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国产电影票房的高歌猛进,中国电影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重产业轻文化、重技术轻艺术的价值取向正在侵蚀着中国电影的文化生态。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中国电影深陷票房与口碑、全球与地方、技术与艺术的逻辑悖论之中。如何转变观念,走出票房的狂欢,以电影作为文化的审美理想,来制衡消费理性和商品逻辑导引的拜金主义、娱乐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回归文化伦理的人文大道,成了中国电影不容回避的时代课题。当前电影的全球化表征着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产业与文化、全球与本土、技术与艺术应该构成新的互文关系。
关键词:中国电影;悖论;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J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7)03-0144-05
20世纪60年代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先生在其皇皇巨著《历史研究》中曾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以此表达对21世纪中华文明的无限期望。如今这一预言似乎正在电影领域变为现实。伴随着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电影产业强势崛起,呈现井喷之势。根据中国电影局对外宣布的数据: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为440.69亿元,同比增长48.7%,创造了2010年以来的最高增幅①;2016年,虽然票房增速放缓,最终定格在457.12亿元(其中国产电影票房为266.63亿元)②,离人们预期的600亿元尚有不小的差距,但是,单片票房近34亿元的现象级影片《美人鱼》,以绝对优势完胜《疯狂动物城》(票房15.3亿元),荣登2016年度国内影市票房冠军宝座,彻底颠覆了好莱坞大片的霸主地位。而且这一年中国电影在海外票房、新增影院与银幕等方面都实现了大幅增长。截至2016年底,“全国银幕已超过4万块,达41179块,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③。如此看来,理论界关于“21世纪必将是中国电影的世纪”④的断言并非无稽之谈,不仅有学理的基础,还有事实的依据。不过,笔者在这里并无意总结成就,而是想在中国电影票房高歌猛进的当下,冷静地观察和思考中国电影存在的问题,为中国电影的良性发展提供借鉴。本文尝试从“三个悖论”出发,结合具体的作品,探讨中国电影的发展困境及可能的解决路径,希望中国电影能够从票房的狂欢中走出,优化产业结构,平衡电影生态,重建文化伦理,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一、产业与文化的价值悖论
新世纪以来,建设世界电影大国、追逐票房排名,似乎成了中国电影致力的一场游戏。十几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化的进程大大加快。相较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电影产量和票房早已跻身世界领先水平,目前正在向600亿元、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的目标发起冲锋。然而,我们的电影如果一味地迎合欧美设定的电影评价标准,即使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却无法回应本土社会面临的问题,无法从根本上提升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和中国文化软实力,这岂不有悖电影的本性和初衷?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业,经济价值固然重要,但不能因此而忽略其文化使命。健康的电影生态必然是建立在文化为先、文化为重的价值取向基础之上的。当前中国电影生态中存在的重产业轻文化、重商业轻艺术的价值悖论仍在严重影响着市场秩序。票房至上的逻辑使迎合市场、取悦观众的电影观念大行其道。
细细盘点2015年爆发式增长的电影票房,不难发现,在440亿元的华丽数字中,烂片做出的贡献高得惊人。《何以笙萧默》《恶棍天使》《九层妖塔》《钟馗伏魔:雪妖魔灵》《小时代4:灵魂尽头》《港囧》《奔跑吧,兄弟》《夏洛特烦恼》《煎饼侠》《万万没想到》等,这些矫揉造作、内容虚假、剧情生硬的影片票房都在3亿元以上,其中《煎饼侠》《夏洛特烦恼》《港囧》都超过了10亿元。如今的中国电影似乎不会因为故事和剧情糟糕而票房惨淡,电影似乎成了当今最易赚钱的行业,跨界做电影的人越来越多。2015年扎堆儿上映的影片让人应接不暇。从被称为“错别字三部曲”的《怦然星动》《从天“儿”降》《不可思异》,到青春爱情剧《怪谈》《我的少女时代》《第3种爱情》《前任2:备胎反击战》,再到历史剧情片《王朝的女人》《爱我就陪我看电影》《冲上云霄》等,真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虽然这些影片乏善可陈,但动辄数亿票房让人大跌眼镜。而真正有口碑的好电影如《心迷宫》《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山河故人》《师父》《刺客聂隐娘》等,却不受市场青睐。口碑与票房的悖谬现象不仅折射出中国电影市场的浮躁与无序,也折射出整个时代人文素养和审美趣味有待提升的现实。
法国电影批评家巴赞曾说:“人们无法通过预先训练观众的口味改进影片的质量,恰恰相反,只有影片的质量才能训练观众的口味。”⑤从这种意义上说,好电影的价值绝不在于票房,而在于它们具有的革命性力量,在于它们能够训练观众,培育良好的审美趣味,引领健康的审美风尚。然而,近年来,在每年的300多部院线电影中,能让观众“不出戏”的好电影不足1/10。那些格调低下、“三观”混乱、毫无情感力量和美感的电影根本无法影响我们的精神世界,复活我们内心的勇气、希望、悲悯心,提升我们的道德感和向善的能力。
