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在香港生活过的内地居民表示:“香港医疗不是因为看病不贵而著称,其实真正和内地的区别是,他们对医生和医院大体是信任的”
2008年两会期间,来自香港的政协委员、香港医院管理局主席胡定旭对在场的内地媒体表示:“内地看病绝对要贵过香港!”
这是实情,在生活成本远高于内地的香港,看病反倒比内地便宜得多。根据规定,香港市民在公立医院就诊,CT免费;感冒之类的小病,政府负责63%;需要看专科门诊的病,政府负责95%,而最高规格的手术如肝移植,都是政府全包。一位内地网友在网络上讲述他的香港亲戚去公立医院安装心脏起搏器的真实经历:如安装原价2.5万元的启搏器,自己可以分文不出;但如果想安装价值5万元的进口起搏器,病人就需要支付全价。”
对这样的规定,内地人觉得简直不可思议:两种启搏器功效一样,“一个分文不要,另一个要5万,真逗。”
事实上,在香港,只要拥有香港身份证,就可以享受免费的公立医疗。在公立医院,患者住院一天的费用是100港元,包吃住,也包药品,而根据估算,公立医院普通病房的成本每天约3100港元,成本远大于收益。这些超出病人支付部分的花销也会在账单上显示,它们是账单中政府支付的部分。一位香港浸会大学的博士在妻子产女出院后仔细看过医院的账单,发现因为自己女儿的出生,政府补贴了差不多6万港币,而他们自己,只交过750元。事实上,公立医院也可接诊非香港市民,但对那些不符合条件的病人,因为没有政府的补贴,他们在公立医院看病的花销往往比私立医院还贵。
公私立医院的区别
香港的医疗制度大约源于上世纪中叶,最初只是简单地沿袭英国的全民健康服务制度,即主要由政府为市民提供全民健康服务。到1985年,香港开始研究成立脱离政府框架和公务员体系的医院管理局(医管局),接管公营医疗服务。
香港的医院分两种,公立医院直属医管局,而私立医院由卫生署管理。公立医院收费很便宜,但为了避免医生过度疲劳,除一些确需的急诊病人外,非紧急情况就诊,均需预约,因为病人较多,预约等候的时间也很长,可能要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
在公立医院,急诊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来确定诊疗顺序,而排队预约基本由电脑完成,即使是有权势的人,在预约公立诊所服务时,也不可能排得更靠前。私立医院虽然收费高,但看病的人少,等待时间相对较短。普通人只要经济不是太困难,有个头疼脑热之类的小病,会优先选择去私立医院或诊所看门诊,只有大病、重病、急病才会去公立医院享受社会福利。
数据显示,香港公立医院住院病人占病人总数的85%,门诊病人只占15%;而私立医院恰好相反,住院病人占15%,门诊占85%。这个差别恰好明确了公立和私立医院各自的分工和定位:公立医院的宗旨是,先提供给急需的市民使用,主要以收治大病、重病、急病为主,门诊病人不是其主要服务对象;而私立医院则因为方便、快捷,服务周到,颇受门诊病人的青睐。据统计,在香港的公立医院中,13%的住院、28%的门诊,正是社会上最贫困的10%。
医生的规范
受益于香港医疗体系的,除了病人还有医生。
在香港,只有正式的注册医师才有资格行医,而成为注册医师并不容易,通常需要医学院毕业后完成12个月住院医师的培训,并通过一项资格考试。做医生不易,但因从事的是高技术、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医生的薪酬标准普遍很高,是典型的中产阶级。初级医师的月薪约有4万港币,高级医师翻倍,而顶级顾问医师的月收入能有20万以上,最顶级的外科医生甚至周薪百万,而香港普通工薪族的平均月薪只有15000元,远低于公立医院初级医师的收入水平(2008年数据)。
公立医院医生属于公务员编制,有可预期的丰厚退休金,受到廉政机构的监控,违者将受到停牌、取消退休金甚至追究刑事责任的处罚。在ICAC(廉政公署)网站上,可以找到最近几年受到调查的公立医院职员——一名医生因帮助病人在排号时插队而获罪;而另外两位医院太平间工作人员则因接受殡仪服务提供者约50多万港币的贿赂分别被判入狱18和15个月。
在香港,没有红包,也没有药品回扣,香港医生的收入是固定年薪——为了评估医生的薪酬级别,香港政府还专门建立了一个医疗信息系统,医疗管理层可以通过这个系统看到任何一个医生的诊疗行为,并据此对医生的级别进行评价,之后,由政府全额支付工资。
香港的医生对病人的关心,不仅依靠医者的职业道德,也是一种需要,医生不好,病人便不来看病,说不定还会投诉他,使他不能晋升。
医生的晋升,主要依据是职业道德、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和医学继续教育经历,对申请者在学历、科研能力、论文发表数量等方面并不做特别的要求。对这种评价方式,一位大陆医生非常认同:医生是一种很注重实践的工作,而香港的评估方式,“一方面有效减少了医师的综合压力,另一方面倡导医师将有限的精力专注于自己医疗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
融洽的医患关系
在香港看病仅仅是不贵吗?一位在香港生活过的内地居民表示:“香港医疗不是因为看病不贵而著称,其实真正和内地的区别是,他们对医生和医院大体是信任的。”
这种背景下,香港的医患关系比大陆融洽得多,一位年轻的香港医生谈起自己医生资格考试时遇见的“考官病人”:医院的资深医生在考试前会询问自己科室近期曾接诊过的一些典型病人,是否过来帮忙考一下新医生。而通常,病人们都会很爽快地同意,还感到非常荣幸,因为,“很高兴能帮助医师们提高医疗水平,帮助更多的人”。在这些参与准医生考试的病人中,甚至有病人因为住处离医院太远,自己掏钱住在了医院旁边。
为什么能达到这种信任?
