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德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国家现代化问题的关键在于公民素质的提高,而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尤其是公共道德素质的养成尤为重要。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综合素质,影响到未来社会的面貌。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说到底是一项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工程 ,高等学校在此无疑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大众化教育时代的到来,高校招生数量扩大,这就使得严格用过去的标准来衡量远没有达到读大学标准和水平的学生进入了大学校门,造成高校生源素质显著下降,学生道德水平参差不齐,跟不上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和要求。进入大学后的学生遂产生明显的两极分化,素质越高的学生越注重全面发展自己,重视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不断提高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素质越低的学生越不注意加强自身道德品质修养,尤其是基础文明素质的培养,连一些起码的道德要求也做不到。这种状况已经成为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之一。
尽管如此,当前大学生道德的主流无疑是好的,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当代大学生表现得更为务实进取,能够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并解决学习、生活、就业中的问题,这一变化从总体上说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合乎人的发展的本性,也不违背国家的总体利益。他们注重从社会需求出发去调整知识结构、提高能力水平,使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以便谋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然而,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当代大学生在无可厚非的务实进取背后带有明显的急功近利的倾向。他们往往把读书作为谋得一份体面职业的手段,与此同时则把知识与直接的物质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在人际交往方面,他们表现出重视物质回报,与他人交往时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和效益动机,而对于不能够直接带来物质利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则采取不闻不问的漠然态度。这一切都与市场经济法则在全社会的广泛运作不无关系。
当代中国正处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浪潮冲击着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使之呈现出与以往迥异的心理特征和问题。在竞争中生存,在竞争中发展,已成为普遍认可的社会现实和价值标准。我们看到,这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固然有强大的激励作用,锤炼了他们勇于挑战、敢于竞争的心理素质,以便在未来的社会中寻求更好的发展,但同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的缺失,却使他们对竞争中的挫折所带来的失败和痛苦缺乏应有的心理承受能力。当代大学生大都成长在物质生活较为富裕和关爱太多的环境中,当不得不直面竞争中的挫折和失败时,他们的心理素质往往不堪一击,从而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并日益普遍,各种因心理问题导致的大学生伤害和自杀事件屡见报端。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带给人们惨痛的教训。正视并研究从中反映出的当代大学生的普遍的心理问题、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已刻不容缓。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1.科学发展观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它一方面要保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树立长远观念、全局观念、全球意识、平等观念和质量观念,高扬人文主义旗帜,追求真善美,理解人生的目的、人生价值与人生幸福,具有全新的智慧。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人的幸福和全面发展,它实质上是一种新的文明观、价值观,是当今道德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的延伸,“闪耀着人类理性选择的光辉”。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开展高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高校德育的对象是当代大学生,而当代大学生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显得尤为重要。21世纪是一个弘扬主体性、实行“主体教育”的世纪,在高校推行“主体教育”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的。“主体教育”旨在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觉性,使教育过程成为受教育者自我认识、自我选择和自我完善的过程。道德生活作为人类的一种普遍活动,其本质在于它是人探索、认识、肯定和发展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人的需要和生命活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而不是社会对付个人、反对个人的工具。人作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应该能在既有的社会规范基础之上,经过自己的理性思维,独立地作出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自主地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在生活实践中完善自身的品德,丰富和发展社会的道德规范,并在这种完善中求得情感的愉悦、人格的升华。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高校德育工作,毫无疑问是正确把握住了德育教育的主旋律。
2.网络对高校德育的利与弊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已跃入网络时代,知识者与网络的紧密联系也成为社会的一大景观。网络与社会生活的息息相关是高校德育工作必须面对的实际,只有从这一实际出发,才有可能探索到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网络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等优势,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所无法比拟的。网络的这些特点使得德育教育可以摆脱传统因素的束缚,增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力。首先,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使用的日益普及促使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突破了以往的时空局限。此前的德育教育通常以一对一的形式开展面对面的交流、沟通,以解决个人的思想、行为问题,教育覆盖面狭窄和影响力较小是很大的缺陷,而网络的出现和发展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其次,网络本身的特点即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得提德育教育的效率大大提高,以最少的投入取得了最优的效果。凭借网络,教育者更广泛、更迅速、更准确地了解了大学生的思想情绪、思想动态和利益要求,掌握了大学生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行为的引导和影响。网络的交互性、平等性、虚拟性特点,增强了德育教育的可接受性。与传统的德育教育偏重于说教,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在情感上存在较大距离不同,网络所具有的交互性、平等性、虚拟性特点,使得德育教育更有利于被学生所接受。理想的德育方式从来都是“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而不是“以制度约束人”,网络在此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另外,网络的开放性也丰富了德育教育的内容。网络为大学生提供着各种用以进行比较、对照、选择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提供了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这样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就不再只是单一的、单调的、空洞的理论,它的内容变得极其丰富,从而使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克服传统空洞乏味的缺点,向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方向发展。
