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做支撑。作为一名党员科技工作者,必须践行初心使命,兢兢业业潜心钻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利用有限的石油资源生产出更多满足人类需求的产品。
——方向晨
提起石油化学工业(以下简称“石油化工”),许多人都认为“离自己很遥远”。其实不然,石油不仅是现代工业的“血液”,而且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除了汽车燃料、机器润滑油外,制鞋使用的橡胶、衣料使用的涤纶纤维,粮食丰产必需的氮肥、蔬菜大棚使用的塑料薄膜,用于建筑的节能相变材料、制作家具的胶水等千万种石油化工产品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这些产品的背后,凝聚着大批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石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辽宁省优秀科技创新带头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杰出人才,现任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以下简称“大连院”)顾问、中国化工学会石化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的共产党员方向晨,就是杰出代表之一。
国家的需要就是使命
1982年,方向晨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被分配到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工作。让大家诧异的是,他没有选择热门的课题组,而是一头扎进了从事反应动力学研究的冷门课题组。当时,课题组人少收入低,科研资金几乎为零,但方向晨没有气馁,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如海绵吸水般地储备科研所需的基础知识。
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各方面的改革,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个大问题却随之而来:自产的原油杂质含量低、易加工,但产量对于巨大的发展需求犹如杯水车薪。虽然能够从中东地区大量进口原油,但其杂质含量高,而当时国内的石油加工设备由于配置低无法加工,扩大产能遇到了技术上的拦路虎。利用现有的设备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实现扩能目标是否可行,成为备受争议的问题。
“请大家看我们团队的方案和数据……”当时33岁、名不见经传的方向晨胸有成竹地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展示了研究结果。要知道,方向晨当时仅是辽宁团队的普通一员,但他展示出扎实的知识储备,拿出了科学有效的具体实施方案,不仅说服了专家,还赢得了生产企业的赞同。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方向晨带领科研团队研发了一系列低成本扩能改造技术,有效解决了当时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增长的需求与国家建设资金匮乏的矛盾。针对我国炼油企业二次加工装置以催化裂化为主的现状,他和科研团队提出了高硫原油加工的新途径,使之成为目前国内炼油工艺过程的标准加工路线。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使命。我坚信:靠奋斗和实干,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方向晨说。
挑战面前敢担当勇出击
星光不负赶路人。从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第十研究室助理工程师到副主任,再到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副院长,2003年开始担任大连院党委委员、院长,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面临的技术、环保、节能、效益等考验越来越多,但在方向晨的字典里就没有“放弃”这两个字,只有“担当”和“出击”。
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环保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方向晨敏锐地意识到油品质量升级将成为未来技术发展的重大需求。为此,他带领科研团队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研发一系列油品加氢工艺和配套的催化剂,为我国汽柴油质量在短短10年间就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2000年以来,方向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奋力投身美丽中国建设。针对石化产品在生产制造及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方向晨带领科研团队首创了分类治理解决方案,开发了烟气脱硝脱硫除尘一体化新技术……这些技术如今在石化企业中被广泛应用。
进入21世纪,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快速攀升。如何把宝贵的原油“吃干榨尽”,如何让石油分子的价值最大化,成为炼油技术的重要课题。2013年,方向晨带领科研团队研发出具有独创性的STRONG沸腾床渣油加氢处理技术,为我国重质劣质渣油加工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生产手段。之后,他又主持研发了具有颠覆性、引领性的炼油加氢技术、化工原料高效生产技术和破解国V柴油质量升级难题的高效低耗关键技术等,这些技术迅速被国内外广泛应用。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在挑战面前,科研工作者责无旁贷,就好比勇于出击的‘尖兵’‘特种兵’,凭着‘持续打硬仗、啃硬骨头’的精气神打好化危为机的主动仗,不仅要全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改善人民生活的新产品,让百姓用上质优价廉的汽柴油,更要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方向晨的话语中充满了坚定前行的力量。