電影从最高意义上说是用艺术的精神娱乐观众,是带给人欢乐、自由、解放与光明的,是教人奋进有为的。所以,一定要有足够的人性光辉和正面的情感价值让人感动、珍惜和缅怀,要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积极健康的人文理想感染人、振奋人、鼓舞人。
2015年岁末,《老炮儿》的热映及其引发的热议,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的希望。作为贺岁档的《老炮儿》,虽然没有给观众带来轻松的喜感,反而带来一份沉重,但观众却从中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思想和情感力量,感受到一种轻佻之后的沉郁之美。影片以一种平实的语言塑造了“六爷”这个有血有肉的形象,成功谱写了一曲重情尚义与教养时代的挽歌。透过这一形象,观众真切地体验到了一个过时的小人物在一个巨变的时代缅怀过去而又必须面对现实的撕裂之痛。人的悲苦莫过于想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却又无能为力,这种无奈和无助所蕴含的强烈的酸楚、悲怆情感,冯小刚演绎得非常出色,“金马影帝”的桂冠实至名归。 《老炮儿》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有思想、接地气的类型电影,它开启了艺术与商业双赢的新模式,有望引领中国电影走出口碑与票房倒挂的尴尬。2016年1月,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联手艺恩共同开展了“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老炮儿》以86.4分位居档期第一,获评2015年度最受欢迎的国产片。⑥这既是一份殊荣,也是一份鞭策和期许,它将激励中国电影人创作出更多让观众满意的好作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社会问题,精神文明建设亟待加强。当前中国电影虽然取得了可喜的产业价值,但在表达文化上的困惑与思考、在影响民族精神塑造国族形象方面尚需努力。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不仅关乎产业和票房,更关乎人文与心灵。从电影的发展历程来看,只有那些能够走进观众内心世界、叩问人性与意义、彰显生命尊严和自由的影片,才能赢得观众喜爱。这种世界共通的电影语言,并非具体技法的变化,而是一种精神的、文化的追求。
二、全球与本土的认同悖论
随着电影的全球化生产与消费进程的加快,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诉求变得日益强烈。新世纪伊始,在好莱坞高概念创作观念的影响下,中国优秀电影人不约而同地走上了大片创作路线,《英雄》《十面埋伏》《夜宴》《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投名状》《集结号》《赤壁》等一大批或武侠或魔幻或战争的奇观大片应运而生。这些影片尽管在海外市场都取得了一定的票房收入,但总体而言尚未形成较强的文化竞争力。
“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和第二大电影市场,已成为国际电影产业格局中的重要一极。然而,与在国内市场如火如荼的发展图景相比,国产电影在国际市场的表现略显不足。2015年国产电影的海外销售收入为27.7亿元,很多影片都遭遇了国内票房火爆、海外市场遇冷的尴尬局面,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尚无法与我国的大国身份相匹配。”⑦中国电影在海外遇冷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电影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品牌定位,缺少创新思维与品牌意识,盲目跟风,机械照搬。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要走向世界,必须建构起自己的品牌。这种“品牌”实际上就是中国电影的文化标签,是“我之所以为我”的身份标识,是中国电影进行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精神名片。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院长伊丽莎白·戴利女士曾言:中国电影人“如果想做全球化的片子,始终遵循好莱坞用过的‘公式’,那是永远不会成功的,因为你不是美国人”。只有“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在自己从属的文化基础上去做电影,影片才会呈现出一种真实的质感”⑧。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特别是那些有“世界电影”野心、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所谓“大片”,真正能给观众以真实质感的并不多。从开启中国大片模式的“英雄”类武侠电影,到战争巨制《金陵十三钗》,再到新近热映的科幻探险巨作《寻龙诀》《盗墓笔记》,虽然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但都算不上有真实感的好作品。因为它们缺乏民族文化根基和身份意识。表面上看,这些电影尽是关于中国的影像符号,但空洞的符号本身却无法与中国历史文化对接。譬如,在《英雄》中,我们看不到“英雄”义薄云天的精神气概和一诺千金的崇高品格,中国传统武侠文化中那个行侠仗义、除恶扬善、顶天立地的“侠客”形象是缺席的,唯美宏大的形式压倒了人物与故事。《英雄》之后,中国商业大片似乎陷入了“重形式轻内容”的怪圈,虽以豪华的阵容、恢宏的场面、炫目的特技演绎了一个个“古装情仇”的东方传奇,但情节之虚幻、内容之单薄、情感之苍白、故事之空洞常常让人不知所云。
