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十大“为官做事辩证法”,折射出了不同的人生追求和精神状态,也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走向。
面对群众的诉求,不想着怎么去解决,而是变着法儿地去解释,现实中,这样的情景并不罕见。我们常说,“想做事的人总有办法,不想做事的人总有理由”,把工作的重心放在“解释”上,原因不外乎是根本不想去做。态度不可谓不好,解释不可谓不耐心,可最后“总有一种理由拒绝你”,当 “硬钉子”变成了“软钉子”,谈何真正转作风?
当然,反对拿解释当不作为的挡箭牌,并不是否定解释的作用。有时候,受客观条件限制,一些问题短期难以得到解决;因为认识局限,一些问题可能群众有误解。对此,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既是服务群众的重要内容,也是尊重群众知情权的体现。换句话说,通过真心实意的解释,说明真实情况、解开思想疙瘩,这样的思想工作本身就是一种解决。
有人说,解释是一种态度,解决是一种行动,二者是言和行的关系。如何做到言行合一?关键要看把谁放在首位。如果凡事“官本位”,首先想着个人利益、部门利益,解释很容易成为“为官不为”的幌子,以解释为名,行糊弄群众、推诿扯皮之实;如果坚持“人民至上”,解释和解决就能互为补充,在讲清道理中凝聚共识,在解决问题中增加信任。换句话说,能否解释得好,能否解决得了,关键是是否立足于“人心这个最大政治”,把自身职责扛在肩上,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名利对于普通人,如同鸟之爱惜羽毛,既难以淡然回避,更难于全然超脱。只有少数贤者,才能轻名利似浮云,重节操如泰山;即便在失意、挫折的逆境中,也能挺直腰杆而不失骨气与高洁,达致“无求”之境。
对于每一个领导干部来说,在从政的那天起就应当懂得,共产党的“官场”不是升官发财的名利场,而是为民造福的奋斗场。奋斗创业,既要淡泊个人的功名利禄,更要担起人民的福祉重任;既需放下一己的进退去留,更需负起肩上的公权职责。
“讲究”与“将就”如同硬币的两面。廖俊波生活上不讲究,在外出差,常常一碗面条就是午餐,有时叫来快餐,边吃边谈工作。但他对待工作却从不将就,“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总是以冲刺的姿态干在前、创一流。
生活上不讲究,工作上不将就,对待生活和工作的态度背后,是人生品位、人生格局。“工作向高标准看齐,生活向低标准看齐”,这句曾经为人们所熟知的话,在今天仍未过时。然而,在新的考验面前,要真正做到并非易事。时下,党政干部工作和生活条件都有了很大改善,但拒腐蚀、永不沾的好传统不能丢,工作和生活的摆位不能颠倒。个人生活不讲究,干事创业不将就,将心思与精力用在事业上,用在为人民谋福祉上,一辈子坚守初心,一辈子艰苦奋斗,才是共产党人应有的人生追求。
“守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正”者,大道也。既包含道德操守,又包含客觀规律,还包含正确理论。从哲学上讲,它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一切被实践所证明了的正确东西,以及从无数次成功失败中得出的宝贵经验,都谓之为“正道”。
“出新”,则是创新、变化。哲学家说:“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守正不是守成,不是冥顽不化。古往今来,适者生存。在不断变革的社会背景下,必须审时度势,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抱残守缺,刻舟求剑,不思变化,只会越来越被动,越来越落后。
俗话说得好,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过去那些一般化、大呼隆、粗放型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愈发同新时代格格不入。而今,各项工作的专业化、专门化、精细化要求越来越高,“万金油”干部“样样都会,门门不精”的短板愈发凸显。
任用和培养干部,不可能再像“万金油”一样,哪里“不舒服”就往哪里“搽”,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抹”。练就又博又专的本领结构,钻一行精一行,管一行像一行,是新时代提出的人才新课题。由此而言,拥有某一领域专长、揽得了“瓷器活”的“金刚钻”型人才,组织应多培养,干部本身也应朝此努力。
做领先者还是跟随者,两者并非完全对立和矛盾。一个行业、一个领域,领先者毕竟只是少数。对无数领先者来说,大多经历过跟随者的过程。对那些后起者来说,做一个跟随者有时候也是一个不错的战略选择。因为跟随者有领先者领跑,所以前进的道路明晰;还有后发优势,在汲取领先者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可以把资源最大化地集中在正确的方向上,少犯错误。
华为公司掌门人任正非就曾坦言:华为正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可跟随的困境,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这是领先者的一种宝贵的忧患意识。而对于跟随者,如果没有自己的创新,只是盲目跟随,也永远不会成为领先者。
