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希亮(1014—1077年),字公弼,北宋眉州青神县(今属四川)人,祖籍京兆(今陕西西安),历任长沙知县、雩都知县、房州知州、凤翔知府、京西转运使、京东转运使、开封府司录司事、太常少卿等职,无论是任职地方还是立身朝堂,他都嫉恶如仇,勇于担当,为官一任,振兴一方,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从不计较个人的进退祸福,享誉当世,流芳千古。著名文学家苏轼,自称平生不为人做行状墓碑,但为陈希亮的高风亮节和动人事迹所感动,欣然破例挥毫写下了《陈公弼传》。
刻苦向学,“三俊坊”一门五进士
陈希亮出身于平民之家,幼年丧父,饱尝世态炎凉,自幼志存高远,刻苦向学,立志有所作为。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幼年的不幸遭遇非但没能使他自暴自弃,反而砥砺了他坚忍不拔的性格,成就了他卓越的胆识和过人的才华,他卓尔不群,饮誉乡里。
16岁时,陈希亮向哥哥提出要拜师求学的请求。哥哥沉吟良久,不说不供给学费,竟将30万钱的欠款凭据塞到他手上,冷冷地对他说:“去吧,把这些钱要回来,你就有学费了。”这笔欠款是困扰陈家几代人的陈年呆账,陈希亮明明知道希望渺茫,被逼无奈,还是走上了讨债之路。
到了债户家,陈希亮被眼前家徒四壁的赤贫状况惊呆了,他担心,如果硬逼着他们还钱,这些债户很可能会家破人亡。于是,陈希亮吩咐将所有的债户全部找来。众债户惴惴不安,不知道这位满脸稚气的债主会使出什么样的逼债手段來。大家到齐以后,陈希亮一语不发,只是当众将债券付之一炬,扬长而去。消息不胫而走,四方乡邻无不啧啧称道。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陈希亮与他的侄子陈庸、陈谕同时考中进士。叔侄三人,同登金榜,又一次震动了十里八乡。为旌表这一特殊的荣誉,乡邻们在陈家的大门口立起一座牌坊,门楣三个大字赫然醒目:“三俊坊”。
不畏权贵,“活阎王”铁腕执法
据《宋史·陈希亮列传》:“希亮为人清劲寡欲,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贵人,皆严惮之。见义勇发,不计祸福。所至,奸民猾吏,易心改行,不改者必诛。然出于仁恕,故严而不残。”那些吃过他苦头的奸民猾吏、贪官佞臣,对他既惧怕,又敬畏,暗中称他为“活阎王”。
陈希亮步入仕途最初担任大理评事、长沙知县。甫一上任,便遇上了一件头疼事儿。当地有个叫海印的和尚,攀上了高枝,与高官权贵们交往甚密,甚至经常出入于章献皇后家。于是,他便有恃无恐,自称海印国师,仗势欺人,鱼肉百姓,巧取豪夺,无恶不作。官府慑于其“树大根深”,手眼通天,不管不问,任他胡作非为,老百姓更是敢怒而不敢言。陈希亮上任没几天,便果断出手,把海印和尚逮捕归案,依法治罪。缉捕海印之日,全县震惊,百姓雀跃。
