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微博的兴起为公共议题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讨论空间,并成为公民社会构建的重要力量。本文着力于探讨微博如何推动公民新闻的发展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如何构建公民社区,以及微博在我国构建公民社会的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微博 公民社会 公民新闻
“公民社会”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一书,他提出公民“为了追求自足至善的生活”而组建“城邦”这一政治共同体意即“公民社会”。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引入这一新译名,主要强调公民社会的政治学意义,即公民的政治参与和对国家权力的制约。戈登·怀特的解释颇具代表性,“它是国家和家庭之间的一个中介性的社团领域,这一领域由同国家相分离的组织所占据,这些组织在同国家的关系上享有自主权并由社会成员自愿结合而形成以保护或增进他们的利益或价值”。其中所强调的是:一个公共权威之外的私人活动空间,以及私人活动中所产生的公共领域,一个外在而独立于国家的社会,以及一个高度自主性的社会等。总的来说,公民社会包含的是一种社会形态,可以看做是在社会治理模式中所内含的精神。本文将选取此层含义,探讨微博在公民社会构建中发挥的作用和意义。
一、微博在构建公民社会中的作用
1、微博促进公民新闻的蓬勃发展
鲍曼和威利斯最早在2003年提出“公民新闻”的概念。“公民新闻”也称“市民新闻”,是指公民个体或群体搜集、报道、分析和散布新闻或信息的行为,旨在提供一个民主社会需要的独立、可信、广泛并准确的相关信息。自此,新闻不再是媒体记者和传者自上而下的“广播”过程,越来越来成为公众、市民发挥主动作用自下而上的“网播”过程。新闻来自于那些正在新闻现场的亲历者或目击者的非专业新闻报道,他们在现场的第一时间接触到新鲜丰富的信息素材,是最具有发言权的记者。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说过,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应用,宣告人类进入一个新时代。伴随着传播技术的变革与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微博、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日益成为公民表达自我、发表意愿的舆论载体,它们为公共議题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讨论空间。
微博的兴起成为公民新闻发展强大的助推器,微博搭建了一个话语权均等的信息传播媒介和言论话语平台。微博具有的快捷方式使信息传播手段更具有普及性和易操作性,公民搜集、报道、分析和散布信息的门槛不断降低。当越来越多的人在微博上发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时,大量原创性内容爆炸式的产生,这些内容为公民新闻提供了庞大的新闻源,相应的,公众对新闻创作和传播的积极性也在增加。微博裂变式的传播效果使讯息在发布之后就得到多数人的关注。现在,微博与传统媒体走融合之路,形成了强大的媒体聚合效应,在与公众积极接触的同时形成黏性的互动,逐渐改写传统媒体的新闻采写和报道方式。
微博给予公民一种新的表达途径,为公民新闻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媒介工具。通过微博公众随时随地传播分享信息,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传统媒体的新闻源,其他人快速的对一条新闻进行评论和验证形成交互效应,微博成为公民新闻的聚集地。
2、微博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罗尔斯把正义观的规定视为社会发展的基石。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可称作正义即公平的理论。分解为两个层次就是罗尔斯著名的两个正义原则:第一,每个人对与其他人所拥有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第二,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并且,依系于在机会公平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促进社会的正义与公平是公民社会的题中之意,也是保障公民利益的一个重要方面。
微博的普遍应用,进一步强化了网络监管的作用,影响了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够及时有效地引导舆论,同时提供一个政府与民众广泛沟通的渠道。微博的互动性给予公众一个虚拟开放的“意见自由市场”。公众可随时随地随心地关注感兴趣的事件和问题,并进行辩论、解读和评判。这种交流的理论恰恰构建出德国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公共空间理论”的基础。微博延展公共空间成为“民声的集散地”,公众的言论自由得到满足并表达出针对社会现象的个人意愿。这在一方面分解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另一方面为不同社会群体利益的诉求提供渠道。只要有微博,就可以建立个人信息发布平台,进行议程设置。即时的实现连续性文字现场直播,通过一次传播或多次传播直达目标受众,这些目标受众可能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人物。这种井喷式信息量的全天候直播,对传统媒体甚至其他新媒体带来挑战。
