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民族主义视角解读中国文化自信理论特色

来源 :哈尔滨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wancha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8世纪,面对德意志民族分裂和法国思想对德国文化的侵袭,提出了文化民族主义理论,指出统一民族的建立应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我国的文化自信理论同样强调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在增强国民自信的同时,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可以说,文化民族主义和文化自信理论都将传统文化视为凝聚民族精神,化解民族现实困境的关键.文章在梳理理论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对比二者对待传统文化的具体做法,来分析文化自信理论所特有的批判性、时代性和包容性.
其他文献
目的 对太极拳锻炼干预个体疲劳的效果进行量化和概括,系统评价太极拳锻炼干预个体疲劳的有效性.方法 对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中国科学期刊、万方、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数据库进行检索,时间跨度均从建库至2020年4月30日.采用RveMen5.3与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方法质量评估使用Cochrane风险偏倚工具.结果 来源于20项研究共涉及1417名参与者满足了Meta分析的标准.与对照组相比,太极拳锻炼降低个体疲劳效
目的 检验运动员失败恐惧感与训练比赛满意感之间的关系,重点探究心理坚韧性在失败恐惧感与训练比赛满意感之间的调节效应.方法 以360名运动员作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运动员的失败恐惧感,训练比赛满意感与心理坚韧性进行测量,并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描述分析和信度分析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与结论1)运动员失败恐惧感可显著负向预测训练比赛满意感(β=-0.168,p<0.01);2)运动员失败恐惧感与心理坚韧性呈显著负相关(r=-0.275,p<0.01);3)运动员心理坚韧性可显著正向预测训练比赛满意
面对贫困的时代,海德格尔提出以“神性”为尺度测量人的生存维度,以使人在充满劳绩的大地上抵达诗意的本真栖居.而某种程度上,诗意栖居的抵达是建立在“神性”对非本真栖居的否定之上的.根据“神性”的多重特性,这种否定表现在三个方面:以开端否定摆置、以不可知否定透明性、以他者否定肯定性.神性的正向倾听与反向否定相互交织,但前者才是抵达诗意栖居的主干道.
随着全球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日益紧密,全球经济的交融必然会带来现代性文化、社群和区域政治的重大转变,多元文化共存之下的个体、族群和国家之间的差异亦必然会要求权威秩序的出现,进而衍生出权利与支配的分布关系.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冲突不仅仅是文明的殊异所导致的,还是全球化进程中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结果.由性别、种族、生态等文化差异所引发的一系列全球问题是全球化时代社会群体必须面对的挑战,也是21世纪差异政治、政治认同及多元文化主义等政治哲学和社会理论所要面临的新问题.
马克思生态思想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生态问题产生根源、生态问题解决对策进行了深刻剖析,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路向选择、方法指导、思想资源和理论依据.当前,要解决我国人与自然的生态危机,应以马克思生态思想为指导,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维度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助推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以实践为基础,统一了人、自然和历史,连接现实物质世界与社会历史,颠覆了唯心史观.以辩证法为核心的分析方法,以及以实践和新唯物主义作为社会历史本质特征共同认识和批判社会历史的规律,这个规律的结果是市民社会的终结和人类的解放.把握好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层逻辑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对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共产党宣言》极具前瞻性的理论思想久经历史变换更加熠熠生辉,它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设想即共产主义一直指引着我国前进的方向.步入信息社会,区块链技术使我们离共产主义的距离更加接近.共产主义的特性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联合建立新生产关系和生产力高度发达.区块链助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促使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并带动生产力的飞跃发展.
文章采用我国31省区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2005—2017年家庭收入结构对城乡消费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收入类型对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作用具有明显差异;工资性收入是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的主要动力,财产性与转移性收入对城镇与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经营性收入对城乡消费的影响表现出相反作用.因此,要逐步打破城乡二元体制阻碍,鼓励城乡劳动力的社会流动,推进个税改革与农村建设,为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但受认知、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失信现象时有发生.为阻止信用缺失造成的不良影响继续蔓延,我们应当在道德涵养、社会培育和制度保障方面筑牢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石.
经济学家萨伊历来饱受争议,以他名字命名的“萨伊定律”更是聚讼纷纭.本文通过研究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概论》发现:“萨伊定律”与其文本原意不同,该定律将其表述中的“生产”偷换成了“供给”,是对萨伊思想的误读,因而其销售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消费论一味强调节俭,忽视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和满足需求的福利效应,则有着明显的历史局限性.上述发现可以还原他在经济思想史中的地位并加深对当今市场运行规律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