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图形背景理论源于心理学,后用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而认知诗学近年来的发展使得图形背景理论也常常被用于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及其所达到的艺术效果。众所周知,晚唐李商隐的诗歌意象纷繁复杂,以其诗意的朦胧美著称。本文试从图形背景理论视角出发,对李商隐的两首广为流传的《无题》诗进行剖析,以为研究李商隐诗歌提供新的研究角度并尝试丰富该理论的适用范围。
关键词:图形;背景;锦瑟;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01
一、图形背景理论
图形背景理论早在一个世纪前就由丹麦心理学家Rubin首先提出,后由心理学家用来研究知觉及描写空间组织的方式。在观察周围环境时,人们倾向于把所关注的物体作为知觉上凸显的图形,而把周围环境作为背景,即突显原则。经过各理论家对图形背景理论的丰富与拓展,如今,图形背景已经淡化了具体事物的外衣,它们所各自代表的对象范围逐渐扩大,从具体事物到抽象事物,甚至是思想、意境等也可分别对应到图形和背景上。
Stockwell认为,阅读是影像和背景不断形成的过程,是不断产生令人震撼的形象和回声的过程,文学的语篇特征,含义和联想正式建立在这一动态的过程之上。(刘立华、刘世生:2006)诗歌之所以感人且让读者产生共鸣,与诗歌本身所提供的图形背景的建立与形成有一定的关系。作者运用图形与背景理论调控自己的作品(尽管作者自己可能没有意识到),让文学文本尽可能的传达自己的意思;而读者在阅读时根据作者的安排和思路,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解码文本中的情节、人物、意象等等。
二、《锦瑟》: 通过意象叠加方式体现图形背景
通过意象叠加方式体现图形/背景关系主要是根据联想特征中空间大小、突显性、依赖性决定。(梁丽、陈蕊,2008)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小令前三句全部为名词,没有一个动词和介词,通过几个意象的叠加,构成了一副画面。前三句中,“瘦马”为图形,其余的“枯藤、老叔、昏鸦、小桥、流水、古道、西风”均沦为背景。后两句,夕阳西下,黄昏将至,“断肠人”依然在“漂泊”。人物相对于整个环境成为图形,而前面所有环境均为背景。众多密集意象的使用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李商隐的无题诗意象丰富、意境幽远、情感浓郁,《锦瑟》作为李商隐无题诗的代表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由于本文意象繁多,意境深远,主旨众说纷纭,因而笔者仅从图形背景理论角度解读文本本身。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无端”二字一下抓住读者的注意,成为上一句的图形。作者使用“无端”二字表达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怀,奠定了全诗朦胧复杂的情调;也使得本就凄凉倍出的气氛又加上了一层无法言说无法理解的无奈之感。下句“思华年”成为关键词,也就是图形。弹奏锦瑟的一音一节都能引起作者对似水流年的回忆。锦瑟这一美好的乐器弹奏出来的音律勾起来作者对“美好”岁月的回忆,然而青春一去不返,再加上整个背景为作者营造出的朦胧、哀愁的意境,引起作者的无线哀怨。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作者先是引用庄周梦蝶的典故,所有的意境都充满了迷离与朦胧,承载着作者朦胧内心世界的背弃与怨愤的情感。下句引用了“蜀帝啼娟”的典故,杜鹃啼血的故事由来已久,我们从这一典故中感受到无限的悲痛,既是对美好的事物消逝的伤痛,物是人非最为无奈。庄周梦蝶的迷惘、杜鹃啼血的苍凉无一不体现整首诗的朦胧与悲凉以及作者深切的哀愁之情无以言说的苦闷。
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上句将“蚌蛤尾珠,与月盛虚”、“沧海遗珠”及“鲛人泣泪成珠”等典故糅合在一起,可见作者的艺术独创魅力。然而这却能很好地激发读者有关于这些典故的联想,沧海、明月、明珠、珠泪等在一起糅合出了一种传奇色彩与悲剧情调的艺术境界,营造出凄美的感觉。下句借用具体的物象——玉烟来比喻锦瑟所创造出的朦胧的意境,就像是太阳照耀下的蓝田玉所生的烟雾,扑朔迷离,亦幻亦真,可望而不可即。
锦瑟五十弦的悲哀、庄周梦蝶的迷茫、杜鹃啼血的苍凉、月明珠泪的凄清、良玉生烟的虚幻,这些典故与意象的叠加勾勒出整首诗朦胧与悲凉的大背景。尾联的“此情”相对于“此情可待成追忆”一句成为重点,即图形,诗人前面描绘的众多意象,勾勒出的大背景均是用来突出“此情”。而“惘然”相对于整句,乃至整首诗来说均是关键,是整首诗的图形。“惘然”即是怅然若失,难以言说。一切皆是虚妄,所有的感情,追忆也罢,感伤也罢,希冀也罢,所有的痛苦与焦虑,迷茫与悲凉,都是难以言说,这二字也是对全诗情感的总结。
三、结论
李商隐的《无题》诗中意象众多,纷繁复杂。图形背景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角度,把握作者的创作安排。根据作者的思路,去理解诗歌。读者不断地揣摩图形背景的切换并在脑子不断地关注诗歌的焦点,与作者的心境发生共鸣。Ungerer﹠schmid认为,认知是关于人类经验的学科,它概念化的表述了外部世界,因而,由于每个人的体验不同,所形成的图形背景自然也不尽相同。
参考文献:
[1]梁丽、陈蕊,2008,图形/背景理论在唐诗中的现实化及其对意境的作用。外国语(4):31-37。
