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碳酸镁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人造溃疡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_ji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铝碳酸镁联合质子泵抑制剂(PPI)或单用PPI治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人造溃疡的效果。方法81例ESD术后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研究,随机分为PPI组(40例)和联合用药组(41例)。对比2组患者的手术迟发出血率,并于1周后对比2组上腹部症状积分,于手术4周后对比2组溃疡大小及愈合率。结果2组患者术后迟发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比4.9%,P〉0.05)。1周后联合用药组患者的上腹饱胀、上腹痛症状严重程度积分(0.70、0.45)和发生频率积分(1.34、1.22)均优于PPI组症状严重程度积分(0.83、0.65)和发生频率积分(1.92、1.62)(P均〈0.05),而嗳气、恶心症状严重程度和发生频率积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后联合用药组溃疡直径(6.1±2.9)mm明显小于PPI组(10.8±4.8)mm(P〈0.05),且联合用药组溃疡愈合率(82.4±8.9)%,也明显高于PPI组的(70.4±13.2)%(P〈0.05)。结论在PPI应用基础上加用铝碳酸镁,能有效改善患者上消化道症状和促进ESD术后人造溃疡愈合。

其他文献
目的探索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的可行性、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胃镜发现并由超声内镜和CT证实的胃固有肌层来源的肿瘤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若出现穿孔或难以完整切除的情况则给予腹腔镜介入治疗。结果共对20例患者成功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操作时间40~120min,平均74.8min。切除肿瘤的最大直径1.5~3.5cm,平均2.6cm。其中3例因出现较大穿孔而需腹腔镜介入进行全层切除。
近年来,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自然腔道手术发展的基础上,对于起源于同有肌层突向浆膜下生长并与浆膜层紧密粘连的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tumor,SMT),提出了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full—thickresection,EFR)的概念。我们采用双孔道内镜运用抓取后圈套(grasp—and—snare)技术全层切除法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随着消化内镜的广泛开展,胃镜已成为取上消化道异物的首选器械。我院内镜中心自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诊治上消化道异物患者714例,成功取出695例,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腹腔镜技术的成熟,使其在上消化道疾病的治疗中也逐步显示出微创的优势,但由于手术涉及胃和食管,潜在风险较高,而术中联合胃镜应用可提高手术操作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65例上消化道良性疾病患者,在腹腔镜术中联合应用胃镜进行病灶定位和相应检查,取得了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胃肠道黏膜下肿瘤可在内镜下成功切除.常用的内镜下切除方法包括直接圈套电切法、尼龙绳结扎法、双钳道内镜法、黏膜下剥离法等,每种方法各有其优劣[1].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运用钢丝圈套器联合尼龙绳结扎器成功切除胃固有肌层肿瘤10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ST)联合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术(EPBD)在肝外胆管结石内镜治疗中的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164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接受内镜取石治疗,其中78例取石前进行EST联合EPBD治疗(EST+EPBD组),其余86例取石前进行单一EST治疗(EST组),对比分析2组并发症发生率、结石取净率和碎石发生率。结果EST+EPBD组出现高淀粉酶血症3例、轻症急性胰腺炎2例,EST组出
胆管恶性狭窄及早明确诊断是关键。胆汁、血液肿瘤标志物对胆管恶性狭窄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价值,但敏感度和特异度有待提高;腹部超声、CT、MRCP、经皮经肝胆管穿刺(PTCD)等影像学检查技术有其局限性,单靠某一项诊断技术对胆管恶性狭窄的定性诊断有时十分困难;病理学证据仍是胆管良恶性狭窄诊断的“金标准”,但由于胆道解剖方面的原因,胆管病理组织的获得仍较为棘手,这直接影响了胆管恶性狭窄的早期定性诊断。本文
胃大部切除毕Ⅱ式吻合术后消化道解剖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时不仅操作困难,而且容易发生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随着ERCP技术的发展,胰胆管支架被逐步应用于胰胆管疾病的治疗中,其中极少部分会出现胰胆管塑料支架向近端移位,但是一旦发生处理比较麻烦。近2年我院遇到胆管塑料支架、胰管塑料支架向近端移位的病例各1例,现结合文献分析报道如下。
急性重症胆源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SABP)是一种累及全身多系统的疾病,病情常在发病后几天之内恶化,病死率约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