3、微博是一个公民社区
麦克卢汉提出过“热媒介”与“冷媒介”的概念。“冷媒介”传达的信息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受众再创造的可能性增加。微博正是属于这类的冷媒介,寥寥数语给人留下巨大想象空间。微博的魅力在于公共精神,个人空间的公共化和公共空间的个人化已经成为常态,成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信息融为一体的混合性传播媒介。微博消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地理和时空界限,人类在更大范围内重新部落化,形成虚拟的小村庄,村民彼此常来常往。麦克卢汉曾说,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能在我们的事务中引入一种新的尺度。微博上的舆论主体,较之以往更加多元化、碎片化、个性化。任何普通的公民都可以说自己想说的话、与政府高官对话、评价公共事务和公众人物、传递历史与文化以及大众的娱乐与狂欢。在构建公民社会的进程中,微博只是一种能分享信息,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工具。但是,正是这种微小的只有140个字的力量在改变着世界,因为,微博时代,人人皆是记者,人人皆是媒体。
谢尔·以色列的《微博力》里有这么一段话:微博给人一种家庭似、小城般的感觉,这是一个当你徜徉于熟悉的街道时,总会遇到熟人的地方。这些人和你拥有相同的朋友,兴趣和道德规范。当你在这里遇到一位陌生人时,你们很可能拥有相同的朋友或志趣,对大多数居民和访客来说,这里依然是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园。微博不是语言和文化的碎片,更像是修建城市的一块块方砖,每一块看起来虽然普通,但是累积在一起就可以拼成一座巨大的城市。这座城市中有记录我们生活的画面,代表的是一种未经雕琢的真实。在这座城市里,我们可以毫无顾忌的谈天论地,分享故事,可以认识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只发送一个微笑的表情,大家就能够感觉到温情,因为那一刻我们感觉的彼此的距离是如此之近。 二、微博构建公民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1、微博并没有真正成为公民表达意愿的工具
国外的微博,如twitter一直致力于推广用户的实名制,这样有利于大家增强信任,敞开心扉的面对面交流,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微博新闻的公信力。但是国内的微博依然在复制博客推广的老路子,即用明星效应带动微博的知名度。如果这样下去的话,微博就会成为明星们的俱乐部,广大公民的话语权依然处在沉默的螺旋中。在虚拟的匿名的微博传播中,出现了“平民”与“精英”的分野,处于塔尖的精英们影响着公众对待事件的态度及行为,某种程度上消解了网民的话语效度。微博的碎片化也造成假信息的大量滋生,直接影响了微博的可信度。微博虽是新媒体但也必须坚持社会公德,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的让微博起到表达意愿的作用。
2、微博并没有成为政府与民众交流的桥梁
在美国,我们看到总统奥巴马利用微博与选民交流,看到美国交通部门通過微博向乘客发布信息,看到美国国土安全部用微博报道疫情信息。这些都极大的拉近了政府和民众的距离,同时有助于改善政府形象。但是,我国政府对于微博功能利用不是很到位,很多政府机构暂时不愿通过新媒体与公民交流,或者只是把它变成一个复制粘贴的新闻板。这样就不能充分发挥微博的互动功能,也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政府部门应公开透明地面向社会大众发表即时有效的信息。
结语
尼尔·波兹曼指出,“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介对于这个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质重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微博以它的互动性、开放性、平民性和整合性为公民社会的公民意识、公共空间、公共话语权提供了发展空间,成为构建公民社会的良好平台。同时,如今微博的广泛应用也促进公民反思社会道德和自身行为,充分行使表达权和参与权,这既有利于新媒体时代下中国建设民主社会的探索发展,也有利于让社会舆论来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因此,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是现代社会刻不容缓的事情,微博应成为构建公民社会中公共意见交流的平台。
参考文献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②吴祚来:《通向公民社会的梯子》[M].北京:华龄出版社,2010
③哈贝马斯 著,曹卫东 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译林出版社,1999
④尼尔·波兹曼 著,章艳 译:《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⑤谢尔·以色列著,任文科译:《微博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⑥周国文,《“公民社会”概念溯源及研究述评》[J].《哲学动态》,2006(3)
