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分析了现阶段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现状,并对三种课程改革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今后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高职院校改变思想观念,明确教学目标,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深化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探索有高职特色的体育课程设置。
关键词: 体育课程 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与时俱进地尝试运用新的课程理论,结合自身办学的特征进行积极的理论探索与实践。高职体育虽然作为高职课程设置当中的必修课,但其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与改革的成效难以令人满意。
一、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途径。目前,高职学院师资配备不足,体育教师工作负荷强度较大,且男、女体育教师比例严重失调,给体育课男女分班教学带来困难。体育教师的职称和学历结构总体配备不合理,教师队伍中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所占比例严重偏低,部分高职教师知识陈旧、观念保守,阻碍了教学的改革和发展,适应不了跨世纪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高职学院中60%的学校体育场馆不能满足正常体育教学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大部分学校的田径场还是煤渣场地,体育馆年久失修,设施简陋,教学环境较差,特别是雨天开展体育活动的场馆太少,挫伤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影响了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情况
近十几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数量呈爆发式速度增长。高职院校规模和数量的高速扩张,并没有使高职体育课程改革加快步伐,一些高职院校还在沿用大学本科体育教材,即便是使用一部分高职教材,教材的内容多以竞技项目为主,跑、跳、投依旧是课程的核心,统一课时、统一授课内容、教法落后陈旧、课程缺乏科学性与开放性,很难体现高职的办学特色与学生的需求,体育课程设置与高职培养目标严重脱离,高职体育课程在高职院校被边缘化。课程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有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学生中心课程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根据以上现状分析,可看出高职体育课程改革滞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三大理论都在不同程度地左右高职课程改革的方向。
第一种理论是学生中心课程理论。这种理论无疑对高职体育课程设置内容的影响是积极的,它解决了只注重知识教学、不注重学生学习兴趣与需要等问题,但不讲求高职院校本身的体育课程资源,特别是师资与资金,只谈以学生为中心指导体育课程设置,将给体育课程的实践带来很多难以实现的障碍。
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对高职体育课程的影响是过于注重体育技术教学,造成课程设置内容过于专业化,课程内容陈旧,不能满足学生与社会需求,认为把体育课从整个高职课程体系中孤立出来。
社会为中心理论课程理论是指:课程设置的内容要具有社会功能,关注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主张课程内容应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适应自己要从事的行业与职业。它主要是对学科为中心课程理念的批判,认为学生不应该成为知识的奴隶,让学生通过课堂学到适应社会的能力。但这忽视“健康第一”的体育课程锻炼目标,进一步弱化了体育课程在高职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三、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建议
根据新施行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的内容精神,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深化教学改革,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结合学校的人才培育目标和运动场地、器材、设施等情况,初步形成具有高职院校特色,课程类别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课程结构体系。为因材施教,应打破原有的系、班界限,重新组合上课班级,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合理控制班容量,科学安排课程进度,建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总体框架。
体育教师要在学生最需要之时,最需要之处给学生以指导和帮助,使学生迈上一个更高的认识层次,为学生以后的发展铺设台阶、注入动力、奠定基础,由此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在体育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这应是体育教师的天职。
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预防性原则
多年从事生产劳动容易使工人产生职业病,因此,职业体育教育应把具有“提高、防治、补偿”功能作为准则,始终贯穿教学之中。
(二)适应性原则
要注意与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相适应,充分考虑职业特点,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较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劳动强度,使学生终身受益。
(三)实用性为原则
职业体育教育就是要在有限的时空环境条件下,教会劳动者怎样利用现有条件锻炼。如生产车间空间狭小可练习哑铃、简易健身操;野外作业可练习爬山、过障碍;长期俯案可以练习瑜伽、气功、太极拳等。
(四)时代性原则
当前高职院体育教学内容应该着重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和体育综合素质,与时俱进。
四、结语
高职教育与体育教育共进已成为当前职业院校体育教改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我们应当体现课程设置特色化、教学内容实用、教学手段方法多样、教学评价多元化的特点;转变教育理念,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和教材,重视体育场馆的配套建设,从而为转型期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胡茵.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4):30-32.
[2]王玲.论高职体育课程现状与改革.陕西教育,2012.
[3]毛振明.体育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教育部.体育与健康标准[Z].2003.
