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承接产业转移是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河南省在承接海内外转移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也存在劳动力素质低、物流成本高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河南省应当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
关键词:产业转移;河南省;承接
一、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分析
(一)区位优势
河南省地处我国中东部,在地理位置上连南贯北,承东启西。优越的地理区位使河南省成为了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其铁路、公路运输比较发达,多条铁路、公路从河南省境内通过,如京广、京九铁路,连霍、京港澳等9条国际规划的高速公路。郑州北站还是亚洲最大的列车编组站之一。2011年,河南省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5196公里,与2000年相比增加了4691公里。2012年,河南省高速公路总里程达5830公里。河南省的航空事业也比较发达,有新郑国际机场、洛阳机场和南阳机场三个机场。2012年,航线里程达223578公里,国际航线里程为12326公里,有2条国际航线和65条国内航线。河南省独特的交通、地理区位优势使得其交通运输方便,且成本低,这成为了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自然资源优势
河南省自然资源丰富,目前已经发现矿产资源127种,其中有8种居全国首位,有19种居全国前三位,有26种居全国前五位。河南省的石油、煤炭和天然气资源也较丰富,其石油保有储量居全国第2位,煤炭居第8位,天然气居第17位。另外,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2000~2012年,河南省粮食产量基本均位居我国首位,2003年以来,河南省还实现了夏粮十连增,粮食总产量连续九连增。除粮食外,河南省的小麦、芝麻、棉花、烟叶及畜牧业也比较发达,在我国均位居前列。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了大量外企纷纷把产业转移到河南,如广东增城新塘镇的9家纺织业外企落户到河南省滑县纺织工业园,目的是利用河南省的棉花资源。河南省郑州市吸引了广东等地大量服装生产企业入驻,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女裤加工产业集群,还产生了梦舒雅、逸阳、纽伦等一大批自主品牌。
(三)劳动力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
河南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2011年年底总人口10543万人,占我国人口总数的7.8%,从业人员达到6288万人,占河南省人口总数的59.6%。河南省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也在逐年提高,2011年河南省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达到155.9万人,与2000年相比增加128.66万人,研究生在学人数达到31965人,与2000年相比增加28736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再加上东部地区日益突出的民工荒问题,纺织服装、玩具、鞋业等产业纷纷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鉴于河南省劳动力资源比较丰裕,劳动力成本低,有很多产业转移到河南省境内,如全球鞋业零售巨头美国玮伦集团、富士康到河南省投资建厂的目的就是利用河南省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另外,拥有近亿人口、100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河南省对产品的消费需求量大,有较广阔的市场空间。
(四)政策优势
2012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为了加快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国土资源部、农业部、交通运输部、中国民航局等近40家单位与河南省开展了战略合作。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河南省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措施,如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方便外商投资企业注册;工商局放宽企业登记条件,支持个体私营经济、服务业及新型业态发展。2013年,国务院又正式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2013~2015)》。河南省和郑州市陆续出台一系列配套优惠政策,从规划、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对郑州航空港区的建设给予支持,有助于将其他地区的人才、物资、金融等经济要素吸引进来。同时,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为河南省更好的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二、河南省承接产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技术创新能力
河南省企业缺乏技术创新意识,对研发活动不重视,导致普遍技术水平低,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差。2011年,河南省从事科技活动的有292902人,但从事研发活动的只有118266人,占全国研发人员的比重仅为4.1%。同年,河南省研发经费支出为898642万元,占我国的1.03%;专利申请数为13172件,仅占全国的0.8%,专利授权数1279件,占全国的0.1%。河南省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向河南省的转移。
(二)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不合理
河南省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投资较少,在第二产业中又主要投资于制造业,且多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行业。2012年,河南省第一产业外商实际投资额为4.16亿美元,占外商实际投资总额的比重为3.43%;第二产业外商实际投资额为84.76亿美元,占投资总额比重为70%;第三产业外商实际投资额为32.26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比重为26.57%。在第二产业中,外商又主要投向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2012年,外商对制造业的实际投资额为67.34亿美元,占第二产业投资额的79.5%,占投资总额的55.6%。外商的投资结构不合理制约了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升级。
