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卫星传播到广大农村中小学校,能否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地发挥作用,直接关系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的成败。管好资源是教学应用的前提,用好资源是工程实施的目的。农村学校只有完整接收并管理好资源,才能有序地开展资源的教学应用。笔者结合当地实际工作经验,从关系密切的几个方面谈谈远教资源管理及其教学应用。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这种优势,在教学中实施信息化技术。由于地域差异和城乡差别,不同地区的学校在现代化教学条件和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上差距很大。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条件十分欠缺,仅靠自身发展难有起色,如此下去将使这种差距变得越来越大。国家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下简称农远工程)是缓解这一矛盾的有效措施。实施农远工程,可使偏远的农村学校也能像发达地区学校一样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从而实现“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消除了学校之间的一些差距。然而,农远工程在具体实施中要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如地方政策支持、经费支持、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设备管理、教师培训、机构与队伍组建、制度建设以及其他一些相关问题。这些问题形成网状,相互牵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工程应用效益的发挥。下面谈谈与资源管理和应用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
持续培训管理员和教师,不断提高资源管理和教学应用水平
因为农远工程是建立在以现代化设备和信息化手段构建的平台上,所以,从工程实施进程来看,首先,要使设备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就要有设备安装、维护和维修等技术方面的支持。而在每所项目学校遴选或培养符合条件的人才作为管理员也绝非易事。其次,要使远教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收到实效,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关键,教师必须掌握以计算机操作为核心的相关技能。工程建设之前,贫困地区的教师对计算机少有机会接触,偶有机会被派送出去参加一些计算机短期培训,但回来后没有设备经常练习操作,过段时间后便如未摸过电脑一样。参加这样的培训也只能算是让教师开了眼界,离计算机技术的真正掌握还差得很远,至于信息技术手段的教学运用就更谈不上。培训教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只有在广大教师中普及计算机技术,使教师达到基本的“三能”(能简单操作计算机、能播放“空中课堂”及光盘资源、能初步使用远教资源备课上课)与“三会”(会制作电子教案、会利用远教资源开展教研活动、会简单制作或修改课件),才谈得上真正意义的教学应用。农远工程不可能急功近利,不是短期内能突击了结的任务,而是一项需要长期不断推进实施的系统工程。
笔者所在的巴东县已全面实施了农远工程,所有学校都成为项目实施对象。其中22所中学为模式三项目,110所小学为模式二项目,178所教学点为模式一项目。在工程实施的每个阶段,只有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才能为资源的高效高质量应用奠定牢实的基础。巴东县从县政府到各相关部门都高度重视农远工程,在实施过程中扎实推进。在项目学校管理员岗位设置上,模式一的学校至少一人,模式二与模式三的学校至少二人专职或兼职管理员,并设A、B岗,以使岗不离人。县教育局经常组织专家送教下乡,送教进校,实行巡回培训模式;定期组织全县管理员进行强化培训,管理员再对本校及所属教学点的教师进行培训,实行县、乡和校本培训三级培训模式。各级培训严把质量关,教师有听课笔记,有作业练习,还有理论考试和上机操作考查,其成绩列为教师考评考核的重要指标。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在培训方面成绩卓著,达到了预期目标,现在已步入以全面应用为主的阶段。即便如此,教师培训工作仍然不能放松。随着基本技术与技能的积累,培训层次也要一步步深入,以不断提高资源管理和教学应用水平。
