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小儿烧烧伤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对40例小儿烧伤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小儿在住院期间通过有效治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治愈39例,治愈率97.5%。结论:小儿烧伤治疗期间,对病情严重程度的估计及治疗应予高度重视,恰当处理,有效控制感染。采取暴露疗法,有效约束固定。保护创面,防止受压。可以提高救治愈率,从而缩短病程。
关键词: 小儿烧伤;创面处理;控制烧伤感染【中图分类号】R7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2-0085-01
烧伤专科患者中近半数和为儿童,儿童小面积烧伤也为常见病之一。儿童活动频繁,自控能力差,疏于防备,易致意外烧伤。主要是由于及时的成功率复苏、控制感染、创面处理、营养支持及康复治疗[1]。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40例小儿烧伤患者临床特点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小儿烧伤患者40例,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3个月~14岁,平均5岁。烧伤面积2~80%,平均12.6%。烧伤深度:浅Ⅱ度12例,深Ⅱ度22例,Ⅲ度6例。致伤因素:热液烫伤33例,其中开水烫伤24例,其他热液(面或肉汤、热饭菜等)烫伤9例,火焰烧伤4例,爆竹炸伤3例。
1.2创面处理:污染创面,应以大量中性肥皂水和生理盐水冲洗,创面过大时,应应用镇痛剂或在麻醉下清创。但有休克倾向的患儿不宜采用"彻底,清创法,这可促使休克的发生和发展。新鲜烧伤,创面无污染,可用1:2000洗必泰或1:1000新洁尔灭溶液清洁消毒后以抗菌油纱布包扎。小儿制动能力差,皮肤娇嫩,除头面部、会阴部外,以包扎疗法为妥。应用磺胺嘧啶银,多配制成1%的冷霜涂布于创面,每日使用1次,用前先清洗创面。其他局部药物还有磺胺米隆、0.5%硝酸银、pvp碘,0.3%庆大霉素冷霜、烧伤湿润膏(MEBO)等。
1.3暴露疗法:不适宜包扎,可采取暴露疗法。创面每2~4 h以1:2 000洗必泰或1:1 000新洁尔灭溶液、pvp碘,MBRO药膏等涂擦。室内空气应定期消毒,并使室内保持较干燥、室温30℃左右的干净环境以抑制细菌生长。
1.4切痂处理 一般主张在伤后3-5天切痂,此时手术出血较少。根据患儿当时的具体情况和医疗条件一般一次切除焦痂占10%~15%TBSA为宜。儿童总有效循环血容量少,术前一定要配好血型备血,术中及时输血。
2结果
小儿在住院期间通过有效治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治愈39例,治愈率97.5%。1例大面积烧伤患儿因病情严重放弃治疗。
3讨论
小儿由于各器官发育不完善,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全,其体表面积每平方米所占的血容量较少,因此小儿的调节机能及对液体丢失的耐受性均较成人差;烧伤以后,由于疼痛、脱水、血浆丢失、电解质失调等所造成的全身紊乱远较成人为重。因此,小儿烧伤后休克的发生率也比成人为高[2]。小儿烧伤面积大于10%(头面5%)者均有休克发生的可能。休克的发生也与年龄有密切关系,年龄越小,休克发生率越高。有头面部烧伤者,更容易发生休克,这可能是由于小儿头面部组织疏松、血运丰富、渗出较其它部位明显,而且头面颈部肿胀也容易引起呼吸功能障碍而缺氧等原因所致。小儿皮肤娇嫩薄,伤口感染,创面很容易加深。但孩子生长能力旺盛,如果处理得当,有效控制感染,伤口愈合的速度比成人快。如小儿深二度烧伤,如无感染,一般2周左右可痊愈,成人需要3周。由于小儿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在高温下,包扎面积过大,容易发热,甚至抽搐,所以应采取暴露疗法,但有效的约束。由于难以合作,以防止儿童抓伤,小面积可用于包扎治疗,便于护理和伤口保护[3]。更换敷料时动作轻柔,禁止硬扯,拽等粗暴行为,以免损伤皮肤和肉芽组织,影响上皮生长。药物的浓度不要过浓,使用的面积不宜过大,以免引起药物中毒的药物吸收,无刺激性大,避免刺激皮肤,引起的皮炎,湿疹,正常或侵蚀。