作为香港医管局的主席,胡定旭曾毫不忌讳地回答,“政府应加大投入”,“真的是钱的问题”。
香港公立医院的经费主要源于特区政府的税收,由政府通过一年一度的财政预算提供。2008年,香港政府在医疗上的投入占到了GDP的2.6%,而即使在2010年,大陆医疗投入也只占到了财政支出的5.29%,占GDP的1.19%。
有政府买单,香港的公立医院就不用像大陆一样,需要病人先缴费才收治。
对于内地医疗机构的另外一些顽疾,比如“红包”或药品提成,胡定旭认为,“内地也要首先提高医生的工资,跟药脱钩。”这似乎也是香港医生普遍的想法,一位香港的年轻医生就认为,大陆医生“也许是因为工资太低了”。——这在香港是不可想象的,为了几个小钱而冒着丢掉一份体面职业的风险,犯不着。
过去数十年间,香港的医疗保障制度一直行之有效,并以低成本、高效益闻名世界。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医疗成本的不断攀升,政府已经开始感到吃力,也在准备进行“医改”,寻求其他方式帮助政府负担医疗费用。最近呼声较高的一个方法是引导众多有支付能力的中产阶层购买商业保险,在私营医院就医,从而减轻公立医院负担,缓解财政压力,将公立医院的服务转向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以及重急症服务等。
2008年两会期间,来自香港的政协委员、香港医院管理局主席胡定旭对在场的内地媒体表示:“内地看病绝对要贵过香港!”
这是实情,在生活成本远高于内地的香港,看病反倒比内地便宜得多。根据规定,香港市民在公立医院就诊,CT免费;感冒之类的小病,政府负责63%;需要看专科门诊的病,政府负责95%,而最高规格的手术如肝移植,都是政府全包。一位内地网友在网络上讲述他的香港亲戚去公立医院安装心脏起搏器的真实经历:如安装原价2.5万元的启搏器,自己可以分文不出;但如果想安装价值5万元的进口起搏器,病人就需要支付全价。”
对这样的规定,内地人觉得简直不可思议:两种启搏器功效一样,“一个分文不要,另一个要5万,真逗。”
事实上,在香港,只要拥有香港身份证,就可以享受免费的公立医疗。在公立医院,患者住院一天的费用是100港元,包吃住,也包药品,而根据估算,公立医院普通病房的成本每天约3100港元,成本远大于收益。这些超出病人支付部分的花销也会在账单上显示,它们是账单中政府支付的部分。一位香港浸会大学的博士在妻子产女出院后仔细看过医院的账单,发现因为自己女儿的出生,政府补贴了差不多6万港币,而他们自己,只交过750元。事实上,公立医院也可接诊非香港市民,但对那些不符合条件的病人,因为没有政府的补贴,他们在公立医院看病的花销往往比私立医院还贵。
公私立医院的区别
香港的医疗制度大约源于上世纪中叶,最初只是简单地沿袭英国的全民健康服务制度,即主要由政府为市民提供全民健康服务。到1985年,香港开始研究成立脱离政府框架和公务员体系的医院管理局(医管局),接管公营医疗服务。
香港的医院分两种,公立医院直属医管局,而私立医院由卫生署管理。公立医院收费很便宜,但为了避免医生过度疲劳,除一些确需的急诊病人外,非紧急情况就诊,均需预约,因为病人较多,预约等候的时间也很长,可能要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
在公立医院,急诊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来确定诊疗顺序,而排队预约基本由电脑完成,即使是有权势的人,在预约公立诊所服务时,也不可能排得更靠前。私立医院虽然收费高,但看病的人少,等待时间相对较短。普通人只要经济不是太困难,有个头疼脑热之类的小病,会优先选择去私立医院或诊所看门诊,只有大病、重病、急病才会去公立医院享受社会福利。
数据显示,香港公立医院住院病人占病人总数的85%,门诊病人只占15%;而私立医院恰好相反,住院病人占15%,门诊占85%。这个差别恰好明确了公立和私立医院各自的分工和定位:公立医院的宗旨是,先提供给急需的市民使用,主要以收治大病、重病、急病为主,门诊病人不是其主要服务对象;而私立医院则因为方便、快捷,服务周到,颇受门诊病人的青睐。据统计,在香港的公立医院中,13%的住院、28%的门诊,正是社会上最贫困的10%。