陈希亮铁腕执法,嫉恶如仇,秉公办案,不管涉及谁,不管当事人有多深的根基、多大的背景,也不管有什么样的权威人物出面说情,必一查到底,绝不姑息,他甚至胆大包天,冒死上疏,公然与仁宗皇帝叫板。有人上书朝廷,举报华阴人张元西入夏州,做了叛宋自立的李元昊的谋臣。此时,宋军正被西夏军队打得焦头烂额。自宋景祐五年(1038年)李元昊叛宋自称皇帝,引发了旷日持久的宋夏战争,特别是康定元年(1040年)爆发的三川口之戰、康定二年(1041年)爆发的好水川之战、庆历二年(1042年)爆发的定川寨之战,宋军连战皆败,举国上下,人心惶惶,宋仁宗赵祯为此懊恼不已。闻张元叛逃投敌,助贼为虐,仁宗不由火撞顶梁,“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遂命令将张元全族老老少少一百多口尽皆缉捕归案,流放到房州集中羁押。
作为房州知州的陈希亮本当谨遵皇命,奉旨行事,对张氏一族严加看管,频施惩戒,也唯有如此,才能博得皇上好感,以求封赏晋升。然而,陈希亮却甘愿冒着忤怒皇帝甚至杀头的风险,上疏仁宗:“张元通敌之事真假尚未可知,皇上便逮捕其族人,必欲将其赶尽杀绝,何以逼之太急?为国者终不顾家,倘或张元真的投降了敌国,此举岂不是更加坚定了他为敌国效力的决心!何况现在羁押的都是张元远房族人,这些人都是无辜的,微臣恳请陛下,还是开恩赦免他们吧。”呈上这封奏疏,陈希亮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还好,仁宗此时心境已大为好转,览表沉思良久,诏命赦免张元族人。使者宣读赦免诏书之时,张氏一族老幼一百多口匍匐于地,个个前额磕出了鲜血,哭喊着“青天大老爷,好人啊……”,在陈希亮面前长跪不起。他们回归家乡后,将陈希亮的画像供奉在家族祠堂中,世代顶礼膜拜。
心系百姓,“陈青天”深得民望
陈希亮宦海沉浮几十年,无论是任职地方还是立身朝堂,心中始终有着浓烈的“百姓情结”,他在哪里任职,哪里就发出一片“陈青天”的呼声。
陈希亮调任雩都知县。当地一帮巫师结伙儿作祟,每年搜刮百姓的钱财祭鬼,称之为“春斋”,并且散布谣言说,如果吝惜钱财,不这样做,有三个穿着红衣的老头儿便会窜到人间来放火。百姓年年受骗上当,白白损失大量金钱,苦不堪言。陈希亮查明了事情真相,立即禁止了这项活动。一方面强力出击,组织力量摧毁不合礼制的祠堂上百座,勒令70多名巫师回归务农;一方面釜底抽薪,向百姓广为宣传,拆穿巫师的鬼把戏,使他们不再迷信上当。当陈希亮奉命调离之际,当地父老扶老携幼,送他出县境,流着热泪说:“青天大人啊,您离开了我们,那穿红衣的老头儿恐怕又要回来了!”
青州文士赵禹上书朝廷,称根据自己的观察分析,盘踞于西部边陲的党项族首领李元昊虽受封臣服于宋,随着其实力的迅速膨胀,必会在不久的将来叛宋自立,兵犯中原,恳请朝廷早作防范。宰相看到上书,不但不予理会,反而大发雷霆,怒斥赵禹为村野狂夫,妄言国事,蛊惑人心,不知天高地厚,不容分说,将赵禹流放至建州。没过多久,李元昊果然于宝元元年(1038年)公开背宋自立。赵禹闻讯,上书请求官府重审他的案子,当地官府置之不理。赵禹无奈,便悄悄逃回汴京告状,宰相怕此前的事情暴露,立即将赵禹打入大牢。身为司录司事的陈希亮,认为赵禹心系天下,见微知著,颇具先见之明,建言朝廷,功不可没,“可赏不可罪”。陈希亮不惧宰相威势,与之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双方争执不下,官司打到了朝堂之上,宋仁宗赵祯听了双方争辩,以为陈希亮言之有理,“上释禹,赏为徐州推官”。 陈希亮调任宿州知州,当时宿州人正在汴水上造桥,被一个问题所困扰:不造桥无法过河,造了桥河水上涨季节常损坏过往舟船。陈希亮陷入了苦苦的思索,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不设桥墩,架设独孔飞桥。按照陈希亮的设计造出的桥,果然既壮观,又实用,宛若一道绚丽的彩虹飞架两岸,百姓都翘起了大拇指。皇上降诏予以嘉奖,并赏赐大批细绢,同时广泛推广陈希亮的造桥方法。从汴京到泗州,都修建起了清一色的“陈希亮式独孔飞桥”。
