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0年初,一支30余人的国民党逃窜部队闯进黑竹沟,最终无一人生还。
1966年3月,一支勘探部队的两名解放军战士进沟测绘,从此不见踪影,搜寻的人们只在溪水边找到了他们留下的两支步枪。
1977年9月,四川省林业勘探大队两名技术员进沟调查,也是一去不复返。沟内不见尸体,也不见血迹,只发现一张他们包馒头的报纸。
除了骇人听闻的失踪事件,黑竹沟内种种诡异的现象也让人望而却步。
这些失踪事件是人们牵强附会的传闻,还是真实存在的事实?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件?黑竹沟里究竟藏有什么秘密?2011年5月,地磁、地质专家和有关人员组成的科考队进入黑竹沟探索考察。
黑竹沟镇位于林区两座山谷之间,距峨边县城61公里。它有个美丽的彝语名字叫斯合,汉语的意思为青山。在1981年改名为斯合之前,黑竹沟镇还有个名字叫斯豁,彝语里有“死亡”之意,故也有人把黑竹沟叫“死亡之谷”。近年来,随着黑竹沟里奇异现象屡屡发生而声名远播,人们又将斯合改名叫黑竹沟镇。
科考队在黑竹沟镇了解到,关于1950年国民党逃窜部队进山失踪之事,是镇上老人听已经故去的父辈说起,无从再考。而解放军战士和林业部门两名勘探人员在沟内失踪确有其事。
当初参与搜救失踪解放军的彝族老人阿罗瓦尔介绍说,进山测绘的解放军战士不是传闻中的两人,而是四人。在沟里找到他们时,一人已经牺牲,另外三人奄奄一息。当时,阿罗瓦尔还亲自背出来一名生命垂危的战士。
当地政府也曾组织搜救两名失踪的林业勘查人员,却一直没有找到。
为什么解放军战士和林业勘察人员会迷失在黑竹沟内呢?
当地村民说,人畜入沟失踪、死亡,由迷雾造成的可能性很大。黑竹沟林区是原始森林,一年有200多天被浓雾紧锁,加上沟内崖壁陡峭、暗河众多,地形不熟的人进入这深山野谷之中,稍不留神就会摔下悬崖,尸骨难全。
对于失踪人员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说法,当地猎人木措说,失踪人员可能是被山中的猛兽叼走了。木措老人还说,上世纪50、60年代,沟内几乎无路可走。失踪人员大多来自外地,对地形不熟,加上当时没有通讯设备,所以迷路后很难走出来。
看起来失踪事件有了可信的说法。可另一起更离奇的迷路事件,却让人们感到事实真相并不那么简单。
1991年,四川省川南林业局组织了近20人的队伍进入黑竹沟进行森林资源勘查。借前车之鉴,勘查队作了充分准备,除必需品之外,还装备了多种专业通信设备。勘查队在完成预定工作撤离下山时,遭遇到罕见的大雾。当时进山的勘查设计员朱开双对那时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他回忆说:下午五点多,山里起了雾。森林里能见度极低,只能凭借地图和指南针引导方向,但怎么也找不到下山的路。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救援,可能永远走不出来了。直到出山后对照地图才发现,下山时所走的路比正确线路偏差了近30度。最让人惊讶的是,勘察队携带的7个指南针全都指错了方向。
在调查中科考队惊奇地发现,黑竹沟一系列失踪事件大都发生在一个叫石门关的地方。那么,石门关附近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指南针为什么会在这里离奇地失灵呢?
多年以来,关于黑竹沟内迷路、失踪事件,人们做出种种推测。上世纪90年代末,有人提出黑竹沟内存在某种磁场,影响了进山人员携带的仪器,所以造成了众多的失踪事件。
为此,地磁专家、成都理工大学教授李才明专门带了先进的地磁探测设备。
李老师说,地球本身有一个巨大的磁场,地磁强弱随地理纬度变化。赤道最弱,往两极逐渐增强。地球南北极之间环绕着许多我们看不见的磁力线,正是由于磁力线的存在,指南针通常会固定指着南北方向。如果地球磁场发生改变,或者受到强磁性铁质元素的干扰,它会偏离原来的方向。(图3)
在黑竹沟沟口,科考队对当地的岩层进行了考察。
地质专家、成都理工大学教授万新南对现场勘查后说:黑竹沟地区的岩层大致分为三个部分,最下层是灰岩,中间层是玄武岩,最上层是砂岩。这三层岩体中,玄武岩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岩层里一般含有铜,铁等金属元素,可能会产生磁场效应。但是,根据他的经验判断,这种磁场强度与地磁场相比非常微弱,不会影响到指南针偏离。(图4)
为了验证这个判断,李才明教授测量了地磁感应强度。他使用的仪器叫磁通门磁力仪,能测量出精确的地磁感应强度。
李老师说,地磁场的强度用纳特表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磁强度从2、3万纳特到5、6万纳特不等。黑竹沟所在的北纬30度地磁强度大致在5万纳特左右。理论上说,同一纬度线上的地磁场强度大致相同,但有时也会受当地环境的影响而上下波动。