在全球化时代,只有用心讲好中国故事、传达中国声音、彰显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哲学思想的影片,才有望赢得全球观众。新世纪伊始,李安的《卧虎藏龙》在西方市场掀起的观影热潮,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所具有的民族特色。不只是该片开启的“文人武侠”美学让西方人眼前一亮,它所传达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哲学智慧更让西方人为之赞叹。在这部作品中,观众不仅可以看到江湖道义,还可以看到儒家的“伦理纲常”、道家的“虚静无为”和佛家的“慈悲空灵”。李安将超越俗世之上的禅宗道学寓于现世之中,巧妙地探讨了包括如何对待爱情、追求幸福、面对自我等在内的一些令现代人困惑的问题。《卧虎藏龙》表现的并非真正的刀剑江湖,而是人的情感与内心世界。因此影片没有去渲染武打的血腥、暴力,相对于武侠的形式,影片更注重的是意境的营造。“竹林打斗”“山洞顿悟”“山崖忏悔”等场景几乎都是诗意化的呈现。特别是“竹林打斗”那场戏,展现了东方特有的美学旨趣。玉蛟龙与李慕白的打斗,没有丝毫杀气,轻盈、飘逸的翻腾、旋转、飞跃在青丛翠竹之间具有一种气定神闲、天人合一的禅意。影片深受奥斯卡评委青睐,不仅在于它给西方观众展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武打动作与温婉诗意的情感表达,还在于它非常精致地传达了道家文化的精神追求和禅宗佛学的人生境界。
“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两百多年前歌德关于“世界文学”的观念依然适用于今天“世界电影”的创作与传播。无论哪个国族的电影,只有充分彰显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才能成为世界电影。讲述英国国王乔治六世故事的传记影片《国王的演讲》(2010),之所以能成为第83届奥斯卡奖的最大赢家,一举摘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四项大奖,并为全球观众所喜欢,与其说是因为演员的精彩演绎,不如说是它独特的英伦风格。这部有着英国皇室历史背景的影片,没有致力于展示宫斗、权术、背叛、奸情等负面的东西,而是選取了乔治六世国王如何在亦师亦友的语言治疗师莱纳尔·罗格的帮助下克服口吃障碍,发表战时演讲,感动和鼓舞国人的故事。影片没有宏大的场面和视听的震撼,剧情虽然简单,但温暖感人,富有智慧,导演以一种质朴的语言为观众呈现出一部故事精彩、情感饱满的经典佳作。
同为历史题材的中国电影《金陵十三钗》就没有那么幸运。这部投资9600万美金、被制片方宣称“一切向好莱坞看齐”的战争大片,在角逐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时却不敌一部制作成本仅30万美金的伊朗电影《一次别离》。“《金陵十三钗》遭受了美国批评家空前一致的严厉批评。对于这部被制版方定义为‘张艺谋首部战争史诗电影’的影片,美国批评家异口同声地抨击它内容虚假、情节拙劣、手法陈旧,意义空洞。”⑨《一次别离》的创作者只是用心讲了一个好故事,“一个在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有可能发生的但又特别属于伊朗社会的故事”,“导演以罕见的精致而新异的艺术把我们带入了现代伊朗人的心灵深处”,因而被奥斯卡评委誉为“一部伟大的家庭剧”。⑩ 正如戴利女士所言,電影作为一门叙事艺术,在全球化背景下,能够成功跨越不同文化的“所谓秘诀,最终只有一个:出色地讲了一个好故事……对外国观众而言,并非因为意识形态不同而拒斥中国电影,主要还是故事不够好,内容缺乏普适性和共同性”B11。中外优秀电影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电影作为艺术是无国界的,但电影讲述的故事及其文化身份是有国别的。所谓的世界电影不可能是表达全世界的电影,更不可能是美国式的电影,它应该是全球视野下的本土创作,是胸怀全球的民族电影。
中国电影创作需要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心系囯族,兼善天下,以“和而不同”的创作观念,实现“世界电影”的宏愿。实际上,我们需要向美国学习的不是技术和形式,而是努力培育起自己独特的电影文化。“中国电影”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建构中国电影文化品牌,弘扬民族精神,传播国家形象,表达中国梦想,与其他地方性文化一起维护全球文化生态平衡,是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责任与担当。当前的全球化表征着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全球化与本土化、世界性与民族性应该构成新的互文关系。
三、技术与艺术的美学悖论
随着电脑合成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影的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导演对特效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电影技术大有僭越艺术和思想之嫌,打造影像奇观、追求视听震撼似乎成为商业大片的首选。
2015年终岁末,乌尔善根据天下霸唱的盗墓小说《鬼吹灯》改编的3D科幻大片《寻龙诀》,成为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开辟了有别于“英雄”的新的大片类型范式,是中国现代科幻电影技术的里程碑。但乌尔善本人对《寻龙诀》并不满意,他为此片打了65分,认为该片作为一部类型电影可以及格,讲故事方面可得5分。B12客观地说,该片制作精良,具有鲜明的类型特征,算得上一部有野心的商业电影,但在类型范式、思想深度以及讲故事方面的确存在问题。我们知道,“盗墓”在古今中外都无法得到道德、法律的支持,所以,盗墓电影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动机的合理性、合法性问题。“如何通过叙事在道德层面上迂回,让盗墓这不道德的行为合道德化是所有盗墓影片都必须完成的规定入场动作”B13。《寻龙诀》在这方面做的显然不尽人意。影片讲述盗墓动机的那个漫长的回忆段落,除却制造噱头和增加丁思甜的戏份外,并无太大意义,不足以表明盗墓的合理性。影片为盗墓行为做的道德铺垫拖泥带水地占了很大篇幅,导致后面本应该更惊险、更精彩的盗墓过程草草了事。美国同类题材的电影《夺宝奇兵》《国家宝藏》《古墓丽影》《木乃伊》等,对盗墓动机的交代大都干净利落、合情合理,值得我们借鉴。此外,《寻龙诀》中的3D特效没能发挥叙事上的优势,现代科技尚未作为新型的审美想象力参与叙事。影片中的高科技与故事没有很好地融合,给人一种为技术而技术的感觉。