善于维护设备,勤于接收数据,为教学提供丰富的优质资源
资源匮乏就谈不上应用。巴东县多数学校远教资源主要来源于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通过卫星传播的IP数据,部分有条件的学校可通过互连网下载。卫星IP数据资源十分丰富,如全国优秀教师的示范课、优秀教案、教育专题、精彩课件与积件、精选习题、典型探究活动等各种资源非常全面,可以快速地下载存储和更新。农村学校若能得到这些资源将如获至宝,农远工程即可使其如愿以偿。如此大好机遇学校应倍加珍惜,模式二和模式三的学校要完整下载,并做好下载登记。卫星IP数据接收系统每天都列出发送端计划本周播出的中央电教馆数据节目单,正在接收的文件在界面上还显示其存储路径,管理员可以根据此信息整理原始资源目录。在设备维护过程中耽误接收的数据要注意重播时补收,确保资源被完整接收并存储。由于收存卫星数据需要大容量硬盘,而项目初期所配计算机原硬盘只有80 G,于是后来通过政府采购给用于卫星IP数据接收的计算机另装配了一只500 G左右的大容量硬盘和1 G的内存条,使存储空间富余充足且运行性能增强。为缩短设备维修周期,组建了设备维护维修的技术支持网络体系,学校、乡镇中心学校,以及县教育主管部门各级都有专人负责。一旦某接收点出故障,维修网络体系迅速响应,在最短时间内使设备恢复正常运行。如果设备恢复需要一段时间,就由乡镇中心学校协调从别校拷贝或借用已刻录的光盘资源,保证教学应用计划如期完成。
学校管理员要善于维护设备,优化设备运行环境并经常检查,排除故障隐患,减少故障几率。另外,管理员还应该不断学习、钻研和掌握必要的维修技术,这样将使资源接收工作更能得到保障,更有利于远程教育工作的开展。各接收点要整理并妥善保存各设备以及IP数据接收软件系统安装和设置的方法、参数、技术资料、使用手册等,供维护维修时参考,以提高效率。
规范整理资源,方便教师选用
如果所接收的资源虽然丰富,但存放杂乱无章,那么使用也无法有序进行;所以必须对资源进行科学、规范地整理,以方便教师选用。
首先是分门别类存储资源。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和不同的管理模式,把接收的资源进行有利于管理的形式分类,如按学科教研组分类、按年级分类。同时将资源备份或刻录到光盘保存,以防硬盘损坏而丢失数据。分类整理的详细情况记录在资源整理专用登记册中,便于快速查找。有些学校(包括模式三)建有局域网,并且校内所有电脑,包括办公、教师家用或集体备课使用的电脑都连上网络,就可以将资源共享而通过网上邻居访问;还可以建立网络FTP站点服务器,通过用户登录的形式浏览和下载使用。此外,“远教IP数据接收系统”本身对其所接收的数据,在硬盘上是按发送端设置而默认分类存储的。如gglm(公共栏目)、xxpd(小学频道)、czpd(初中频道)、wnfw(为农服务)、xxls(小小律师)、xinwen(新闻)等,是在接收数据时自动建立的文件夹,分别存放相应类别的数据。各类又用子文件夹进一步细分,实行层层分类。学校可以熟悉了解并沿用这种默认分类结构。顺便说明,近期版本带有资源浏览工具,可以按发送端设计好的结构浏览资源。只要系统能正常接收,浏览器安装程序就首先被下载到gglm文件夹,但须另行安装。安装后在开始菜单里有启动程序选项,同时在“远教IP数据接受系统”运行界面右上角也有启动按钮。但要注意,接收系统的“接收设置”中“接收文件主目录”不能随便更改,否则,不仅弄得计算机中到处都是卫星数据,而且因为卫星资源浏览器目录指向总是与接收系统主目录保持一致,所以无法浏览以前接收的资源。
其次是将整理好的资源目录向全校教师公示,使教师明确有什么资源可供使用以及怎样获取。使资源能以最便捷的途径、最容易的方式传送到教师手中。
另外,项目实施过程中时常下发一些光盘资源,如小学各年级各学科DVD或VCD教学光盘、空中课堂资源等。学校领取后编号并登记造册,建立光盘借还登记制度。教师备课上课借用后应及时归还,以备其他教师借用。模式一的学校是播放点,一般只有电视机和DVD影碟机。其远教资源的来源一是项目配发的教学光盘,二是由其所归属的具有卫星数据接收系统或能从互连网下载资源的完小负责提供。要注意所提供的数据文件格式,能在DVD影碟机中播放。
严格资源应用课标准,优化校本资源库结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直接使用远教资源需要专用教室或专用设备。由于很多学校条件限制,不可能使每节课都能在这样条件下进行。为了使有限的设备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认真备课,充分准备,保证设备和资源的使用质量。所备之课要经过相应教研组审核通过,达到规定的基本要求和统一标准,方能占用专用设备或在专用教室上课,避免为应付任务而效果拙劣的敷衍了事现象。这种符合规格的课件或课程材料的组合叫做资源应用课,学校在一台计算机中集中保存,统一管理。建议按教师姓名建立教师个人文件夹,教师所完成的资源应用课包括课后反思,有序地存放在各自文件夹里,同时按有利于学校管理的方式分类,如按学科教研组或年级分类。