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远在人类语言文字产生之前就产生了,它的产生就像阿拉伯数字一样,不需要翻译,直接用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因其各自的所处自然生态环境及其由此而形成的主要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以及语言、宗教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民族音乐。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体现了一个民族共同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质和审美情绪,具有强烈的心理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音乐美的价值就在于它展现了人类各个时代、各个区域、各个民族的审美理想、审美需求、审美趣味,反映了人们的价值目标的追求。音乐美的价值不但包括审美价值,还包括道德价值、宗教价值、娱乐价值和应用价值等。而在这些价值系统中,审美价值才是核心价值、本质价值。在音乐的审美价值系统中,大致可以从形态方面、情态方面、意态方面、风格方面四个方面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审美价值;民族音乐;音乐美;思想感情
中国民族音乐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积累,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在音乐的体裁和形式,音调和风格等挥个方面都呈现着多彩的面貌。
音乐的审美价值自古以来就有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审美功能。在音乐的各种功能和价值中音乐作为审美对象时其独特的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的审美价值是音乐的本质功能。在音乐的审美价值系統中,大致可以从形态方面、情态方面、意态方面、风格方面四个方面的审美价值。
一、中国民族音乐的审美价值
(一)、中国民族音乐释义
中国民族音乐是指用中国传统的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它既包括汉族音乐和少数民族的音乐,也包括民间音乐和专业创作的音乐,同时也涵盖了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狭义来讲,中国民族音乐可分为五大类别,即: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蒙古族音乐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山林文化时期、草原文化时期、草原文化与农业文化并存时期。
约在公元7世纪,诸蒙古部落开始由额尔古纳河流域西迁,进入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和土拉(剌)河一带。随着自然条件的根本改变,蒙古人民的祖先便从以狩猎为主的经济形态,逐渐过渡到以畜牧业为主、狩猎为辅的经济形态。蒙古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就是在蒙古高原上畜牧业生产劳动中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蒙古音乐的民族风格也得以最终确立。
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其内容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这些民歌反映了蒙古的风土人情 。
清代中期蒙古族音乐地域性风格的最终形成。在内蒙古地区大致形成了五个地域性风格色彩区:呼伦贝尔风格区、科尔沁风格区、锡林郭勒风格区、鄂尔多斯风格区、阿拉善风格区。
(二)、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的审美价值
《嘎达梅林》属于内蒙古的长篇叙事民歌是内蒙古东部科尔沁草原上的民间艺术形式,蒙古民歌中具有代表性。科尔沁民歌特点鲜明。它的长篇叙事民歌广为人知,情节复杂,有众多人物,且篇幅浩大,曲调简短,结构方整,节奏规范,音域适中,同语言紧密结合,带有鲜明的说长性。通过音色、音域、速度、强弱的变化,创造出不同的音乐形象,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善于反映重大社会题材,叙述传奇故事,唱出民众的呐喊,表现人民的呐喊,表现人民的情感,富有感染力,感召力,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这首民歌就是典型代表。
《嘎达梅林》故事发生距今约半个世纪左右。当时中国正处于列强入侵、军阀混战的形势下。蒙古王公贵族贪图利益与军阀相互勾结,对牧民实行“开发蒙疆,移民实边”的统治政策。实际上是开垦草原开荒种地,致使很多牧民失去牧场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嘎达梅林是一个极富正义感的人,他了解了牧民的疾苦,极力反对达尔罕王与反动军阀勾结。他希望通过劝谏、说理的方式改变达尔罕王的初心。但是最后失败走上了武装反抗的道路,最终因寡不敌众牺牲在寒冷的冰河里。它生动形象的反映了内蒙古人民为保卫自己的土地和家园,武装起义反抗反动派的斗争生活。
1、审美价值中的形态美