以画面技术著称的张艺谋2004年推出的武侠大片《十面埋伏》借鉴《卧虎藏龙》的成功经验,同样有一场“竹林之战”,但二者格调却相差甚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有着丰富的文化寓意,不仅代表着正直、高洁的民族气节和品格,还象征着一种至高的体悟境界,所谓“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体现的正是佛家禅学的精神。B14所以李安《卧虎藏龙》中的“竹林”绝不是一般的厮杀战场,而更多的是一种禅境,是人物性格和精神气节的审美隐喻。在张艺谋的《十面埋伏》中,竹林不再是展示侠客高远境界的诗意空间,而是成了杀戮的武器、陷阱、俘获人物的牢笼。四处飞驰的明箭暗器使竹林这片禅修的宁静之所变成暴力角逐的战场。观众除了从中看到男女主人公的神奇打斗,体会不到深层的文化内涵。
当今雅俗文化界限变得日益模糊,电影无论雅俗,首先要好看、有趣,有感动人的东西。风靡全球的《星球大战》系列电影之所以深受观众的喜爱,不仅仅在于特技的出神入化、情节的新奇热闹或故事的曲折离奇,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强烈的历史感,能够引发我们的人生感悟和共鸣。《星球大战》是历史与科技交汇的产物,是在科技日益强大的时代,人们对未来世界的一种想象。正如李欧梵先生所言:“我们现在已经处在一个没有历史的时代,剩下的……就是神话了,用神话怎么处理历史,就是用神话想象历史、科技之间的关系。科技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我们不知道未来的社会会在科技的影响下变成什么样,于是这两者交汇在一起,就变成了《星球大战》。”B15在这里,现代科技不仅是一种电影语言,也是影片的故事内容,其中渗透着人类对于自身社会和历史的深沉思考,所以不会给人炫技之感。与《星球大战》相比,当前的中国票房大片《捉妖记》(24亿元)、《美人鱼》(34亿元),也是带有神话色彩的电影,但其中的3D技术与历史、文化的交会并不多。如何更好地处理技术与艺术的关系问题,中国电影还需要深入地思考。
电影在本质上是通过讲故事来引发人们对于生命、生存、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好电影始终是围绕故事做文章的,技术只有与故事融为一体、服务于电影的情感表达时才有意义和价值。前段时期热映的李安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运用了目前最先进的影像技术:120帧+3D+4K。这是为了捕捉逼真的战场体验,是电影叙事和审美表达的需要。李安认为,观众只有对战争有了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才能对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才能对战争和人性进行深刻的反思。李安曾坦言,他从来都不排斥任何新技术,但技术的意义在于更好地讲故事,在于能增强故事的感染力。他于2012年推出的3D大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出色地运用现代科技完成了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旅程。该片之所以能够获得多项奥斯卡大奖,其中3D特效功不可没。但该片的特效绝不仅仅是一种视听的震撼,更是心灵的震撼。它延伸了电影的视野,使观众在情感上更深地融入故事之中。
电影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其对于社会历史人生的感悟与思考比任何先进的技术都来得重要。在内容为王的创意经济时代,技术作为手段永远不可能代替故事而成为目的,电影中的文化元素,电影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是比科技、特效更重要的东西。如何将现代高科技带来的新型审美元素培育成形,回归文化伦理的人文大道;如何用技术的发展激发艺术的灵感,创造出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是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人需要用心思考的问题。注释
①《全年票房440.69亿元——盘点2015年中国电影》,《中国电影报》2016年1月6日。
②③《决定文化自信提升创作质量——2016年中国电影盘点》,《中国电影报》2017年1月4日。
④王志敏老师曾明确表达过此类观点,详见王志敏:《试论华语电影在亚洲电影崛起中的先锋与领跑者角色》,《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⑤[法]巴泰勒米·阿芒加尔:《安德烈·巴赞小传》,单万里译,《当代电影》2008年第4期。
⑥《第五期“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出炉:贺岁档国产片满意度82.9分》,《中国电影报》2016年1月13日。
⑦刘洪举:《电影助力国家形象传播》,《光明日报》2016年3月28日。
⑧B11《专访南加大电影学院院长:没有好观众就没有好电影人》,《大众电影》2015年12月16日。
⑨⑩转引自肖鹰:《“全球化”:中国电影必须走出的误区——谈〈金陵十三钗〉的失挫》,《光明日报》2012年1月5日。
B12《寻龙诀票房破16亿导演乌尔善:及格类型的产品》,新华网,http://www.ah.xinhuanet.com/2016-02/02/c_1117968379.htm。
B13周舟:《〈寻龙诀〉:正宗“摸金范儿”该是什么“范儿”?》,《中国电影报》2015年12月23日。