勇往直前,“陈大胆”铁肩担责
陈希亮一身正气,浑身是胆。甘冒风险,不避祸福,不惧生死,勇于担当,成为他几十年宦海生涯为官从政的一道耀眼亮色。有这样三件事,我们可以从中见识陈希亮的胆气和担当精神。
第一件事:勇立潮头,逼退肆虐洪魔。皇佑元年(1049年),陈希亮调任滑州知州。尚未赴任履职,朝廷又诏命他为提举河北便籴。都转运使魏馞弹劾陈希亮擅自抬高压低物价,陈希亮不服。不久,魏馞调任龙图阁学士、开封府知府,陈希亮请求上朝与魏馞当堂廷辩。奏对结束后,仁宗认为陈希亮申辩有理,遂罢免魏馞,改任越州知州,拟任用陈希亮接替魏馞的职务。
面对好不容易等来的升迁机会,陈希亮却出人意料地来了个自我弹劾,上奏仁宗说,“臣与转运使不和,不得为无罪”,坚决请求赴任滑州。仁宗大感意外,最终还是批准了他的请求。陈希亮履职滑州知州,正赶上黄河鱼池埽段河水暴涨,肆虐的洪水排山倒海般咆哮着,眼看就要冲垮河堤,陈希亮亲率州府官员登上大堤,组织禁卫部队和民众抢险护堤。到了最危急的时刻,大堤上的人们呼号着四散奔逃,陈希亮却镇定自若,命人迎着最为肆虐的潮头搭起一座草棚,昼夜坚守在大堤上。“吏民涕泣更谏,希亮坚卧不動”,誓与大堤共存亡。或许是陈希亮的虔诚和决绝感动了上苍,滔滔洪水在尽情地奔腾咆哮之后,竟悄然退去。
第二件事:执法如山,审讯外戚沈元吉。外戚沈元吉横行汴京,骄纵不法,依仗皇亲贵胄的特殊身份,强占田产,欺男霸女,杀人越货,无人敢管。沈元吉愈发骄横恣肆,气焰嚣张。适逢陈希亮调任至开封府司录司。这个“司录司”是北宋时的职官名,主掌首都汴京地区百官刑狱,同时还兼管涉及官员的各种案件。陈希亮一到任,沈元吉就预感碰到了克星,急急惶惶四处活动,企图逃过一劫,但还是很快被缉拿归案。
陈希亮升堂审讯,不曾想这沈元吉竟是个外强中干的软蛋,他早就听说陈希亮的赫赫威名,如今又当堂目睹了陈希亮的威严风采,受到惊吓,当场气绝身亡。沈家上书皇上,控告陈希亮,皇上诏命御史追究陈希亮及所有办案官员之罪。陈希亮将所有责任全都揽在自己身上,愤然道:“殺此贼者独我耳。”陈希亮因此被治罪免官,废为平民。
第三件事:开仓济民,百姓官府两受益。后来,陈希亮又被朝廷重新起用,然而,因秉公执法吃尽了苦头的陈希亮,却丝毫不懂从前车之鉴中汲取教训,依旧是一腔正气,浑身是胆,永不改变热血衷肠,勇往直前地铁肩担道义。陈希亮多次上疏皇上请求退休,任他如何言辞恳切,皇上就是不允,诏命他做凤翔知府。
这年,凤翔闹饥荒,一方面是百姓菜色羸容,流民遍地;一方面是官仓陈粮堆积如山,主管者担心陈粮久放会腐败变质,却不敢冒风险开仓救济灾民。陈希亮到任后,立即发布命令:即刻打开官仓,将12万石粮食全部借贷给百姓,责任由我一人独自承担。这年秋天,粮食获得大丰收,老百姓渡过了饥荒,用新粮还陈谷;官仓储粮实现了以新易旧,避免了霉变风险。百姓官府两受益,“陈青天”的呼声此起彼伏。
读《宋史·陈希亮列传》,我们不禁为陈希亮的“三铁精神”所深深感动。
何谓“三铁精神”?一曰不畏权贵,铁腕执法。不管是皇亲贵胄、贪官佞臣,不管是滑吏奸民、恶霸地痞,也不管其根子有多深,靠山有多大,只要胆敢以身试法,必严惩不贷,绝不姑息。二曰忠肝义胆,铁心为民。心里时刻装着浓烈的“百姓情结”,无论任何职务,也不论走到哪里,都心系百姓,念念不忘为民请命,为民伸冤,为民造福。三曰勇往直前,铁肩担道义。一身正气,浑身是胆,不避生死,勇于担当,即使是面对宰相的威势,抑或是面对皇上至高无上的权威,也从容泰然,绝不折节屈从,罢官就罢官,砍头就砍头,唯责不可避,志不可夺。