医生的规范
受益于香港医疗体系的,除了病人还有医生。
在香港,只有正式的注册医师才有资格行医,而成为注册医师并不容易,通常需要医学院毕业后完成12个月住院医师的培训,并通过一项资格考试。做医生不易,但因从事的是高技术、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医生的薪酬标准普遍很高,是典型的中产阶级。初级医师的月薪约有4万港币,高级医师翻倍,而顶级顾问医师的月收入能有20万以上,最顶级的外科医生甚至周薪百万,而香港普通工薪族的平均月薪只有15000元,远低于公立医院初级医师的收入水平(2008年数据)。
公立医院医生属于公务员编制,有可预期的丰厚退休金,受到廉政机构的监控,违者将受到停牌、取消退休金甚至追究刑事责任的处罚。在ICAC(廉政公署)网站上,可以找到最近几年受到调查的公立医院职员——一名医生因帮助病人在排号时插队而获罪;而另外两位医院太平间工作人员则因接受殡仪服务提供者约50多万港币的贿赂分别被判入狱18和15个月。
在香港,没有红包,也没有药品回扣,香港医生的收入是固定年薪——为了评估医生的薪酬级别,香港政府还专门建立了一个医疗信息系统,医疗管理层可以通过这个系统看到任何一个医生的诊疗行为,并据此对医生的级别进行评价,之后,由政府全额支付工资。
香港的医生对病人的关心,不仅依靠医者的职业道德,也是一种需要,医生不好,病人便不来看病,说不定还会投诉他,使他不能晋升。
医生的晋升,主要依据是职业道德、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和医学继续教育经历,对申请者在学历、科研能力、论文发表数量等方面并不做特别的要求。对这种评价方式,一位大陆医生非常认同:医生是一种很注重实践的工作,而香港的评估方式,“一方面有效减少了医师的综合压力,另一方面倡导医师将有限的精力专注于自己医疗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
融洽的医患关系
在香港看病仅仅是不贵吗?一位在香港生活过的内地居民表示:“香港医疗不是因为看病不贵而著称,其实真正和内地的区别是,他们对医生和医院大体是信任的。”
这种背景下,香港的医患关系比大陆融洽得多,一位年轻的香港医生谈起自己医生资格考试时遇见的“考官病人”:医院的资深医生在考试前会询问自己科室近期曾接诊过的一些典型病人,是否过来帮忙考一下新医生。而通常,病人们都会很爽快地同意,还感到非常荣幸,因为,“很高兴能帮助医师们提高医疗水平,帮助更多的人”。在这些参与准医生考试的病人中,甚至有病人因为住处离医院太远,自己掏钱住在了医院旁边。
为什么能达到这种信任?
作为香港医管局的主席,胡定旭曾毫不忌讳地回答,“政府应加大投入”,“真的是钱的问题”。
香港公立医院的经费主要源于特区政府的税收,由政府通过一年一度的财政预算提供。2008年,香港政府在医疗上的投入占到了GDP的2.6%,而即使在2010年,大陆医疗投入也只占到了财政支出的5.29%,占GDP的1.19%。
有政府买单,香港的公立医院就不用像大陆一样,需要病人先缴费才收治。
对于内地医疗机构的另外一些顽疾,比如“红包”或药品提成,胡定旭认为,“内地也要首先提高医生的工资,跟药脱钩。”这似乎也是香港医生普遍的想法,一位香港的年轻医生就认为,大陆医生“也许是因为工资太低了”。——这在香港是不可想象的,为了几个小钱而冒着丢掉一份体面职业的风险,犯不着。
过去数十年间,香港的医疗保障制度一直行之有效,并以低成本、高效益闻名世界。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医疗成本的不断攀升,政府已经开始感到吃力,也在准备进行“医改”,寻求其他方式帮助政府负担医疗费用。最近呼声较高的一个方法是引导众多有支付能力的中产阶层购买商业保险,在私营医院就医,从而减轻公立医院负担,缓解财政压力,将公立医院的服务转向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以及重急症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