在教师文件夹下,以一节课一个子文件夹的形式存放该节课的相关内容,包括教学过程设计(或教案,一般是Word格式)及其他相关文档,所采用的图片、小型动画片、短小视频等小容量素材。尽量使应用课文件夹精炼、紧凑,像长段视频之类的大容量文件不宜直接拷贝进来,只需在教案中标明文件出处。如对所借用的光盘标明编号,注明内容;通过校园局域网从校本资源库中下载而使用的大容量资源,教案中指明链接地址并说明内容。这样就将一节应用课所占磁盘空间控制在3 M以内,避免造成磁盘空间紧张,同时也避免因多教师使用同一大容量资源而重复占用硬盘大空间。尽管最大限度地浓缩应用课文件夹,随着时间推移,硬盘上存放的本校教师的资源应用课课程材料仍将越积越多。如果占用空间超出允许范围,一学期或一学年结束后将其整理并转刻到光盘上保存,将其内容编目登记,形成学校珍贵的校本课程资源,是校本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存教师的资源应用课,一来是远教资源的课堂教学应用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二来为今后类似的课堂教学提供参考,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升和优化。
部分学校还有自行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根据本校特性,结合实际开发的资源将更能适合于本校教学。学校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将具有潜能的教师组织起来,利用远教资源进行二次开发,有创造性地开展资源的教学应用。
健全管理机制,完备工程档案,确保应用落实
农远工程实施以前,农村学校大多数教师习惯于“三个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和一张嘴巴)的传统教学方式。要向通过信息化手段利用远教资源的现代教学方式转轨需要一个过程,也有一定难度。要实现资源的全面应用,必须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对资源应用的数量和质量提出明确标准。为进一步落实应用及其各项工作,近年来除了严格遵照执行上级相关各部门文件精神外,巴东县教育局还根据当地实情,针对远程教育工作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并下发了几十个文件,在工程建设和资源应用方面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提出明确细致的指导意见。因学校远教设备及配套设施各不相同,资源应用的方式就不同。所以对不同学校有不同的要求,对3种模式分别制定目标。在全县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提出补充规定;在上级宏观政策和制度下,学校对各项具体工作制定更明细的规章制度。对各项工作都要做到事前有计划,事中有记录,事后有总结。计划(方案)、记录(记载)和总结(小结)是反映一项工作落实情况的三要素,这些材料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阶段性地完成后装成档案卷宗,为今后工作的推进提供参考和依据。
在资源应用课数量上,规定全县最低层次的课堂教学应用每班(生)每周至少2个课时,条件好的学校就应该保证更多课时。学校把应用课总数分解落实到人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而根据教师的实力、年龄等个性特点分配任务也是一种合理分配方案。在巴东县所有学校中最低是模式一的项目,至少建有一间高规格的专用教室;部分模式二以上的项目学校建有不同规格的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功能教室及电子备课室。这是在全县调整布局规划下配合工程建设而本地筹建的配套设施,竭尽所能地为资源应用创造条件。为了避免专用教室发生冲突,可以将应用课排在课程表上,教师根据课表安排上课。另一种办法就是预约,教师按计划提交申请报告单,再由教务安排具体时间。条件好的学校有多达4间多功能教室,可以4个班同时上课,很大程度地缓解了专用教室紧张的压力。个别学校已试行“班班通”,使每个教室里配有计算机和具有VGA输入端的大屏幕电视机,随时随地就能开启设备使用资源上课,无需考虑多班同时上课的冲突问题。
在资源应用课质量上,前面提到必须严格标准,所备之课需经审核,不合格者不予安排,即使课已上过,也不计完成任务。
为便于如实统计教师的应用课时数量,对每个教师设计一份资源应用课时完成情况记录表。一节课经教研组审核合格后,组长在表中相应栏签字方可生效。该表一式2份,教师手中1份,教务或管理处存1份,分阶段装进档案,作为对教师年度考核、评优的重要材料。每学期结束后汇总全体教师的所有记录表,有了教师应用课课时基本数据,就能进行各种类型的统计,如按年级、学科等分类统计。学校应整理出一张反映各种数据的统计表,包括如下栏目:学生数、教师数、各年级班数;总课时数、各年级各班(生)每周接受资源应用课课时数。这张统计表连同所有教师的应用课记录表装成卷宗,存档备查。课时数统计表是在每次教育检查中资源教学应用情况的重要参考,数据的真实性就从其他多种材料得到佐证,如教师应用课记录表是最直观的依据,教师个人文件夹则是最基本也是最有说服力的凭证。
