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区形态和功能的不断完善和提升,社区建设和管理越来越需要年轻化、专业化的管理者、建设者参与其中。2004年,上海市徐汇区龙华街道向社会招聘了40余名大学生,作为社工安排到居委、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等不同部门工作。几年来,龙华街道不仅加强了社工队伍的管理和培训,提高了社工的工作能力,还设置了不同的晋升渠道,为社工自身的发展建立了人性化的发展机制。
一、大学生社工的招聘、培养及离开
(一)严格条件招聘社工。龙华街道在明确年龄要求、学历专业限制,尤其对工作岗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后,通过委托上海徐汇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向社会招聘。对工作岗位详细描述的目的在于招聘到真正热爱社区工作,有志于在社区岗位上成才的年轻大学生,避免一些大学生在上岗前对岗位模糊,上岗后觉得不适合而跳槽,从而影响队伍的稳定。通过笔试、面试和岗位试用后,社工与上海徐汇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签订正式用工合同,尔后由上海徐汇人力资源有限公司与龙华街道办事处签订派遣协议书。
(二)量身设岗安排社工。在社工岗位安排上,龙华街道在充分了解每位大学生社工的专业、兴趣和意向,以及单位各部门用工需求后,妥善安排,合理使用。如小李是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的,安排到俞一居委担任民政干部;小陈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安排到街道网络服务中心负责整个社区的信息网络事务;小季是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的,则安排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负责群众体育工作,等等。由于在安排使用上专业对口人尽其才,不仅社工的工作潜能得到挖掘,更促进了街道整体工作的发展。
(三)安排良师指导社工。社区工作毕竟是以服务为主,事务也是琐碎繁杂,甚至婆婆妈妈。一些社工初上岗时完全不能适应工作。主要表现在观念上不适应。大学生对工作有热情,但往往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比如,搞一项活动,社工们总是按照自己的设想而脱离自己服务对象——社区老年居民的实际进行设计,尽管设计得很完美,可活动下来,效果却不见得很明显,甚至还引来居民的非议。为此,街道不仅为社工们安排社区工作服务理论专家专场讲座,更为每一位社工安排一位资深的社区干部带教,传授实际工作中的技巧和应注意的事项。比如,小范一进街道司法所调解工作室,司法所的领导就给他安排了一位从事居委会书记多年、调解经验丰富的孙菊娣带教,从接案到调查,从调解到协议书的制作和签订,都手把手地教导,半年后,小范就能独立调解纠纷。
(四)建立机制培养社工。街道在培养社工时,非常注重利用身边的榜样,比如,当街道发现小范在司法所调解工作室成长得比较快时,就号召大家向他学习,不仅要加强自身理论学习,更要树立岗位成才的观念。在社工队伍中逐渐形成了爱学习、比业绩的浓厚氛围,使得社工队伍工作水平得到了整体提高。
为了帮助大学生社工健康成长,街道不仅加强了对社工的考核,对业绩突出的社工,街道也为他们铺设了晋升的绿色通道。每年年终,街道都要通过召开社工述职会,由社工自己述职,然后请他们所在部门的领导写出评鉴意见,在综合群众反映之后,街道组织人事科为他们给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定等级,评定等级与当年的年终奖挂钩。另外,街道还为他们提供了两条晋升通道,一是调整岗位。比如,小李在俞一居委担任民政干部工作出色,加上她文字能力比较强,街道就把她调整到了街道宣传科工作;小金原来在上缝居委会工作,由于工作出色,被调整到街道党员服务中心工作。二是在事业编制录取上给予特别照顾。比如,小王原来分配在党员服务中心工作,由于工作成绩出色,街道在事业编制招考时,为她提供绿色通道,只要她考试成绩达标,就优先录取。小王不负众望,成功转为事业编制。三是对在社区工作满五年的大学生社工,街道鼓励他们参加更高学历学习和参加相关的专业技术职称考试,对其中发生的费用,街道给予一定的支持。目前,已有3名社工取得了本科学历,6人获得社工师、助理社工师资格证书。