由音乐的各种表现因素构成的音响动态结构是立美主体,按照美的规律构建的艺术化结构。其中我们听到的音乐旋律的千姿百态,和声的丰富多彩,节奏的各種流动,音色的无穷变化,给人听觉上审美需要的满足。例如我们在欣赏《嘎达梅林》时,仅看标题,在欣赏时就会产生一种期待,这嘎达梅林是谁?是干什么的?写他的什么事……可见音乐形态美不仅可以给人听觉审美的愉快,还能使人在幻想力、逻辑力的发挥上得到满足,在情意的张弛、焦虑与解脱上得以激活,并在把握结构的生命形态上得到充分的审美体验。
2、审美价值中的情态美
情态美是指作曲家寄托于形态美中和各种情思。这些情意能真实地反映人类细腻、微妙的感情世界。它有以下几个特征:
2. 1音乐最善于表现人来情态的各种类别,《嘎达梅林》体现了他为蒙古人民为理想献身的崇高精神展示了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表达了人们对嘎达梅林的崇高敬意。
2. 2音乐不仅能细腻地展现各种情态的不同层次与不同程度的色调,那种瞬间变化,无从把握的情态。
2.3审美价值中意态美
音乐的意态是指内蕴于深层的意境、音韵、音味,这些意态能使欣赏者获得精神的超越,想象力的自由、人性的回归、高峰的体验,使主体心灵的生命意识强化,就具有其他艺术不能替代的审美价值。音乐的意态美不但可以使人获得精神的超越,而且可以净化人的灵魂。获得一种超越人与自然的恒长的生命意识与浩瀚的宇宙精神。
再次音乐的意态美具有净化人的灵魂,使人们的心境在最美好的“高峰体验”中不断升华到完美的境界。
2. 4风格美
音乐风格美的指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与文化的群体或个体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典型特征,在一定的行为方式中的音响化。风格美的丰富性、独创性,可以满足人类的各审美需求。例如,《嘎达梅林》反映了当时中国正处于列强入侵、军阀混战的形势下。蒙古王公贵族贪图利益与军阀相互勾结,嘎达梅林带领人民进行武装反抗的事迹。
综上所述,科尔沁叙事民歌《嘎达梅林》是内蒙古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瑰宝,它生动形象的体现了内蒙古人民热爱土地、热爱生活、崇尚正直、勇敢的英雄主义情怀。从正面歌唱美好事物,反映了内蒙古人民乐观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二、中国民族音乐的审美价值
音乐作品的形态美、情态美、意态美、风格美是融为一体,难以分割的。在欣赏音乐时我们应该将这几种美融合于一体,整体上把握音响动态与结构征,进一步探索音乐和谐美和动态美的需求,提高对音乐美的强烈兴趣以及敏锐的感受力,对音乐直觉的把握能力直至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和音乐表演中的再创造能力。音乐的美还可以从真、善、美的角度全面塑造人类本体。培养丰富的积极的情感结构与探索真理,寻求客观规律的创造力的整体上、本质上把握事物的思维能力,使人获得趋向美事物、排斥丑恶事物的心理定势与先进的思想意识、良好的性格品质,使人获得新生,使人类逐步自由地、自觉地运用美的规律去创造主客体,使人的价值与外在世界的价值均能充分实现。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体现了一个民族共同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质和审美情绪,具有强烈的心理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音乐美的价值就在于它展现了人类各个时代、各个区域、各个民族的审美理想、审美需求、审美趣味,反映了人们的价值目标的追求。音乐美的价值不但包括审美价值,还包括道德价值、宗教价值、娱乐价值和应用价值等。而在这些价值系统中,审美价值才是核心价值、本质价值。在音乐的审美价值系统中,大致可以从形态方面、情态方面、意态方面、风格方面四个方面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审美价值;民族音乐;音乐美;思想感情
中国民族音乐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积累,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在音乐的体裁和形式,音调和风格等挥个方面都呈现着多彩的面貌。
音乐的审美价值自古以来就有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审美功能。在音乐的各种功能和价值中音乐作为审美对象时其独特的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的审美价值是音乐的本质功能。在音乐的审美价值系統中,大致可以从形态方面、情态方面、意态方面、风格方面四个方面的审美价值。
一、中国民族音乐的审美价值
(一)、中国民族音乐释义
中国民族音乐是指用中国传统的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它既包括汉族音乐和少数民族的音乐,也包括民间音乐和专业创作的音乐,同时也涵盖了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狭义来讲,中国民族音乐可分为五大类别,即: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蒙古族音乐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山林文化时期、草原文化时期、草原文化与农业文化并存时期。