(三)劳动力素质低
河南省尽管人口多,但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所占比重低,劳动力素质还有待提高。以2011年为例,河南省6岁以上人口中大专学历以上的所占比重仅为8.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1%)2.6个百分点,高中学历为所占比重为15.3%。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也比较缺乏,2006年年底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为204.1万人,排名第三,仅次与山东省的232.1万人,广东省的230.4万人。从专业技术人员占就业人员的比重看,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平均比重为28.27%,其中河南省的比重为28.70%,排名18位,仅仅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数据来源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四)物流成本比较高
广东、江苏等地区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大,绝大多数企业都属于加工贸易企业。加工贸易是典型的两头在外的贸易形式,加工贸易企业90%以上的产品用于出口,只有10%作为内销。因此,加工贸易企业向外转移最主要考虑的是承接地交通运输是否便利,物流成本的高低。而河南省物流成本比较高,原因如下:一是河南省在地理位置上离海港远,海关监管费用高;二是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属于起步阶段,物流配套设施不完善;三是物流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创新服务意识不强,其所提供的服务仍是运输、仓储等传统的服务,很少企业能提供如物流方案设计,二次包装等高增值的现代服务方式;四是国际空运航线短缺,2011年河南省只有1条国际航线。河南省要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必须解决物流成本高的制约,力争创建一个低成本的物流运营环境。
三、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
(一)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河南省尽管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劳动力适龄人口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的问题,不利于承接高端转移产业。因此,河南省必须提高劳动力素质。首先,政府和企业应该联合开办职业培训班,对准备就业的劳动力实现先培训,持证后再上岗。另外,对在岗劳动力也要加强培训,进一步提高其技能。其次,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支持力度。河南省的职业技术教育比较落后,要根据河南省劳动力状况和产业结构的特征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职业技术教育,通过针对性强、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职业技术教育在短时期内培养出各种技能型、实用型人才。
(二)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
河南省物流成本高是制约沿海产业向河南省转移的因素之一,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快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以降低运输成本施和库存成本。一是要加强公路、机场、流通中心及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为河南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二是运用高科技手段提高物流企业技术水平,在企业中推广ERP、数据库技术和EDI等,实现物流业的信息化、自动化,提高物流效率。三是鼓励企业转变观念,除了继续经营传统物流业务外,企业还要能够提供流通加工、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附加值高的现代物流业服务。四是加快郑州航空港区建设,推动河南省现代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只有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了,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才可以吸引海内外优秀企业到河南落户。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政府要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如通过税收优惠、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支持激励企业进行自主研发;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吸引全国的创新资源到河南集聚;鼓励产学研合作,使企业可以直接参与到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最前沿,使高校的科研成果能够为企业所用,企业也能够利用高校的科研资源进行技术研发活动;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政府可以设立创新人才专项资金,用于引进海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企业还要加强对内部员工的培养,鼓励他们到国内外技术领先的机构进行培训。
(四)有选择地承接转移产业
河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应避免盲目、不加选择地引进产业,要能够通过承接转移产业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首先,应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承接产业转移。河南省应将食品制造业、纺织业、有色产业及与物流业相关的产业作为重点产业予以引进。其次,对于河南省已有的且发展比较成熟的产业不宜承接,避免重复引进,而要有意识地引进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最后,对于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产业严格把关,提高进入门槛,不能为了引进产业而造成对环境的破坏。
参考文献:
[1]侯燕.河南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SWOT分析[J].现代商业,2010(08).
[2]马桂兰.河南省劳动力素质发展状况研究[J].商业时代,2009(22).
[3]何静.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2(06).
[4]屈文燕.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J].中州大学学报,2011(02).
