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科学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生态文明、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据此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指导,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
[中图分类号] D61,X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6)07-0051-0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在全面总结古今中外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科学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生态文明、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历史自觉、文明自觉和生态自觉,标志着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因而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指导,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1.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环境恶化,生态恶化正使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习近平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1] 233。这些重要论断,蕴含着对人类文明发展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揭示了一个科学真理: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其一,人类是大自然系统的一部分,人无法脱离自然环境而生存。自然界是人类本身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虽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人类归根到底是自然的一部分,是整个大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类永远不可能离开自然环境而存续。其二,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人因自然而生,是自然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人类不能独自尊大,更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其行为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自然上走弯路。为此,必须坚决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和行为,在全社会树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其三,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何况生态环境资源是有限的。因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一方面在于其唯一性,“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2]。另一方面在于其有限性,特别是有许多生态资源是稀缺的、不可再生的。这就要求人类对自然界不能只索取不投入、只讲开发利用不讲建设保护,更不能造成破坏,否则,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所以,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特别是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决不能手软,必须严惩不贷。
2.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则是实现怎么样发展的一面镜子,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我们的目标,生活富裕但环境退化也不是我们的目标。习近平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3]。首先,保护生态环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就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党的十八大又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同时这五大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要求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深刻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使生态理念和行为准则自觉体现在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次,保护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民族发展长远利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经济的繁荣、政治的民主、社会的和谐、精神的文明,更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由奔小康到要健康,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步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才能让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梦想成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果仍是粗放发展,即使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那污染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届时资源环境恐怕完全承载不了。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所以,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4]。实际上,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既是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也是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深刻变革。第三,保护生态环境是为子孙后代预留生存和发展空间的需要。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保护生态环境,解决我国资源生态不堪重负的问题,不仅是当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发展空间问题。只有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着力修复生态短板,防止在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自毁长城之路”上越走越远,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因此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断了子孙后代的路。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冀望毕其功于一役不行,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通过阐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来阐明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习近平多次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 230我们要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论述所包含的深刻涵义:其一,“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这是表述我们要实现的目标,就是说我们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统一起来,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与生态良好。其二,“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这是表明我们的态度,就是说在生态环境压力巨大的形势下,如果要靠牺牲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那我们宁愿选择保护生态环境,决不以毁坏人类自身生存的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发展。对此,习近平在地方工作期间就曾多次指出:“人都难以生存了,其他方面的成绩还有什么意义?”“那种要钱不要命的发展,那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发展,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其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阐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就是说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并不是天然的矛盾,绿水青山本身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并且生态优势可以通过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支撑而源源不断地带来财富,形成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习近平强调,“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4]。守住绿水青山就一定能收获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最好的金山银山。“两山论”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我们要把“两山论”作为一种发展理念、一种生态文化,落实到经济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发展之中。
4.生态就是生产力。习近平深刻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 233-234。同时强调:“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5]。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内在关系。其一,生态环境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生态环境是资源、是自然资本,是现代生产力的重要要素。过去,我们在认识上存在误区,片面理解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只认识到大自然的资源属性,没有认识到其社会属性和资本属性,导致行为上不尊重自然、不珍惜自然、不爱护自然乃至于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不惜破坏自然。实践证明,生态环境作为自然资本,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力要素,它与其他资本同等重要。特别是当前生态环境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短板的情况下,我们尤其要珍惜其稀缺性、宝贵性。其二,生态环境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生态环境既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生态环境成本急剧上升的严重挑战,生态效益已成为衡量发展质量和竞争力的关键性指标,那种不计生态成本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使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严重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竞争力。习近平指出:“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1] 234-235实践证明,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今后的发展,既要看速度和增量,更要看质量和效益,只有把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生命线”,把绿水青山作为核心竞争力,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生态环境方面下功夫,才能实现质量与效益的统一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其三,生态环境是发展的重要依托。一方面,生态环境是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的一切发展实践,都离不开一定的资源环境条件作支撑,都是对资源生态的直接间接利用,最终都要由生态环境来“埋单”。另一方面,发展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底线,即发展不能超过资源生态的承载力,不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突破这个底线的“发展”,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而且无以为继。
5.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为此,习近平多次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环境就是民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4]。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民生意义,升华了我们对建设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识,是对我们党民生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其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指出,“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4]。这就是说,生态环境质量是衡量全面小康水平的关键性指标。我们要建成的小康社会,是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生态环境严峻形势并未根本好转,已经成为全面小康建设的突出短板。如果持续下去,不仅小康质量要大打折扣,发展的意义难以体现,人民的幸福感也不可能提高。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需求,不断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其二,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生活的增长点。良好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人们生活品质提升的重要标志。人们在满足食物、水、住房等基本需求之后,对于生态安全、环境质量的需求必然上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仅要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更要着力改善并形成良好生态环境。失去生态环境的保障,就谈不上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新期待,把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牢固树立生态为民、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的理念,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摒弃损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2],让人民的生活品质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中得到提升,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6.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力不强,已成为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已集中显现,呈现出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而且老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这些问题与发展中无节制消耗资源、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粗放利用密切相关。资源使用既是影响生态环境的源头,也是影响我国生态环境最大的、最根本的因素。对此,习近平特别指出:“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4]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首先必须从资源使用这个源头抓起,把节约资源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途径,并放在建设生态文明头等重要的位置长期抓下去。为此,一要始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有效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二要全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面加强生产生活全过程节约管理,强力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等资源消耗强度,大幅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三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能经济、低碳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四要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利用的制度体系和法律政策体系,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提供根本保障和有力支撑。