(摘自《文史天地》)
(本文选自:公务员文萃 2017年06期)
刻苦向学,“三俊坊”一门五进士
陈希亮出身于平民之家,幼年丧父,饱尝世态炎凉,自幼志存高远,刻苦向学,立志有所作为。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幼年的不幸遭遇非但没能使他自暴自弃,反而砥砺了他坚忍不拔的性格,成就了他卓越的胆识和过人的才华,他卓尔不群,饮誉乡里。
16岁时,陈希亮向哥哥提出要拜师求学的请求。哥哥沉吟良久,不说不供给学费,竟将30万钱的欠款凭据塞到他手上,冷冷地对他说:“去吧,把这些钱要回来,你就有学费了。”这笔欠款是困扰陈家几代人的陈年呆账,陈希亮明明知道希望渺茫,被逼无奈,还是走上了讨债之路。
到了债户家,陈希亮被眼前家徒四壁的赤贫状况惊呆了,他担心,如果硬逼着他们还钱,这些债户很可能会家破人亡。于是,陈希亮吩咐将所有的债户全部找来。众债户惴惴不安,不知道这位满脸稚气的债主会使出什么样的逼债手段來。大家到齐以后,陈希亮一语不发,只是当众将债券付之一炬,扬长而去。消息不胫而走,四方乡邻无不啧啧称道。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陈希亮与他的侄子陈庸、陈谕同时考中进士。叔侄三人,同登金榜,又一次震动了十里八乡。为旌表这一特殊的荣誉,乡邻们在陈家的大门口立起一座牌坊,门楣三个大字赫然醒目:“三俊坊”。
不畏权贵,“活阎王”铁腕执法
据《宋史·陈希亮列传》:“希亮为人清劲寡欲,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贵人,皆严惮之。见义勇发,不计祸福。所至,奸民猾吏,易心改行,不改者必诛。然出于仁恕,故严而不残。”那些吃过他苦头的奸民猾吏、贪官佞臣,对他既惧怕,又敬畏,暗中称他为“活阎王”。
陈希亮步入仕途最初担任大理评事、长沙知县。甫一上任,便遇上了一件头疼事儿。当地有个叫海印的和尚,攀上了高枝,与高官权贵们交往甚密,甚至经常出入于章献皇后家。于是,他便有恃无恐,自称海印国师,仗势欺人,鱼肉百姓,巧取豪夺,无恶不作。官府慑于其“树大根深”,手眼通天,不管不问,任他胡作非为,老百姓更是敢怒而不敢言。陈希亮上任没几天,便果断出手,把海印和尚逮捕归案,依法治罪。缉捕海印之日,全县震惊,百姓雀跃。
陈希亮铁腕执法,嫉恶如仇,秉公办案,不管涉及谁,不管当事人有多深的根基、多大的背景,也不管有什么样的权威人物出面说情,必一查到底,绝不姑息,他甚至胆大包天,冒死上疏,公然与仁宗皇帝叫板。有人上书朝廷,举报华阴人张元西入夏州,做了叛宋自立的李元昊的谋臣。此时,宋军正被西夏军队打得焦头烂额。自宋景祐五年(1038年)李元昊叛宋自称皇帝,引发了旷日持久的宋夏战争,特别是康定元年(1040年)爆发的三川口之戰、康定二年(1041年)爆发的好水川之战、庆历二年(1042年)爆发的定川寨之战,宋军连战皆败,举国上下,人心惶惶,宋仁宗赵祯为此懊恼不已。闻张元叛逃投敌,助贼为虐,仁宗不由火撞顶梁,“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遂命令将张元全族老老少少一百多口尽皆缉捕归案,流放到房州集中羁押。