为美好明天贡献聪明才智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石化一线,使科研成果转化为接地气的生产力”,是方向晨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多年来,他带头突破多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中国发明专利优秀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5项和“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杰出工程师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中国化学会化学贡献奖”等诸多学术荣誉,拥有国内外授权专利82项。
在大连院团委组织的一次青年职工演讲比赛上,方向晨曾向青年职工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幸福?”方向晨给出的答案是:“幸福,就是能够正确认识自己、集体和国家的关系,做到被社会所认可、认知,对社会有用。”
中国要更强、人民生活要更美好,不創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方向晨带领全体员工坚持问题导向,增强忧患意识,科学布局,制订并实施转型发展规划:重点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前瞻性技术的研发力度;在倾力打造以经济、高效生产清洁油品为目标的清洁炼油技术平台的同时,调整资源和力量,着力打造以绿色、低碳、高附加值为目标的新兴能源资源技术平台和以节能、环保、长周期运行为目标的公用技术平台;进一步探索区域合作机制体制,大力优化整合包括高校院所、技术研发、工程设计、施工建设、加工生产、产品销售、资金资本等创新资源在内的“产学研销用资”一体化协同创新体系,努力成为东北地区能源化工科研领域龙头。
“如何激活‘人才活水’,由一池春水变为一江春潮?管理工作与科研工作在道理上其实是相通的。”在方向晨的倡导下,大连院持续推进实施“创新创效、管理提升、人才强院、党建固本”四大工程,实现“生才”有道、“聚才”有力、“理才”有方、“用才”有效,为员工营造良好环境、搭建精彩舞台。方向晨带领全体员工践行“严细实恒”作风,组织干部开展“为员工讲故事”活动,以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既讲理论又讲实践,既讲当下又讲长远,既讲问题又讲方法,大大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员工纷纷坦言:“现在工作起来特有奔头、特有劲头,还特有意思。”
如今,退居二线的方向晨繁忙依旧,每天都带领多支科研团队忙得废寝忘食,却乐此不疲。“单位就是我的家”,方向晨早已把全部身心交给石油化工事业,他说:“我要把全部聪明才智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祖国和人民。”
——方向晨
提起石油化学工业(以下简称“石油化工”),许多人都认为“离自己很遥远”。其实不然,石油不仅是现代工业的“血液”,而且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除了汽车燃料、机器润滑油外,制鞋使用的橡胶、衣料使用的涤纶纤维,粮食丰产必需的氮肥、蔬菜大棚使用的塑料薄膜,用于建筑的节能相变材料、制作家具的胶水等千万种石油化工产品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这些产品的背后,凝聚着大批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石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辽宁省优秀科技创新带头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杰出人才,现任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以下简称“大连院”)顾问、中国化工学会石化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的共产党员方向晨,就是杰出代表之一。
国家的需要就是使命
1982年,方向晨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被分配到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工作。让大家诧异的是,他没有选择热门的课题组,而是一头扎进了从事反应动力学研究的冷门课题组。当时,课题组人少收入低,科研资金几乎为零,但方向晨没有气馁,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如海绵吸水般地储备科研所需的基础知识。
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各方面的改革,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个大问题却随之而来:自产的原油杂质含量低、易加工,但产量对于巨大的发展需求犹如杯水车薪。虽然能够从中东地区大量进口原油,但其杂质含量高,而当时国内的石油加工设备由于配置低无法加工,扩大产能遇到了技术上的拦路虎。利用现有的设备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实现扩能目标是否可行,成为备受争议的问题。
“请大家看我们团队的方案和数据……”当时33岁、名不见经传的方向晨胸有成竹地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展示了研究结果。要知道,方向晨当时仅是辽宁团队的普通一员,但他展示出扎实的知识储备,拿出了科学有效的具体实施方案,不仅说服了专家,还赢得了生产企业的赞同。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方向晨带领科研团队研发了一系列低成本扩能改造技术,有效解决了当时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增长的需求与国家建设资金匮乏的矛盾。针对我国炼油企业二次加工装置以催化裂化为主的现状,他和科研团队提出了高硫原油加工的新途径,使之成为目前国内炼油工艺过程的标准加工路线。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使命。我坚信:靠奋斗和实干,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方向晨说。