B14朱良志:《禅门“青青翠竹总是法身”辨义》,《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B15《李欧梵教授:雅与俗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思享者·第四十六期,浙江新闻客户端,http://szcb.zjol.com.cn/news/246747.html。
责任编辑:采薇
关键词:中国电影;悖论;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J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7)03-0144-05
20世纪60年代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先生在其皇皇巨著《历史研究》中曾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以此表达对21世纪中华文明的无限期望。如今这一预言似乎正在电影领域变为现实。伴随着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电影产业强势崛起,呈现井喷之势。根据中国电影局对外宣布的数据: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为440.69亿元,同比增长48.7%,创造了2010年以来的最高增幅①;2016年,虽然票房增速放缓,最终定格在457.12亿元(其中国产电影票房为266.63亿元)②,离人们预期的600亿元尚有不小的差距,但是,单片票房近34亿元的现象级影片《美人鱼》,以绝对优势完胜《疯狂动物城》(票房15.3亿元),荣登2016年度国内影市票房冠军宝座,彻底颠覆了好莱坞大片的霸主地位。而且这一年中国电影在海外票房、新增影院与银幕等方面都实现了大幅增长。截至2016年底,“全国银幕已超过4万块,达41179块,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③。如此看来,理论界关于“21世纪必将是中国电影的世纪”④的断言并非无稽之谈,不仅有学理的基础,还有事实的依据。不过,笔者在这里并无意总结成就,而是想在中国电影票房高歌猛进的当下,冷静地观察和思考中国电影存在的问题,为中国电影的良性发展提供借鉴。本文尝试从“三个悖论”出发,结合具体的作品,探讨中国电影的发展困境及可能的解决路径,希望中国电影能够从票房的狂欢中走出,优化产业结构,平衡电影生态,重建文化伦理,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一、产业与文化的价值悖论
新世纪以来,建设世界电影大国、追逐票房排名,似乎成了中国电影致力的一场游戏。十几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化的进程大大加快。相较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电影产量和票房早已跻身世界领先水平,目前正在向600亿元、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的目标发起冲锋。然而,我们的电影如果一味地迎合欧美设定的电影评价标准,即使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却无法回应本土社会面临的问题,无法从根本上提升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和中国文化软实力,这岂不有悖电影的本性和初衷?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业,经济价值固然重要,但不能因此而忽略其文化使命。健康的电影生态必然是建立在文化为先、文化为重的价值取向基础之上的。当前中国电影生态中存在的重产业轻文化、重商业轻艺术的价值悖论仍在严重影响着市场秩序。票房至上的逻辑使迎合市场、取悦观众的电影观念大行其道。
细细盘点2015年爆发式增长的电影票房,不难发现,在440亿元的华丽数字中,烂片做出的贡献高得惊人。《何以笙萧默》《恶棍天使》《九层妖塔》《钟馗伏魔:雪妖魔灵》《小时代4:灵魂尽头》《港囧》《奔跑吧,兄弟》《夏洛特烦恼》《煎饼侠》《万万没想到》等,这些矫揉造作、内容虚假、剧情生硬的影片票房都在3亿元以上,其中《煎饼侠》《夏洛特烦恼》《港囧》都超过了10亿元。如今的中国电影似乎不会因为故事和剧情糟糕而票房惨淡,电影似乎成了当今最易赚钱的行业,跨界做电影的人越来越多。2015年扎堆儿上映的影片让人应接不暇。从被称为“错别字三部曲”的《怦然星动》《从天“儿”降》《不可思异》,到青春爱情剧《怪谈》《我的少女时代》《第3种爱情》《前任2:备胎反击战》,再到历史剧情片《王朝的女人》《爱我就陪我看电影》《冲上云霄》等,真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虽然这些影片乏善可陈,但动辄数亿票房让人大跌眼镜。而真正有口碑的好电影如《心迷宫》《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山河故人》《师父》《刺客聂隐娘》等,却不受市场青睐。口碑与票房的悖谬现象不仅折射出中国电影市场的浮躁与无序,也折射出整个时代人文素养和审美趣味有待提升的现实。
法国电影批评家巴赞曾说:“人们无法通过预先训练观众的口味改进影片的质量,恰恰相反,只有影片的质量才能训练观众的口味。”⑤从这种意义上说,好电影的价值绝不在于票房,而在于它们具有的革命性力量,在于它们能够训练观众,培育良好的审美趣味,引领健康的审美风尚。然而,近年来,在每年的300多部院线电影中,能让观众“不出戏”的好电影不足1/10。那些格调低下、“三观”混乱、毫无情感力量和美感的电影根本无法影响我们的精神世界,复活我们内心的勇气、希望、悲悯心,提升我们的道德感和向善的能力。
電影从最高意义上说是用艺术的精神娱乐观众,是带给人欢乐、自由、解放与光明的,是教人奋进有为的。所以,一定要有足够的人性光辉和正面的情感价值让人感动、珍惜和缅怀,要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积极健康的人文理想感染人、振奋人、鼓舞人。