儿童头面部烧伤或深度烧伤面积超过10%者,应予静脉补液。胶体和电解质溶液的比例视烧伤面积和深度而定,中小面积浅度烧伤,可单纯补给电解质溶液。大面积烧伤,特别是II度比较广泛烧伤的患儿补给胶体和电解质溶液之比宜1:1。一般宜先补晶体后补胶体。儿童每天生理需水分按70~100 ml/kg计算,婴儿按100~150 ml/kg计算。因小儿葡萄糖贮备有限,这部分液体宜用葡萄糖液中加入盐类,钠浓度<0.25%。必须强调指出,上述计算,只是补液开始时之预计量,由于个体差异,以及烧伤种类和烧伤后的处理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同样面积烧伤的补液需要是不完全相同的,应根据各种病人具体情况和每天的血中电解质检查作出决定,并于补液过程中随时调整[4]。有效循环量得到纠正的指标是:尿量排出1~2 ml/(kg·h),小儿心率<140次/min,安静,不烦躁;周围循环良好,肢端温暖,足背动脉搏动有力。
烧伤感染,特别是创面脓毒症和败血症是烧伤后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入侵的细菌主要来源于患儿的皮肤、常驻胃肠道细菌丛的易位及污染物。浅度烧伤形成的痂皮及深度烧伤形成的焦痂都是无活力的坏死组织,是细菌大量集结和繁殖的温床。烧伤创面感染不仅可以加深创面或造成植皮失败,而且亦是引起烧伤创面脓毒症和败血症的根本原因。局部抗生素使用一般可有效控制和预防细菌大量集结和繁殖,但单一抗生素不可能对创面所有细菌有效。因此,对小儿大面积烧伤以及头面部、会阴部II度以上小面积烧伤,均应使用全身抗生素预防败血症。兼顾使用对革兰氏阴阳性菌种及对厌氧菌有效的抗生素,视创面培养和血培养结果及时调整抗生素。II度以上深度烧伤均应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以预防破伤风杆菌的侵袭。
参考文献
[1]宇城,江仕良,周一平.主编.实用烧伤外科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14-218.
[2]陈伟东,尹淑玲.735例小儿烧伤的病因学分析.广州医学,2002,33(2):44.
[3]江文忠,黄会华,付莉莎.758例小儿烧伤治疗分析.科技交流学会月刊,2000,1:7.
[4]陆钢.456例小儿烧伤病例分析.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0,22(5):775.
关键词: 小儿烧伤;创面处理;控制烧伤感染【中图分类号】R7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2-0085-01
烧伤专科患者中近半数和为儿童,儿童小面积烧伤也为常见病之一。儿童活动频繁,自控能力差,疏于防备,易致意外烧伤。主要是由于及时的成功率复苏、控制感染、创面处理、营养支持及康复治疗[1]。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40例小儿烧伤患者临床特点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小儿烧伤患者40例,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3个月~14岁,平均5岁。烧伤面积2~80%,平均12.6%。烧伤深度:浅Ⅱ度12例,深Ⅱ度22例,Ⅲ度6例。致伤因素:热液烫伤33例,其中开水烫伤24例,其他热液(面或肉汤、热饭菜等)烫伤9例,火焰烧伤4例,爆竹炸伤3例。
1.2创面处理:污染创面,应以大量中性肥皂水和生理盐水冲洗,创面过大时,应应用镇痛剂或在麻醉下清创。但有休克倾向的患儿不宜采用"彻底,清创法,这可促使休克的发生和发展。新鲜烧伤,创面无污染,可用1:2000洗必泰或1:1000新洁尔灭溶液清洁消毒后以抗菌油纱布包扎。小儿制动能力差,皮肤娇嫩,除头面部、会阴部外,以包扎疗法为妥。应用磺胺嘧啶银,多配制成1%的冷霜涂布于创面,每日使用1次,用前先清洗创面。其他局部药物还有磺胺米隆、0.5%硝酸银、pvp碘,0.3%庆大霉素冷霜、烧伤湿润膏(MEBO)等。
1.3暴露疗法:不适宜包扎,可采取暴露疗法。创面每2~4 h以1:2 000洗必泰或1:1 000新洁尔灭溶液、pvp碘,MBRO药膏等涂擦。室内空气应定期消毒,并使室内保持较干燥、室温30℃左右的干净环境以抑制细菌生长。