[5]姜生成.高职体育“岗位主导”的教学模式探析[J].2008(7):72-73.
关键词: 体育课程 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与时俱进地尝试运用新的课程理论,结合自身办学的特征进行积极的理论探索与实践。高职体育虽然作为高职课程设置当中的必修课,但其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与改革的成效难以令人满意。
一、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途径。目前,高职学院师资配备不足,体育教师工作负荷强度较大,且男、女体育教师比例严重失调,给体育课男女分班教学带来困难。体育教师的职称和学历结构总体配备不合理,教师队伍中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所占比例严重偏低,部分高职教师知识陈旧、观念保守,阻碍了教学的改革和发展,适应不了跨世纪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高职学院中60%的学校体育场馆不能满足正常体育教学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大部分学校的田径场还是煤渣场地,体育馆年久失修,设施简陋,教学环境较差,特别是雨天开展体育活动的场馆太少,挫伤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影响了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情况
近十几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数量呈爆发式速度增长。高职院校规模和数量的高速扩张,并没有使高职体育课程改革加快步伐,一些高职院校还在沿用大学本科体育教材,即便是使用一部分高职教材,教材的内容多以竞技项目为主,跑、跳、投依旧是课程的核心,统一课时、统一授课内容、教法落后陈旧、课程缺乏科学性与开放性,很难体现高职的办学特色与学生的需求,体育课程设置与高职培养目标严重脱离,高职体育课程在高职院校被边缘化。课程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有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学生中心课程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根据以上现状分析,可看出高职体育课程改革滞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三大理论都在不同程度地左右高职课程改革的方向。
第一种理论是学生中心课程理论。这种理论无疑对高职体育课程设置内容的影响是积极的,它解决了只注重知识教学、不注重学生学习兴趣与需要等问题,但不讲求高职院校本身的体育课程资源,特别是师资与资金,只谈以学生为中心指导体育课程设置,将给体育课程的实践带来很多难以实现的障碍。
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对高职体育课程的影响是过于注重体育技术教学,造成课程设置内容过于专业化,课程内容陈旧,不能满足学生与社会需求,认为把体育课从整个高职课程体系中孤立出来。
社会为中心理论课程理论是指:课程设置的内容要具有社会功能,关注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主张课程内容应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适应自己要从事的行业与职业。它主要是对学科为中心课程理念的批判,认为学生不应该成为知识的奴隶,让学生通过课堂学到适应社会的能力。但这忽视“健康第一”的体育课程锻炼目标,进一步弱化了体育课程在高职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三、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建议
根据新施行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的内容精神,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深化教学改革,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结合学校的人才培育目标和运动场地、器材、设施等情况,初步形成具有高职院校特色,课程类别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课程结构体系。为因材施教,应打破原有的系、班界限,重新组合上课班级,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合理控制班容量,科学安排课程进度,建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总体框架。
体育教师要在学生最需要之时,最需要之处给学生以指导和帮助,使学生迈上一个更高的认识层次,为学生以后的发展铺设台阶、注入动力、奠定基础,由此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在体育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这应是体育教师的天职。
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预防性原则
多年从事生产劳动容易使工人产生职业病,因此,职业体育教育应把具有“提高、防治、补偿”功能作为准则,始终贯穿教学之中。
(二)适应性原则
要注意与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相适应,充分考虑职业特点,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较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劳动强度,使学生终身受益。
(三)实用性为原则
职业体育教育就是要在有限的时空环境条件下,教会劳动者怎样利用现有条件锻炼。如生产车间空间狭小可练习哑铃、简易健身操;野外作业可练习爬山、过障碍;长期俯案可以练习瑜伽、气功、太极拳等。
(四)时代性原则
当前高职院体育教学内容应该着重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和体育综合素质,与时俱进。
四、结语
高职教育与体育教育共进已成为当前职业院校体育教改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我们应当体现课程设置特色化、教学内容实用、教学手段方法多样、教学评价多元化的特点;转变教育理念,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和教材,重视体育场馆的配套建设,从而为转型期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胡茵.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4):30-32.
[2]王玲.论高职体育课程现状与改革.陕西教育,2012.
[3]毛振明.体育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教育部.体育与健康标准[Z].2003.
[5]姜生成.高职体育“岗位主导”的教学模式探析[J].2008(7):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