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精神,是一种高度重视人与自然关系,人和人的生命价值观的思想态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融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把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操的陶冶放在首位。
人文素养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最终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强调学生主动思考、感受和发现,体会人生道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求知、自主探索、自主澄清,形成个人的判断力和价值观,从探索和澄清中获得知识和成就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在人本主义教育中,倡导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谐共处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高中美术教学课程中,可以培养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形成人文素养。
1.从美术作品的文化情境中形成人文素养
美术作品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在美术鉴赏教学时,尤其是中国美术鉴赏时,可指导学生联系作品创作时期的文化背景,认识作品的内涵、意义、形式和风格特征,理解美术文化,形成一定的人文素养。
用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与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美术作品的内涵。如北魏时期的敦煌莫高窟壁画《鹿王本生图》、《萨埵那太子本生图》、《尸毗王本生图》,这些作品通过对生离死别、水淹火烧等悲剧性场面的描绘,将所谓“忍辱牺牲”、“施舍”等大慈大悲的主题思想形象地表现出来。早期壁画中佛本生故事最为流行,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故事的主题正切合了南北朝这个分裂、苦难时代的社会需要,人们在黑暗的现实中将希望寄托于虚幻的彼岸世界,盼望着像尸毗王、萨埵那那样“以天下为己任”的救世主的出现。宗教绘画将现实的污浊与苦难形象地展示出来,并以此衬托出佛祖的高尚和佛国的美好。
2.把美术作品与文学联系起来形成人文素养
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极具魅力,它可以创造充分的意境,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南宋山水画极力追求诗的意境,许多作品的标题就很富有诗意,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尽管题材、场景、画面比北宋作品小得多,但是大胆的艺术概括,以少胜多的艺术手法,使得作品的意境更为浓厚、鲜明,显示了中华民族美学传统的重要特色。
又如魏晋时期顾恺之的《洛神赋》,以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为脚本加以描绘,曹植的原文描绘梦幻之境中人神恋爱,抒发爱情失意的自我感伤,表现了在封建礼教束缚之下,男女爱情受到压抑的悲剧主题。顾恺之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艺术才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形象生动地将原文的精神实质拓展出来。
3.从作品的背景故事中形成人文素养
很多美术作品创作的背后都隐含着这样或那样的趣闻轶事,让学生用智慧的双眸去看大师,去看大师背后的故事,更有利于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从故事中学习,更容易进入情节,被情节中的戏剧冲突所吸引,这种情感甚至会占据整个心灵,让心潮为之澎湃和感动。如徐悲鸿的《愚公移山》,画家试图借这个故事表达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画中的愚公是一白发白须的清癯老叟,他侧面扶锄,正与儿媳说话,占据画面主要位置的壮汉们是他的儿孙,挖山者在横长的构图中左右排列,半裸身躯,高举铁耙。再如,五代时期顾宏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描写南唐高官韩熙载,为免遭政治迫害而故意纵情声色、夜宴宾朋,是一幅描写当时的现实生活,反映真人真事,揭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具有深刻主题思想和较高艺术性的作品。
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人类社会的神话、史诗、传说、典故、宗教、寓言都有着不同的象征性。如苹果,是夏娃从智慧树上摘取的禁果,象征人类的堕落;耶稣手拿苹果,象征赎救人类。这些象征关系的规定性来源于希腊神话,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规定性,就不可能真正解读作品,甚至还可能对作品作出错误的解读。
4. 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文化的效益形成人文素养
整合社会、社区、家庭对教育的影响,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通过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对比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民俗馆,了解民族民间美术、艺术等文化,了解它们与其他地区或其它民族文化的异同;通过参观、座谈、调查、访问艺术家工作室等参与活动,了解中外艺术家的艺术思想、生活及作品诞生的过程,或结合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增进对不同国家、民族,不同风格画派的了解与尊重。
5. 联合其它学科内容形成人文素养
未来社会需要具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融会不同学科内容,使各种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联系,使学生真正获得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求得和谐平衡,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
在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对跨越美术学科的课程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能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及美术发展规律与趋势。
美术与文学的结合可以创作童话故事的插图、连环画;与地理结合可以绘制地图、自然或人文活动模型;与物理结合可以设计与制作物理模型;与自然结合可以创作居住地区昆虫、植物、风景的图鉴,创作反映居住地区风貌的美术作品;与历史结合可以表现文化遗产、传统艺术等;与信息技术结合可以运用摄影、摄像、影视、电脑等多媒体设备进行创作活动,或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美术作品,进行交流等。
高中美术课程还可以积极配合学校活动,设计与布置艺术节、运动会、音乐会的会场,设计与布置平时的教室和节日中的教室等。
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教育,通过感性与理性、动脑与动手、艺术与科技、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高中美术课堂中人文素养的形成应该突出学科特征,德育与审美教育、文学相互渗透;美术基础知识的引导和美术作品鉴赏相结合;注重作品的内容和文化情境的欣赏。随着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模式、内容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只有美术欣赏课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完善,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