不可否认,科学技术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在带给人们机遇的同时也诱发了人们心理和精神方面的诸多困惑,它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网络使世界变得无国界,信息在瞬间生成,且可以大范围、大规模地传递,在网络世界里,人们自由穿梭,无拘无束地获取信息,各种信息一览无余、尽收眼底。但由于“人——机——符号——符号——机——人”是网络社会人际交往的典型模式,人们面对的是一个“随心所欲”、没有感情的虚拟世界。人机对话形式的交往日渐频繁,相反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具有可视性、亲和感的交流和沟通日益减少,人的社会属性在此大打折扣。人们之间缺乏活生生的、感性的联系,由此引起人际情感的疏远,诱发心理疾患,久而久之,会导致人们交往能力的下降。另外,由于网络交往与传统的具有亲和感的人际交往大不相同,往往难以形成真实可信和安全的人际关系。最终导致的结果可能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错位。因此,针对当前网络时代的特点,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和自制能力、教育大学生树立和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乃是当务之急。只有做到扬长避短、趋利弊害,才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高校德育教育的效率,而不至于在高科技面前迷失方向。
三、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提高高校德育水平,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我们认为,具有实效性的措施与对策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加强德育环境建设,扩展大学生心理优化的途径
德育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己任,它不仅要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政治觉悟、道德品质问题,而且要解决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必须从建设德育环境、完善德育途径入手,构建德育网络,提高德育的实效。
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较强,大多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而据有关调查统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他们的首选是“个别咨询”,其次是社团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可见,大学生需要心理上的支持和辅导,所以有必要帮助大学生掌握一些积极的心理应对方式和心理调整的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德育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培育时代合格大学生,这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重要的是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纵横联系的德育网络。构建德育的社会支持网络,形成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合力,这一点具有突出的意义。“实现学校德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协调发展,德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协调发展,学生外部教育与自身教育的协调发展,从而形成高校德育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高校德育的可持续发展。”
2.注重实效性,提高大学生德育素质
学生德育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大学德育教育应该朝着实效性方面转变,结合现实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找回大学德育教育的位置,重塑大学德育的新形象,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观。
社会实践是培养高校学生优秀思想品德的有效教育方法。即通过参加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社会考察、社会服务、勤工助学、军政训练、挂职锻炼等各种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感悟时代风尚主流,形成对社会全貌的客观公正评价。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效应,可以产生书本中、课堂上体验不到的情感。这种情感体验的不断升华,能强化自我完善的动机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和成就感,有助于走上社会后人生价值的实现。
3.以倡导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契机,积极推进高校德育教育的大发展
要架构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的平台,促进二者的兼容与渗透。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高度凝练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特点,又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对全社会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新方案的贯彻落实工作,及时研究荣辱观教育在新的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应该研究如何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推进校风、教风、学风的改善;当前高校德育要做的即是,密切联系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研究和解答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相关的一系列疑难和困惑的问题;应该研究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在师德建设中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切实提高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性的认识,要切实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广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不断丰富教育内涵、拓展教育途径、增强教育效果。这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高校德育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促进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21世纪是一个充满希望、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大学生,他们所担负的任务和面临的挑战是前几代人都不曾有的。由于大学阶段正处于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大学生的性格及行为等等具有极强的可塑性,高校德育教育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由此可见。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时刻关注大学生道德状况变化的轨迹,并深入分析其原因,以期引起专家和同行关注,共同参与到探索和寻找教育对策的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李永臣.对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
[2]曹勇,赵冬艳.高校学生道德观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3).