不管领先者还是跟随者,需要保持旺盛和持久的创造力,需要打破各种桎梏瓶颈,凤凰涅槃,再造一个新世界。最怕的是固步自封,停滞不前。谁能在一次次大机会、大变革中,拥抱变化,奋发作为,谁就能成为真正的领先者,甚至是领导者。
先易后难,的确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符合事物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从容易的事情做起,有利于积累经验,摸清事物内在规律,在攻克难事时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先易后难也容易前半程热情高涨,而后半程动力逐步减少,阻力日益增大,形成久拖不决的局面。许多事情半途而废,许多改革无法深入,许多工程成为烂尾工程,贻误难题解决的最佳时机,原因大多在此。
很多时候,先难后易则事易,先易后难则事难。抓落实,促改革,也要有一种越是困难越向前的精神。难有时恰恰是主要矛盾所在,见难而上,全力攻克,也是抓住主要问题、紧扣主要矛盾、牵住问题的牛鼻子。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解决了,其他问题和矛盾也会迎刃而解。
近年来,很多地方在为民服务中倡导“马上就办”,对于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效能、提升窗口形象,特别是对根治懒政、惰政等“为官不为”顽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马上就办”并不意味着为了追求“马上”,任何事情都可以特事特办,甚至逾越法纪、规定的界限。
有些领导干部不按规矩“马上就办”,尽管主观愿望是为了解民忧、排民难,但破坏了规则,消解了制度效能,还可能留下后遗症。究其原因,有的是对“马上就办”理解不深,认为上级有要求、群众有需求,自己必须展示姿态,激发了“抢跑”心理。有的是为了追求“树威立信”,希望建构基层群众遇上“贵人”的传奇,不惜运用特权。凡此种种,都是对制度规矩的不尊重,也是在搞潜规则。
“马上就办”是工作作风,“按规矩办”是工作要求,并不矛盾。强调“马上就办”,针对的是不作为、慢作为,并非将不符合政策规定的事情也“马上就办”;要求“按规矩办”,也需要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并非议而不决,更不能出现“办个事盖几十个公章”的现象。处理好“马上就办”与“按规矩办”的关系,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才能让群众不断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
苏轼在《宝绘堂记》中提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可以寄托情感、发掘旨趣、收获安宁,这是好事。可一旦“留意于物”,便容易沉湎其中,乃至玩物丧志、精神懈怠。倘若如此,哪里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呢?
陈毅元帅酷爱诗词,他的诗挥洒自如,別具一格。有人曾建议他出诗集,却被他婉拒。除了谦逊,主要是他觉得“每一件事都可以写他几百行诗”,但“可惜无时间写”。他以诗人的敏锐捕捉到时代喷薄而出的艺术灵感,但作为人民公仆,他理性地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火热的事业之中。可见,抱守初心、尽职守责,才能做到行不失格、好而有度。
汉代刘安《淮南子·说山训》中有一段话:“有鸟将来,张罗而待之,得鸟者,罗之一目也。今为一目之罗,则无时得鸟矣。”意思是,有只鸟即将飞过来,把网张开去捕捉,捕到鸟的只是一个网眼。现在用一个网眼去捕鸟,那就永远也捕不到。
“罗之一目”与“一目之罗”,虽然都是“一目”,却有根本区别。前者是局部置于整体之中,后者是局部脱离于整体之外。“得鸟”与“失鸟”的结果表明:局部在整体中才会发挥作用,否则就失去作用。正所谓“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有些事物看似很重要,却不可孤立发挥作用。
现实中,有的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想单线突击、局部改善。有的人“烧自己的火,热自己的锅”,只顾单打独斗、各自为政。这样一来,所做的工作皆成了“一目罗”,好举措难推进,好政策难落地,造成改革“中梗阻”或“末梢堵塞”。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全面深化改革再出发,时刻保持“岂可空张一目罗”的自警自省,既登高望远,又脚踏实地,将各项重大举措置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中谋定而后动,改革定能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就。
(摘自人民论坛网)
一、“解释”与“解决”
面对群众的诉求,不想着怎么去解决,而是变着法儿地去解释,现实中,这样的情景并不罕见。我们常说,“想做事的人总有办法,不想做事的人总有理由”,把工作的重心放在“解释”上,原因不外乎是根本不想去做。态度不可谓不好,解释不可谓不耐心,可最后“总有一种理由拒绝你”,当 “硬钉子”变成了“软钉子”,谈何真正转作风?
