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悦阳的profile
1984年生于上海
8岁在《解放日报》发表处女作,开始文学生涯
10岁跟随上海戏曲学校高级教师甘明智学习昆曲
12岁跟随国画大师程十发、戴敦邦学习国画
16岁担任上海建青中学学报主编
19岁考入上海同济大学中文系,担任同济大学昆曲社社长
22岁出版昆曲国画专著《人逢今世缘》
23岁策划编辑并出版《还似人生一梦中》
23岁大学毕业,进入上海文新集团旗下《新民周刊》担任记者
其实是很随意的,鼠标轻点,进入了一个自称“学界小混混”的个人博客。快速浏览,满篇皆是与昆曲有关的小文章,绝非普通昆迷的泛泛流水之作。姑且不去论其思想深度究竟如何,单从文字,就看得出博主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其笔下出现的众多昆曲大家,如蔡正仁、计镇华、梁谷音等,似与博主都有往来,连国画大师程十发、戴敦邦竟然也是博主的忘年交。真的?还是假的?此人乃何方神圣?
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打开他在博客中的个人像册,胖乎乎的、稚气未褪的脸,一副方方正正的眼镜,手拿折扇挡住了半个脸,男生居然也“犹抱琵琶半遮面”,可爱之极!照片分类中,有博主拍摄的《牡丹亭》剧照,也有博主的国画作品,张张精彩,看来绝非大言不惭者!
这让我萌生了极大的兴趣,一个“80后”的年轻人,喜欢昆曲,喜欢国画,喜欢写作,究竟是什么样的土壤中孕育出了这样一种偏爱传统文化的精神状态?想从他的日志中找到答案,于是一篇一篇细读,居然看见了我的导师翁敏华女士为博主的新书《人逢今世缘》所写的序,由此恍然大悟,哦,原来是他!
王悦阳,著名笑星王汝刚的儿子,熟悉他的人,都称他“阳阳”。小时候父母工作很忙,就把他放在外公外婆家。外公是个“老戏迷”,京剧、昆曲、越剧、评弹、滑稽戏,样样喜欢,各种戏曲磁带堆在五斗橱上。闲暇时,外公会一边听录音机,一边哼哼唱唱,耳濡目染之下,4、5岁的王悦阳萌生了对戏曲的模糊印象,只要外公听曲,王悦阳就会静下来,跟着外公摇头晃脑,咿咿呀呀。10岁那年,很偶然的一次,王悦阳跟着父亲参加国画大师程十发老先生和儿子程多多举办的“多多曲会”,第一次近距离地聆听了昆曲名家蔡正仁、计镇华、岳美缇等艺术家的精彩演唱,这给王悦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觉得,有一种模糊,但却华美的情绪让他感动,虽然那时还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可是从此之后,昆曲,就慢慢走近了他的生活。他开始关注昆曲,搜集昆曲的名家唱段,有空还躲在自己的小屋里偷偷学唱。后来,王悦阳参加了另一位国画大师戴敦邦先生组织的“田笙曲会”,并与戴老师一起跟随上海戏曲学校的高级教师甘明智拍曲,从此开始了学唱昆曲的日子。这一唱,至今已有12年,而且,还会用一生唱下去。
随着年龄的增长,王悦阳慢慢体会到,昆曲有着极其优美的曲辞,蕴含着深厚的中国古典诗词意境,宛如一幅幅动态的水墨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悦阳从小追随程老先生和戴敦邦先生学习国画,大师们告诉他,国画和昆曲有着同样空灵的韵味,只有用心去感受的人,才能得其真味。于是,王悦阳常常凝神冥思,试图在笔墨的游走之间,把国画的意和昆曲的形结合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地,王悦阳的国画开始表现出了自己的理解,其人物画中有着昆曲的清雅,如空谷幽兰,于月色下吐蕊散发阵阵香气。这一点,深得国画大师程十发的欣赏。程十发是不折不扣的“铁杆昆迷”,逢昆曲演出,场场必到,甚至为昆剧画了不少戏曲人物国画。在看了王悦阳的国画之后,称赞道:“画得真是不错。”这一年,王悦阳12岁。
2003年,王悦阳考入上海同济大学新闻传媒系。不久,他向学校主动提出要转到中文系就读,这让同学们大跌眼镜。当时,新闻传媒系可是热门专业,王悦阳这一决定,在同济人文学院引起了不小的议论,有人说他傻,有人说他哗众取宠。但是王悦阳很清楚,他的兴趣在中国古典文学,他愿意为了他的理想,脚踏实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转到中文系后不久,王悦阳加入了同济大学的昆剧社,担任社长。同济大学昆剧社成立于1987年,是中国高校中第一个业余性质的、旨在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与传统文化内涵的戏曲社团。王悦阳接手后不久,便开始大力宣传昆曲,并在学校设点招收新的社团成员,当时场面火爆,仅仅一小时就有150多人报名,超过了学校的其他社团。