⑦黄艾,《新媒体视域下的公民社会建构》[J].《新闻传播》,2012(9)
(作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关键词】微博 公民社会 公民新闻
“公民社会”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一书,他提出公民“为了追求自足至善的生活”而组建“城邦”这一政治共同体意即“公民社会”。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引入这一新译名,主要强调公民社会的政治学意义,即公民的政治参与和对国家权力的制约。戈登·怀特的解释颇具代表性,“它是国家和家庭之间的一个中介性的社团领域,这一领域由同国家相分离的组织所占据,这些组织在同国家的关系上享有自主权并由社会成员自愿结合而形成以保护或增进他们的利益或价值”。其中所强调的是:一个公共权威之外的私人活动空间,以及私人活动中所产生的公共领域,一个外在而独立于国家的社会,以及一个高度自主性的社会等。总的来说,公民社会包含的是一种社会形态,可以看做是在社会治理模式中所内含的精神。本文将选取此层含义,探讨微博在公民社会构建中发挥的作用和意义。
一、微博在构建公民社会中的作用
1、微博促进公民新闻的蓬勃发展
鲍曼和威利斯最早在2003年提出“公民新闻”的概念。“公民新闻”也称“市民新闻”,是指公民个体或群体搜集、报道、分析和散布新闻或信息的行为,旨在提供一个民主社会需要的独立、可信、广泛并准确的相关信息。自此,新闻不再是媒体记者和传者自上而下的“广播”过程,越来越来成为公众、市民发挥主动作用自下而上的“网播”过程。新闻来自于那些正在新闻现场的亲历者或目击者的非专业新闻报道,他们在现场的第一时间接触到新鲜丰富的信息素材,是最具有发言权的记者。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说过,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应用,宣告人类进入一个新时代。伴随着传播技术的变革与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微博、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日益成为公民表达自我、发表意愿的舆论载体,它们为公共議题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讨论空间。
微博的兴起成为公民新闻发展强大的助推器,微博搭建了一个话语权均等的信息传播媒介和言论话语平台。微博具有的快捷方式使信息传播手段更具有普及性和易操作性,公民搜集、报道、分析和散布信息的门槛不断降低。当越来越多的人在微博上发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时,大量原创性内容爆炸式的产生,这些内容为公民新闻提供了庞大的新闻源,相应的,公众对新闻创作和传播的积极性也在增加。微博裂变式的传播效果使讯息在发布之后就得到多数人的关注。现在,微博与传统媒体走融合之路,形成了强大的媒体聚合效应,在与公众积极接触的同时形成黏性的互动,逐渐改写传统媒体的新闻采写和报道方式。
微博给予公民一种新的表达途径,为公民新闻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媒介工具。通过微博公众随时随地传播分享信息,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传统媒体的新闻源,其他人快速的对一条新闻进行评论和验证形成交互效应,微博成为公民新闻的聚集地。
2、微博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罗尔斯把正义观的规定视为社会发展的基石。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可称作正义即公平的理论。分解为两个层次就是罗尔斯著名的两个正义原则:第一,每个人对与其他人所拥有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第二,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并且,依系于在机会公平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促进社会的正义与公平是公民社会的题中之意,也是保障公民利益的一个重要方面。
微博的普遍应用,进一步强化了网络监管的作用,影响了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够及时有效地引导舆论,同时提供一个政府与民众广泛沟通的渠道。微博的互动性给予公众一个虚拟开放的“意见自由市场”。公众可随时随地随心地关注感兴趣的事件和问题,并进行辩论、解读和评判。这种交流的理论恰恰构建出德国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公共空间理论”的基础。微博延展公共空间成为“民声的集散地”,公众的言论自由得到满足并表达出针对社会现象的个人意愿。这在一方面分解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另一方面为不同社会群体利益的诉求提供渠道。只要有微博,就可以建立个人信息发布平台,进行议程设置。即时的实现连续性文字现场直播,通过一次传播或多次传播直达目标受众,这些目标受众可能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人物。这种井喷式信息量的全天候直播,对传统媒体甚至其他新媒体带来挑战。
3、微博是一个公民社区