[3]蔡晓兰,康新春.从公民素质提升看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J].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8).
[4]卢丽君.高校德育论坛研讨: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6-03-28.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大众化教育时代的到来,高校招生数量扩大,这就使得严格用过去的标准来衡量远没有达到读大学标准和水平的学生进入了大学校门,造成高校生源素质显著下降,学生道德水平参差不齐,跟不上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和要求。进入大学后的学生遂产生明显的两极分化,素质越高的学生越注重全面发展自己,重视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不断提高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素质越低的学生越不注意加强自身道德品质修养,尤其是基础文明素质的培养,连一些起码的道德要求也做不到。这种状况已经成为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之一。
尽管如此,当前大学生道德的主流无疑是好的,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当代大学生表现得更为务实进取,能够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并解决学习、生活、就业中的问题,这一变化从总体上说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合乎人的发展的本性,也不违背国家的总体利益。他们注重从社会需求出发去调整知识结构、提高能力水平,使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以便谋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然而,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当代大学生在无可厚非的务实进取背后带有明显的急功近利的倾向。他们往往把读书作为谋得一份体面职业的手段,与此同时则把知识与直接的物质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在人际交往方面,他们表现出重视物质回报,与他人交往时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和效益动机,而对于不能够直接带来物质利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则采取不闻不问的漠然态度。这一切都与市场经济法则在全社会的广泛运作不无关系。
当代中国正处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浪潮冲击着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使之呈现出与以往迥异的心理特征和问题。在竞争中生存,在竞争中发展,已成为普遍认可的社会现实和价值标准。我们看到,这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固然有强大的激励作用,锤炼了他们勇于挑战、敢于竞争的心理素质,以便在未来的社会中寻求更好的发展,但同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的缺失,却使他们对竞争中的挫折所带来的失败和痛苦缺乏应有的心理承受能力。当代大学生大都成长在物质生活较为富裕和关爱太多的环境中,当不得不直面竞争中的挫折和失败时,他们的心理素质往往不堪一击,从而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并日益普遍,各种因心理问题导致的大学生伤害和自杀事件屡见报端。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带给人们惨痛的教训。正视并研究从中反映出的当代大学生的普遍的心理问题、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已刻不容缓。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1.科学发展观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它一方面要保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树立长远观念、全局观念、全球意识、平等观念和质量观念,高扬人文主义旗帜,追求真善美,理解人生的目的、人生价值与人生幸福,具有全新的智慧。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人的幸福和全面发展,它实质上是一种新的文明观、价值观,是当今道德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的延伸,“闪耀着人类理性选择的光辉”。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开展高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高校德育的对象是当代大学生,而当代大学生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显得尤为重要。21世纪是一个弘扬主体性、实行“主体教育”的世纪,在高校推行“主体教育”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的。“主体教育”旨在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觉性,使教育过程成为受教育者自我认识、自我选择和自我完善的过程。道德生活作为人类的一种普遍活动,其本质在于它是人探索、认识、肯定和发展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人的需要和生命活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而不是社会对付个人、反对个人的工具。人作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应该能在既有的社会规范基础之上,经过自己的理性思维,独立地作出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自主地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在生活实践中完善自身的品德,丰富和发展社会的道德规范,并在这种完善中求得情感的愉悦、人格的升华。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高校德育工作,毫无疑问是正确把握住了德育教育的主旋律。
2.网络对高校德育的利与弊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已跃入网络时代,知识者与网络的紧密联系也成为社会的一大景观。网络与社会生活的息息相关是高校德育工作必须面对的实际,只有从这一实际出发,才有可能探索到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网络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等优势,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所无法比拟的。网络的这些特点使得德育教育可以摆脱传统因素的束缚,增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力。首先,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使用的日益普及促使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突破了以往的时空局限。此前的德育教育通常以一对一的形式开展面对面的交流、沟通,以解决个人的思想、行为问题,教育覆盖面狭窄和影响力较小是很大的缺陷,而网络的出现和发展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其次,网络本身的特点即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得提德育教育的效率大大提高,以最少的投入取得了最优的效果。凭借网络,教育者更广泛、更迅速、更准确地了解了大学生的思想情绪、思想动态和利益要求,掌握了大学生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行为的引导和影响。网络的交互性、平等性、虚拟性特点,增强了德育教育的可接受性。与传统的德育教育偏重于说教,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在情感上存在较大距离不同,网络所具有的交互性、平等性、虚拟性特点,使得德育教育更有利于被学生所接受。理想的德育方式从来都是“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而不是“以制度约束人”,网络在此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另外,网络的开放性也丰富了德育教育的内容。网络为大学生提供着各种用以进行比较、对照、选择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提供了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这样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就不再只是单一的、单调的、空洞的理论,它的内容变得极其丰富,从而使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克服传统空洞乏味的缺点,向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方向发展。