[2]刘立华、刘世生,2006,语言·认知·诗学 《认知诗学实践》评介。外语教学与研究(1):73-77。
[3]Ungerer, F; Schmid,M-J, 1996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关键词:图形;背景;锦瑟;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01
一、图形背景理论
图形背景理论早在一个世纪前就由丹麦心理学家Rubin首先提出,后由心理学家用来研究知觉及描写空间组织的方式。在观察周围环境时,人们倾向于把所关注的物体作为知觉上凸显的图形,而把周围环境作为背景,即突显原则。经过各理论家对图形背景理论的丰富与拓展,如今,图形背景已经淡化了具体事物的外衣,它们所各自代表的对象范围逐渐扩大,从具体事物到抽象事物,甚至是思想、意境等也可分别对应到图形和背景上。
Stockwell认为,阅读是影像和背景不断形成的过程,是不断产生令人震撼的形象和回声的过程,文学的语篇特征,含义和联想正式建立在这一动态的过程之上。(刘立华、刘世生:2006)诗歌之所以感人且让读者产生共鸣,与诗歌本身所提供的图形背景的建立与形成有一定的关系。作者运用图形与背景理论调控自己的作品(尽管作者自己可能没有意识到),让文学文本尽可能的传达自己的意思;而读者在阅读时根据作者的安排和思路,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解码文本中的情节、人物、意象等等。
二、《锦瑟》: 通过意象叠加方式体现图形背景
通过意象叠加方式体现图形/背景关系主要是根据联想特征中空间大小、突显性、依赖性决定。(梁丽、陈蕊,2008)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小令前三句全部为名词,没有一个动词和介词,通过几个意象的叠加,构成了一副画面。前三句中,“瘦马”为图形,其余的“枯藤、老叔、昏鸦、小桥、流水、古道、西风”均沦为背景。后两句,夕阳西下,黄昏将至,“断肠人”依然在“漂泊”。人物相对于整个环境成为图形,而前面所有环境均为背景。众多密集意象的使用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李商隐的无题诗意象丰富、意境幽远、情感浓郁,《锦瑟》作为李商隐无题诗的代表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由于本文意象繁多,意境深远,主旨众说纷纭,因而笔者仅从图形背景理论角度解读文本本身。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无端”二字一下抓住读者的注意,成为上一句的图形。作者使用“无端”二字表达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怀,奠定了全诗朦胧复杂的情调;也使得本就凄凉倍出的气氛又加上了一层无法言说无法理解的无奈之感。下句“思华年”成为关键词,也就是图形。弹奏锦瑟的一音一节都能引起作者对似水流年的回忆。锦瑟这一美好的乐器弹奏出来的音律勾起来作者对“美好”岁月的回忆,然而青春一去不返,再加上整个背景为作者营造出的朦胧、哀愁的意境,引起作者的无线哀怨。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作者先是引用庄周梦蝶的典故,所有的意境都充满了迷离与朦胧,承载着作者朦胧内心世界的背弃与怨愤的情感。下句引用了“蜀帝啼娟”的典故,杜鹃啼血的故事由来已久,我们从这一典故中感受到无限的悲痛,既是对美好的事物消逝的伤痛,物是人非最为无奈。庄周梦蝶的迷惘、杜鹃啼血的苍凉无一不体现整首诗的朦胧与悲凉以及作者深切的哀愁之情无以言说的苦闷。
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上句将“蚌蛤尾珠,与月盛虚”、“沧海遗珠”及“鲛人泣泪成珠”等典故糅合在一起,可见作者的艺术独创魅力。然而这却能很好地激发读者有关于这些典故的联想,沧海、明月、明珠、珠泪等在一起糅合出了一种传奇色彩与悲剧情调的艺术境界,营造出凄美的感觉。下句借用具体的物象——玉烟来比喻锦瑟所创造出的朦胧的意境,就像是太阳照耀下的蓝田玉所生的烟雾,扑朔迷离,亦幻亦真,可望而不可即。
锦瑟五十弦的悲哀、庄周梦蝶的迷茫、杜鹃啼血的苍凉、月明珠泪的凄清、良玉生烟的虚幻,这些典故与意象的叠加勾勒出整首诗朦胧与悲凉的大背景。尾联的“此情”相对于“此情可待成追忆”一句成为重点,即图形,诗人前面描绘的众多意象,勾勒出的大背景均是用来突出“此情”。而“惘然”相对于整句,乃至整首诗来说均是关键,是整首诗的图形。“惘然”即是怅然若失,难以言说。一切皆是虚妄,所有的感情,追忆也罢,感伤也罢,希冀也罢,所有的痛苦与焦虑,迷茫与悲凉,都是难以言说,这二字也是对全诗情感的总结。
三、结论
李商隐的《无题》诗中意象众多,纷繁复杂。图形背景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角度,把握作者的创作安排。根据作者的思路,去理解诗歌。读者不断地揣摩图形背景的切换并在脑子不断地关注诗歌的焦点,与作者的心境发生共鸣。Ungerer﹠schmid认为,认知是关于人类经验的学科,它概念化的表述了外部世界,因而,由于每个人的体验不同,所形成的图形背景自然也不尽相同。
参考文献:
[1]梁丽、陈蕊,2008,图形/背景理论在唐诗中的现实化及其对意境的作用。外国语(4):31-37。
[2]刘立华、刘世生,2006,语言·认知·诗学 《认知诗学实践》评介。外语教学与研究(1):73-77。
[3]Ungerer, F; Schmid,M-J, 1996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