多形式开展资源应用活动,全方位服务农村经济建设
通过专用设备直接使用资源上课并不是资源应用的唯一形式。即便是在传统教学方式下,备课时对远教资源学习研究、参考借鉴、领会感悟,于提升教师素质也大有裨益。如观看优秀教师课堂实录,在教师思想进步、观念更新、方法科学化方面有所帮助。还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资源应用活动,一方面使资源以多种形式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使应用形式生动活泼,提高使用率,增强应用效果,如各种不同层次或不同规模的资源应用研讨会、优质课评选活动、论文评选活动等。巴东县除了积极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活动外,在教育局统一部署下,教研室、电教站和其他有关教育管理机构分别或联合举办了多次全县远程教育资源应用活动,且收效很好。同时规定乡镇每期至少开展一次有影响力的联片教研活动,学校每月至少开展一次教师全员参与的校本教研活动。
实施农远工程不仅要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而且要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党员干部培训服务。每个学校的远教资源应用专用教室同时也是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室、党员干部培训室。学生在校期间,专用教室主要用于课堂教学;周末或假期面向社会,由村委会组织开展为农服务活动,学习适合当地的种植、养殖技术。另外,农民经常到学校的人数比例不在少数(如学生家长接送或看望孩子),学校可以通过专栏、展牌、墙报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宣传政策法规,传播农业科技;也可以借学生家长会或家访的机会,顺代传授农民感兴趣的相关农业知识。
农远工程的核心是使远教资源得以充分应用,而其目的则是将资源“用好”。只有将资源“用好”,才能使其发挥应有的效用,才能体现对农村教育、农村经济均衡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促进作用。要“用好”,就要解决交织在农远工程实施中的网状问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和探索。
(作者单位:湖北省巴东县教育局)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这种优势,在教学中实施信息化技术。由于地域差异和城乡差别,不同地区的学校在现代化教学条件和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上差距很大。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条件十分欠缺,仅靠自身发展难有起色,如此下去将使这种差距变得越来越大。国家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下简称农远工程)是缓解这一矛盾的有效措施。实施农远工程,可使偏远的农村学校也能像发达地区学校一样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从而实现“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消除了学校之间的一些差距。然而,农远工程在具体实施中要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如地方政策支持、经费支持、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设备管理、教师培训、机构与队伍组建、制度建设以及其他一些相关问题。这些问题形成网状,相互牵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工程应用效益的发挥。下面谈谈与资源管理和应用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
持续培训管理员和教师,不断提高资源管理和教学应用水平
