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语文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较大进步,学生的人文素养有了较大提高,但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特别是最近青少年暴力事件频频见诸报端,网络中出现的校园暴力视频,在社会中也引发人们关注与思考。笔者认为,这些社会现象与学生只在意自己的感受、社会责任意识不强不无关系。此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的自我创作意识淡化。一旦要写什么,学生都习惯于百度,然后复制粘贴,缺少自己的独立思考,也没有更多的版权意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发挥“经典”的潜能,培养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从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现状、经典教学的实践尝试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当前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现状
当前教学改革背景下,逐步提高语文学科在高考中的比重已成定局。但是,当前语文教学中却存在着急功近利现象,过分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忽视了人文性。特别是在语文写作与表达上,只是把语文学科作为提高学习成绩的工具,过分强调模式化、公式化,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作文写作上也是如此,教师过分强调经典名言的简单“搬运”,学生的成绩或许得到了提高,但他们的人文素养却出现了下滑。主要表现在:学生的价值观念上缺乏远见,过分注重物质满足,忽视精神需求,对于先进人物,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在品德行为上,由于独生子女特殊的成长环境,更多学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攀比、盲目追星,缺乏正确的人生规划;在吃苦精神上,学生的生活习惯多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观念较差;在课外阅读上,学生为考试而考试,没有围绕自己的兴趣拓展阅读范围,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想,这些都将成为孩子未来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努力探寻破解之道。
网络时代语文经典教学的实践尝试
网络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对原有教学模式的彻底颠覆,而是给我们提供了更加便捷、更加丰富的资源,为我们的知识传播以及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提供了新的载体,而这与传统媒体并不冲突。因此,要在网络时代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必须把网络资源的优势发挥出来,同时也不可忽视传统媒体的作用。
首先,充分借助学校的大环境营造良好的小环境。我校作为百年名校,从最早的入学教育开始就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比如最早的“幼幼中学”的校名就出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在培育学生换位思考。近年来,我校一直强调立德树人、经典治校,在学校硬件投入上花大力气建造了校园文化墙和经典文化长廊。我校还设置了“明明德”“厚德载物”的景观石,以及代表和气、和平、和谐三重境界的“和”山水园林,特别是用师生的绘画以及书法作品装饰的学校环境。校长率先垂范,每天早上的经典晨读,都是学校经典教学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同时,我校还借助电子显示屏等充分展示经典文化。每天两三句经典,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学会理解、学会运用。我则充分利用上述资源,制作成PPT和微视频,再利用升旗仪式让学生诵读经典,浸润其中。同时,我校还率先施行暑假学校图书馆免费开放、图书馆志愿者自主管理制度,并且每周开设两节阅读课,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也营造了良好的人文氛围。
其次,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与经典为伴,诵读经典,利用网络搜集材料并进行剪辑。如通过看《百家讲坛》、《文明中国》等一系列电视节目,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面,积累素材。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要求自己做到精益求精,做好学生的楷模。在教学中,我努力创新,积极探寻开放式课堂模式,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让学生在感悟中成长,更好地实现文化的内化,让学生形成自律。
再次,积极挖掘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在立足课本的同时,我还编写电子版校本教材,并配以优雅的背景音乐,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广阔视野,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教材。例如,在《散步》一文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列举古代尊老爱幼的事例及名言名句,让学生倍加珍惜亲情、珍爱生命。在《最后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回忆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并组织学生观看我国“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大型活动的视频,让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今天生活的美好,同时也强化了爱国热忱。在学习《雨巷》和《再别康桥》的时候,我让学生进行绘画创作,让学生在意境构思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情,激发学生发自内心地欣赏文字的力量。
最后,开展各种诵读经典的活动,并且借助校园网展播,让学生点赞。对获“赞”多的学生和作品进行奖励,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目前,教学评价的单一性让学生的学习热情下降,特别是那些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对他们而言,在学校收获的更多的是挫折感,因此学习中显得很被动。因此,我通过一系列活动,如经典美文诵读赛、经典话题辩论赛,以及诗歌、散文创作大赛,提高学生参与经典诵读的热情,再让学生对作品进行网络投票。对于积极参与的学生,教师要多加表扬,让学生从收获成功开始学习。同时,对于学生的参赛感受,要做到及时交流。通过这一途径,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提高,充分发挥了“兴趣”的作用,学生也由被动变得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协作意识和集体观念也得到了强化。
如何走出经典教学的怪圈