当然,反对拿解释当不作为的挡箭牌,并不是否定解释的作用。有时候,受客观条件限制,一些问题短期难以得到解决;因为认识局限,一些问题可能群众有误解。对此,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既是服务群众的重要内容,也是尊重群众知情权的体现。换句话说,通过真心实意的解释,说明真实情况、解开思想疙瘩,这样的思想工作本身就是一种解决。
有人说,解释是一种态度,解决是一种行动,二者是言和行的关系。如何做到言行合一?关键要看把谁放在首位。如果凡事“官本位”,首先想着个人利益、部门利益,解释很容易成为“为官不为”的幌子,以解释为名,行糊弄群众、推诿扯皮之实;如果坚持“人民至上”,解释和解决就能互为补充,在讲清道理中凝聚共识,在解决问题中增加信任。换句话说,能否解释得好,能否解决得了,关键是是否立足于“人心这个最大政治”,把自身职责扛在肩上,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
二、“无求”与“有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名利对于普通人,如同鸟之爱惜羽毛,既难以淡然回避,更难于全然超脱。只有少数贤者,才能轻名利似浮云,重节操如泰山;即便在失意、挫折的逆境中,也能挺直腰杆而不失骨气与高洁,达致“无求”之境。
对于每一个领导干部来说,在从政的那天起就应当懂得,共产党的“官场”不是升官发财的名利场,而是为民造福的奋斗场。奋斗创业,既要淡泊个人的功名利禄,更要担起人民的福祉重任;既需放下一己的进退去留,更需负起肩上的公权职责。
三、“讲究”与“将就”
“讲究”与“将就”如同硬币的两面。廖俊波生活上不讲究,在外出差,常常一碗面条就是午餐,有时叫来快餐,边吃边谈工作。但他对待工作却从不将就,“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总是以冲刺的姿态干在前、创一流。
生活上不讲究,工作上不将就,对待生活和工作的态度背后,是人生品位、人生格局。“工作向高标准看齐,生活向低标准看齐”,这句曾经为人们所熟知的话,在今天仍未过时。然而,在新的考验面前,要真正做到并非易事。时下,党政干部工作和生活条件都有了很大改善,但拒腐蚀、永不沾的好传统不能丢,工作和生活的摆位不能颠倒。个人生活不讲究,干事创业不将就,将心思与精力用在事业上,用在为人民谋福祉上,一辈子坚守初心,一辈子艰苦奋斗,才是共产党人应有的人生追求。
四、“守正”与“出新”
“守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正”者,大道也。既包含道德操守,又包含客觀规律,还包含正确理论。从哲学上讲,它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一切被实践所证明了的正确东西,以及从无数次成功失败中得出的宝贵经验,都谓之为“正道”。
“出新”,则是创新、变化。哲学家说:“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守正不是守成,不是冥顽不化。古往今来,适者生存。在不断变革的社会背景下,必须审时度势,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抱残守缺,刻舟求剑,不思变化,只会越来越被动,越来越落后。
五、“万金油”与“金刚钻”
俗话说得好,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过去那些一般化、大呼隆、粗放型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愈发同新时代格格不入。而今,各项工作的专业化、专门化、精细化要求越来越高,“万金油”干部“样样都会,门门不精”的短板愈发凸显。
任用和培养干部,不可能再像“万金油”一样,哪里“不舒服”就往哪里“搽”,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抹”。练就又博又专的本领结构,钻一行精一行,管一行像一行,是新时代提出的人才新课题。由此而言,拥有某一领域专长、揽得了“瓷器活”的“金刚钻”型人才,组织应多培养,干部本身也应朝此努力。
六、“领先者”与“跟随者”
做领先者还是跟随者,两者并非完全对立和矛盾。一个行业、一个领域,领先者毕竟只是少数。对无数领先者来说,大多经历过跟随者的过程。对那些后起者来说,做一个跟随者有时候也是一个不错的战略选择。因为跟随者有领先者领跑,所以前进的道路明晰;还有后发优势,在汲取领先者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可以把资源最大化地集中在正确的方向上,少犯错误。
华为公司掌门人任正非就曾坦言:华为正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可跟随的困境,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这是领先者的一种宝贵的忧患意识。而对于跟随者,如果没有自己的创新,只是盲目跟随,也永远不会成为领先者。
不管领先者还是跟随者,需要保持旺盛和持久的创造力,需要打破各种桎梏瓶颈,凤凰涅槃,再造一个新世界。最怕的是固步自封,停滞不前。谁能在一次次大机会、大变革中,拥抱变化,奋发作为,谁就能成为真正的领先者,甚至是领导者。
