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康目标”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gtou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正确理解小康社会是全面建成小康的前提,也是更好实现“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保证。从历史的维度考察小康社会的历史逻辑,应涵盖以下三个阶段:一、小康社会的历史背景;二、小康社会形成的现实基础;三、小康社会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小康社会;党的历史;“四个全面”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8 — 0021 — 02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提出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历史背景
  多数论者言及小康社会时往往将其解读成一种面向未来的理想社会状态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目标,是国家和人民共同的理想和梦想,这固然是正确的。但若要对小康社会这个政治经济学概念有更准确的理解则需要“回顾身后”,首先考察小康社会目标提出的社会历史背景。笔者认为小康社会概念提出之初,其主要目的在于以史为鉴,避免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急于跃进、急于过渡的左倾思想,而更强调了目标设定的理性和务实。首先从语义上看,“小康”一词出自《礼记》第九篇《礼运》:“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是谓小康。”可见,小康社会并不是圣人眼中最理想的社会状态,真正理想中的社会状态应为“大同”,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谓大同。”由于大同社会实行原始共产主义,因此传统的社会主义思想在逻辑上也必然认为“大同”是较之于“小康”更加优越的社会状态,小康社会只是大同社会的初期阶段,并不是人类社会最理想的“黄金时代”,邓小平在论及小康的时候多次采用“不穷不富,日子比较好过”等字眼,表示小康是介于“温饱”和更高形态社会之间的一个发展阶段。
  史料显示最早是邓小平正式提出小康社会概念的,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中国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和日本有所不同,是“小康之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并不是非常高的水准。可以看出,邓小平提出“小康之家”和“中国式的现代化”时的心态是非常冷静的。这种心态不仅基于对国情的客观判断,更来自于对五六十年代“超英赶美”历史教训的借鉴,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国民经济中出现的“洋跃进”倾向。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多次强调要考虑底子薄的现实国情,要明白社会主义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叶剑英在纪念国庆三十周年讲话中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幼年时期”的概念,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了全面论述,要求一切工作都必须从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此后,中央一贯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十八大在业已取得改革开放和综合国力提升重大成就的时刻依然强调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要求任何时候,推进改革开放的任何方面都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
  因此,在按照十八大既定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必须有历史眼光,以史为鉴。一方面坚定信心,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另一方面也要有忧患意识,绝不妄自尊大,一切工作都不能脱离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处理好发展速度、改革力度和社会可承受度之间的关系。
  二、“五位一体”总布局是小康社会逐步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
  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概念的时候主要是强调了社会发展的经济指标,他曾明确指出:“小康是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美元,人均800美元。”①党的十二大报告在描述小康社会标准的时候指出,在到20世纪末的20年间要实现全国工农业产品产值翻两番,人民生活水平倍增,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升。在提出了小康社会目标之后,邓小平于1983年初到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江浙沪地区考察,在得知部分地区能够实现,甚至提前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后,一方面感到信心倍增,另一方面也开始考虑一个更为深刻而严肃的问题:小康社会除了经济增长指标和物质生活标准外,在社会发展上应该是什么样的状态?邓小平进而指出,小康社会的状态应该包括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均住房面积的扩大;就业问题的改善;城乡差距的缩小;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事业的发展;犯罪率下降,精神文明水平得到提升。这说明邓小平在提出小康社会目标后不久就开始考虑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问题,不仅仅要注重经济生活的改善,也要注重社会事业和人的精神文明水平的提升,这就意味着小康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发展形态在理论上开始形成。值得一提的是,邓小平在论及小康社会几个标准的时候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则,充分重视生产力的提升在推动社会其他方面发展上的作用,邓小平指出:“把经济搞上去才是真正治本的途径。如果实现了翻两番,那时会是个什么样的政治局面?我看真正的安定团结是肯定的。国家的力量真正是强大起来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也会大大不同了。”①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改革开放之初设定的小康目标到了90年代已实现在望,这就需要对小康社会的目标有更科学和严谨的规划。1991年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等部位组成课题组将小康社会的标准界定为16个可量化的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南方谈话后,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期,到了1997年已经提前三年实现“翻两番”的小康目标,在当年的十五大上,江泽民提出了“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即: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小康生活水平更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到建党100年时,使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回答了小康社会要如何继续发展的问题,进一步丰富了小康社会理论的内涵。
  步入新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社会结构也呈现重大变化。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日益凸显。因此,中央在十六大后逐步形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这样就使小康社会原有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布局演进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总布局。此外,胡锦涛还强调了小康社会目标与国际社会的关系,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意味着应该“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根据新的实践,中央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内容涵盖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三、“四个全面”重大战略部署是确保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重大战略部署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是针对现阶段党情、国情、世情新变化而做出的重大理论创新,体现了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意义非凡。
