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与张劲夫先生见面是1981年7月9日,在安徽省合肥市。他是安徽肥东人,我们是同乡,他说话略带乡音,我听了特别亲切,这也许是连见面的月、日都记得准确的原因。他那时是安徽省委书记,是地方的父母官。关于家乡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发展,自然是我们见面所关心的。他说,安徽是个好地方,自然条件好,长江淮河横贯东西,既有辽阔的平原,又有广大的丘陵、山丘和圩区,铜、铁、煤等资源丰富。安徽人并不笨,安徽有个徽帮,江浙一带有个流行话是“无徽不起镇”。可惜的是过去这些资源没有充分利用起来。他说,只要同心同德,扎扎实实地苦干几年,安徽一定能富起来。从那次谈话中,我看到了劲夫先生要使基础差、底子薄的安徽富起来的决心。我们还谈到了由北京搬迁到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和几个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劲夫先生自1956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整整十年,是院党组书记和副院长。我们探讨了科大和这几个研究所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劲夫先生很了解,也很关心,而且有解决的思想和办法。他告诉我省政府很重视科大及这几个研究所,他们会为安徽培养人才,会为安徽的教育、科技、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听到这些,我很欣慰。这次见面给我深刻的印象是他没有架子,诚恳待人。我想他受到众多科学家普遍尊敬的原因,正是他纯正务实的人品。

劲夫先生原本想在安徽干下去,他把他在北京的住房都退给国务院了,是不打算离开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真心想把安徽搞好,为安徽人民做点事。即使老了,就在家乡养老。但他在安徽只做了两年多,就调到中央,另有重任。他回到北京除了负责国家的财经工作外,邓小平和中央政府还请他主持引进国外智力的日常工作。那时,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才缺乏。劲夫先生告诉我,请外国人来帮助我们建设是邓小平的思想,是一项长期要坚持的方针。我们都感到在国家建设中,人才是根本,引进人才比引进资金、设备更重要。这样我们就有更多的机会见面,话题也集中在如何引进国内所需要的人才方面。劲夫先生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把人才引进工作放到国外去做,尤其是在美国。我和一些华人专家、朋友如田长霖、聂华桐探讨过,并向劲夫先生建议,最好在美国成立一个独立的非营利的公益性基金会,以开展人才交流工作。因为美国有大量的基金会存在,这符合美国的习惯,手续简单,地位合法,可接受社会捐赠。基金会和捐赠人均可申报免税。劲夫先生说这个办法好,就照这个意见办。1985年底在北京饭店的一次宴请中,他就急着要我担任还未成立的基金会理事长。以后劲夫先生派他办公室的人赴美调研,征求了美国律师及其他专家的意见。经过一番努力,于1987年5月经美联邦政府批准,正式成立美中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我和美国赫斯泊格校长受聘为该基金会名誉主席,田长霖、聂华桐、梁佩璐等华裔学者为理事。会长是国内派去的骆正愉先生,负责日常事务。基金会理事会差不多一年开一次会,审查、讨论基金会的工作。这个基金会一直运行至今,差不多也有20年了,为国家做了不少事。
劲夫先生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像在科学院时的工作一样,虚怀若谷,听取专家学者们的意见。我记得,1986年我和田长霖、聂华桐等都向他反映过,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初由大陆和台湾去美国的华人工程科技专家将陆续退休,估计有2万至4万人,是我们应该加以利用的智力资源。台湾近几年努力延揽在美华人专家,达到了引进资金和技术的双重目的,促进了台湾的科技、经济发展。我们建议中央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重视加强华人专家的工作。