人文素养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最终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强调学生主动思考、感受和发现,体会人生道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求知、自主探索、自主澄清,形成个人的判断力和价值观,从探索和澄清中获得知识和成就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在人本主义教育中,倡导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谐共处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高中美术教学课程中,可以培养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形成人文素养。
1.从美术作品的文化情境中形成人文素养
美术作品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在美术鉴赏教学时,尤其是中国美术鉴赏时,可指导学生联系作品创作时期的文化背景,认识作品的内涵、意义、形式和风格特征,理解美术文化,形成一定的人文素养。
用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与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美术作品的内涵。如北魏时期的敦煌莫高窟壁画《鹿王本生图》、《萨埵那太子本生图》、《尸毗王本生图》,这些作品通过对生离死别、水淹火烧等悲剧性场面的描绘,将所谓“忍辱牺牲”、“施舍”等大慈大悲的主题思想形象地表现出来。早期壁画中佛本生故事最为流行,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故事的主题正切合了南北朝这个分裂、苦难时代的社会需要,人们在黑暗的现实中将希望寄托于虚幻的彼岸世界,盼望着像尸毗王、萨埵那那样“以天下为己任”的救世主的出现。宗教绘画将现实的污浊与苦难形象地展示出来,并以此衬托出佛祖的高尚和佛国的美好。
2.把美术作品与文学联系起来形成人文素养
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极具魅力,它可以创造充分的意境,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南宋山水画极力追求诗的意境,许多作品的标题就很富有诗意,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尽管题材、场景、画面比北宋作品小得多,但是大胆的艺术概括,以少胜多的艺术手法,使得作品的意境更为浓厚、鲜明,显示了中华民族美学传统的重要特色。
又如魏晋时期顾恺之的《洛神赋》,以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为脚本加以描绘,曹植的原文描绘梦幻之境中人神恋爱,抒发爱情失意的自我感伤,表现了在封建礼教束缚之下,男女爱情受到压抑的悲剧主题。顾恺之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艺术才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形象生动地将原文的精神实质拓展出来。
3.从作品的背景故事中形成人文素养
很多美术作品创作的背后都隐含着这样或那样的趣闻轶事,让学生用智慧的双眸去看大师,去看大师背后的故事,更有利于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从故事中学习,更容易进入情节,被情节中的戏剧冲突所吸引,这种情感甚至会占据整个心灵,让心潮为之澎湃和感动。如徐悲鸿的《愚公移山》,画家试图借这个故事表达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画中的愚公是一白发白须的清癯老叟,他侧面扶锄,正与儿媳说话,占据画面主要位置的壮汉们是他的儿孙,挖山者在横长的构图中左右排列,半裸身躯,高举铁耙。再如,五代时期顾宏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描写南唐高官韩熙载,为免遭政治迫害而故意纵情声色、夜宴宾朋,是一幅描写当时的现实生活,反映真人真事,揭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具有深刻主题思想和较高艺术性的作品。
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人类社会的神话、史诗、传说、典故、宗教、寓言都有着不同的象征性。如苹果,是夏娃从智慧树上摘取的禁果,象征人类的堕落;耶稣手拿苹果,象征赎救人类。这些象征关系的规定性来源于希腊神话,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规定性,就不可能真正解读作品,甚至还可能对作品作出错误的解读。
4. 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文化的效益形成人文素养
整合社会、社区、家庭对教育的影响,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通过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对比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民俗馆,了解民族民间美术、艺术等文化,了解它们与其他地区或其它民族文化的异同;通过参观、座谈、调查、访问艺术家工作室等参与活动,了解中外艺术家的艺术思想、生活及作品诞生的过程,或结合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增进对不同国家、民族,不同风格画派的了解与尊重。
5. 联合其它学科内容形成人文素养
未来社会需要具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融会不同学科内容,使各种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联系,使学生真正获得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求得和谐平衡,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
在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对跨越美术学科的课程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能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及美术发展规律与趋势。
美术与文学的结合可以创作童话故事的插图、连环画;与地理结合可以绘制地图、自然或人文活动模型;与物理结合可以设计与制作物理模型;与自然结合可以创作居住地区昆虫、植物、风景的图鉴,创作反映居住地区风貌的美术作品;与历史结合可以表现文化遗产、传统艺术等;与信息技术结合可以运用摄影、摄像、影视、电脑等多媒体设备进行创作活动,或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美术作品,进行交流等。
高中美术课程还可以积极配合学校活动,设计与布置艺术节、运动会、音乐会的会场,设计与布置平时的教室和节日中的教室等。
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教育,通过感性与理性、动脑与动手、艺术与科技、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高中美术课堂中人文素养的形成应该突出学科特征,德育与审美教育、文学相互渗透;美术基础知识的引导和美术作品鉴赏相结合;注重作品的内容和文化情境的欣赏。随着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模式、内容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只有美术欣赏课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完善,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