2015年岁末,《老炮儿》的热映及其引发的热议,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的希望。作为贺岁档的《老炮儿》,虽然没有给观众带来轻松的喜感,反而带来一份沉重,但观众却从中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思想和情感力量,感受到一种轻佻之后的沉郁之美。影片以一种平实的语言塑造了“六爷”这个有血有肉的形象,成功谱写了一曲重情尚义与教养时代的挽歌。透过这一形象,观众真切地体验到了一个过时的小人物在一个巨变的时代缅怀过去而又必须面对现实的撕裂之痛。人的悲苦莫过于想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却又无能为力,这种无奈和无助所蕴含的强烈的酸楚、悲怆情感,冯小刚演绎得非常出色,“金马影帝”的桂冠实至名归。 《老炮儿》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有思想、接地气的类型电影,它开启了艺术与商业双赢的新模式,有望引领中国电影走出口碑与票房倒挂的尴尬。2016年1月,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联手艺恩共同开展了“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老炮儿》以86.4分位居档期第一,获评2015年度最受欢迎的国产片。⑥这既是一份殊荣,也是一份鞭策和期许,它将激励中国电影人创作出更多让观众满意的好作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社会问题,精神文明建设亟待加强。当前中国电影虽然取得了可喜的产业价值,但在表达文化上的困惑与思考、在影响民族精神塑造国族形象方面尚需努力。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不仅关乎产业和票房,更关乎人文与心灵。从电影的发展历程来看,只有那些能够走进观众内心世界、叩问人性与意义、彰显生命尊严和自由的影片,才能赢得观众喜爱。这种世界共通的电影语言,并非具体技法的变化,而是一种精神的、文化的追求。
二、全球与本土的认同悖论
随着电影的全球化生产与消费进程的加快,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诉求变得日益强烈。新世纪伊始,在好莱坞高概念创作观念的影响下,中国优秀电影人不约而同地走上了大片创作路线,《英雄》《十面埋伏》《夜宴》《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投名状》《集结号》《赤壁》等一大批或武侠或魔幻或战争的奇观大片应运而生。这些影片尽管在海外市场都取得了一定的票房收入,但总体而言尚未形成较强的文化竞争力。
“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和第二大电影市场,已成为国际电影产业格局中的重要一极。然而,与在国内市场如火如荼的发展图景相比,国产电影在国际市场的表现略显不足。2015年国产电影的海外销售收入为27.7亿元,很多影片都遭遇了国内票房火爆、海外市场遇冷的尴尬局面,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尚无法与我国的大国身份相匹配。”⑦中国电影在海外遇冷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电影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品牌定位,缺少创新思维与品牌意识,盲目跟风,机械照搬。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要走向世界,必须建构起自己的品牌。这种“品牌”实际上就是中国电影的文化标签,是“我之所以为我”的身份标识,是中国电影进行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精神名片。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院长伊丽莎白·戴利女士曾言:中国电影人“如果想做全球化的片子,始终遵循好莱坞用过的‘公式’,那是永远不会成功的,因为你不是美国人”。只有“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在自己从属的文化基础上去做电影,影片才会呈现出一种真实的质感”⑧。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特别是那些有“世界电影”野心、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所谓“大片”,真正能给观众以真实质感的并不多。从开启中国大片模式的“英雄”类武侠电影,到战争巨制《金陵十三钗》,再到新近热映的科幻探险巨作《寻龙诀》《盗墓笔记》,虽然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但都算不上有真实感的好作品。因为它们缺乏民族文化根基和身份意识。表面上看,这些电影尽是关于中国的影像符号,但空洞的符号本身却无法与中国历史文化对接。譬如,在《英雄》中,我们看不到“英雄”义薄云天的精神气概和一诺千金的崇高品格,中国传统武侠文化中那个行侠仗义、除恶扬善、顶天立地的“侠客”形象是缺席的,唯美宏大的形式压倒了人物与故事。《英雄》之后,中国商业大片似乎陷入了“重形式轻内容”的怪圈,虽以豪华的阵容、恢宏的场面、炫目的特技演绎了一个个“古装情仇”的东方传奇,但情节之虚幻、内容之单薄、情感之苍白、故事之空洞常常让人不知所云。