这些都被采纳了。劲夫先生领导的引智部门已把引进海外华人专家列为人才引进的重点。九十年代中期起,每隔两年,都要举办以美籍华人专家为一方,国内专家为另一方的中美工程技术研讨会,现已举办多次。这些华人专家回国考察、咨询,并与国内同行切磋、交流,对国内有关行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并把新技术带到国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时间过得真快,从第一次见到劲夫先生至今已20多年了,我们已成为挚友。有事时就互相通气,打个招呼。2004年,我收到他赠给我的他编写的《嘤鸣·友声》文集。集子中收录了他在荣获中国科学院科星新闻奖的大会上的讲话。他获奖的文章是《请历史记住他们》。这篇文章记叙了一些科学家对“两弹一星”伟大工程的贡献。要不是他清晰的回忆,他在讲话中提到的我的一些事也会被时间的流水冲淡了。下面是张劲夫这个讲话的一段原文:

我获奖的这篇回忆录《请历史记住他们》是个集体创作。要我写的是杨振宁先生。他在国外看到了《科学新闻周刊》记者刘振坤同志采访我的《在科学院辉煌的背后》的文章之后,打电话对我说:“你呀,应该把科学院对‘两弹一星’的工作,写出回忆录发表啊。”我说:“我们过去长期有一个遵守纪律的习惯,不能随便讲保密的事。”他说:“美国已经发表了中国原子弹的书,你还要保密啊。”我说:“这个书我没有看到。”他说:“我寄给你看。美国人讲原子弹有邓稼先,氢弹有于敏,你现在还不讲啊?海外华人很想了解啊!”所以我写了这个回忆(指《请历史记住他们》一文),是一位爱国的海外学者杨振宁先生让我写的。我觉得他的意见很有道理,因此,我要感谢杨振宁先生,他督促我要把这个写出来,让海外华人知道,当然也希望让全国人民知道。我说,“我只知道科学院参与这一方面的工作,全局不了解。”他说,“你就写这一方面。”
劲夫先生把《请历史记住他们》获奖的起因归于我实在不敢当。这个奖颁给劲夫先生是实至名归。历史应该永远记住为“两弹一星”做出贡献的中国科学家们以及这一伟大工程的指挥员之一——张劲夫先生。
劲夫先生比我年长近十岁,除了在为国家效劳的事业上指点我外,还在生活上关心、照顾我。1987年6月,家母病故,他得悉后,便以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主席的名义发来唁电,对我和我的家人表示慰问,我打心眼里感谢他。90年代末,我年事渐高,产生了落叶归根的念头。同时清华大学计划筹建一个高等研究中心,聘我和聂华桐等为该中心教授,为清华的发展和国家教育事业尽微薄之力。我的这一心境表白在我的一首归根诗中:
昔负千寻质高临九仞峰
深究对称意胆识云霄冲
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
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千古三定律循循谈笑中
耄耋新事业东篱归根翁
劲夫先生理解我的心情,对于我定居清华,关心备至,鼎力促成,令我能在清华园安居乐业。 2003年已近90高龄的劲夫先生偕夫人胡晓凤还亲临清华看我,是我终生难忘的。
近两年,劲夫先生疾病缠身,我常挂念他,默默祈祷他早日康复。

劲夫先生原本想在安徽干下去,他把他在北京的住房都退给国务院了,是不打算离开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真心想把安徽搞好,为安徽人民做点事。即使老了,就在家乡养老。但他在安徽只做了两年多,就调到中央,另有重任。他回到北京除了负责国家的财经工作外,邓小平和中央政府还请他主持引进国外智力的日常工作。那时,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才缺乏。劲夫先生告诉我,请外国人来帮助我们建设是邓小平的思想,是一项长期要坚持的方针。我们都感到在国家建设中,人才是根本,引进人才比引进资金、设备更重要。这样我们就有更多的机会见面,话题也集中在如何引进国内所需要的人才方面。劲夫先生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把人才引进工作放到国外去做,尤其是在美国。我和一些华人专家、朋友如田长霖、聂华桐探讨过,并向劲夫先生建议,最好在美国成立一个独立的非营利的公益性基金会,以开展人才交流工作。因为美国有大量的基金会存在,这符合美国的习惯,手续简单,地位合法,可接受社会捐赠。基金会和捐赠人均可申报免税。劲夫先生说这个办法好,就照这个意见办。1985年底在北京饭店的一次宴请中,他就急着要我担任还未成立的基金会理事长。以后劲夫先生派他办公室的人赴美调研,征求了美国律师及其他专家的意见。经过一番努力,于1987年5月经美联邦政府批准,正式成立美中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我和美国赫斯泊格校长受聘为该基金会名誉主席,田长霖、聂华桐、梁佩璐等华裔学者为理事。会长是国内派去的骆正愉先生,负责日常事务。基金会理事会差不多一年开一次会,审查、讨论基金会的工作。这个基金会一直运行至今,差不多也有20年了,为国家做了不少事。
