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tian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打开词语,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如在文言文教学中讲到“及”和“暮、莫”的时候,教师如果给学生讲了这三个字在古代造字时他们是象形字,并给他们画出象形符号,那么学生调动自己的想象力能很容易的记着两个字。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按,气味也没有……”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一幅画面:秋天的早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凸显精彩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自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阐释此席深情,说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项链》一文中,有学生对作者莫泊桑在本篇文中所流露出的对玛蒂尔德虚荣的批判和嘲讽表达了自己的独特看法,学生认为玛蒂尔德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对象,反倒是莫泊桑因为自身的阶级立场才造成他对别人的认识偏差。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纱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象的双翼,“解读”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火花。何时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那便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日。
其他文献
当今社会,是一个善变的社会。社会学家们分析说,GDP高速增长时期,也就是社会转型时期,此时社会公众的心态普遍呈现一种稳定性,“变”成了惟一的话题。“谁动了我的奶酪?”如此深刻,又如此形象。一时间,人们纷纷觉悟:“动”则思变,变则通。于是,人人像是热锅上的蚂蚁。急于求成,浮躁冒进成了这个时代的流行病。这种社会风尚自然不可能不折射到语文教学上。在升学与未来职业、经济地位直接挂钩的时代,分数与升学率成为
期刊
一、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   作为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小学基础不够扎实,所识词汇有限。加之对词、句、段的理解及运用能力不强,在作文中往往错别字连篇,语无伦次,直至连话都说得毛病百出。针对这些实际,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字、词、句的教学作为重要的环节来抓,再逐步把新的词汇运用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长期如此,词汇量就会逐渐丰富,就可能做到用词准确,说话流畅,为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学会临摩习
期刊
一、发挥师生的情感作用,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进一步提高   “爱”是学习的动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心和热情,提出合理的目标和要求,对他们寄予热切的希望,就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当然应该对教育对象一视同仁,在给优生“锦上添花”时,一定要注意为中间生和暂时差生“雪中送炭”,使其向优生转化。教师的期望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但应该以学生的自我认识为中介,有自卑感的学生,不接受老师的
期刊
笔者通过多年的阅读教学实践和研究认为:在课内外语文教学活动中,落实学生自主学习地位是重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关键,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建立在教师的“主导”作用基础之上的,没有教师“主导”作用的积极有效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将会是无法落实到位和产生实效的。那么,在语言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究竟应“导”什么,怎么去“导”呢?   一、“学习目标”的引导   教师在学生学习某册
期刊
在教育工作中,我深知以德育人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要义,面对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学生,孜孜追求育人真谛,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德育工作,促进了学生健康发展。   一、起好桥梁作用    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必须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实施,形成合力,并持之以恒,才能在校内、校外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在工作中,我懂得学校是育人基地,是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实践的多种能力,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人
期刊
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好书——《苹果与粉笔灰》,读着它仿佛使人看到了教师辛勤耕耘,取得了累累硕果而兴奋不已的动人情景。它不仅有有趣而美妙的书名,更重要是书中一个个动人的小故事都是那样的熟悉,启人深思。他让我深深地了解到——教育不仅是科学,而是艺术。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对孩子的呵护与热爱,都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其中一个小故事对我的感触最深,它讲的是一个老师在感觉自己处在一个失败的境地,在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尝试把语文学习的第一环节——预习作为培养学生预习愿望和能力的一个突破口。   如何才能有效地预习呢?经过自已的尝试和探究,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又分为“阅读”和“诵读”   1、“阅读”就是要阅读单元内容说明、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或
期刊
一、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   要想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长篇大论的空洞说教收效甚微,只有直观形象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育活动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组织学生观赏录象、图片、阅读资料    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我变枯燥乏味的环境保护知识为直观形象,使
期刊
一、注重传输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
期刊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理解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感情。2、培养学生通过关键词句理清思路,理解诗中形象的能力。3、感受这首诗中浓厚的象征色彩,理解其象征意义。4、培养朗读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关键词句分析诗中形象。2、朗读品味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虎的成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