[5]河南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本文系河南省科技厅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河南省承接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3240041085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关键词:产业转移;河南省;承接
一、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分析
(一)区位优势
河南省地处我国中东部,在地理位置上连南贯北,承东启西。优越的地理区位使河南省成为了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其铁路、公路运输比较发达,多条铁路、公路从河南省境内通过,如京广、京九铁路,连霍、京港澳等9条国际规划的高速公路。郑州北站还是亚洲最大的列车编组站之一。2011年,河南省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5196公里,与2000年相比增加了4691公里。2012年,河南省高速公路总里程达5830公里。河南省的航空事业也比较发达,有新郑国际机场、洛阳机场和南阳机场三个机场。2012年,航线里程达223578公里,国际航线里程为12326公里,有2条国际航线和65条国内航线。河南省独特的交通、地理区位优势使得其交通运输方便,且成本低,这成为了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自然资源优势
河南省自然资源丰富,目前已经发现矿产资源127种,其中有8种居全国首位,有19种居全国前三位,有26种居全国前五位。河南省的石油、煤炭和天然气资源也较丰富,其石油保有储量居全国第2位,煤炭居第8位,天然气居第17位。另外,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2000~2012年,河南省粮食产量基本均位居我国首位,2003年以来,河南省还实现了夏粮十连增,粮食总产量连续九连增。除粮食外,河南省的小麦、芝麻、棉花、烟叶及畜牧业也比较发达,在我国均位居前列。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了大量外企纷纷把产业转移到河南,如广东增城新塘镇的9家纺织业外企落户到河南省滑县纺织工业园,目的是利用河南省的棉花资源。河南省郑州市吸引了广东等地大量服装生产企业入驻,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女裤加工产业集群,还产生了梦舒雅、逸阳、纽伦等一大批自主品牌。
(三)劳动力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
河南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2011年年底总人口10543万人,占我国人口总数的7.8%,从业人员达到6288万人,占河南省人口总数的59.6%。河南省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也在逐年提高,2011年河南省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达到155.9万人,与2000年相比增加128.66万人,研究生在学人数达到31965人,与2000年相比增加28736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再加上东部地区日益突出的民工荒问题,纺织服装、玩具、鞋业等产业纷纷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鉴于河南省劳动力资源比较丰裕,劳动力成本低,有很多产业转移到河南省境内,如全球鞋业零售巨头美国玮伦集团、富士康到河南省投资建厂的目的就是利用河南省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另外,拥有近亿人口、100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河南省对产品的消费需求量大,有较广阔的市场空间。
(四)政策优势
2012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为了加快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国土资源部、农业部、交通运输部、中国民航局等近40家单位与河南省开展了战略合作。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河南省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措施,如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方便外商投资企业注册;工商局放宽企业登记条件,支持个体私营经济、服务业及新型业态发展。2013年,国务院又正式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2013~2015)》。河南省和郑州市陆续出台一系列配套优惠政策,从规划、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对郑州航空港区的建设给予支持,有助于将其他地区的人才、物资、金融等经济要素吸引进来。同时,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为河南省更好的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二、河南省承接产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技术创新能力
河南省企业缺乏技术创新意识,对研发活动不重视,导致普遍技术水平低,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差。2011年,河南省从事科技活动的有292902人,但从事研发活动的只有118266人,占全国研发人员的比重仅为4.1%。同年,河南省研发经费支出为898642万元,占我国的1.03%;专利申请数为13172件,仅占全国的0.8%,专利授权数1279件,占全国的0.1%。河南省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向河南省的转移。
(二)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不合理
河南省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投资较少,在第二产业中又主要投资于制造业,且多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行业。2012年,河南省第一产业外商实际投资额为4.16亿美元,占外商实际投资总额的比重为3.43%;第二产业外商实际投资额为84.76亿美元,占投资总额比重为70%;第三产业外商实际投资额为32.26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比重为26.57%。在第二产业中,外商又主要投向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2012年,外商对制造业的实际投资额为67.34亿美元,占第二产业投资额的79.5%,占投资总额的55.6%。外商的投资结构不合理制约了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升级。
(三)劳动力素质低