约在公元7世纪,诸蒙古部落开始由额尔古纳河流域西迁,进入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和土拉(剌)河一带。随着自然条件的根本改变,蒙古人民的祖先便从以狩猎为主的经济形态,逐渐过渡到以畜牧业为主、狩猎为辅的经济形态。蒙古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就是在蒙古高原上畜牧业生产劳动中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蒙古音乐的民族风格也得以最终确立。
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其内容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这些民歌反映了蒙古的风土人情 。
清代中期蒙古族音乐地域性风格的最终形成。在内蒙古地区大致形成了五个地域性风格色彩区:呼伦贝尔风格区、科尔沁风格区、锡林郭勒风格区、鄂尔多斯风格区、阿拉善风格区。
(二)、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的审美价值
《嘎达梅林》属于内蒙古的长篇叙事民歌是内蒙古东部科尔沁草原上的民间艺术形式,蒙古民歌中具有代表性。科尔沁民歌特点鲜明。它的长篇叙事民歌广为人知,情节复杂,有众多人物,且篇幅浩大,曲调简短,结构方整,节奏规范,音域适中,同语言紧密结合,带有鲜明的说长性。通过音色、音域、速度、强弱的变化,创造出不同的音乐形象,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善于反映重大社会题材,叙述传奇故事,唱出民众的呐喊,表现人民的呐喊,表现人民的情感,富有感染力,感召力,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这首民歌就是典型代表。
《嘎达梅林》故事发生距今约半个世纪左右。当时中国正处于列强入侵、军阀混战的形势下。蒙古王公贵族贪图利益与军阀相互勾结,对牧民实行“开发蒙疆,移民实边”的统治政策。实际上是开垦草原开荒种地,致使很多牧民失去牧场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嘎达梅林是一个极富正义感的人,他了解了牧民的疾苦,极力反对达尔罕王与反动军阀勾结。他希望通过劝谏、说理的方式改变达尔罕王的初心。但是最后失败走上了武装反抗的道路,最终因寡不敌众牺牲在寒冷的冰河里。它生动形象的反映了内蒙古人民为保卫自己的土地和家园,武装起义反抗反动派的斗争生活。
1、审美价值中的形态美
由音乐的各种表现因素构成的音响动态结构是立美主体,按照美的规律构建的艺术化结构。其中我们听到的音乐旋律的千姿百态,和声的丰富多彩,节奏的各種流动,音色的无穷变化,给人听觉上审美需要的满足。例如我们在欣赏《嘎达梅林》时,仅看标题,在欣赏时就会产生一种期待,这嘎达梅林是谁?是干什么的?写他的什么事……可见音乐形态美不仅可以给人听觉审美的愉快,还能使人在幻想力、逻辑力的发挥上得到满足,在情意的张弛、焦虑与解脱上得以激活,并在把握结构的生命形态上得到充分的审美体验。
2、审美价值中的情态美
情态美是指作曲家寄托于形态美中和各种情思。这些情意能真实地反映人类细腻、微妙的感情世界。它有以下几个特征:
2. 1音乐最善于表现人来情态的各种类别,《嘎达梅林》体现了他为蒙古人民为理想献身的崇高精神展示了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表达了人们对嘎达梅林的崇高敬意。
2. 2音乐不仅能细腻地展现各种情态的不同层次与不同程度的色调,那种瞬间变化,无从把握的情态。
2.3审美价值中意态美
音乐的意态是指内蕴于深层的意境、音韵、音味,这些意态能使欣赏者获得精神的超越,想象力的自由、人性的回归、高峰的体验,使主体心灵的生命意识强化,就具有其他艺术不能替代的审美价值。音乐的意态美不但可以使人获得精神的超越,而且可以净化人的灵魂。获得一种超越人与自然的恒长的生命意识与浩瀚的宇宙精神。
再次音乐的意态美具有净化人的灵魂,使人们的心境在最美好的“高峰体验”中不断升华到完美的境界。
2. 4风格美
音乐风格美的指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与文化的群体或个体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典型特征,在一定的行为方式中的音响化。风格美的丰富性、独创性,可以满足人类的各审美需求。例如,《嘎达梅林》反映了当时中国正处于列强入侵、军阀混战的形势下。蒙古王公贵族贪图利益与军阀相互勾结,嘎达梅林带领人民进行武装反抗的事迹。
综上所述,科尔沁叙事民歌《嘎达梅林》是内蒙古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瑰宝,它生动形象的体现了内蒙古人民热爱土地、热爱生活、崇尚正直、勇敢的英雄主义情怀。从正面歌唱美好事物,反映了内蒙古人民乐观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二、中国民族音乐的审美价值
音乐作品的形态美、情态美、意态美、风格美是融为一体,难以分割的。在欣赏音乐时我们应该将这几种美融合于一体,整体上把握音响动态与结构征,进一步探索音乐和谐美和动态美的需求,提高对音乐美的强烈兴趣以及敏锐的感受力,对音乐直觉的把握能力直至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和音乐表演中的再创造能力。音乐的美还可以从真、善、美的角度全面塑造人类本体。培养丰富的积极的情感结构与探索真理,寻求客观规律的创造力的整体上、本质上把握事物的思维能力,使人获得趋向美事物、排斥丑恶事物的心理定势与先进的思想意识、良好的性格品质,使人获得新生,使人类逐步自由地、自觉地运用美的规律去创造主客体,使人的价值与外在世界的价值均能充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