在全球化时代,只有用心讲好中国故事、传达中国声音、彰显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哲学思想的影片,才有望赢得全球观众。新世纪伊始,李安的《卧虎藏龙》在西方市场掀起的观影热潮,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所具有的民族特色。不只是该片开启的“文人武侠”美学让西方人眼前一亮,它所传达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哲学智慧更让西方人为之赞叹。在这部作品中,观众不仅可以看到江湖道义,还可以看到儒家的“伦理纲常”、道家的“虚静无为”和佛家的“慈悲空灵”。李安将超越俗世之上的禅宗道学寓于现世之中,巧妙地探讨了包括如何对待爱情、追求幸福、面对自我等在内的一些令现代人困惑的问题。《卧虎藏龙》表现的并非真正的刀剑江湖,而是人的情感与内心世界。因此影片没有去渲染武打的血腥、暴力,相对于武侠的形式,影片更注重的是意境的营造。“竹林打斗”“山洞顿悟”“山崖忏悔”等场景几乎都是诗意化的呈现。特别是“竹林打斗”那场戏,展现了东方特有的美学旨趣。玉蛟龙与李慕白的打斗,没有丝毫杀气,轻盈、飘逸的翻腾、旋转、飞跃在青丛翠竹之间具有一种气定神闲、天人合一的禅意。影片深受奥斯卡评委青睐,不仅在于它给西方观众展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武打动作与温婉诗意的情感表达,还在于它非常精致地传达了道家文化的精神追求和禅宗佛学的人生境界。
“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两百多年前歌德关于“世界文学”的观念依然适用于今天“世界电影”的创作与传播。无论哪个国族的电影,只有充分彰显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才能成为世界电影。讲述英国国王乔治六世故事的传记影片《国王的演讲》(2010),之所以能成为第83届奥斯卡奖的最大赢家,一举摘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四项大奖,并为全球观众所喜欢,与其说是因为演员的精彩演绎,不如说是它独特的英伦风格。这部有着英国皇室历史背景的影片,没有致力于展示宫斗、权术、背叛、奸情等负面的东西,而是選取了乔治六世国王如何在亦师亦友的语言治疗师莱纳尔·罗格的帮助下克服口吃障碍,发表战时演讲,感动和鼓舞国人的故事。影片没有宏大的场面和视听的震撼,剧情虽然简单,但温暖感人,富有智慧,导演以一种质朴的语言为观众呈现出一部故事精彩、情感饱满的经典佳作。
同为历史题材的中国电影《金陵十三钗》就没有那么幸运。这部投资9600万美金、被制片方宣称“一切向好莱坞看齐”的战争大片,在角逐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时却不敌一部制作成本仅30万美金的伊朗电影《一次别离》。“《金陵十三钗》遭受了美国批评家空前一致的严厉批评。对于这部被制版方定义为‘张艺谋首部战争史诗电影’的影片,美国批评家异口同声地抨击它内容虚假、情节拙劣、手法陈旧,意义空洞。”⑨《一次别离》的创作者只是用心讲了一个好故事,“一个在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有可能发生的但又特别属于伊朗社会的故事”,“导演以罕见的精致而新异的艺术把我们带入了现代伊朗人的心灵深处”,因而被奥斯卡评委誉为“一部伟大的家庭剧”。⑩ 正如戴利女士所言,電影作为一门叙事艺术,在全球化背景下,能够成功跨越不同文化的“所谓秘诀,最终只有一个:出色地讲了一个好故事……对外国观众而言,并非因为意识形态不同而拒斥中国电影,主要还是故事不够好,内容缺乏普适性和共同性”B11。中外优秀电影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电影作为艺术是无国界的,但电影讲述的故事及其文化身份是有国别的。所谓的世界电影不可能是表达全世界的电影,更不可能是美国式的电影,它应该是全球视野下的本土创作,是胸怀全球的民族电影。
中国电影创作需要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心系囯族,兼善天下,以“和而不同”的创作观念,实现“世界电影”的宏愿。实际上,我们需要向美国学习的不是技术和形式,而是努力培育起自己独特的电影文化。“中国电影”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建构中国电影文化品牌,弘扬民族精神,传播国家形象,表达中国梦想,与其他地方性文化一起维护全球文化生态平衡,是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责任与担当。当前的全球化表征着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全球化与本土化、世界性与民族性应该构成新的互文关系。
三、技术与艺术的美学悖论
随着电脑合成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影的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导演对特效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电影技术大有僭越艺术和思想之嫌,打造影像奇观、追求视听震撼似乎成为商业大片的首选。
2015年终岁末,乌尔善根据天下霸唱的盗墓小说《鬼吹灯》改编的3D科幻大片《寻龙诀》,成为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开辟了有别于“英雄”的新的大片类型范式,是中国现代科幻电影技术的里程碑。但乌尔善本人对《寻龙诀》并不满意,他为此片打了65分,认为该片作为一部类型电影可以及格,讲故事方面可得5分。B12客观地说,该片制作精良,具有鲜明的类型特征,算得上一部有野心的商业电影,但在类型范式、思想深度以及讲故事方面的确存在问题。我们知道,“盗墓”在古今中外都无法得到道德、法律的支持,所以,盗墓电影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动机的合理性、合法性问题。“如何通过叙事在道德层面上迂回,让盗墓这不道德的行为合道德化是所有盗墓影片都必须完成的规定入场动作”B13。《寻龙诀》在这方面做的显然不尽人意。影片讲述盗墓动机的那个漫长的回忆段落,除却制造噱头和增加丁思甜的戏份外,并无太大意义,不足以表明盗墓的合理性。影片为盗墓行为做的道德铺垫拖泥带水地占了很大篇幅,导致后面本应该更惊险、更精彩的盗墓过程草草了事。美国同类题材的电影《夺宝奇兵》《国家宝藏》《古墓丽影》《木乃伊》等,对盗墓动机的交代大都干净利落、合情合理,值得我们借鉴。此外,《寻龙诀》中的3D特效没能发挥叙事上的优势,现代科技尚未作为新型的审美想象力参与叙事。影片中的高科技与故事没有很好地融合,给人一种为技术而技术的感觉。