昆曲社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以社团成员的兴趣爱好为主,喜欢唱曲的,剧社请上海昆剧团的优秀演员来教唱;喜欢音乐的,剧社买来各种乐器,组织学习吹拉弹唱;喜欢戏曲服装的,剧社带着成员到上海昆剧团观摩各种演出服装;喜欢某些昆曲名角的,王悦阳运用多方人脉,请昆曲大家来剧社开座谈会,畅谈从艺生涯的甘苦……王悦阳总是坚持办社的多元化,本着“昆剧大文化”的概念,在同学和老师的大力配合下,同济曲苑的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2005年5月,王悦阳作为同济大学学生代表赴瑞士圣加仑大学进行文化交流访问,他依然没有忘记利用这一机会,向瑞士学生大力宣传中国的昆曲,并为他们现场表演了昆曲唱段,引起了瑞士大学生的浓厚兴趣,他们纷纷向王悦阳索要中国的戏曲剧照,好奇地查看王悦阳手中的折扇,当他们知道这是王悦阳自己画的,惊奇地睁大了眼睛,怎么也不相信,这个胖乎乎的中国男孩居然会画如此精细的花鸟白描!这段经历让王悦阳感慨万分,他觉得,中国的文化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接受、欣赏,他做得还不够。于是,2006年5月,王悦阳在学校的支持下,申报了“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昆剧艺术在高校中的传播普及》,他的目的,是想让昆剧社走得更远,走得更高。
有趣的是,在申报这一项目的同时,他的父亲王汝刚也在向市政府申报项目。王汝刚笑称,儿子现在成了他的有力竞争对手。王悦阳其实心里是没有底的,而结果却出人意料,王悦阳获得了项目的批准,并得到一次性15万元人民币资助,而他的父亲申报的项目却没有通过。王汝刚当时没有说什么,过后和朋友聊天,语气却颇为自豪:“这个小子,额骨头倒蛮高的。”
这是昆剧社,也是学校首次获得市级资助,并由此结束了王悦阳一直为剧社倒贴钱的历史。
2006年,王悦阳开始为他的新书《人逢今世缘》做准备,他把国画与昆曲元素融合在一起,收录了昆曲经典剧目和国画大师程十发、陈佩秋、贺友直、刘旦宅、戴敦邦等人的昆剧人物画作品,将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用深入浅出的形式交织起来,首次尝试用国画去诠释昆曲的美,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文坛、艺坛上均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很多人开始知道王悦阳的名字,都很好奇,一个喜剧演员的儿子怎么会走上了一条和父辈全然不同的道路?王悦阳却很坦然地面对这种质疑,他说父亲虽然在舞台上扮演让人开心的角色,生活中,却是一个很注重自我修养、不苟言笑的人。父亲很勤奋,在紧张的演出之余,每天还要挤出时间写作,常常到深夜2、3点钟,书房的灯还亮着。父亲在出了四本书之后,还计划继续出版一系列作品。这对他是一种鞭策,提醒他,人生只是短短的一瞬间,荣辱得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走好人生的道路、如何规划好自己的人生目标。从小父亲的言传身教,给予他最大的支持和鼓励。他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做了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完成了很多自己从小的夙愿。
但是我却有另一种好奇,作为名人的儿子,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是否有什么不同之处?别人会以一种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王悦阳哈哈一笑,说:“当然有不同,而且和普通人很不同。有许多素不相识的人会在网上对我进行人身攻击,言词之激烈,让人难以承受。没有别的原因,就因为我是王汝刚的儿子。”但是,他身边的同学、朋友,熟悉他的人都能很快接受他,他真诚、热情、稳重,对每一个朋友都掏心掏肺的。朋友们戏称王悦阳有“强迫症”,动不动拉着人家去看戏、欣赏国画、逛书店、喝茶,也不管别人愿不愿意,还理直气壮地说:“这么好的东西,我当然要和你们一起分享。”
无从揣摩王悦阳这个名字从何而来、有何含义,却很喜欢这样的名字,给人以喜悦,就如同每天太阳升起的那一刻,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份好心情。祝福你,王悦阳,在人生的道路上,越飞越高。
1984年生于上海
8岁在《解放日报》发表处女作,开始文学生涯
10岁跟随上海戏曲学校高级教师甘明智学习昆曲
12岁跟随国画大师程十发、戴敦邦学习国画
16岁担任上海建青中学学报主编
19岁考入上海同济大学中文系,担任同济大学昆曲社社长
22岁出版昆曲国画专著《人逢今世缘》
23岁策划编辑并出版《还似人生一梦中》
23岁大学毕业,进入上海文新集团旗下《新民周刊》担任记者
其实是很随意的,鼠标轻点,进入了一个自称“学界小混混”的个人博客。快速浏览,满篇皆是与昆曲有关的小文章,绝非普通昆迷的泛泛流水之作。姑且不去论其思想深度究竟如何,单从文字,就看得出博主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其笔下出现的众多昆曲大家,如蔡正仁、计镇华、梁谷音等,似与博主都有往来,连国画大师程十发、戴敦邦竟然也是博主的忘年交。真的?还是假的?此人乃何方神圣?