7.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文明建设。大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有机系统,生态文明建设涉及面广、综合性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对生态环境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否则,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习近平指出,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按照系统工程思路,抓好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的落实,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1] 236。即一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4]。生态红线,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这个红线决不能突破,否则必将危及生态安全、人民生产生活和可持续发展。所以习近平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1] 237。二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4]。要坚定不移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应加快完善主体功能区政策体系,发挥差异化考核指挥棒作用,推动各地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维护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三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坚持把节约资源作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之策,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借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四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坚持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4],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标本兼治和专项治理并重、常态治理和应急减排协调、本地治污和区域协调相互促进,多策并举,多地联动,全社会共同行动。此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树立全球观念,积极促进形成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为推动世界绿色发展、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8.以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习近平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1] 240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大都与体制机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备有关,因而必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据此,一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4]。建设生态文明,科学考评体系的指挥棒作用不可或缺。因而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并放在突出位置,显著加大其权重,使之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导向和约束。二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4]。生态环境是最重要、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对其造成损害和破坏必须追究责任。因而要建立环保督察工作机制,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完善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制度,落实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特别是要强化对领导干部的责任追究,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进行终身责任追究。三要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4]。加快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加快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强化制度约束作用。四要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把环境问题突出、重大环境事件频发、环境保护责任落实不力的地方作为先期督察对象,把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中之重,重点督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的情况,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推动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促进自然资源资产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0.
[3]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网,2013-05-24.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13-05/24/c_124761554.htm
[4]习近平.习近平谈生态文明.人民网,2014-08-29.http://cpc.people.com.cn/n/2014/0829/c164113-25567379.html
[5]杜尚泽.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黑龙江首站到伊春.中新网,2016-05-23.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23/c1024-28373127-6.html
[责任编辑:李利林]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
[中图分类号] D61,X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6)07-0051-0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在全面总结古今中外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科学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生态文明、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历史自觉、文明自觉和生态自觉,标志着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因而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指导,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1.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环境恶化,生态恶化正使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习近平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1] 233。这些重要论断,蕴含着对人类文明发展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揭示了一个科学真理: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其一,人类是大自然系统的一部分,人无法脱离自然环境而生存。自然界是人类本身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虽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人类归根到底是自然的一部分,是整个大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类永远不可能离开自然环境而存续。其二,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人因自然而生,是自然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人类不能独自尊大,更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其行为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自然上走弯路。为此,必须坚决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和行为,在全社会树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其三,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何况生态环境资源是有限的。因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一方面在于其唯一性,“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2]。另一方面在于其有限性,特别是有许多生态资源是稀缺的、不可再生的。这就要求人类对自然界不能只索取不投入、只讲开发利用不讲建设保护,更不能造成破坏,否则,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所以,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特别是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决不能手软,必须严惩不贷。
2.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则是实现怎么样发展的一面镜子,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我们的目标,生活富裕但环境退化也不是我们的目标。习近平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3]。首先,保护生态环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就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党的十八大又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同时这五大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要求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深刻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使生态理念和行为准则自觉体现在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次,保护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民族发展长远利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经济的繁荣、政治的民主、社会的和谐、精神的文明,更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由奔小康到要健康,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步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才能让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梦想成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果仍是粗放发展,即使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那污染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届时资源环境恐怕完全承载不了。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所以,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4]。实际上,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既是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也是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深刻变革。第三,保护生态环境是为子孙后代预留生存和发展空间的需要。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保护生态环境,解决我国资源生态不堪重负的问题,不仅是当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发展空间问题。只有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着力修复生态短板,防止在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自毁长城之路”上越走越远,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因此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断了子孙后代的路。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冀望毕其功于一役不行,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通过阐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来阐明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习近平多次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 230我们要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论述所包含的深刻涵义:其一,“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这是表述我们要实现的目标,就是说我们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统一起来,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与生态良好。其二,“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这是表明我们的态度,就是说在生态环境压力巨大的形势下,如果要靠牺牲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那我们宁愿选择保护生态环境,决不以毁坏人类自身生存的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发展。对此,习近平在地方工作期间就曾多次指出:“人都难以生存了,其他方面的成绩还有什么意义?”“那种要钱不要命的发展,那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发展,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其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阐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就是说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并不是天然的矛盾,绿水青山本身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并且生态优势可以通过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支撑而源源不断地带来财富,形成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习近平强调,“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4]。守住绿水青山就一定能收获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最好的金山银山。“两山论”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我们要把“两山论”作为一种发展理念、一种生态文化,落实到经济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发展之中。