七、“先易后难”与“先难后易”
先易后难,的确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符合事物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从容易的事情做起,有利于积累经验,摸清事物内在规律,在攻克难事时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先易后难也容易前半程热情高涨,而后半程动力逐步减少,阻力日益增大,形成久拖不决的局面。许多事情半途而废,许多改革无法深入,许多工程成为烂尾工程,贻误难题解决的最佳时机,原因大多在此。
很多时候,先难后易则事易,先易后难则事难。抓落实,促改革,也要有一种越是困难越向前的精神。难有时恰恰是主要矛盾所在,见难而上,全力攻克,也是抓住主要问题、紧扣主要矛盾、牵住问题的牛鼻子。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解决了,其他问题和矛盾也会迎刃而解。
八、“马上就办”与“按规矩办”
近年来,很多地方在为民服务中倡导“马上就办”,对于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效能、提升窗口形象,特别是对根治懒政、惰政等“为官不为”顽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马上就办”并不意味着为了追求“马上”,任何事情都可以特事特办,甚至逾越法纪、规定的界限。
有些领导干部不按规矩“马上就办”,尽管主观愿望是为了解民忧、排民难,但破坏了规则,消解了制度效能,还可能留下后遗症。究其原因,有的是对“马上就办”理解不深,认为上级有要求、群众有需求,自己必须展示姿态,激发了“抢跑”心理。有的是为了追求“树威立信”,希望建构基层群众遇上“贵人”的传奇,不惜运用特权。凡此种种,都是对制度规矩的不尊重,也是在搞潜规则。
“马上就办”是工作作风,“按规矩办”是工作要求,并不矛盾。强调“马上就办”,针对的是不作为、慢作为,并非将不符合政策规定的事情也“马上就办”;要求“按规矩办”,也需要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并非议而不决,更不能出现“办个事盖几十个公章”的现象。处理好“马上就办”与“按规矩办”的关系,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才能让群众不断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
九、“寓意于物”与“留意于物”
苏轼在《宝绘堂记》中提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可以寄托情感、发掘旨趣、收获安宁,这是好事。可一旦“留意于物”,便容易沉湎其中,乃至玩物丧志、精神懈怠。倘若如此,哪里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呢?
陈毅元帅酷爱诗词,他的诗挥洒自如,別具一格。有人曾建议他出诗集,却被他婉拒。除了谦逊,主要是他觉得“每一件事都可以写他几百行诗”,但“可惜无时间写”。他以诗人的敏锐捕捉到时代喷薄而出的艺术灵感,但作为人民公仆,他理性地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火热的事业之中。可见,抱守初心、尽职守责,才能做到行不失格、好而有度。
十、“罗之一目”与“一目之罗”
汉代刘安《淮南子·说山训》中有一段话:“有鸟将来,张罗而待之,得鸟者,罗之一目也。今为一目之罗,则无时得鸟矣。”意思是,有只鸟即将飞过来,把网张开去捕捉,捕到鸟的只是一个网眼。现在用一个网眼去捕鸟,那就永远也捕不到。
“罗之一目”与“一目之罗”,虽然都是“一目”,却有根本区别。前者是局部置于整体之中,后者是局部脱离于整体之外。“得鸟”与“失鸟”的结果表明:局部在整体中才会发挥作用,否则就失去作用。正所谓“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有些事物看似很重要,却不可孤立发挥作用。
现实中,有的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想单线突击、局部改善。有的人“烧自己的火,热自己的锅”,只顾单打独斗、各自为政。这样一来,所做的工作皆成了“一目罗”,好举措难推进,好政策难落地,造成改革“中梗阻”或“末梢堵塞”。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全面深化改革再出发,时刻保持“岂可空张一目罗”的自警自省,既登高望远,又脚踏实地,将各项重大举措置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中谋定而后动,改革定能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就。
(摘自人民论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