不可否认,科学技术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在带给人们机遇的同时也诱发了人们心理和精神方面的诸多困惑,它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网络使世界变得无国界,信息在瞬间生成,且可以大范围、大规模地传递,在网络世界里,人们自由穿梭,无拘无束地获取信息,各种信息一览无余、尽收眼底。但由于“人——机——符号——符号——机——人”是网络社会人际交往的典型模式,人们面对的是一个“随心所欲”、没有感情的虚拟世界。人机对话形式的交往日渐频繁,相反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具有可视性、亲和感的交流和沟通日益减少,人的社会属性在此大打折扣。人们之间缺乏活生生的、感性的联系,由此引起人际情感的疏远,诱发心理疾患,久而久之,会导致人们交往能力的下降。另外,由于网络交往与传统的具有亲和感的人际交往大不相同,往往难以形成真实可信和安全的人际关系。最终导致的结果可能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错位。因此,针对当前网络时代的特点,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和自制能力、教育大学生树立和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乃是当务之急。只有做到扬长避短、趋利弊害,才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高校德育教育的效率,而不至于在高科技面前迷失方向。
三、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提高高校德育水平,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我们认为,具有实效性的措施与对策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加强德育环境建设,扩展大学生心理优化的途径
德育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己任,它不仅要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政治觉悟、道德品质问题,而且要解决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必须从建设德育环境、完善德育途径入手,构建德育网络,提高德育的实效。
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较强,大多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而据有关调查统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他们的首选是“个别咨询”,其次是社团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可见,大学生需要心理上的支持和辅导,所以有必要帮助大学生掌握一些积极的心理应对方式和心理调整的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德育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培育时代合格大学生,这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重要的是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纵横联系的德育网络。构建德育的社会支持网络,形成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合力,这一点具有突出的意义。“实现学校德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协调发展,德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协调发展,学生外部教育与自身教育的协调发展,从而形成高校德育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高校德育的可持续发展。”
2.注重实效性,提高大学生德育素质
学生德育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大学德育教育应该朝着实效性方面转变,结合现实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找回大学德育教育的位置,重塑大学德育的新形象,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观。
社会实践是培养高校学生优秀思想品德的有效教育方法。即通过参加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社会考察、社会服务、勤工助学、军政训练、挂职锻炼等各种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感悟时代风尚主流,形成对社会全貌的客观公正评价。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效应,可以产生书本中、课堂上体验不到的情感。这种情感体验的不断升华,能强化自我完善的动机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和成就感,有助于走上社会后人生价值的实现。
3.以倡导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契机,积极推进高校德育教育的大发展
要架构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的平台,促进二者的兼容与渗透。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高度凝练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特点,又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对全社会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新方案的贯彻落实工作,及时研究荣辱观教育在新的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应该研究如何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推进校风、教风、学风的改善;当前高校德育要做的即是,密切联系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研究和解答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相关的一系列疑难和困惑的问题;应该研究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在师德建设中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切实提高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性的认识,要切实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广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不断丰富教育内涵、拓展教育途径、增强教育效果。这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高校德育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促进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21世纪是一个充满希望、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大学生,他们所担负的任务和面临的挑战是前几代人都不曾有的。由于大学阶段正处于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大学生的性格及行为等等具有极强的可塑性,高校德育教育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由此可见。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时刻关注大学生道德状况变化的轨迹,并深入分析其原因,以期引起专家和同行关注,共同参与到探索和寻找教育对策的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李永臣.对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
[2]曹勇,赵冬艳.高校学生道德观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3).
[3]蔡晓兰,康新春.从公民素质提升看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J].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8).
[4]卢丽君.高校德育论坛研讨: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6-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