4.生态就是生产力。习近平深刻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 233-234。同时强调:“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5]。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内在关系。其一,生态环境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生态环境是资源、是自然资本,是现代生产力的重要要素。过去,我们在认识上存在误区,片面理解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只认识到大自然的资源属性,没有认识到其社会属性和资本属性,导致行为上不尊重自然、不珍惜自然、不爱护自然乃至于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不惜破坏自然。实践证明,生态环境作为自然资本,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力要素,它与其他资本同等重要。特别是当前生态环境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短板的情况下,我们尤其要珍惜其稀缺性、宝贵性。其二,生态环境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生态环境既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生态环境成本急剧上升的严重挑战,生态效益已成为衡量发展质量和竞争力的关键性指标,那种不计生态成本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使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严重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竞争力。习近平指出:“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1] 234-235实践证明,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今后的发展,既要看速度和增量,更要看质量和效益,只有把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生命线”,把绿水青山作为核心竞争力,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生态环境方面下功夫,才能实现质量与效益的统一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其三,生态环境是发展的重要依托。一方面,生态环境是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的一切发展实践,都离不开一定的资源环境条件作支撑,都是对资源生态的直接间接利用,最终都要由生态环境来“埋单”。另一方面,发展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底线,即发展不能超过资源生态的承载力,不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突破这个底线的“发展”,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而且无以为继。
5.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为此,习近平多次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环境就是民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4]。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民生意义,升华了我们对建设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识,是对我们党民生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其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指出,“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4]。这就是说,生态环境质量是衡量全面小康水平的关键性指标。我们要建成的小康社会,是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生态环境严峻形势并未根本好转,已经成为全面小康建设的突出短板。如果持续下去,不仅小康质量要大打折扣,发展的意义难以体现,人民的幸福感也不可能提高。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需求,不断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其二,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生活的增长点。良好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人们生活品质提升的重要标志。人们在满足食物、水、住房等基本需求之后,对于生态安全、环境质量的需求必然上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仅要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更要着力改善并形成良好生态环境。失去生态环境的保障,就谈不上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新期待,把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牢固树立生态为民、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的理念,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摒弃损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2],让人民的生活品质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中得到提升,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6.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力不强,已成为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已集中显现,呈现出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而且老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这些问题与发展中无节制消耗资源、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粗放利用密切相关。资源使用既是影响生态环境的源头,也是影响我国生态环境最大的、最根本的因素。对此,习近平特别指出:“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4]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首先必须从资源使用这个源头抓起,把节约资源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途径,并放在建设生态文明头等重要的位置长期抓下去。为此,一要始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有效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二要全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面加强生产生活全过程节约管理,强力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等资源消耗强度,大幅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三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能经济、低碳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四要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利用的制度体系和法律政策体系,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提供根本保障和有力支撑。
7.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文明建设。大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有机系统,生态文明建设涉及面广、综合性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对生态环境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否则,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习近平指出,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按照系统工程思路,抓好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的落实,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1] 236。即一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4]。生态红线,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这个红线决不能突破,否则必将危及生态安全、人民生产生活和可持续发展。所以习近平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1] 237。二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4]。要坚定不移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应加快完善主体功能区政策体系,发挥差异化考核指挥棒作用,推动各地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维护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三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坚持把节约资源作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之策,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借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四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坚持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4],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标本兼治和专项治理并重、常态治理和应急减排协调、本地治污和区域协调相互促进,多策并举,多地联动,全社会共同行动。此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树立全球观念,积极促进形成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为推动世界绿色发展、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8.以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习近平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1] 240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大都与体制机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备有关,因而必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据此,一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4]。建设生态文明,科学考评体系的指挥棒作用不可或缺。因而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并放在突出位置,显著加大其权重,使之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导向和约束。二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4]。生态环境是最重要、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对其造成损害和破坏必须追究责任。因而要建立环保督察工作机制,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完善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制度,落实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特别是要强化对领导干部的责任追究,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进行终身责任追究。三要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4]。加快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加快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强化制度约束作用。四要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把环境问题突出、重大环境事件频发、环境保护责任落实不力的地方作为先期督察对象,把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中之重,重点督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的情况,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推动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促进自然资源资产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0.
[3]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网,2013-05-24.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13-05/24/c_124761554.htm
[4]习近平.习近平谈生态文明.人民网,2014-08-29.http://cpc.people.com.cn/n/2014/0829/c164113-25567379.html
[5]杜尚泽.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黑龙江首站到伊春.中新网,2016-05-23.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23/c1024-28373127-6.html
[责任编辑:李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