麦克卢汉提出过“热媒介”与“冷媒介”的概念。“冷媒介”传达的信息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受众再创造的可能性增加。微博正是属于这类的冷媒介,寥寥数语给人留下巨大想象空间。微博的魅力在于公共精神,个人空间的公共化和公共空间的个人化已经成为常态,成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信息融为一体的混合性传播媒介。微博消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地理和时空界限,人类在更大范围内重新部落化,形成虚拟的小村庄,村民彼此常来常往。麦克卢汉曾说,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能在我们的事务中引入一种新的尺度。微博上的舆论主体,较之以往更加多元化、碎片化、个性化。任何普通的公民都可以说自己想说的话、与政府高官对话、评价公共事务和公众人物、传递历史与文化以及大众的娱乐与狂欢。在构建公民社会的进程中,微博只是一种能分享信息,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工具。但是,正是这种微小的只有140个字的力量在改变着世界,因为,微博时代,人人皆是记者,人人皆是媒体。
谢尔·以色列的《微博力》里有这么一段话:微博给人一种家庭似、小城般的感觉,这是一个当你徜徉于熟悉的街道时,总会遇到熟人的地方。这些人和你拥有相同的朋友,兴趣和道德规范。当你在这里遇到一位陌生人时,你们很可能拥有相同的朋友或志趣,对大多数居民和访客来说,这里依然是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园。微博不是语言和文化的碎片,更像是修建城市的一块块方砖,每一块看起来虽然普通,但是累积在一起就可以拼成一座巨大的城市。这座城市中有记录我们生活的画面,代表的是一种未经雕琢的真实。在这座城市里,我们可以毫无顾忌的谈天论地,分享故事,可以认识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只发送一个微笑的表情,大家就能够感觉到温情,因为那一刻我们感觉的彼此的距离是如此之近。 二、微博构建公民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1、微博并没有真正成为公民表达意愿的工具
国外的微博,如twitter一直致力于推广用户的实名制,这样有利于大家增强信任,敞开心扉的面对面交流,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微博新闻的公信力。但是国内的微博依然在复制博客推广的老路子,即用明星效应带动微博的知名度。如果这样下去的话,微博就会成为明星们的俱乐部,广大公民的话语权依然处在沉默的螺旋中。在虚拟的匿名的微博传播中,出现了“平民”与“精英”的分野,处于塔尖的精英们影响着公众对待事件的态度及行为,某种程度上消解了网民的话语效度。微博的碎片化也造成假信息的大量滋生,直接影响了微博的可信度。微博虽是新媒体但也必须坚持社会公德,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的让微博起到表达意愿的作用。
2、微博并没有成为政府与民众交流的桥梁
在美国,我们看到总统奥巴马利用微博与选民交流,看到美国交通部门通過微博向乘客发布信息,看到美国国土安全部用微博报道疫情信息。这些都极大的拉近了政府和民众的距离,同时有助于改善政府形象。但是,我国政府对于微博功能利用不是很到位,很多政府机构暂时不愿通过新媒体与公民交流,或者只是把它变成一个复制粘贴的新闻板。这样就不能充分发挥微博的互动功能,也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政府部门应公开透明地面向社会大众发表即时有效的信息。
结语
尼尔·波兹曼指出,“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介对于这个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质重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微博以它的互动性、开放性、平民性和整合性为公民社会的公民意识、公共空间、公共话语权提供了发展空间,成为构建公民社会的良好平台。同时,如今微博的广泛应用也促进公民反思社会道德和自身行为,充分行使表达权和参与权,这既有利于新媒体时代下中国建设民主社会的探索发展,也有利于让社会舆论来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因此,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是现代社会刻不容缓的事情,微博应成为构建公民社会中公共意见交流的平台。
参考文献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②吴祚来:《通向公民社会的梯子》[M].北京:华龄出版社,2010
③哈贝马斯 著,曹卫东 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译林出版社,1999
④尼尔·波兹曼 著,章艳 译:《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⑤谢尔·以色列著,任文科译:《微博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⑥周国文,《“公民社会”概念溯源及研究述评》[J].《哲学动态》,2006(3)
⑦黄艾,《新媒体视域下的公民社会建构》[J].《新闻传播》,2012(9)
(作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