在经典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容易就经典而经典,形式单一,手段古老,使经典教学走进死胡同。特别是容易停留在简单的读背阶段,让学生成为记忆的机器,逐步浇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使经典真正地内化。要走出这一怪圈,一方面必须根据学生实际制定有梯度和区分度的学习目标,并且从学生的诵读与记忆开始,让学生经历从写作逐步到创作的过程,把经典教学作为教学的常规内容。另一方面要有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学生评价,实现他评与自评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网络评价与现实评价相结合。让所有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有所成,重拾学习的信心,实现学生的梯度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赣州市章贡区教育局招考办)
当前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现状
当前教学改革背景下,逐步提高语文学科在高考中的比重已成定局。但是,当前语文教学中却存在着急功近利现象,过分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忽视了人文性。特别是在语文写作与表达上,只是把语文学科作为提高学习成绩的工具,过分强调模式化、公式化,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作文写作上也是如此,教师过分强调经典名言的简单“搬运”,学生的成绩或许得到了提高,但他们的人文素养却出现了下滑。主要表现在:学生的价值观念上缺乏远见,过分注重物质满足,忽视精神需求,对于先进人物,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在品德行为上,由于独生子女特殊的成长环境,更多学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攀比、盲目追星,缺乏正确的人生规划;在吃苦精神上,学生的生活习惯多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观念较差;在课外阅读上,学生为考试而考试,没有围绕自己的兴趣拓展阅读范围,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想,这些都将成为孩子未来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努力探寻破解之道。
网络时代语文经典教学的实践尝试
网络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对原有教学模式的彻底颠覆,而是给我们提供了更加便捷、更加丰富的资源,为我们的知识传播以及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提供了新的载体,而这与传统媒体并不冲突。因此,要在网络时代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必须把网络资源的优势发挥出来,同时也不可忽视传统媒体的作用。
首先,充分借助学校的大环境营造良好的小环境。我校作为百年名校,从最早的入学教育开始就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比如最早的“幼幼中学”的校名就出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在培育学生换位思考。近年来,我校一直强调立德树人、经典治校,在学校硬件投入上花大力气建造了校园文化墙和经典文化长廊。我校还设置了“明明德”“厚德载物”的景观石,以及代表和气、和平、和谐三重境界的“和”山水园林,特别是用师生的绘画以及书法作品装饰的学校环境。校长率先垂范,每天早上的经典晨读,都是学校经典教学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同时,我校还借助电子显示屏等充分展示经典文化。每天两三句经典,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学会理解、学会运用。我则充分利用上述资源,制作成PPT和微视频,再利用升旗仪式让学生诵读经典,浸润其中。同时,我校还率先施行暑假学校图书馆免费开放、图书馆志愿者自主管理制度,并且每周开设两节阅读课,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也营造了良好的人文氛围。
其次,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与经典为伴,诵读经典,利用网络搜集材料并进行剪辑。如通过看《百家讲坛》、《文明中国》等一系列电视节目,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面,积累素材。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要求自己做到精益求精,做好学生的楷模。在教学中,我努力创新,积极探寻开放式课堂模式,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让学生在感悟中成长,更好地实现文化的内化,让学生形成自律。
再次,积极挖掘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在立足课本的同时,我还编写电子版校本教材,并配以优雅的背景音乐,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广阔视野,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教材。例如,在《散步》一文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列举古代尊老爱幼的事例及名言名句,让学生倍加珍惜亲情、珍爱生命。在《最后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回忆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并组织学生观看我国“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大型活动的视频,让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今天生活的美好,同时也强化了爱国热忱。在学习《雨巷》和《再别康桥》的时候,我让学生进行绘画创作,让学生在意境构思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情,激发学生发自内心地欣赏文字的力量。
最后,开展各种诵读经典的活动,并且借助校园网展播,让学生点赞。对获“赞”多的学生和作品进行奖励,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目前,教学评价的单一性让学生的学习热情下降,特别是那些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对他们而言,在学校收获的更多的是挫折感,因此学习中显得很被动。因此,我通过一系列活动,如经典美文诵读赛、经典话题辩论赛,以及诗歌、散文创作大赛,提高学生参与经典诵读的热情,再让学生对作品进行网络投票。对于积极参与的学生,教师要多加表扬,让学生从收获成功开始学习。同时,对于学生的参赛感受,要做到及时交流。通过这一途径,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提高,充分发挥了“兴趣”的作用,学生也由被动变得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协作意识和集体观念也得到了强化。
如何走出经典教学的怪圈
在经典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容易就经典而经典,形式单一,手段古老,使经典教学走进死胡同。特别是容易停留在简单的读背阶段,让学生成为记忆的机器,逐步浇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使经典真正地内化。要走出这一怪圈,一方面必须根据学生实际制定有梯度和区分度的学习目标,并且从学生的诵读与记忆开始,让学生经历从写作逐步到创作的过程,把经典教学作为教学的常规内容。另一方面要有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学生评价,实现他评与自评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网络评价与现实评价相结合。让所有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有所成,重拾学习的信心,实现学生的梯度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赣州市章贡区教育局招考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