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效课堂不是以学生“学会”为唯一目的,它还必须让学生享受“学”的过程,并形成学习的能力。因而,我们必须懂得,高效课堂的教学必须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要讲究“五重”:重学生、重情感、重交流、重过程、重实践。
关键词:高效课堂主动学习 高效学习自我成长过程交流
高校课堂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很多教育专家对此有专门的分析和解释,目前国内关于高效课堂的讨论也比较多,各地均有适应本地特点的创新模式,但对于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仅有指导性的教学思路还不够,还需要明确的、有操作性的具体要求。个人理解,高效课堂,主要应该是指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追求课堂效率,关注学生的自我成长。通过课堂教学,促使学生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取得一定的进步和提高。也就是说,学生的自我成长状况或发展程度是判断语文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手段之一。作为一个从教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觉得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传统的应试教育,认为衡量学习成功的标准就是一张高分数的成绩单。从校园里培养出来的不是一个人格健全、思想健康、智力素质过硬的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而是一个自私、狭隘的、柔弱的读书人。显然,面对新的形势,如何在有效的40分钟内,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更快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将知识更好地吸收,变成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这是值得我们这些在一线的教师认真思索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语文高效课堂要讲究的“五重”:
一、重學生
传统的应试教育,重视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像一个大仓库,学生就像一个小仓库,教学过程就是把课本上的知识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小仓库。在课堂上教师是一个“演讲者”,学生只是充当了一个观众的角色,偶尔有一些发言,也是被动的回答。长此以往,学生没有了灵气,没有了兴趣,更没有了个性。教师给出的问题,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学生像猜谜语一样围着这个答案猜来猜去。这样的教育模式,不改革就真的会害了我们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是唤醒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那么,当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认知水平能够阅读教材和独立思考的时候,就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并且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只有亲身参与其中了,这样所学的知识才能变成他们自身的技能,而且会终身不忘的。当然,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时,教师的着眼点就应该放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教是为了将来的不教,学是为了将来的会学。整个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相互转变的过程,最后学生完全独立了,自己能够独立地学习,那才是我们教师的真正成功之处。所以,我们教师不应该只做一个教书匠,而应该是一个“导师”。
二、重情感
语文学科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人文性。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情感的课堂。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板着个脸,声嘶力竭地讲着,台下的学生肯定就会昏昏欲睡,还谈何情感教学呢?老师范读课文需要情感、巧设问题需要情感,组织学生讨论,并参与其中,都是需要教师和学生打成一片的,那种高高在上的一言堂教学,绝对不是一个学生喜欢的课堂。俗话说,感情也是相互的,你对学生付出了情感,学生也会以更大的热情来回报你。如今的课堂,老师应该放下教师的架子,像他们的大朋友一样,做一个充满激情的教师,和学生比赛,讨论,甚至争辩。只有调动起了学生的情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欲望,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把“我不行”变成“我能行”。这样学习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兴趣——愿学——学会。
三、重交流
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单向的输送过程,而是一个双边互动交流的过程。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应该重视交流和沟通。首先,教师应该把学生看做是一个平等的人,独立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教师的一句表扬,胜得过十句百句的说教,一朵小红花,一张笑脸粘贴,就会给学生无限的光荣感。这样,我们教师的教学过程也会事半功倍。第二,让每个学生都有能学好的信心和高涨的热情;第三,搭建好交流的平台。把课堂变成学生们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形成“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活跃气氛。让学生有向教师或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发表不同见解、表达学习愿望的机会。一位教师做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学生被关注和信任时,学得最好,最开心;当学生能够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学得最好,最认真。
四、重过程
新课改所提倡的高效学习,不应该是一个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应是一个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地,自主地,愉快地吸纳知识的过程,就像鱼儿重游大海,鸟儿重归山林一样。课堂应该是学生展示学习体会的舞台,张扬生命的天地。教师虽然也参与其中,但一定要“进退自如”,决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过程,该“进”则“进”,该“退”就得“退”,让学生在课堂上进入一个“忘我”的学习境界。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由“错”到“对”的过程,这才是最重要的。能力是在自我反复矫正的过程中提高的,有了这个自我学习的能力,这才是我们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吗?就像母狮子一样,将生下来的幼崽,放到敌人面前,让其独自面对挑战,为的就是让他练就一身在野外独自生存的本领。所以,我们的教师不要只是重视学生掌握知识本身,而要重视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过程。
五、重实践
语文学科和生活实践是紧密相连的。离开了生活,那学生无异于抱着“之乎者也”不放的老古董,老学究。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用到语文知识。听话,说话,阅读,写作,样样都是。如果一个学生没有一个好的阅读习惯和一个交流的语言环境,那他是学不好语文的。同样,知识来源于实践,但是有时服务于实践的。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我们课本里的知识只是知识海洋中的一个很小的部分,脱离了实践,就好像从海洋中隔离出一缸水,那么这缸水早晚会风干掉的。所以,我们的教学一定要和实际紧密相连,才可能让学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最后真正变成自己的技能。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桎梏我们几十年,课改是势在必行的,而且是刻不容缓的。要彻底改革的不单单是我们教师的教学模式,更要改掉的是我们头脑中的教育观念,这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程,需要我们教育战线的所有同志们的共同努力。我们再也不忍心看着孩子们一个个倒背着书坐得像个雕像、再也不忍心看着孩子们那一张张惨白的失去了童真的小脸、再不忍心看着一个个起早贪黑,背着书包,卡着高度近视镜,沉默独行的怏怏少年。正像李炳亭先生在《高效课堂22条》里说的那样:高效课堂不是以学生“学会”为唯一目的,它还必须让学生享受“学”的过程,并生成学习的能力。因而,我们必须懂得,高效课堂的教学必须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 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2009年第一版第68页