(五)人性关怀跳槽社工。平时,街道除了关心社工的工作外,还关心他们的恋爱婚姻问题。街道每年都会开展一些青年交友活动,为大龄社工提供交友机会。在社工去留问题上也相当开明,对个别要跳槽的社工,街道不但不设卡,甚至还会在小范围内召开欢送会,希望离开的社工能经常回来传递一些新的信息。街道认为,人才能进也要能出,这样才不会耽误社工的自身发展,这是对社工负责。比如,小张原在强生居委做宣传文教干部,后来提出要调到外区的某街道去上班。街道在了解情况后,当天就帮她办好了调动手续,并协助强生居委为她召开了一个欢送会。
二、大学生社工在社区管理中发挥的有效作用
龙华街道社工队伍虽然不算庞大,但它所发挥的作用,却不可小觑:
(一)推进了信息化办公速度。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电脑、数码相机、摄像机等高科技产品作为居委会办公配置已不是新鲜事了,但由于一些居委干部年龄偏大,对高新技术产品使用不够熟练,一些高科技产品形同虚设。大学生社工进入居委会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如今,居委会上报的信息材料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电子邮件既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又方便了接受者查阅,更为居委会积累档案资料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更新了社区工作理念。大学生由于思维活跃,对信息捕捉敏捷,因此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居委工作除了开会和组织居民打扫卫生之外,便毫无生气的工作局面。一些社工到了居委会后,居委会的文体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新闻报道、黑板报、各种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不仅丰富了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将居委会工作推上新台阶。
(三)提高了社区服务的质量。大学生社工不仅对新政策理解接受得快,同时又能为居民提供便捷的网络资讯,因此,大学生社工往往能高效快速地为群众提供服务。小夏从事街道廉租房收入核对工作,不仅迅速掌握了有关廉租房的政策,还热情耐心回复前来咨询和申请的居民,有时候他自己也拿捏不准时,就赶紧上网查阅或打电话到上级部门询问,居民都说这个社工真正做到了“一张笑脸相迎,一个满意答复”。
(四)提升了社区干部的能力。大学生社工进入到居委会等部门工作,热情高,有活力,能产生“鲶鱼效应”,促进和推动整个居委会或部门工作的积极性,在实践中,自然而然就提高了社区干部自身的工作能力。
三、大学生不愿到社区工作岗位当社工的几个原因及解决办法
(一)对社区工作存在偏见。一些大学生对社区工作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思想认识上,认为社区工作除了大扫除就没有其他的事情了,社区工作者是小区卫生保洁员的代名词,层次很低,又婆婆妈妈,与大学生心理期望相差很远。所以,一些大学生不愿意“降低身份”来当社工,来从事社区工作,造成社区干部年龄结构老化,专业知识匮乏,工作方式老套,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率相对低下。
(二)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大学生社工在待遇低、事务繁琐的情况下,往往就会产生个人价值得不到体现的思想。当前,社工工资待遇普遍不高(约1000-1500元/月),待遇低再遭遇房价高,社工的婚姻状况就令人堪忧。因而,为了获得高薪,一些即使热爱社区工作的社工,也只能忍痛割爱,另谋高就,这就造成了社工队伍不稳定、人才难留的艰难境况。
(三)社工身份令人尴尬。我国现行制度下的社工和西方国家现行制度下的社工截然不同,西方和一些欧美国家的社工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不仅薪水高,而且社会地位高,受人尊敬。我国现行制度下的社工既不是公务员、事业编制、集体编制,又不是按企业人员管理,属于几不靠人员,身份不确定性致使社工难有归属感,导致愿意从事社工职业的人员望而却步。
鉴于上述几个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建议一,加大社区工作性质的宣传,澄清大学生心里对社区工作的模糊概念。一些大学已经开设了社区工作、社会工作专业,作为系统教授社区工作理念的学校和机构,要大力宣传社区工作的意义、性质、理论和技巧方法,要让社区工作深入人心,让大学生明白,社区工作同样大有作为。
建议二,政府要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用以规范管理大学生社工,如颁发社工资格证书、评定社工职称、确定社工所属的管理部门、规范社工的进入和离开等。