作为房州知州的陈希亮本当谨遵皇命,奉旨行事,对张氏一族严加看管,频施惩戒,也唯有如此,才能博得皇上好感,以求封赏晋升。然而,陈希亮却甘愿冒着忤怒皇帝甚至杀头的风险,上疏仁宗:“张元通敌之事真假尚未可知,皇上便逮捕其族人,必欲将其赶尽杀绝,何以逼之太急?为国者终不顾家,倘或张元真的投降了敌国,此举岂不是更加坚定了他为敌国效力的决心!何况现在羁押的都是张元远房族人,这些人都是无辜的,微臣恳请陛下,还是开恩赦免他们吧。”呈上这封奏疏,陈希亮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还好,仁宗此时心境已大为好转,览表沉思良久,诏命赦免张元族人。使者宣读赦免诏书之时,张氏一族老幼一百多口匍匐于地,个个前额磕出了鲜血,哭喊着“青天大老爷,好人啊……”,在陈希亮面前长跪不起。他们回归家乡后,将陈希亮的画像供奉在家族祠堂中,世代顶礼膜拜。
心系百姓,“陈青天”深得民望
陈希亮宦海沉浮几十年,无论是任职地方还是立身朝堂,心中始终有着浓烈的“百姓情结”,他在哪里任职,哪里就发出一片“陈青天”的呼声。
陈希亮调任雩都知县。当地一帮巫师结伙儿作祟,每年搜刮百姓的钱财祭鬼,称之为“春斋”,并且散布谣言说,如果吝惜钱财,不这样做,有三个穿着红衣的老头儿便会窜到人间来放火。百姓年年受骗上当,白白损失大量金钱,苦不堪言。陈希亮查明了事情真相,立即禁止了这项活动。一方面强力出击,组织力量摧毁不合礼制的祠堂上百座,勒令70多名巫师回归务农;一方面釜底抽薪,向百姓广为宣传,拆穿巫师的鬼把戏,使他们不再迷信上当。当陈希亮奉命调离之际,当地父老扶老携幼,送他出县境,流着热泪说:“青天大人啊,您离开了我们,那穿红衣的老头儿恐怕又要回来了!”
青州文士赵禹上书朝廷,称根据自己的观察分析,盘踞于西部边陲的党项族首领李元昊虽受封臣服于宋,随着其实力的迅速膨胀,必会在不久的将来叛宋自立,兵犯中原,恳请朝廷早作防范。宰相看到上书,不但不予理会,反而大发雷霆,怒斥赵禹为村野狂夫,妄言国事,蛊惑人心,不知天高地厚,不容分说,将赵禹流放至建州。没过多久,李元昊果然于宝元元年(1038年)公开背宋自立。赵禹闻讯,上书请求官府重审他的案子,当地官府置之不理。赵禹无奈,便悄悄逃回汴京告状,宰相怕此前的事情暴露,立即将赵禹打入大牢。身为司录司事的陈希亮,认为赵禹心系天下,见微知著,颇具先见之明,建言朝廷,功不可没,“可赏不可罪”。陈希亮不惧宰相威势,与之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双方争执不下,官司打到了朝堂之上,宋仁宗赵祯听了双方争辩,以为陈希亮言之有理,“上释禹,赏为徐州推官”。 陈希亮调任宿州知州,当时宿州人正在汴水上造桥,被一个问题所困扰:不造桥无法过河,造了桥河水上涨季节常损坏过往舟船。陈希亮陷入了苦苦的思索,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不设桥墩,架设独孔飞桥。按照陈希亮的设计造出的桥,果然既壮观,又实用,宛若一道绚丽的彩虹飞架两岸,百姓都翘起了大拇指。皇上降诏予以嘉奖,并赏赐大批细绢,同时广泛推广陈希亮的造桥方法。从汴京到泗州,都修建起了清一色的“陈希亮式独孔飞桥”。
勇往直前,“陈大胆”铁肩担责
陈希亮一身正气,浑身是胆。甘冒风险,不避祸福,不惧生死,勇于担当,成为他几十年宦海生涯为官从政的一道耀眼亮色。有这样三件事,我们可以从中见识陈希亮的胆气和担当精神。