关键词:高效课堂主动学习 高效学习自我成长过程交流
高校课堂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很多教育专家对此有专门的分析和解释,目前国内关于高效课堂的讨论也比较多,各地均有适应本地特点的创新模式,但对于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仅有指导性的教学思路还不够,还需要明确的、有操作性的具体要求。个人理解,高效课堂,主要应该是指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追求课堂效率,关注学生的自我成长。通过课堂教学,促使学生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取得一定的进步和提高。也就是说,学生的自我成长状况或发展程度是判断语文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手段之一。作为一个从教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觉得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传统的应试教育,认为衡量学习成功的标准就是一张高分数的成绩单。从校园里培养出来的不是一个人格健全、思想健康、智力素质过硬的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而是一个自私、狭隘的、柔弱的读书人。显然,面对新的形势,如何在有效的40分钟内,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更快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将知识更好地吸收,变成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这是值得我们这些在一线的教师认真思索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语文高效课堂要讲究的“五重”:
一、重學生
传统的应试教育,重视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像一个大仓库,学生就像一个小仓库,教学过程就是把课本上的知识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小仓库。在课堂上教师是一个“演讲者”,学生只是充当了一个观众的角色,偶尔有一些发言,也是被动的回答。长此以往,学生没有了灵气,没有了兴趣,更没有了个性。教师给出的问题,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学生像猜谜语一样围着这个答案猜来猜去。这样的教育模式,不改革就真的会害了我们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是唤醒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那么,当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认知水平能够阅读教材和独立思考的时候,就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并且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只有亲身参与其中了,这样所学的知识才能变成他们自身的技能,而且会终身不忘的。当然,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时,教师的着眼点就应该放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教是为了将来的不教,学是为了将来的会学。整个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相互转变的过程,最后学生完全独立了,自己能够独立地学习,那才是我们教师的真正成功之处。所以,我们教师不应该只做一个教书匠,而应该是一个“导师”。
二、重情感
语文学科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人文性。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情感的课堂。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板着个脸,声嘶力竭地讲着,台下的学生肯定就会昏昏欲睡,还谈何情感教学呢?老师范读课文需要情感、巧设问题需要情感,组织学生讨论,并参与其中,都是需要教师和学生打成一片的,那种高高在上的一言堂教学,绝对不是一个学生喜欢的课堂。俗话说,感情也是相互的,你对学生付出了情感,学生也会以更大的热情来回报你。如今的课堂,老师应该放下教师的架子,像他们的大朋友一样,做一个充满激情的教师,和学生比赛,讨论,甚至争辩。只有调动起了学生的情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欲望,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把“我不行”变成“我能行”。这样学习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兴趣——愿学——学会。
三、重交流
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单向的输送过程,而是一个双边互动交流的过程。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应该重视交流和沟通。首先,教师应该把学生看做是一个平等的人,独立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教师的一句表扬,胜得过十句百句的说教,一朵小红花,一张笑脸粘贴,就会给学生无限的光荣感。这样,我们教师的教学过程也会事半功倍。第二,让每个学生都有能学好的信心和高涨的热情;第三,搭建好交流的平台。把课堂变成学生们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形成“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活跃气氛。让学生有向教师或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发表不同见解、表达学习愿望的机会。一位教师做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学生被关注和信任时,学得最好,最开心;当学生能够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学得最好,最认真。
四、重过程
新课改所提倡的高效学习,不应该是一个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应是一个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地,自主地,愉快地吸纳知识的过程,就像鱼儿重游大海,鸟儿重归山林一样。课堂应该是学生展示学习体会的舞台,张扬生命的天地。教师虽然也参与其中,但一定要“进退自如”,决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过程,该“进”则“进”,该“退”就得“退”,让学生在课堂上进入一个“忘我”的学习境界。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由“错”到“对”的过程,这才是最重要的。能力是在自我反复矫正的过程中提高的,有了这个自我学习的能力,这才是我们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吗?就像母狮子一样,将生下来的幼崽,放到敌人面前,让其独自面对挑战,为的就是让他练就一身在野外独自生存的本领。所以,我们的教师不要只是重视学生掌握知识本身,而要重视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过程。
五、重实践
语文学科和生活实践是紧密相连的。离开了生活,那学生无异于抱着“之乎者也”不放的老古董,老学究。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用到语文知识。听话,说话,阅读,写作,样样都是。如果一个学生没有一个好的阅读习惯和一个交流的语言环境,那他是学不好语文的。同样,知识来源于实践,但是有时服务于实践的。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我们课本里的知识只是知识海洋中的一个很小的部分,脱离了实践,就好像从海洋中隔离出一缸水,那么这缸水早晚会风干掉的。所以,我们的教学一定要和实际紧密相连,才可能让学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最后真正变成自己的技能。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桎梏我们几十年,课改是势在必行的,而且是刻不容缓的。要彻底改革的不单单是我们教师的教学模式,更要改掉的是我们头脑中的教育观念,这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程,需要我们教育战线的所有同志们的共同努力。我们再也不忍心看着孩子们一个个倒背着书坐得像个雕像、再也不忍心看着孩子们那一张张惨白的失去了童真的小脸、再不忍心看着一个个起早贪黑,背着书包,卡着高度近视镜,沉默独行的怏怏少年。正像李炳亭先生在《高效课堂22条》里说的那样:高效课堂不是以学生“学会”为唯一目的,它还必须让学生享受“学”的过程,并生成学习的能力。因而,我们必须懂得,高效课堂的教学必须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 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2009年第一版第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