李老师在沟口测出磁力强度为49400纳特,属于这个纬度线上的正常值范围。这说明,黑竹沟地磁场没有异常。可罗盘为什么会失灵呢?为了探明真相,科考队决定沿着当年失踪人员行走的线路深入到石门关附近考察。
科考队从黑竹沟沟口出发前往石门关。不久,天开始飘起毛毛细雨,山间的迷雾更加浓重。被山洪冲毁的道路十分难行,路边是万丈悬崖,这使得科考队员心惊胆战。
行进途中,路边一块彩石引起了科考队的注意。
万老师说,这些岩石的发现,恰恰能解释黑竹沟里为什么常年被浓雾笼罩。一般的玄武岩是在陆地喷发的火山形成的,存在大量孔隙;而黑竹沟地区的玄武岩则不同,它是海底喷发的火山形成的,因为冷凝迅速,而形成了质地细腻,没有气孔的玄武岩。这种岩层在地下就像天然的隔水层,把水托住了,起了一个盆子里装水储水的作用。大量的雨水无法下渗,被涵养在群山植被的根系之中。黑竹沟处在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之间的过渡带,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由于昼夜温差变化,白天升温,植被中富含的水分不断蒸发,晚上降温,潮湿空气中的水分凝结成小水珠,从而在密林里形成大雾。(图5)
万老师的讲解让人们对黑竹沟常年笼罩着的大雾有了了解。
细雨一直不断,由于一段道路被冲毁,向导带领科考队进入密林深处。树上苔藓密集、古树粗壮茂密,科考队员领略到了黑竹沟的神秘面容,传说中的恐怖地带不禁让人生出丝丝寒意。(图6)(图7)
科考队经过一片高原草甸地带,向导提醒说,眼前看似平缓的草坪实际上充满危险,植被下面的砂岩已经被流水侵蚀得千疮百孔,草甸下隐藏着许多暗河和孔洞,一脚踩空就可能掉进深渊。(图8)
在距石门关约三公里的三岔河,李老师有了新的发现。他拿起路边一块岩石靠近罗盘,指针竟然发生了轻微偏转。
从测量数据看,三岔河一带的地磁强度比沟口大幅度增高,罗盘指针确实发生了偏转。专家推测,这和周边的岩层变化有关。
万老师仔细考察地层后发现,三岔河一带的岩层结构与沟口相比变化明显,这一带的玄武岩大量出露地表,而且呈现出粉红色,这就说明玄武岩中含有大量铁质元素。这难道是导致指南针失灵的主要原因吗?专家再次展开检测。为了得到准确调查数据,科考队首先确定了一个方位参照物。接着,万老师利用不受铁质元素干扰的卫星定位仪测定了参照物的方位。最后,再用罗盘测定参照物的方位和先前的卫星定位仪进行对比。
对比结果表明,在三岔河附近,磁场强度比黑竹沟沟口提高了500纳特以上,罗盘指针在此偏离了正常方位10度。(图9)(图10)
万老师曾到过黑竹沟考察,在前行石门关的路上他说,石门关其实是两块高约40米的石壁,石壁之间不到十米宽,酷似敞开的大门,所以叫石门关。这个地区之所以神秘莫测,一是因为其地势险要,二是形状奇特,当地人把这里叫作“鬼门关”。向导说,石门关内,山势险峻、怪石嶙峋,行走时稍有不慎就可能失足坠落悬崖。(图11)(图12)
考察队决定在关口附近测量地磁强度。
科考队推测,越靠近石门关,磁场强度应该越强,罗盘指南针偏离正常方向会越远。然而,结果却大大出乎意料。这里的磁场强度较三岔河大幅降低,比沟口的数值还要低很多。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万老师决定在石门关附近及有关地段对岩石取样,带回到成都理工大学实验室,进行深入对比检测分析。检测结果表明,黑竹沟内采集的玄武岩中,铁元素含量平均达到了30﹪。
万老师说,大多数的玄武岩是火山喷发出地表形成的,其中含有最多的是二氧化硅。而黑竹沟地区的玄武岩是海底喷发,滚烫的岩浆溶解了海底大量的铁结核物,因而含有大量的铁元素,这是导致罗盘指南针在黑竹沟地区失灵的原因。
为什么黑竹沟地区磁场强度有的地方强,有的地方弱呢?万老师说,这种现象与黑竹沟独特的地质地貌有关。
黑竹沟地区是典型的向斜型地貌,黑竹沟沟口的玄武岩被夹在中间,岩层没有大的变化,所以磁场强度变化不大。
而三岔河地区则处在岩层隆起来的区域,岩体在千万年风雨侵蚀作用下,相对松软的砂岩和灰岩被逐渐剥蚀,相对坚硬的玄武岩出露地表,所以这一区域岩石磁性很强,对指南针影响较大。(图13)
到了石门关附近,岩层再次回到沟口的状态,玄武岩又深埋在砂岩下,所以磁场强度再次回到初始状态。(图14)
至此,围绕黑竹沟种种神秘现象终于有了科学的结论。原来,之前发生的人畜失踪事件,一方面是受浓雾,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独特的区域地质构造形成磁场变化,导致指南针失灵。
经过科考队一番考察,罗盘指针失灵的秘密终于有了答案,就此也揭开了黑竹沟失踪事件的神秘面纱,萦绕在人们心头的恐惧心理也就自然烟消云散了。专家建议,当地政府要在黑竹沟地区尽量完善交通设施,多设立一些路标,不仅可以减少当地群众进山的危险性,也可以为旅游发展创造条件。当地旅游部门也为此松了一口气,这些年来,因为一些无法解释的地质现象和令人恐怖的传说,人们都不敢来这里旅游,现在谜底揭开了,他们将会保护性开发黑竹沟景点,让游客们来体验神秘的地质现象,欣赏旖旎的自然风光。(图15——1)(图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