劲夫先生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像在科学院时的工作一样,虚怀若谷,听取专家学者们的意见。我记得,1986年我和田长霖、聂华桐等都向他反映过,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初由大陆和台湾去美国的华人工程科技专家将陆续退休,估计有2万至4万人,是我们应该加以利用的智力资源。台湾近几年努力延揽在美华人专家,达到了引进资金和技术的双重目的,促进了台湾的科技、经济发展。我们建议中央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重视加强华人专家的工作。这些都被采纳了。劲夫先生领导的引智部门已把引进海外华人专家列为人才引进的重点。九十年代中期起,每隔两年,都要举办以美籍华人专家为一方,国内专家为另一方的中美工程技术研讨会,现已举办多次。这些华人专家回国考察、咨询,并与国内同行切磋、交流,对国内有关行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并把新技术带到国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时间过得真快,从第一次见到劲夫先生至今已20多年了,我们已成为挚友。有事时就互相通气,打个招呼。2004年,我收到他赠给我的他编写的《嘤鸣·友声》文集。集子中收录了他在荣获中国科学院科星新闻奖的大会上的讲话。他获奖的文章是《请历史记住他们》。这篇文章记叙了一些科学家对“两弹一星”伟大工程的贡献。要不是他清晰的回忆,他在讲话中提到的我的一些事也会被时间的流水冲淡了。下面是张劲夫这个讲话的一段原文:

我获奖的这篇回忆录《请历史记住他们》是个集体创作。要我写的是杨振宁先生。他在国外看到了《科学新闻周刊》记者刘振坤同志采访我的《在科学院辉煌的背后》的文章之后,打电话对我说:“你呀,应该把科学院对‘两弹一星’的工作,写出回忆录发表啊。”我说:“我们过去长期有一个遵守纪律的习惯,不能随便讲保密的事。”他说:“美国已经发表了中国原子弹的书,你还要保密啊。”我说:“这个书我没有看到。”他说:“我寄给你看。美国人讲原子弹有邓稼先,氢弹有于敏,你现在还不讲啊?海外华人很想了解啊!”所以我写了这个回忆(指《请历史记住他们》一文),是一位爱国的海外学者杨振宁先生让我写的。我觉得他的意见很有道理,因此,我要感谢杨振宁先生,他督促我要把这个写出来,让海外华人知道,当然也希望让全国人民知道。我说,“我只知道科学院参与这一方面的工作,全局不了解。”他说,“你就写这一方面。”
劲夫先生把《请历史记住他们》获奖的起因归于我实在不敢当。这个奖颁给劲夫先生是实至名归。历史应该永远记住为“两弹一星”做出贡献的中国科学家们以及这一伟大工程的指挥员之一——张劲夫先生。
劲夫先生比我年长近十岁,除了在为国家效劳的事业上指点我外,还在生活上关心、照顾我。1987年6月,家母病故,他得悉后,便以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主席的名义发来唁电,对我和我的家人表示慰问,我打心眼里感谢他。90年代末,我年事渐高,产生了落叶归根的念头。同时清华大学计划筹建一个高等研究中心,聘我和聂华桐等为该中心教授,为清华的发展和国家教育事业尽微薄之力。我的这一心境表白在我的一首归根诗中:
昔负千寻质高临九仞峰
深究对称意胆识云霄冲
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
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千古三定律循循谈笑中
耄耋新事业东篱归根翁
劲夫先生理解我的心情,对于我定居清华,关心备至,鼎力促成,令我能在清华园安居乐业。 2003年已近90高龄的劲夫先生偕夫人胡晓凤还亲临清华看我,是我终生难忘的。
近两年,劲夫先生疾病缠身,我常挂念他,默默祈祷他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