因为农远工程是建立在以现代化设备和信息化手段构建的平台上,所以,从工程实施进程来看,首先,要使设备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就要有设备安装、维护和维修等技术方面的支持。而在每所项目学校遴选或培养符合条件的人才作为管理员也绝非易事。其次,要使远教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收到实效,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关键,教师必须掌握以计算机操作为核心的相关技能。工程建设之前,贫困地区的教师对计算机少有机会接触,偶有机会被派送出去参加一些计算机短期培训,但回来后没有设备经常练习操作,过段时间后便如未摸过电脑一样。参加这样的培训也只能算是让教师开了眼界,离计算机技术的真正掌握还差得很远,至于信息技术手段的教学运用就更谈不上。培训教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只有在广大教师中普及计算机技术,使教师达到基本的“三能”(能简单操作计算机、能播放“空中课堂”及光盘资源、能初步使用远教资源备课上课)与“三会”(会制作电子教案、会利用远教资源开展教研活动、会简单制作或修改课件),才谈得上真正意义的教学应用。农远工程不可能急功近利,不是短期内能突击了结的任务,而是一项需要长期不断推进实施的系统工程。
笔者所在的巴东县已全面实施了农远工程,所有学校都成为项目实施对象。其中22所中学为模式三项目,110所小学为模式二项目,178所教学点为模式一项目。在工程实施的每个阶段,只有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才能为资源的高效高质量应用奠定牢实的基础。巴东县从县政府到各相关部门都高度重视农远工程,在实施过程中扎实推进。在项目学校管理员岗位设置上,模式一的学校至少一人,模式二与模式三的学校至少二人专职或兼职管理员,并设A、B岗,以使岗不离人。县教育局经常组织专家送教下乡,送教进校,实行巡回培训模式;定期组织全县管理员进行强化培训,管理员再对本校及所属教学点的教师进行培训,实行县、乡和校本培训三级培训模式。各级培训严把质量关,教师有听课笔记,有作业练习,还有理论考试和上机操作考查,其成绩列为教师考评考核的重要指标。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在培训方面成绩卓著,达到了预期目标,现在已步入以全面应用为主的阶段。即便如此,教师培训工作仍然不能放松。随着基本技术与技能的积累,培训层次也要一步步深入,以不断提高资源管理和教学应用水平。
善于维护设备,勤于接收数据,为教学提供丰富的优质资源
资源匮乏就谈不上应用。巴东县多数学校远教资源主要来源于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通过卫星传播的IP数据,部分有条件的学校可通过互连网下载。卫星IP数据资源十分丰富,如全国优秀教师的示范课、优秀教案、教育专题、精彩课件与积件、精选习题、典型探究活动等各种资源非常全面,可以快速地下载存储和更新。农村学校若能得到这些资源将如获至宝,农远工程即可使其如愿以偿。如此大好机遇学校应倍加珍惜,模式二和模式三的学校要完整下载,并做好下载登记。卫星IP数据接收系统每天都列出发送端计划本周播出的中央电教馆数据节目单,正在接收的文件在界面上还显示其存储路径,管理员可以根据此信息整理原始资源目录。在设备维护过程中耽误接收的数据要注意重播时补收,确保资源被完整接收并存储。由于收存卫星数据需要大容量硬盘,而项目初期所配计算机原硬盘只有80 G,于是后来通过政府采购给用于卫星IP数据接收的计算机另装配了一只500 G左右的大容量硬盘和1 G的内存条,使存储空间富余充足且运行性能增强。为缩短设备维修周期,组建了设备维护维修的技术支持网络体系,学校、乡镇中心学校,以及县教育主管部门各级都有专人负责。一旦某接收点出故障,维修网络体系迅速响应,在最短时间内使设备恢复正常运行。如果设备恢复需要一段时间,就由乡镇中心学校协调从别校拷贝或借用已刻录的光盘资源,保证教学应用计划如期完成。
学校管理员要善于维护设备,优化设备运行环境并经常检查,排除故障隐患,减少故障几率。另外,管理员还应该不断学习、钻研和掌握必要的维修技术,这样将使资源接收工作更能得到保障,更有利于远程教育工作的开展。各接收点要整理并妥善保存各设备以及IP数据接收软件系统安装和设置的方法、参数、技术资料、使用手册等,供维护维修时参考,以提高效率。
规范整理资源,方便教师选用
如果所接收的资源虽然丰富,但存放杂乱无章,那么使用也无法有序进行;所以必须对资源进行科学、规范地整理,以方便教师选用。
首先是分门别类存储资源。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和不同的管理模式,把接收的资源进行有利于管理的形式分类,如按学科教研组分类、按年级分类。同时将资源备份或刻录到光盘保存,以防硬盘损坏而丢失数据。分类整理的详细情况记录在资源整理专用登记册中,便于快速查找。有些学校(包括模式三)建有局域网,并且校内所有电脑,包括办公、教师家用或集体备课使用的电脑都连上网络,就可以将资源共享而通过网上邻居访问;还可以建立网络FTP站点服务器,通过用户登录的形式浏览和下载使用。此外,“远教IP数据接收系统”本身对其所接收的数据,在硬盘上是按发送端设置而默认分类存储的。如gglm(公共栏目)、xxpd(小学频道)、czpd(初中频道)、wnfw(为农服务)、xxls(小小律师)、xinwen(新闻)等,是在接收数据时自动建立的文件夹,分别存放相应类别的数据。各类又用子文件夹进一步细分,实行层层分类。学校可以熟悉了解并沿用这种默认分类结构。顺便说明,近期版本带有资源浏览工具,可以按发送端设计好的结构浏览资源。只要系统能正常接收,浏览器安装程序就首先被下载到gglm文件夹,但须另行安装。安装后在开始菜单里有启动程序选项,同时在“远教IP数据接受系统”运行界面右上角也有启动按钮。但要注意,接收系统的“接收设置”中“接收文件主目录”不能随便更改,否则,不仅弄得计算机中到处都是卫星数据,而且因为卫星资源浏览器目录指向总是与接收系统主目录保持一致,所以无法浏览以前接收的资源。
