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小我们就被反复教导,要“合理利用时间”,选择做正确的事,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评估一件事值不值得做:一是这件事在当下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称为“收益值”;二是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称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长的事件,其影响会持续较久。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只关注到一件事情在发生时带给我们的即刻的好处,而忽略了这一好处是否可以持续下去,产生长期的效果。就拿玩游戲来说,玩游戏带来的愉悦感是其他绝大多数事情无法比拟的,但一旦停下来,这种愉悦感就迅速消退了。所以玩游戏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件。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大多数事情都可以从这两个角度来衡量,由此便可得到由这两个角度组合成的四类事件: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找到真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与“大牛”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买一件当季流行的衣服;玩一下午手机游戏;以“扶墙进、扶墙出”的方式吃一顿自助餐。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练一小时书法;背诵三首诗;读懂哲学著作的一个章节;多重复一组技能练习。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挑起或参与一次网络掐架;漫无目的地刷微博;使用社交软件窥视陌生人的隐私。
反躬自省一下,可能会发现,我们平时最喜欢做的、做得最多的,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其次是“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而另两类长半衰期事件,我们或者做得很少,或者做得很不情愿,或者不具备做的条件。这个现象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不自觉地陷入了一个短半衰期的沙坑之中。在沙坑里,我们总是一次次地把沙子抓起来,但刚获得一点快感,沙子就已从指尖滑下,我们不得不重新来过。即便这个过程重复再多次,我们还是得到相同的结果。
但是长半衰期的事件就不一样,它的效益可以累积和叠加,成为奠定未来成功的一块小小的基石。比如背单词,背一个单词,尽管可能过几天就会淡忘,但是当你几天后重新背这个单词时,第一次行动留下的底子还是在那里,它可以降低你再次记诵的难度。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碎片化和功利性等特点,使得现代人很容易陷入“两个无能”之中。一是“选择无能”,是指我们很难判断两个事情哪个更重要,比如两本书看哪一本,两个证书去考哪一个;二是“执行无能”,就是明知道这个事情很重要,但就是不去做,最后一事无成。而这些状况,都可以用我总结的“采铜法则”来改善: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
这个法则暗含着两层含义:一、收益值的高低无关紧要,只要不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只要这个收益可以被累加,就尽管去做。二、不要只盯着那些高大上的事情。一些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只要对你有长期的益处,仍旧可以去做。
可能有人会问:我们需要应对的事情多到数不胜数,到底如何判断这件事情是长半衰期还是短半衰期呢?对于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一个事件的半衰期有个体差异。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旅游。有些人旅游是走马观花式的,那么半衰期可能就很短;而另一些人旅游前就会做足功课,对游览地的文化、历史和地域特点做详细了解,在游览过程中又细致入微,仔细观察当地的风物,并认真撰写游记,那么对他们来说,旅游的半衰期可能就会很长了。
其次,有些收益本身就具有“长期保持”的属性,比如方法、技能以及具有稀缺性或者不可替代性的核心竞争力等,识别是否具有这些属性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事件的半衰期长短。
当然,“采铜法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杜绝短半衰期的事,毕竟人还是需要当下的快乐和即兴的满足,只不过,它不应是我们生活的重心。
(摘自《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评估一件事值不值得做:一是这件事在当下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称为“收益值”;二是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称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长的事件,其影响会持续较久。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只关注到一件事情在发生时带给我们的即刻的好处,而忽略了这一好处是否可以持续下去,产生长期的效果。就拿玩游戲来说,玩游戏带来的愉悦感是其他绝大多数事情无法比拟的,但一旦停下来,这种愉悦感就迅速消退了。所以玩游戏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件。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大多数事情都可以从这两个角度来衡量,由此便可得到由这两个角度组合成的四类事件: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找到真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与“大牛”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买一件当季流行的衣服;玩一下午手机游戏;以“扶墙进、扶墙出”的方式吃一顿自助餐。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练一小时书法;背诵三首诗;读懂哲学著作的一个章节;多重复一组技能练习。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挑起或参与一次网络掐架;漫无目的地刷微博;使用社交软件窥视陌生人的隐私。
反躬自省一下,可能会发现,我们平时最喜欢做的、做得最多的,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其次是“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而另两类长半衰期事件,我们或者做得很少,或者做得很不情愿,或者不具备做的条件。这个现象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不自觉地陷入了一个短半衰期的沙坑之中。在沙坑里,我们总是一次次地把沙子抓起来,但刚获得一点快感,沙子就已从指尖滑下,我们不得不重新来过。即便这个过程重复再多次,我们还是得到相同的结果。
但是长半衰期的事件就不一样,它的效益可以累积和叠加,成为奠定未来成功的一块小小的基石。比如背单词,背一个单词,尽管可能过几天就会淡忘,但是当你几天后重新背这个单词时,第一次行动留下的底子还是在那里,它可以降低你再次记诵的难度。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碎片化和功利性等特点,使得现代人很容易陷入“两个无能”之中。一是“选择无能”,是指我们很难判断两个事情哪个更重要,比如两本书看哪一本,两个证书去考哪一个;二是“执行无能”,就是明知道这个事情很重要,但就是不去做,最后一事无成。而这些状况,都可以用我总结的“采铜法则”来改善: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
这个法则暗含着两层含义:一、收益值的高低无关紧要,只要不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只要这个收益可以被累加,就尽管去做。二、不要只盯着那些高大上的事情。一些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只要对你有长期的益处,仍旧可以去做。
可能有人会问:我们需要应对的事情多到数不胜数,到底如何判断这件事情是长半衰期还是短半衰期呢?对于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一个事件的半衰期有个体差异。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旅游。有些人旅游是走马观花式的,那么半衰期可能就很短;而另一些人旅游前就会做足功课,对游览地的文化、历史和地域特点做详细了解,在游览过程中又细致入微,仔细观察当地的风物,并认真撰写游记,那么对他们来说,旅游的半衰期可能就会很长了。
其次,有些收益本身就具有“长期保持”的属性,比如方法、技能以及具有稀缺性或者不可替代性的核心竞争力等,识别是否具有这些属性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事件的半衰期长短。
当然,“采铜法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杜绝短半衰期的事,毕竟人还是需要当下的快乐和即兴的满足,只不过,它不应是我们生活的重心。
(摘自《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