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打开他在博客中的个人像册,胖乎乎的、稚气未褪的脸,一副方方正正的眼镜,手拿折扇挡住了半个脸,男生居然也“犹抱琵琶半遮面”,可爱之极!照片分类中,有博主拍摄的《牡丹亭》剧照,也有博主的国画作品,张张精彩,看来绝非大言不惭者!
这让我萌生了极大的兴趣,一个“80后”的年轻人,喜欢昆曲,喜欢国画,喜欢写作,究竟是什么样的土壤中孕育出了这样一种偏爱传统文化的精神状态?想从他的日志中找到答案,于是一篇一篇细读,居然看见了我的导师翁敏华女士为博主的新书《人逢今世缘》所写的序,由此恍然大悟,哦,原来是他!
王悦阳,著名笑星王汝刚的儿子,熟悉他的人,都称他“阳阳”。小时候父母工作很忙,就把他放在外公外婆家。外公是个“老戏迷”,京剧、昆曲、越剧、评弹、滑稽戏,样样喜欢,各种戏曲磁带堆在五斗橱上。闲暇时,外公会一边听录音机,一边哼哼唱唱,耳濡目染之下,4、5岁的王悦阳萌生了对戏曲的模糊印象,只要外公听曲,王悦阳就会静下来,跟着外公摇头晃脑,咿咿呀呀。10岁那年,很偶然的一次,王悦阳跟着父亲参加国画大师程十发老先生和儿子程多多举办的“多多曲会”,第一次近距离地聆听了昆曲名家蔡正仁、计镇华、岳美缇等艺术家的精彩演唱,这给王悦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觉得,有一种模糊,但却华美的情绪让他感动,虽然那时还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可是从此之后,昆曲,就慢慢走近了他的生活。他开始关注昆曲,搜集昆曲的名家唱段,有空还躲在自己的小屋里偷偷学唱。后来,王悦阳参加了另一位国画大师戴敦邦先生组织的“田笙曲会”,并与戴老师一起跟随上海戏曲学校的高级教师甘明智拍曲,从此开始了学唱昆曲的日子。这一唱,至今已有12年,而且,还会用一生唱下去。
随着年龄的增长,王悦阳慢慢体会到,昆曲有着极其优美的曲辞,蕴含着深厚的中国古典诗词意境,宛如一幅幅动态的水墨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悦阳从小追随程老先生和戴敦邦先生学习国画,大师们告诉他,国画和昆曲有着同样空灵的韵味,只有用心去感受的人,才能得其真味。于是,王悦阳常常凝神冥思,试图在笔墨的游走之间,把国画的意和昆曲的形结合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地,王悦阳的国画开始表现出了自己的理解,其人物画中有着昆曲的清雅,如空谷幽兰,于月色下吐蕊散发阵阵香气。这一点,深得国画大师程十发的欣赏。程十发是不折不扣的“铁杆昆迷”,逢昆曲演出,场场必到,甚至为昆剧画了不少戏曲人物国画。在看了王悦阳的国画之后,称赞道:“画得真是不错。”这一年,王悦阳12岁。
2003年,王悦阳考入上海同济大学新闻传媒系。不久,他向学校主动提出要转到中文系就读,这让同学们大跌眼镜。当时,新闻传媒系可是热门专业,王悦阳这一决定,在同济人文学院引起了不小的议论,有人说他傻,有人说他哗众取宠。但是王悦阳很清楚,他的兴趣在中国古典文学,他愿意为了他的理想,脚踏实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转到中文系后不久,王悦阳加入了同济大学的昆剧社,担任社长。同济大学昆剧社成立于1987年,是中国高校中第一个业余性质的、旨在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与传统文化内涵的戏曲社团。王悦阳接手后不久,便开始大力宣传昆曲,并在学校设点招收新的社团成员,当时场面火爆,仅仅一小时就有150多人报名,超过了学校的其他社团。昆曲社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以社团成员的兴趣爱好为主,喜欢唱曲的,剧社请上海昆剧团的优秀演员来教唱;喜欢音乐的,剧社买来各种乐器,组织学习吹拉弹唱;喜欢戏曲服装的,剧社带着成员到上海昆剧团观摩各种演出服装;喜欢某些昆曲名角的,王悦阳运用多方人脉,请昆曲大家来剧社开座谈会,畅谈从艺生涯的甘苦……王悦阳总是坚持办社的多元化,本着“昆剧大文化”的概念,在同学和老师的大力配合下,同济曲苑的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2005年5月,王悦阳作为同济大学学生代表赴瑞士圣加仑大学进行文化交流访问,他依然没有忘记利用这一机会,向瑞士学生大力宣传中国的昆曲,并为他们现场表演了昆曲唱段,引起了瑞士大学生的浓厚兴趣,他们纷纷向王悦阳索要中国的戏曲剧照,好奇地查看王悦阳手中的折扇,当他们知道这是王悦阳自己画的,惊奇地睁大了眼睛,怎么也不相信,这个胖乎乎的中国男孩居然会画如此精细的花鸟白描!