以画面技术著称的张艺谋2004年推出的武侠大片《十面埋伏》借鉴《卧虎藏龙》的成功经验,同样有一场“竹林之战”,但二者格调却相差甚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有着丰富的文化寓意,不仅代表着正直、高洁的民族气节和品格,还象征着一种至高的体悟境界,所谓“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体现的正是佛家禅学的精神。B14所以李安《卧虎藏龙》中的“竹林”绝不是一般的厮杀战场,而更多的是一种禅境,是人物性格和精神气节的审美隐喻。在张艺谋的《十面埋伏》中,竹林不再是展示侠客高远境界的诗意空间,而是成了杀戮的武器、陷阱、俘获人物的牢笼。四处飞驰的明箭暗器使竹林这片禅修的宁静之所变成暴力角逐的战场。观众除了从中看到男女主人公的神奇打斗,体会不到深层的文化内涵。
当今雅俗文化界限变得日益模糊,电影无论雅俗,首先要好看、有趣,有感动人的东西。风靡全球的《星球大战》系列电影之所以深受观众的喜爱,不仅仅在于特技的出神入化、情节的新奇热闹或故事的曲折离奇,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强烈的历史感,能够引发我们的人生感悟和共鸣。《星球大战》是历史与科技交汇的产物,是在科技日益强大的时代,人们对未来世界的一种想象。正如李欧梵先生所言:“我们现在已经处在一个没有历史的时代,剩下的……就是神话了,用神话怎么处理历史,就是用神话想象历史、科技之间的关系。科技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我们不知道未来的社会会在科技的影响下变成什么样,于是这两者交汇在一起,就变成了《星球大战》。”B15在这里,现代科技不仅是一种电影语言,也是影片的故事内容,其中渗透着人类对于自身社会和历史的深沉思考,所以不会给人炫技之感。与《星球大战》相比,当前的中国票房大片《捉妖记》(24亿元)、《美人鱼》(34亿元),也是带有神话色彩的电影,但其中的3D技术与历史、文化的交会并不多。如何更好地处理技术与艺术的关系问题,中国电影还需要深入地思考。
电影在本质上是通过讲故事来引发人们对于生命、生存、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好电影始终是围绕故事做文章的,技术只有与故事融为一体、服务于电影的情感表达时才有意义和价值。前段时期热映的李安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运用了目前最先进的影像技术:120帧+3D+4K。这是为了捕捉逼真的战场体验,是电影叙事和审美表达的需要。李安认为,观众只有对战争有了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才能对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才能对战争和人性进行深刻的反思。李安曾坦言,他从来都不排斥任何新技术,但技术的意义在于更好地讲故事,在于能增强故事的感染力。他于2012年推出的3D大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出色地运用现代科技完成了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旅程。该片之所以能够获得多项奥斯卡大奖,其中3D特效功不可没。但该片的特效绝不仅仅是一种视听的震撼,更是心灵的震撼。它延伸了电影的视野,使观众在情感上更深地融入故事之中。
电影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其对于社会历史人生的感悟与思考比任何先进的技术都来得重要。在内容为王的创意经济时代,技术作为手段永远不可能代替故事而成为目的,电影中的文化元素,电影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是比科技、特效更重要的东西。如何将现代高科技带来的新型审美元素培育成形,回归文化伦理的人文大道;如何用技术的发展激发艺术的灵感,创造出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是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人需要用心思考的问题。注释
①《全年票房440.69亿元——盘点2015年中国电影》,《中国电影报》2016年1月6日。
②③《决定文化自信提升创作质量——2016年中国电影盘点》,《中国电影报》2017年1月4日。
④王志敏老师曾明确表达过此类观点,详见王志敏:《试论华语电影在亚洲电影崛起中的先锋与领跑者角色》,《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⑤[法]巴泰勒米·阿芒加尔:《安德烈·巴赞小传》,单万里译,《当代电影》2008年第4期。
⑥《第五期“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出炉:贺岁档国产片满意度82.9分》,《中国电影报》2016年1月13日。
⑦刘洪举:《电影助力国家形象传播》,《光明日报》2016年3月28日。
⑧B11《专访南加大电影学院院长:没有好观众就没有好电影人》,《大众电影》2015年12月16日。
⑨⑩转引自肖鹰:《“全球化”:中国电影必须走出的误区——谈〈金陵十三钗〉的失挫》,《光明日报》2012年1月5日。
B12《寻龙诀票房破16亿导演乌尔善:及格类型的产品》,新华网,http://www.ah.xinhuanet.com/2016-02/02/c_1117968379.htm。
B13周舟:《〈寻龙诀〉:正宗“摸金范儿”该是什么“范儿”?》,《中国电影报》2015年12月23日。
B14朱良志:《禅门“青青翠竹总是法身”辨义》,《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B15《李欧梵教授:雅与俗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思享者·第四十六期,浙江新闻客户端,http://szcb.zjol.com.cn/news/246747.html。
责任编辑: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