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物馆服务美育教育教学的理据、实践及省思——以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为例

来源 :中国农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n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经长期发展,高校博物馆已成为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教学、公共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的重要栽体,在高等教育实施过程中具有服务美育的重要作用.从国家政策引领、高校现实发展以及博物馆内外建设等多方面来看,其在服务高校美育教育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考察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服务美育教育教学的实践,文章提出应从政策引领、高校投入、博物馆自身等不同维度探索路径,以期建立健全高校博物馆服务美育教育教学的体制机制.
其他文献
职业道德自律,统摄高校教师基于对本职业的敬仰,自觉或不自觉将职业约束转变为个人习惯的价值观念、情感表达、意志行为等.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师德自律历经崇高师德、职业师德及应用评价师德的理论嬗变.随着高校自身建设发展以及高校教师自身需要的转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自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临新的课题和诉求.高校教师只有将其职业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真正发挥和实现其知识创新、学问探索、立德树人和引领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以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自律为核心的“师心自律”与“师行自律”双激励模式的建构,正是
通识教育之“通”,代表一种“整合”,“识”代表一种“专业”.通识教育的目的 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完整的人和负责任的公民.通识教育作为人的个体性和社会性的发展的统合,改革是通识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我国高校面临培养符合时代需求人才的形势,可以借鉴国外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经验.源于对本科教育的坚守,俄亥俄州立大学在20172018年开展了新一轮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本轮改革强化课程目标的“政治属性”和“公共属性”,课程模块统合“个体性”和“社会性”,课程体系达成“统整性”和“多样性”,课程管理强调“科学性”和“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