这段经历让王悦阳感慨万分,他觉得,中国的文化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接受、欣赏,他做得还不够。于是,2006年5月,王悦阳在学校的支持下,申报了“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昆剧艺术在高校中的传播普及》,他的目的,是想让昆剧社走得更远,走得更高。
有趣的是,在申报这一项目的同时,他的父亲王汝刚也在向市政府申报项目。王汝刚笑称,儿子现在成了他的有力竞争对手。王悦阳其实心里是没有底的,而结果却出人意料,王悦阳获得了项目的批准,并得到一次性15万元人民币资助,而他的父亲申报的项目却没有通过。王汝刚当时没有说什么,过后和朋友聊天,语气却颇为自豪:“这个小子,额骨头倒蛮高的。”
这是昆剧社,也是学校首次获得市级资助,并由此结束了王悦阳一直为剧社倒贴钱的历史。
2006年,王悦阳开始为他的新书《人逢今世缘》做准备,他把国画与昆曲元素融合在一起,收录了昆曲经典剧目和国画大师程十发、陈佩秋、贺友直、刘旦宅、戴敦邦等人的昆剧人物画作品,将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用深入浅出的形式交织起来,首次尝试用国画去诠释昆曲的美,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文坛、艺坛上均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很多人开始知道王悦阳的名字,都很好奇,一个喜剧演员的儿子怎么会走上了一条和父辈全然不同的道路?王悦阳却很坦然地面对这种质疑,他说父亲虽然在舞台上扮演让人开心的角色,生活中,却是一个很注重自我修养、不苟言笑的人。父亲很勤奋,在紧张的演出之余,每天还要挤出时间写作,常常到深夜2、3点钟,书房的灯还亮着。父亲在出了四本书之后,还计划继续出版一系列作品。这对他是一种鞭策,提醒他,人生只是短短的一瞬间,荣辱得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走好人生的道路、如何规划好自己的人生目标。从小父亲的言传身教,给予他最大的支持和鼓励。他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做了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完成了很多自己从小的夙愿。
但是我却有另一种好奇,作为名人的儿子,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是否有什么不同之处?别人会以一种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王悦阳哈哈一笑,说:“当然有不同,而且和普通人很不同。有许多素不相识的人会在网上对我进行人身攻击,言词之激烈,让人难以承受。没有别的原因,就因为我是王汝刚的儿子。”但是,他身边的同学、朋友,熟悉他的人都能很快接受他,他真诚、热情、稳重,对每一个朋友都掏心掏肺的。朋友们戏称王悦阳有“强迫症”,动不动拉着人家去看戏、欣赏国画、逛书店、喝茶,也不管别人愿不愿意,还理直气壮地说:“这么好的东西,我当然要和你们一起分享。”
无从揣摩王悦阳这个名字从何而来、有何含义,却很喜欢这样的名字,给人以喜悦,就如同每天太阳升起的那一刻,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份好心情。祝福你,王悦阳,在人生的道路上,越飞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