其次是将整理好的资源目录向全校教师公示,使教师明确有什么资源可供使用以及怎样获取。使资源能以最便捷的途径、最容易的方式传送到教师手中。
另外,项目实施过程中时常下发一些光盘资源,如小学各年级各学科DVD或VCD教学光盘、空中课堂资源等。学校领取后编号并登记造册,建立光盘借还登记制度。教师备课上课借用后应及时归还,以备其他教师借用。模式一的学校是播放点,一般只有电视机和DVD影碟机。其远教资源的来源一是项目配发的教学光盘,二是由其所归属的具有卫星数据接收系统或能从互连网下载资源的完小负责提供。要注意所提供的数据文件格式,能在DVD影碟机中播放。
严格资源应用课标准,优化校本资源库结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直接使用远教资源需要专用教室或专用设备。由于很多学校条件限制,不可能使每节课都能在这样条件下进行。为了使有限的设备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认真备课,充分准备,保证设备和资源的使用质量。所备之课要经过相应教研组审核通过,达到规定的基本要求和统一标准,方能占用专用设备或在专用教室上课,避免为应付任务而效果拙劣的敷衍了事现象。这种符合规格的课件或课程材料的组合叫做资源应用课,学校在一台计算机中集中保存,统一管理。建议按教师姓名建立教师个人文件夹,教师所完成的资源应用课包括课后反思,有序地存放在各自文件夹里,同时按有利于学校管理的方式分类,如按学科教研组或年级分类。在教师文件夹下,以一节课一个子文件夹的形式存放该节课的相关内容,包括教学过程设计(或教案,一般是Word格式)及其他相关文档,所采用的图片、小型动画片、短小视频等小容量素材。尽量使应用课文件夹精炼、紧凑,像长段视频之类的大容量文件不宜直接拷贝进来,只需在教案中标明文件出处。如对所借用的光盘标明编号,注明内容;通过校园局域网从校本资源库中下载而使用的大容量资源,教案中指明链接地址并说明内容。这样就将一节应用课所占磁盘空间控制在3 M以内,避免造成磁盘空间紧张,同时也避免因多教师使用同一大容量资源而重复占用硬盘大空间。尽管最大限度地浓缩应用课文件夹,随着时间推移,硬盘上存放的本校教师的资源应用课课程材料仍将越积越多。如果占用空间超出允许范围,一学期或一学年结束后将其整理并转刻到光盘上保存,将其内容编目登记,形成学校珍贵的校本课程资源,是校本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存教师的资源应用课,一来是远教资源的课堂教学应用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二来为今后类似的课堂教学提供参考,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升和优化。
部分学校还有自行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根据本校特性,结合实际开发的资源将更能适合于本校教学。学校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将具有潜能的教师组织起来,利用远教资源进行二次开发,有创造性地开展资源的教学应用。
健全管理机制,完备工程档案,确保应用落实
农远工程实施以前,农村学校大多数教师习惯于“三个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和一张嘴巴)的传统教学方式。要向通过信息化手段利用远教资源的现代教学方式转轨需要一个过程,也有一定难度。要实现资源的全面应用,必须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对资源应用的数量和质量提出明确标准。为进一步落实应用及其各项工作,近年来除了严格遵照执行上级相关各部门文件精神外,巴东县教育局还根据当地实情,针对远程教育工作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并下发了几十个文件,在工程建设和资源应用方面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提出明确细致的指导意见。因学校远教设备及配套设施各不相同,资源应用的方式就不同。所以对不同学校有不同的要求,对3种模式分别制定目标。在全县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提出补充规定;在上级宏观政策和制度下,学校对各项具体工作制定更明细的规章制度。对各项工作都要做到事前有计划,事中有记录,事后有总结。计划(方案)、记录(记载)和总结(小结)是反映一项工作落实情况的三要素,这些材料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阶段性地完成后装成档案卷宗,为今后工作的推进提供参考和依据。
