被广泛接受的“证”的动物模型。脾虚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存在着低水平重复,难以揭示该证的实质;在脾虚证本质研究中,所筛选的特异性指标较少,且只能反映脾虚的局部;不应再以西医还原分析方法验证中医证的物质基础。治疗脾虚证古今名方众多,临床上应拓宽思路,突破常规用药模式。
中医脾虚证的研究,要体现中西医结合的特点:①明确脾虚证的内涵与外延,以及脾虚各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②临床研究与动物实验并举,且应加强脾虚证临床的前瞻性研究,使脾虚证的研究以证病结合为主。③应形成专病专方专药,并进行拆方研究以优化组方,确定药物的有效部位、活性成分及药物的作用机理等。④脾虚证有待分化,中西医脾的生理功能相去甚远,可将脾的生理功能分化成多脏的生理病理功能。
参考文献
1 曹小玉,等.四君子颗粒抗脾虚动物胃肠细胞损伤的研究.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3):32-33.
2 王昕,等.伤湿所致大白鼠脾阳虚证动物模型及其机理研究.辽宁中医杂志,1995,4(4):187.
3 任平,等.四君子汤对脾虚大鼠胃动素及川芎嗪药物动力学特征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