挑战面前敢担当勇出击
星光不负赶路人。从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第十研究室助理工程师到副主任,再到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副院长,2003年开始担任大连院党委委员、院长,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面临的技术、环保、节能、效益等考验越来越多,但在方向晨的字典里就没有“放弃”这两个字,只有“担当”和“出击”。
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环保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方向晨敏锐地意识到油品质量升级将成为未来技术发展的重大需求。为此,他带领科研团队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研发一系列油品加氢工艺和配套的催化剂,为我国汽柴油质量在短短10年间就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2000年以来,方向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奋力投身美丽中国建设。针对石化产品在生产制造及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方向晨带领科研团队首创了分类治理解决方案,开发了烟气脱硝脱硫除尘一体化新技术……这些技术如今在石化企业中被广泛应用。
进入21世纪,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快速攀升。如何把宝贵的原油“吃干榨尽”,如何让石油分子的价值最大化,成为炼油技术的重要课题。2013年,方向晨带领科研团队研发出具有独创性的STRONG沸腾床渣油加氢处理技术,为我国重质劣质渣油加工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生产手段。之后,他又主持研发了具有颠覆性、引领性的炼油加氢技术、化工原料高效生产技术和破解国V柴油质量升级难题的高效低耗关键技术等,这些技术迅速被国内外广泛应用。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在挑战面前,科研工作者责无旁贷,就好比勇于出击的‘尖兵’‘特种兵’,凭着‘持续打硬仗、啃硬骨头’的精气神打好化危为机的主动仗,不仅要全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改善人民生活的新产品,让百姓用上质优价廉的汽柴油,更要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方向晨的话语中充满了坚定前行的力量。
为美好明天贡献聪明才智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石化一线,使科研成果转化为接地气的生产力”,是方向晨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多年来,他带头突破多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中国发明专利优秀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5项和“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杰出工程师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中国化学会化学贡献奖”等诸多学术荣誉,拥有国内外授权专利82项。
在大连院团委组织的一次青年职工演讲比赛上,方向晨曾向青年职工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幸福?”方向晨给出的答案是:“幸福,就是能够正确认识自己、集体和国家的关系,做到被社会所认可、认知,对社会有用。”
中国要更强、人民生活要更美好,不創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方向晨带领全体员工坚持问题导向,增强忧患意识,科学布局,制订并实施转型发展规划:重点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前瞻性技术的研发力度;在倾力打造以经济、高效生产清洁油品为目标的清洁炼油技术平台的同时,调整资源和力量,着力打造以绿色、低碳、高附加值为目标的新兴能源资源技术平台和以节能、环保、长周期运行为目标的公用技术平台;进一步探索区域合作机制体制,大力优化整合包括高校院所、技术研发、工程设计、施工建设、加工生产、产品销售、资金资本等创新资源在内的“产学研销用资”一体化协同创新体系,努力成为东北地区能源化工科研领域龙头。
“如何激活‘人才活水’,由一池春水变为一江春潮?管理工作与科研工作在道理上其实是相通的。”在方向晨的倡导下,大连院持续推进实施“创新创效、管理提升、人才强院、党建固本”四大工程,实现“生才”有道、“聚才”有力、“理才”有方、“用才”有效,为员工营造良好环境、搭建精彩舞台。方向晨带领全体员工践行“严细实恒”作风,组织干部开展“为员工讲故事”活动,以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既讲理论又讲实践,既讲当下又讲长远,既讲问题又讲方法,大大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员工纷纷坦言:“现在工作起来特有奔头、特有劲头,还特有意思。”
如今,退居二线的方向晨繁忙依旧,每天都带领多支科研团队忙得废寝忘食,却乐此不疲。“单位就是我的家”,方向晨早已把全部身心交给石油化工事业,他说:“我要把全部聪明才智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祖国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