建议三,对于有突出贡献的社工,相应的部门要建立科学的奖励考核机制,要在制度上鼓励大学生进入社工队伍,如让大学生社工有晋升的渠道和途径,在一定情况下,招录事业编制或公务员可以优先考虑等。
责任编辑 晏蔚青
一、大学生社工的招聘、培养及离开
(一)严格条件招聘社工。龙华街道在明确年龄要求、学历专业限制,尤其对工作岗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后,通过委托上海徐汇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向社会招聘。对工作岗位详细描述的目的在于招聘到真正热爱社区工作,有志于在社区岗位上成才的年轻大学生,避免一些大学生在上岗前对岗位模糊,上岗后觉得不适合而跳槽,从而影响队伍的稳定。通过笔试、面试和岗位试用后,社工与上海徐汇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签订正式用工合同,尔后由上海徐汇人力资源有限公司与龙华街道办事处签订派遣协议书。
(二)量身设岗安排社工。在社工岗位安排上,龙华街道在充分了解每位大学生社工的专业、兴趣和意向,以及单位各部门用工需求后,妥善安排,合理使用。如小李是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的,安排到俞一居委担任民政干部;小陈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安排到街道网络服务中心负责整个社区的信息网络事务;小季是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的,则安排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负责群众体育工作,等等。由于在安排使用上专业对口人尽其才,不仅社工的工作潜能得到挖掘,更促进了街道整体工作的发展。
(三)安排良师指导社工。社区工作毕竟是以服务为主,事务也是琐碎繁杂,甚至婆婆妈妈。一些社工初上岗时完全不能适应工作。主要表现在观念上不适应。大学生对工作有热情,但往往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比如,搞一项活动,社工们总是按照自己的设想而脱离自己服务对象——社区老年居民的实际进行设计,尽管设计得很完美,可活动下来,效果却不见得很明显,甚至还引来居民的非议。为此,街道不仅为社工们安排社区工作服务理论专家专场讲座,更为每一位社工安排一位资深的社区干部带教,传授实际工作中的技巧和应注意的事项。比如,小范一进街道司法所调解工作室,司法所的领导就给他安排了一位从事居委会书记多年、调解经验丰富的孙菊娣带教,从接案到调查,从调解到协议书的制作和签订,都手把手地教导,半年后,小范就能独立调解纠纷。
(四)建立机制培养社工。街道在培养社工时,非常注重利用身边的榜样,比如,当街道发现小范在司法所调解工作室成长得比较快时,就号召大家向他学习,不仅要加强自身理论学习,更要树立岗位成才的观念。在社工队伍中逐渐形成了爱学习、比业绩的浓厚氛围,使得社工队伍工作水平得到了整体提高。
为了帮助大学生社工健康成长,街道不仅加强了对社工的考核,对业绩突出的社工,街道也为他们铺设了晋升的绿色通道。每年年终,街道都要通过召开社工述职会,由社工自己述职,然后请他们所在部门的领导写出评鉴意见,在综合群众反映之后,街道组织人事科为他们给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定等级,评定等级与当年的年终奖挂钩。另外,街道还为他们提供了两条晋升通道,一是调整岗位。比如,小李在俞一居委担任民政干部工作出色,加上她文字能力比较强,街道就把她调整到了街道宣传科工作;小金原来在上缝居委会工作,由于工作出色,被调整到街道党员服务中心工作。二是在事业编制录取上给予特别照顾。比如,小王原来分配在党员服务中心工作,由于工作成绩出色,街道在事业编制招考时,为她提供绿色通道,只要她考试成绩达标,就优先录取。小王不负众望,成功转为事业编制。三是对在社区工作满五年的大学生社工,街道鼓励他们参加更高学历学习和参加相关的专业技术职称考试,对其中发生的费用,街道给予一定的支持。目前,已有3名社工取得了本科学历,6人获得社工师、助理社工师资格证书。
(五)人性关怀跳槽社工。平时,街道除了关心社工的工作外,还关心他们的恋爱婚姻问题。街道每年都会开展一些青年交友活动,为大龄社工提供交友机会。在社工去留问题上也相当开明,对个别要跳槽的社工,街道不但不设卡,甚至还会在小范围内召开欢送会,希望离开的社工能经常回来传递一些新的信息。街道认为,人才能进也要能出,这样才不会耽误社工的自身发展,这是对社工负责。比如,小张原在强生居委做宣传文教干部,后来提出要调到外区的某街道去上班。街道在了解情况后,当天就帮她办好了调动手续,并协助强生居委为她召开了一个欢送会。
二、大学生社工在社区管理中发挥的有效作用