1.4切痂处理 一般主张在伤后3-5天切痂,此时手术出血较少。根据患儿当时的具体情况和医疗条件一般一次切除焦痂占10%~15%TBSA为宜。儿童总有效循环血容量少,术前一定要配好血型备血,术中及时输血。
2结果
小儿在住院期间通过有效治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治愈39例,治愈率97.5%。1例大面积烧伤患儿因病情严重放弃治疗。
3讨论
小儿由于各器官发育不完善,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全,其体表面积每平方米所占的血容量较少,因此小儿的调节机能及对液体丢失的耐受性均较成人差;烧伤以后,由于疼痛、脱水、血浆丢失、电解质失调等所造成的全身紊乱远较成人为重。因此,小儿烧伤后休克的发生率也比成人为高[2]。小儿烧伤面积大于10%(头面5%)者均有休克发生的可能。休克的发生也与年龄有密切关系,年龄越小,休克发生率越高。有头面部烧伤者,更容易发生休克,这可能是由于小儿头面部组织疏松、血运丰富、渗出较其它部位明显,而且头面颈部肿胀也容易引起呼吸功能障碍而缺氧等原因所致。小儿皮肤娇嫩薄,伤口感染,创面很容易加深。但孩子生长能力旺盛,如果处理得当,有效控制感染,伤口愈合的速度比成人快。如小儿深二度烧伤,如无感染,一般2周左右可痊愈,成人需要3周。由于小儿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在高温下,包扎面积过大,容易发热,甚至抽搐,所以应采取暴露疗法,但有效的约束。由于难以合作,以防止儿童抓伤,小面积可用于包扎治疗,便于护理和伤口保护[3]。更换敷料时动作轻柔,禁止硬扯,拽等粗暴行为,以免损伤皮肤和肉芽组织,影响上皮生长。药物的浓度不要过浓,使用的面积不宜过大,以免引起药物中毒的药物吸收,无刺激性大,避免刺激皮肤,引起的皮炎,湿疹,正常或侵蚀。
儿童头面部烧伤或深度烧伤面积超过10%者,应予静脉补液。胶体和电解质溶液的比例视烧伤面积和深度而定,中小面积浅度烧伤,可单纯补给电解质溶液。大面积烧伤,特别是II度比较广泛烧伤的患儿补给胶体和电解质溶液之比宜1:1。一般宜先补晶体后补胶体。儿童每天生理需水分按70~100 ml/kg计算,婴儿按100~150 ml/kg计算。因小儿葡萄糖贮备有限,这部分液体宜用葡萄糖液中加入盐类,钠浓度<0.25%。必须强调指出,上述计算,只是补液开始时之预计量,由于个体差异,以及烧伤种类和烧伤后的处理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同样面积烧伤的补液需要是不完全相同的,应根据各种病人具体情况和每天的血中电解质检查作出决定,并于补液过程中随时调整[4]。有效循环量得到纠正的指标是:尿量排出1~2 ml/(kg·h),小儿心率<140次/min,安静,不烦躁;周围循环良好,肢端温暖,足背动脉搏动有力。
烧伤感染,特别是创面脓毒症和败血症是烧伤后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入侵的细菌主要来源于患儿的皮肤、常驻胃肠道细菌丛的易位及污染物。浅度烧伤形成的痂皮及深度烧伤形成的焦痂都是无活力的坏死组织,是细菌大量集结和繁殖的温床。烧伤创面感染不仅可以加深创面或造成植皮失败,而且亦是引起烧伤创面脓毒症和败血症的根本原因。局部抗生素使用一般可有效控制和预防细菌大量集结和繁殖,但单一抗生素不可能对创面所有细菌有效。因此,对小儿大面积烧伤以及头面部、会阴部II度以上小面积烧伤,均应使用全身抗生素预防败血症。兼顾使用对革兰氏阴阳性菌种及对厌氧菌有效的抗生素,视创面培养和血培养结果及时调整抗生素。II度以上深度烧伤均应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以预防破伤风杆菌的侵袭。
参考文献
[1]宇城,江仕良,周一平.主编.实用烧伤外科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14-218.
[2]陈伟东,尹淑玲.735例小儿烧伤的病因学分析.广州医学,2002,33(2):44.
[3]江文忠,黄会华,付莉莎.758例小儿烧伤治疗分析.科技交流学会月刊,2000,1:7.
[4]陆钢.456例小儿烧伤病例分析.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0,22(5):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