河南省尽管人口多,但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所占比重低,劳动力素质还有待提高。以2011年为例,河南省6岁以上人口中大专学历以上的所占比重仅为8.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1%)2.6个百分点,高中学历为所占比重为15.3%。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也比较缺乏,2006年年底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为204.1万人,排名第三,仅次与山东省的232.1万人,广东省的230.4万人。从专业技术人员占就业人员的比重看,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平均比重为28.27%,其中河南省的比重为28.70%,排名18位,仅仅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数据来源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四)物流成本比较高
广东、江苏等地区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大,绝大多数企业都属于加工贸易企业。加工贸易是典型的两头在外的贸易形式,加工贸易企业90%以上的产品用于出口,只有10%作为内销。因此,加工贸易企业向外转移最主要考虑的是承接地交通运输是否便利,物流成本的高低。而河南省物流成本比较高,原因如下:一是河南省在地理位置上离海港远,海关监管费用高;二是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属于起步阶段,物流配套设施不完善;三是物流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创新服务意识不强,其所提供的服务仍是运输、仓储等传统的服务,很少企业能提供如物流方案设计,二次包装等高增值的现代服务方式;四是国际空运航线短缺,2011年河南省只有1条国际航线。河南省要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必须解决物流成本高的制约,力争创建一个低成本的物流运营环境。
三、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
(一)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河南省尽管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劳动力适龄人口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的问题,不利于承接高端转移产业。因此,河南省必须提高劳动力素质。首先,政府和企业应该联合开办职业培训班,对准备就业的劳动力实现先培训,持证后再上岗。另外,对在岗劳动力也要加强培训,进一步提高其技能。其次,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支持力度。河南省的职业技术教育比较落后,要根据河南省劳动力状况和产业结构的特征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职业技术教育,通过针对性强、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职业技术教育在短时期内培养出各种技能型、实用型人才。
(二)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
河南省物流成本高是制约沿海产业向河南省转移的因素之一,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快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以降低运输成本施和库存成本。一是要加强公路、机场、流通中心及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为河南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二是运用高科技手段提高物流企业技术水平,在企业中推广ERP、数据库技术和EDI等,实现物流业的信息化、自动化,提高物流效率。三是鼓励企业转变观念,除了继续经营传统物流业务外,企业还要能够提供流通加工、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附加值高的现代物流业服务。四是加快郑州航空港区建设,推动河南省现代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只有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了,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才可以吸引海内外优秀企业到河南落户。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政府要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如通过税收优惠、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支持激励企业进行自主研发;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吸引全国的创新资源到河南集聚;鼓励产学研合作,使企业可以直接参与到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最前沿,使高校的科研成果能够为企业所用,企业也能够利用高校的科研资源进行技术研发活动;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政府可以设立创新人才专项资金,用于引进海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企业还要加强对内部员工的培养,鼓励他们到国内外技术领先的机构进行培训。
(四)有选择地承接转移产业
河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应避免盲目、不加选择地引进产业,要能够通过承接转移产业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首先,应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承接产业转移。河南省应将食品制造业、纺织业、有色产业及与物流业相关的产业作为重点产业予以引进。其次,对于河南省已有的且发展比较成熟的产业不宜承接,避免重复引进,而要有意识地引进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最后,对于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产业严格把关,提高进入门槛,不能为了引进产业而造成对环境的破坏。
参考文献:
[1]侯燕.河南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SWOT分析[J].现代商业,2010(08).
[2]马桂兰.河南省劳动力素质发展状况研究[J].商业时代,2009(22).
[3]何静.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2(06).
[4]屈文燕.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J].中州大学学报,2011(02).
[5]河南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本文系河南省科技厅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河南省承接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3240041085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