龙华街道社工队伍虽然不算庞大,但它所发挥的作用,却不可小觑:
(一)推进了信息化办公速度。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电脑、数码相机、摄像机等高科技产品作为居委会办公配置已不是新鲜事了,但由于一些居委干部年龄偏大,对高新技术产品使用不够熟练,一些高科技产品形同虚设。大学生社工进入居委会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如今,居委会上报的信息材料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电子邮件既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又方便了接受者查阅,更为居委会积累档案资料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更新了社区工作理念。大学生由于思维活跃,对信息捕捉敏捷,因此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居委工作除了开会和组织居民打扫卫生之外,便毫无生气的工作局面。一些社工到了居委会后,居委会的文体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新闻报道、黑板报、各种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不仅丰富了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将居委会工作推上新台阶。
(三)提高了社区服务的质量。大学生社工不仅对新政策理解接受得快,同时又能为居民提供便捷的网络资讯,因此,大学生社工往往能高效快速地为群众提供服务。小夏从事街道廉租房收入核对工作,不仅迅速掌握了有关廉租房的政策,还热情耐心回复前来咨询和申请的居民,有时候他自己也拿捏不准时,就赶紧上网查阅或打电话到上级部门询问,居民都说这个社工真正做到了“一张笑脸相迎,一个满意答复”。
(四)提升了社区干部的能力。大学生社工进入到居委会等部门工作,热情高,有活力,能产生“鲶鱼效应”,促进和推动整个居委会或部门工作的积极性,在实践中,自然而然就提高了社区干部自身的工作能力。
三、大学生不愿到社区工作岗位当社工的几个原因及解决办法
(一)对社区工作存在偏见。一些大学生对社区工作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思想认识上,认为社区工作除了大扫除就没有其他的事情了,社区工作者是小区卫生保洁员的代名词,层次很低,又婆婆妈妈,与大学生心理期望相差很远。所以,一些大学生不愿意“降低身份”来当社工,来从事社区工作,造成社区干部年龄结构老化,专业知识匮乏,工作方式老套,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率相对低下。
(二)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大学生社工在待遇低、事务繁琐的情况下,往往就会产生个人价值得不到体现的思想。当前,社工工资待遇普遍不高(约1000-1500元/月),待遇低再遭遇房价高,社工的婚姻状况就令人堪忧。因而,为了获得高薪,一些即使热爱社区工作的社工,也只能忍痛割爱,另谋高就,这就造成了社工队伍不稳定、人才难留的艰难境况。
(三)社工身份令人尴尬。我国现行制度下的社工和西方国家现行制度下的社工截然不同,西方和一些欧美国家的社工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不仅薪水高,而且社会地位高,受人尊敬。我国现行制度下的社工既不是公务员、事业编制、集体编制,又不是按企业人员管理,属于几不靠人员,身份不确定性致使社工难有归属感,导致愿意从事社工职业的人员望而却步。
鉴于上述几个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建议一,加大社区工作性质的宣传,澄清大学生心里对社区工作的模糊概念。一些大学已经开设了社区工作、社会工作专业,作为系统教授社区工作理念的学校和机构,要大力宣传社区工作的意义、性质、理论和技巧方法,要让社区工作深入人心,让大学生明白,社区工作同样大有作为。
建议二,政府要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用以规范管理大学生社工,如颁发社工资格证书、评定社工职称、确定社工所属的管理部门、规范社工的进入和离开等。
建议三,对于有突出贡献的社工,相应的部门要建立科学的奖励考核机制,要在制度上鼓励大学生进入社工队伍,如让大学生社工有晋升的渠道和途径,在一定情况下,招录事业编制或公务员可以优先考虑等。
责任编辑 晏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