第一件事:勇立潮头,逼退肆虐洪魔。皇佑元年(1049年),陈希亮调任滑州知州。尚未赴任履职,朝廷又诏命他为提举河北便籴。都转运使魏馞弹劾陈希亮擅自抬高压低物价,陈希亮不服。不久,魏馞调任龙图阁学士、开封府知府,陈希亮请求上朝与魏馞当堂廷辩。奏对结束后,仁宗认为陈希亮申辩有理,遂罢免魏馞,改任越州知州,拟任用陈希亮接替魏馞的职务。
面对好不容易等来的升迁机会,陈希亮却出人意料地来了个自我弹劾,上奏仁宗说,“臣与转运使不和,不得为无罪”,坚决请求赴任滑州。仁宗大感意外,最终还是批准了他的请求。陈希亮履职滑州知州,正赶上黄河鱼池埽段河水暴涨,肆虐的洪水排山倒海般咆哮着,眼看就要冲垮河堤,陈希亮亲率州府官员登上大堤,组织禁卫部队和民众抢险护堤。到了最危急的时刻,大堤上的人们呼号着四散奔逃,陈希亮却镇定自若,命人迎着最为肆虐的潮头搭起一座草棚,昼夜坚守在大堤上。“吏民涕泣更谏,希亮坚卧不動”,誓与大堤共存亡。或许是陈希亮的虔诚和决绝感动了上苍,滔滔洪水在尽情地奔腾咆哮之后,竟悄然退去。
第二件事:执法如山,审讯外戚沈元吉。外戚沈元吉横行汴京,骄纵不法,依仗皇亲贵胄的特殊身份,强占田产,欺男霸女,杀人越货,无人敢管。沈元吉愈发骄横恣肆,气焰嚣张。适逢陈希亮调任至开封府司录司。这个“司录司”是北宋时的职官名,主掌首都汴京地区百官刑狱,同时还兼管涉及官员的各种案件。陈希亮一到任,沈元吉就预感碰到了克星,急急惶惶四处活动,企图逃过一劫,但还是很快被缉拿归案。
陈希亮升堂审讯,不曾想这沈元吉竟是个外强中干的软蛋,他早就听说陈希亮的赫赫威名,如今又当堂目睹了陈希亮的威严风采,受到惊吓,当场气绝身亡。沈家上书皇上,控告陈希亮,皇上诏命御史追究陈希亮及所有办案官员之罪。陈希亮将所有责任全都揽在自己身上,愤然道:“殺此贼者独我耳。”陈希亮因此被治罪免官,废为平民。
第三件事:开仓济民,百姓官府两受益。后来,陈希亮又被朝廷重新起用,然而,因秉公执法吃尽了苦头的陈希亮,却丝毫不懂从前车之鉴中汲取教训,依旧是一腔正气,浑身是胆,永不改变热血衷肠,勇往直前地铁肩担道义。陈希亮多次上疏皇上请求退休,任他如何言辞恳切,皇上就是不允,诏命他做凤翔知府。
这年,凤翔闹饥荒,一方面是百姓菜色羸容,流民遍地;一方面是官仓陈粮堆积如山,主管者担心陈粮久放会腐败变质,却不敢冒风险开仓救济灾民。陈希亮到任后,立即发布命令:即刻打开官仓,将12万石粮食全部借贷给百姓,责任由我一人独自承担。这年秋天,粮食获得大丰收,老百姓渡过了饥荒,用新粮还陈谷;官仓储粮实现了以新易旧,避免了霉变风险。百姓官府两受益,“陈青天”的呼声此起彼伏。
读《宋史·陈希亮列传》,我们不禁为陈希亮的“三铁精神”所深深感动。
何谓“三铁精神”?一曰不畏权贵,铁腕执法。不管是皇亲贵胄、贪官佞臣,不管是滑吏奸民、恶霸地痞,也不管其根子有多深,靠山有多大,只要胆敢以身试法,必严惩不贷,绝不姑息。二曰忠肝义胆,铁心为民。心里时刻装着浓烈的“百姓情结”,无论任何职务,也不论走到哪里,都心系百姓,念念不忘为民请命,为民伸冤,为民造福。三曰勇往直前,铁肩担道义。一身正气,浑身是胆,不避生死,勇于担当,即使是面对宰相的威势,抑或是面对皇上至高无上的权威,也从容泰然,绝不折节屈从,罢官就罢官,砍头就砍头,唯责不可避,志不可夺。
(摘自《文史天地》)
(本文选自:公务员文萃 2017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