在资源应用课数量上,规定全县最低层次的课堂教学应用每班(生)每周至少2个课时,条件好的学校就应该保证更多课时。学校把应用课总数分解落实到人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而根据教师的实力、年龄等个性特点分配任务也是一种合理分配方案。在巴东县所有学校中最低是模式一的项目,至少建有一间高规格的专用教室;部分模式二以上的项目学校建有不同规格的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功能教室及电子备课室。这是在全县调整布局规划下配合工程建设而本地筹建的配套设施,竭尽所能地为资源应用创造条件。为了避免专用教室发生冲突,可以将应用课排在课程表上,教师根据课表安排上课。另一种办法就是预约,教师按计划提交申请报告单,再由教务安排具体时间。条件好的学校有多达4间多功能教室,可以4个班同时上课,很大程度地缓解了专用教室紧张的压力。个别学校已试行“班班通”,使每个教室里配有计算机和具有VGA输入端的大屏幕电视机,随时随地就能开启设备使用资源上课,无需考虑多班同时上课的冲突问题。
在资源应用课质量上,前面提到必须严格标准,所备之课需经审核,不合格者不予安排,即使课已上过,也不计完成任务。
为便于如实统计教师的应用课时数量,对每个教师设计一份资源应用课时完成情况记录表。一节课经教研组审核合格后,组长在表中相应栏签字方可生效。该表一式2份,教师手中1份,教务或管理处存1份,分阶段装进档案,作为对教师年度考核、评优的重要材料。每学期结束后汇总全体教师的所有记录表,有了教师应用课课时基本数据,就能进行各种类型的统计,如按年级、学科等分类统计。学校应整理出一张反映各种数据的统计表,包括如下栏目:学生数、教师数、各年级班数;总课时数、各年级各班(生)每周接受资源应用课课时数。这张统计表连同所有教师的应用课记录表装成卷宗,存档备查。课时数统计表是在每次教育检查中资源教学应用情况的重要参考,数据的真实性就从其他多种材料得到佐证,如教师应用课记录表是最直观的依据,教师个人文件夹则是最基本也是最有说服力的凭证。
多形式开展资源应用活动,全方位服务农村经济建设
通过专用设备直接使用资源上课并不是资源应用的唯一形式。即便是在传统教学方式下,备课时对远教资源学习研究、参考借鉴、领会感悟,于提升教师素质也大有裨益。如观看优秀教师课堂实录,在教师思想进步、观念更新、方法科学化方面有所帮助。还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资源应用活动,一方面使资源以多种形式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使应用形式生动活泼,提高使用率,增强应用效果,如各种不同层次或不同规模的资源应用研讨会、优质课评选活动、论文评选活动等。巴东县除了积极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活动外,在教育局统一部署下,教研室、电教站和其他有关教育管理机构分别或联合举办了多次全县远程教育资源应用活动,且收效很好。同时规定乡镇每期至少开展一次有影响力的联片教研活动,学校每月至少开展一次教师全员参与的校本教研活动。
实施农远工程不仅要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而且要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党员干部培训服务。每个学校的远教资源应用专用教室同时也是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室、党员干部培训室。学生在校期间,专用教室主要用于课堂教学;周末或假期面向社会,由村委会组织开展为农服务活动,学习适合当地的种植、养殖技术。另外,农民经常到学校的人数比例不在少数(如学生家长接送或看望孩子),学校可以通过专栏、展牌、墙报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宣传政策法规,传播农业科技;也可以借学生家长会或家访的机会,顺代传授农民感兴趣的相关农业知识。
农远工程的核心是使远教资源得以充分应用,而其目的则是将资源“用好”。只有将资源“用好”,才能使其发挥应有的效用,才能体现对农村教育、农村经济均衡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促进作用。要“用好”,就要解决交织在农远工程实施中的网状问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和探索。
(作者单位:湖北省巴东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