  首先,全面深化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充足的动力支撑。正确的改革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是要打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各种体制,激发社会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有一条主线,就是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迈出了改革事业中重大的一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突破。同时,改革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不仅是发挥市场的作用。改革同时还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进行政治体制等其他领域的改革。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主要涉及经济体制改革,但必然会影响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③可见,全面深化改革是“五位一体”的改革,随着全面改革的深入发展也必将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
  其次,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时的一段话:“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④应该说,邓小平同志当年的预见是高瞻远瞩的,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中形成一系列定型而成熟的制度本身就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命题,其实质就在于党和国家的一切活动和行为都必须具有规则意识,遵循法治规范,实现制度化。十八届四中全会又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行依宪执政。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法治是实现国家良好治理的最有效的方法,如果没有法治,各项改革都难以顺利推进,和谐的社会秩序也难以维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会缺少平稳的社会环境,只有依法治国才能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顺利实现。
  第三,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小康社会理论的创立者和实践者。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领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缺乏可靠的组织保证和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如果执政党不能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就不能凝聚人心,汇聚成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因此,执政党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按照党建科学化原则和群众路线的要求,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方面的从严治党,将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加强制度建设结合起来,以务实认真的态度,抓长、抓细、抓常,久久为功,取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带领中华民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 考 文 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3〕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张 港〕
其他文献
64岁的大卫·约翰也许是这世上在游戏竞赛类电视节目中获奖最多的一个。10岁起就在家乡南安普顿登台唱歌,16岁,中学毕业,大卫决定退学出来闯世界。第一个目标是流行音乐,当然,闲暇时间,他需要作为司机、摄影师、保龄球场的维修工,甚至高空作业的“蜘蛛人”来赚钱养活自己。  那十几年,熟人都知道大卫有种不合时宜的记忆力。他热爱阅读,偏爱非虚构作品,最喜欢的读物之一就是各类百科全书。对各种琐碎的细节,只要他
白银市被列为国家第三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印发了《白银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召开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工作会议,市县区政府签订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目标责任书》。全市文化广电部门会同有关单位积极行动,拉动社会力量参与,盘活历史文化资源,培育特色文化产品,对
[摘 要]现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本文以台州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新举措为基础,构建以环境机制、转化机制、动力机制、导向机制、调控机制为主要内容的理想信念形成机制,从“做减法”、回归生活、新媒体、新教育四个视角,探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新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机制;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外贸易的日趋频繁,越来越多的国外产品进入到中国市场,尤其是顶级的时尚消费产品越来越受到时下中国消费者的青睐。在享受和体验这些顶级品牌的高品质服务的同时,很多人在期待,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打造出属于自己的、走向全球的品牌。  [关键词]中国;顶级时尚品牌;管理模式;变革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4
[摘 要]校园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以打造“文化建院”、培育当代鲁班传人为核心,全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学院成为传播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为推动学院科学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关键词]建设类高职院;校园文化;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
萧功秦生于1946年9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历史学家、政治学家,中国新权威主义代表学者,著有《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与政治浪漫主义告别》《儒家文化的困境》《超越左右激进主义》等。  2012年8月,有人在网上发了这么一条微博:“今晚在上海同萧功秦、朱学勤、谢岳等教授餐叙,饭后大家离(开)时,发现年纪最大的萧功秦教授骑着电动车离开……同这些教
[摘 要]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和渠道。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作为民主政治发展新载体的同时,也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挑战。本文结合台州五所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情况,认为当前台州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状况良好,但在网络政治参与中普遍存在着从众心理、责任分散以及破窗效应等问题,容易出现“群体极化”现象。因此,本文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研究大
[摘要]二十一世纪初,官方话语中的失业下岗青年正在步入“4050”阶段。他们当初被认为是可以在市场中更好实现自身价值的群体,他们是否与预期的相符,现在他们的生活状态如何。从经济和社会交往两个方面呈现他们边缘化的生活状态。对于他们因经济水平低而引起的观念和行为上的贫困亚文化现象,值得关注。  [关键词]下岗工人;弱势群体;边缘化;贫困文化  [中图分类号]C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
[摘 要]作为我国对外宣传的重要手段,英译外宣翻译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可以反映中国的政治经济改革,树立中国的良好形象。然而由于诸多因素,我国的英译外宣翻译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完善。对我国对外宣传英译翻译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实例提出相应对策,进而更新传播观念,确定行之有效的英译外宣翻译策略。并相应的达到提升城市以及国家的文化形象这一需求。  [关键词]英译外宣翻译; 问题;
[摘 要]近几年银监会调整和放宽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到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活跃县域及农村金融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个别地区也出现了盲目发展、市场定位偏差、风险加大等问题。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低门槛准入风险应予以关注。  [关键词]金融机构 准入风险 应予关注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